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圮桥得到黄石公的一本《素书》。这本《素书》共1336字,上面书有秘戒:此书不许传给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许是张良未遇到可传之人,只好将这本书陪葬墓中。五百多年后,此书由盗墓者从他的玉枕下取出,从此,这本《素书》才流传于人间。然而,西汉时的兵家自张良、韩信起,至三国时的曹操、诸葛亮止,著述无多。
秦以后的几百年,是大一统的中国膨胀的年代,也是帝霸业的膨胀年代。华夏一统帝国的文治武功撼动了周边,也撼动了世界。但是,或许是先秦的风雨已经消尽了风流俊士,或者是独尊儒术的政治钳箍窒息了人们的灵魂,总之,相对于春秋战国而言,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大不如前。阮籍登成皋楚汉争霸的古战场,曾感慨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对此,我们也有同感,两汉兵学与兵家一直相对沉寂,到了三国,情况方有所好转,比起先秦新论叠出、群星璀璨的局面来,我们不免有点惋惜。然而,一代人有一代之事,历史就是这样安排的。
张良圮桥得《秦书》
秦未楚汉相争,项羽兵败自刎乌江。汉高祖刘邦论功行赏,众将争功,你说曾攻城夺地,他讲破敌斩将,唯独张良默不出声。但是刘邦却大声为他争功:
“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就是张良的功劳!请你自己挑选三万户的封邑。”
张良,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贵胄子弟,就是这样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
博浪一锥
张良是韩国世家,乃祖乃父先后为五代韩王之相,他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对韩国的感情甚深。秦国灭六国成一统,韩国首遭其殃。从此以后,张良开始了他浪迹天涯、伺机复仇的生活。他散尽了家中余财,交给江湖豪士、失意书生,一门心思要想刺杀秦始皇,为韩国报仇。在淮阳,通过另一个书生仓海君的帮助,张良结交了一位力士,特制了一柄重达120行的大铁锥。闻道秦始皇巡游天下,巡行将路过博浪沙时,张良和刺客携铁锥预先埋伏在驰道两旁的树丛中。果然,秦始皇车驾威风凛凛地开了过来,刺客急起身猛地把大铁锥投向秦始皇的御辇,不想铁锥刚好擦车击过,砸在副车上。巡行队伍登时大乱,张良和刺客乘机逃走。秦始皇一怒之下在全国大索三日,张良改名易姓避居下邳。
事实上,秦始皇的巡游也惹出了另外两位豪杰,一位是刘邦,看着人家的气派慨叹:大丈夫当如是耶!另一位是项羽,看着人家威风,暗中嘀咕:彼可取而代之矣(他的位置可以取代之)!秦始皇万万没有想到,正是他出巡惹出的三位英豪,最终结束了他意欲传之万世的帝业。
博浪一锥之后,张良开始潜心问学,不再幻想侥幸。他变得非常谦虚好学,一日,在圮桥碰到了号称“玄机大师”的石黄公,恰是由于他向学心切,没有架子,不惜为老人拾鞋才得到黄石公青睐。于是,这位老子李聃的门徒、九天玄女的关门弟子便收张良为真传弟子,并授给他一本《黄石公素书》。这是一本兵书,但通篇不言“兵”字,讲的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用兵之法。从此以后,张良由一个愤激的世家子弟,变成了胸怀韬机的智士。智闯鸿门宴
在群雄并起的秦末大混战中,张良遭逢过刘邦、项梁、韩成诸人,但只有刘邦这个市井无赖对他的谋划还算听从,所以他就成了刘邦的谋士。
在灭秦大会战中,项羽面对的是秦军主力,一路血战过来,功劳最大,而实力最强。刘邦在张良等人的辅佐下,从后面拣了个便宜,未经苦战却先人秦都咸阳,当然实力远不如项羽,可也捞到不少实惠。由于各路义军名义上的领袖楚怀王曾有约,先入关者为关中王,而且刘邦.占了咸阳,缴获军实无数,未免胜利冲昏头脑,派兵守关,摆出个要与项羽争锋的架式。项羽闻讯大怒,准备挥军与刘邦大战。就在这紧要关头,张良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认为从力量对比和当时势态上看,刘邦无论如何不是项羽的对手,这时闹翻,将死无葬身之地。于是张良建议刘邦具礼赴项羽的驻地鸿门,却解释一下,以恭谨的态度,缓解目前的军事危机。
刘邦硬着头皮采纳了张良建议,张良和樊哙陪刘邦来到鸿门,由此展开了一场生死须臾的斗智斗勇。张良利用项羽的率直和轻信以及他和项羽叔父项伯的旧交关系,即阐清了刘邦无意与项羽交战,准备拱手把喊阳及秦宫财宝交给项羽的意图,又有效地保护了刘邦安全撤离。尽管鸿门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处心积虑要害刘邦,甚至派出项庄舞剑以刺刘邦,还是被张良--化解。最后当刘邦安然离去,张良代呈礼物时,项羽还被蒙在鼓里,全然不知他从此失掉了一个除掉对手的天赐良机。
鸿门宴后,项羽把刘邦封在偏僻的巴蜀和汉中,并封秦之降将三人为王以堵住刘邦的出路,刘邦部下多有不平之意,但张良却劝刘邦隐忍之。一来巴蜀未经战乱,特阜民丰,二来可以避日后诸侯混战的局面,静观其变。于是张良不仅劝刘邦率军西去,而且还建议入蜀后烧掉栈道,迷惑项羽,使其无备于刘邦,以便将来东出时有出其不意之功效。
项羽大分封诸侯之后,没有过一天太平日子,总是在忙于敉平叛乱,刘邦乘机明修栈道暗流陈他,一直杀奔楚都彭城。其后楚汉相争,互有胜负,总态势上楚反要中优势。在战略部署上,张良为刘邦谋划了依靠韩信,争取英布,联络彭越的总体设想,刘邦恰是正确地实行了这一战略,才得以最终打败楚军一统天下。
在这期间,张良干了几件力挽狂澜,扭转大局的事。
一是公元前204年,刘邦率军固守荥阳阻击项羽。项羽攻城甚急,刘邦苦于招架。谋士郦食其提出分封六国后裔以解眼前燃眉之急的主张,刘邦饥不择食,采纳了郦食其的主意,刻了六国印绶交给郦食去办理,幸亏张良及时赶到,提醒刘邦如果现在分封六国旧王,那么将士就会离他而去,各归其主,他也就不战自灭了。刘邦这才恍然大悟。大叫腐儒误我,派人追回了郦食其。
二是公元前203年,韩信破齐,势力大增,要求刘邦封其为假王,也好压人制众。当时刘邦正在荥阳与项羽相持,见到韩信的使者勃然大怒,说我被项羽困在这里,你却要什么假王!张良见状,觉得现在还不能得罪韩