书城军事中国兵家
1314200000013

第13章 论兵道--“不战而屈人之兵”(1)

【分野篇——中国兵家横论】

● 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说,纵令一百次作战每战每胜,也不能算是上上策,唯不战而能屈敌之兵,方为最善的战略决策。

● “不战而胜”是孙子兵法中最高明的军事思想,历代兵家皆奉为军中“座右铭”。

剑术与围棋据说都有谓的“求道派”。系指那引进不以输羸为终级目的,而追求超然和美的招学意境的一种流派,兵家也存在类似的意境,在这种意境里,战争的胜负已经被超越了,人们在追求战争之上的“道”,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战争规律,在这时人们并产中在谈“攻、守”“进”、“奇、正”“明、暗”、这些军事术语,而是借此阐发一种军事哲学的意蕴。

《孙子》--兵家圣典

《孙子兵法》简称《孙子》为孙武所著。关于孙武我们在前边的章节已经有过介绍,他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也是著名的军事家,《孙子兵法》在世界上被推崇为“兵学圣典”、“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的冠冕”,享有令人眼晕的声誉。世界兵书中能窥其门墙者大概只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但《孙子》成书却要比《战争论》早二千年。《孙子兵法》,《史记》上明确说只有十三篇,后世流传的也是十三篇。但《论汉书·艺文志》称之为《吴孙子兵法》,说它有八十二篇。这个谜后来经考古发现得以解开,《孙子兵法最初由孙武呈给吴五时只有十三篇,后来经他本人及学生又有所添补。可惜都失传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就是这原初的十三篇。

战略基本要素

《孙子》十三篇首篇是《计篇》。“计”者顾名思义就是对战争的谋划,这里主要拽战争的战略谋划与运筹。孙子概括出决定点争胜负的五个战略基本要素,即:1,道,指人民的拥护,得人心的程度;2,天,即天象气候时节;3,地,即地形地势;4,将,即领兵统帅的基本素质;5法,即编制,军官职责和后勤补给。

在过进行战争之前,必须对双方的这五个基本要素进行反复比较权衡,才可以兴兵。否则打的就是糊涂仗,往往要失败的。

无独有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也提出了五个基本战略要素。它们是:1精神要素,系指将领才能、政府智慧、军人武德、民族精神、战地民心这五项内容;2物质要素,包括军队的数量,包括作战线的角度(正面或侧面)和向心和离心运动(内线与外线);3,气象要素,包括天气变化,战场气象状况等;4,地理要素,包括制高点、山谷、河流、道路诸方面;5,统计要素,主要指后勤补给。

应该说,孙子的“五事”(五要素)和克氏的五要素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基本趋向上大体一致,只是孙子概括得全面且抽象一些,而克氏偏于具体,但是孙子在战争无常变化,可以通过人为地制造假象,欺骗对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把诡计与突然扰击的作用作为战略要素的补充提了出来,这一点则为克氏所不及。古今中外无数战争事例表明,战略计谋和突然袭击运用成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战争实力的不足。

战争的经济因素

孙子在《作战篇》中论及了战争与国力即经济实力的关系,他认为战争物质基础是国家经济,战争是一项大消耗的政治行动,只要战争机器一发动,无尽的财力、物力、人力就会被吸进去,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经得起长期战争无底洞式消耗。所以他提出了速胜速决的思想,认为尤其不可以“久暴师”于他国,从而“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即师老兵疲,国力耗之,如是,若有第三者乘虚而入,则虽有智者也未必能善其后。

退一步说,如果万不得已在别国长期作战,孙子则提出可以利用该国的物质和粮食来补给自己,以减少国家消耗,这就是著名的“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物质供应原则。这样做,一来可以消耗或者流费对物的物质,扼垮其经济,二来可以补充壮大自己的经济。

战略权谋

孙子在《谋攻篇》中认为,战争的运行最好要“自保而全胜”,即保存自己的力量,完全消灭敌人,不是击破或击溃。也就是说在保存自己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敌之一部或全部的彻底歼灭,少打击溃战,以免使敌人有喘息反扑的可能。

同时,战争不过是政治的一种手段,击败敌人并不一定非要动刀兵不可。大动干戈,即使百战百胜,也不是好中之好,妙中之妙,而“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妙策。所以孙子提出,最的办法是依靠政治谋略取胜,在孙武的那个时代,没有火器,单靠冷兵器攻城是件难事,所以孙子反强调慎重攻坚,认为这样不利于速战速决。

最后,《谋攻篇》还提出了战争之前必须进行周密的核算,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力量,正确估价已方的长处短处,万不可骄敌自傲,不知自己的长短。其次要心可能了解敌手,做到“敌已知彼”,如此方能百战百胜,如果彼和已只了解一主,地么胜负之娄参半,如果彼我两茫然,则百战百败。战前估量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又没有其他可以利用的条件,就应该避免决战,那不过是以卵击石的蠢人的战法,其三才是针对敌我双方的优劣,选择合适的作战方与地点,尽可能扬已之长,避已之短,这样方能使战局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如果“庙算”正确,上下一条心,有充分的作战准备,而且统帅有才能,君主又能信任不疑,给予全权让其人手去干,那么自然会取得胜利。

作战形式

孙子在《形篇》中主要讲的作战形式问题。其要点有二,一是形式二是比较,即在军事实力对比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作战形式。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是,如果已方的兵办优于敌方,十倍于敌则可以包围敌人,五倍于敌人可以采取主动进攻的形式;一倍于敌就要设法分散敌人,一块一块各个击破,但是如果敌我力量相若,就要彩各种办法压倒对主,在气势上不输于它,当忆方比敌人兵力少时,要能巡却,比敌人弱小,要避免决战,否则就要被歼灭。能攻时则攻,不能戟时要善于采取防御手段以保全自己,一般来讲,防守时所用的兵力是要少于进攻。

孙子还强调,作战不要急于战胜敌人,善战的人,一般先使自己变得不可战胜,然后再等待敌方可被战胜的时机,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先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

作战布势

孙子在《势篇》中主要讲作战的兵力部署与配置。

孙子说,指挥众多的军队就象指挥人数少的一样,靠的是军队编制和分派,要使众多的部队,行动整齐,步调一致,发挥整体力量,靠的是正确的部署与合理的作战队形,要使国队在点头中立于不败之地,靠的是奇兵和正兵即正面进攻与两翼奇兵的配合。

奇正是我国古代军事术语中常用的一对范畴,其含义有多种。一般讲来,担任正面作战的为正,担任侧击、包抄、迂回的为奇,或者担任箝制敌人的为正,担任突击的部队为奇。也可以说列阵对敌者为正,采用非常手段者为奇等等。

孙子认为,作战布置说到底无非是个奇正运用的问题,奇正之变化可以无穷无尽,万不可拘泥于教条。奇正运用关键在于把握战场势态,敌变我变。在形势未了然之前,于混乱中首先保持正确的作战布置和队形。使敌人无法混水摸鱼。然后静待局势的明朗清晰。最后,孙子总结道:军队的治与乱是组织指挥的问题;勇敢与怯懦是作战布势的问题;强弱则是作战形式的采用问题。作战布势的选择。实在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虚实和主动权

虚实是中国古代军事学高度哲学化的术语,其含义同样十分宽劣泛,不仅指兵力部署和虚实轻重,还包括兵力多寡,装备的好坏,士气的高低,有备与无备,整齐与紊乱,逸与劳,饥与饱等各种对比条件,也可以说,条件有利即为实,不利即为虚。孙子在《虚实篇》中主要讨论的就是虚实和主动权的问题。

孙子比喻说,用兵就象水一样,水是避高就下,从高处往下流,用兵就应该避开敌方之实,而进攻其虚处,即所谓“避实击虚”,寻找敌人的薄弱处下手。

要想做到避实就虚,首先的任务是尽可能隐蔽自己,并查明敌方之情况。这里需要广泛地收集情报,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真正完全掌握了敌情,就能够做到敌人安逸时要以设法疲惫之,敌人饱时可以让他们饥饿,敌人安居时可以让他们出动,总之让他们按对我们有利的方向行动,从而可以做到攻击敌人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在敌人无准备之处,也可以使敌人分散而我却收拢五指,集中力量歼灭敌人,掌握战场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让人家的算盘按我们的意图来拨动。

战主动枝是战争胜负的机枢,谁掌握了主动权,就可能化劣势为优势。满盘皆活;丧失了主动权,即使兵力有优势,也可能处处挨打。最终失掉战局,孙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意识到这一点,趄是令人叹为观之。

机动性

战场主动权的有无,很大程度上在于军队的机动性。军队机动的目的,在于造成有利的态势,创造胜利的条件,孙子在《军争篇》中提出的军争问题,实际上就是个机动性的问题,孙子认为,要想保持军队的高度的机动性是很难的。但要使战争走向胜利,又必须机动灵活地转移,虽然转移或跋涉过程中造成的疲劳、减员又易于造成战斗力的减弱,所以,达到军队机动的目的,还要懂得以迂为直,即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为近反而迂回绕远,和以患为利即以不利条件为有利的道理,也就是说,为了胜利必须保持军队机动,不能怕走路,历史上以走致胜的战例是很多的。而从最不利的地方向敌人发起进攻而出奇制胜的战例同样层出不穷。

但是,孙子特别忌讳军人骄傲轻敌,为了贪利而拼体力,抢速度,抛却辎重,孤注一掷。他认为这样的“军争”多半是要吃亏的。后来庞涓在马陵道上,就是吃了这种“百里争利”的亏。所以说,保持军队的机动是好事,但总是迁移跋涉使部队过分疲劳又是一件危险的事。要保持机动。应善于利用地形地利,全面权衡利弊再行动。

灵活性

《九变篇》主要谈了战场灵活性的问题。九变意即多变,绝非固定于。九。孙子认为,不懂得随机应变的人,即使有便利的条件,合适的将士。也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不能发挥有利条件的优势。而通晓九主之人恰恰相反,善于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

保持灵活性的前提是对战场情况的全面衡量,对于利害曲直的综合的考察,不可偏听偏言,闻喜不闻忧。对于敌人要设法使之产生挫折感,设法疲惫之、利诱之、阻挠之,总之让他不能顺利,从而生出烦躁,也好从中渔利。对于自己则要提高警惕,常备不懈,务使敌人无空隙可钻。

孙子认为,为将者也是人,是人都有弱点,有弱点就可以抓住烦扰之。不怕死的可以设法杀之,贪生怕列的可以活捉,性急的可以激怒之,廉洁的人可以羞辱之,爱民的人可以烦扰之,这种武器是即害敌又可伤已的双刃剑,所以自己也要当心,免得被敌所乘,最后,孙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军事原则,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个原则的实际内涵是,为了保证为将者能主动灵活地处理军机,他应该被赋予战场权变的绝对权力,而不应受总指挥的任意干预。当然,这个权力也具有双刃的性质,即发挥将军的主动性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又可能为拥兵自重,甚至反叛提供借口。

用兵作战

孙子《行军篇》之“行军”,与现代意义上的“行军”不同,他的“行军”实际上是行兵作战的意思,包括处军,即配置部署军队;相敌,即判断敌情;附众;即维持内部团结,保持威信等。在他看来,部署军人主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判断敌情的关键在于能从纷杂的表相中看到本质真相。而保持威信,团结部众,关键在于赏罚严明,并加以精神教育。

利用地形

地形对战争的影响一直是到关重要的,善于利用地形者,就可以借地之利以少胜我,平添不少助力。孙子比较重视地形,他在《地形》、《九地》两篇中主要讲的就是地形利用。他说,地形者,兵之助也。又说,能知已知已知彼就可以战胜敌人,能知天知地,那么胜利就掌握在你手中了了。

孙子研究地形,不是研究其自然特性和属性,而是从战争的视野出发,根据战术需要,将地形分为“通”,“挂”、“支”,“隘”,“险”、“远”六种情况。又按照用兵之法,将地形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圯地”、“围地”、“死地、等九种。并就这些地形特点,指出了军队在各自地形上应如何行动的原则。孙子认为,利用地形最关键的是要抢占有利位置,占敌先机,而迫使敌方处于不利的地形之中,这样地形方可为我之助。抢占地形的关键在于行动迅速,而且要有先机意识,想人所未想。

火攻与用间

《孙子兵法》的最后两篇《火攻篇》和《用间篇》主要谈了一些具体的战争问题。火攻在古代是一种特殊而有效的进攻手段,不少名将智士屡试不爽。《火攻篇》主要论述了火攻的种类、目标、发火时机以及内外策应的方法等内容。《用间篇》论述了用间的种类,重要性,并提出,要想先知敌情,不可靠占卜问鬼神,也不可主观臆断分析,更不可看天象星辰妄猜度,主要是要依赖情报人员。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反映了兵学一开始就是一门从实际出发的“实学”。

《孙子兵法》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哲理性,除了极少数篇章讨论了具体战争问题处,其余均可以“原则”视之。它不仅讨论了战争这种人类社会现象,而且透过行动时依赖它的指导,而且在进行政治、经济、体育竞争等种种活动时也可从中行到启迪。

《司马法》--古法翻新

《司马法》又称《司马穰苴兵法》,旧称司马穰苴撰,实际上是战国齐威王令人整理兵书而成一集。其中为古兵法追论,其二为司马穰苴的论兵记录,其三为整理者的见解。其中古代军事家司马穰的兵法只占一部分。这部书原有一百五十五卷,但久已佚失,现今只存五篇,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为古兵法追术;二为春秋以兵的兵法,主要为司马穰苴的言论。《司马法》不讲究具体作战技艺,也是很典型的求道派作品,其中有些内容很有特色。

古兵法追述

在《司马法》中,记录了一些在西周时应用的兵法原则,这些兵法原则在春秋时已被人唾弃不用,这种追述有战术对比和史料保存的双重意义。

这些春秋时期已经废弃的古兵法原则有:其一,在战场上追击溃退的敌人,最多不过百步,而在战场外追击撤退的敌军,最远不过三舍,即九十里。

这些古教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西周是诸侯间的战争,的确有“决斗”性质,双主预先定好战场,摆开架式对阵,一次交战即可决定胜负,胜者只要求败者臣服,故尔不做穷寇之追,追击溃敌不过是点到为止。当对方没有溃败而主动撤退的时候,追蹑至九十里也就到了尽头了。再追入过失礼了。晋楚城濮之战,晋军退避三舍,楚军还要穷追不舍,所以激起晋军上下的义愤,把败追军。其时这些古教条已经开始失灵,但影响还在。

其二,等双方都摆好阵势后,才擂鼓开始进攻。这一条直接反映了那时的战争具有决斗工的君子精神。在战场上,如果一方已摆好阵式,而另一方正在乱七八糟地列队,那是不可乘人之危以整击乱的。春秋中期,这条原则已经受到挑战,但宋楚泓之战时宋襄化仍然坚持“不鼓不成列”的君子战法,结果被楚军杀得大败。

其三,军队行动,以从容不迫的慢速为主,舒缓则士卒的精力充沛,虽在短兵相接时,步兵也不淮快走。兵车也不准放马奔驰。追击溃逃的敌人,也不准跃出行列,这样才不至于扰乱阵形。而军队的稳固性,就在于保持严整的战斗队形。在于不用竭人马的力量,行动的快慢,决不许超过命令规定的速度。

这种以迟缓整齐为特征的战斗原则,恰反映了西周时期车战兵阵的特点,那时军队的战斗力主要靠整齐步调显示出的力度。那种决斗式的战法,无巧可取。战斗主要是两块巨大的坚石在撞、挤压,谁能昼保持完整,谁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后来,这种排斥机动性的战法就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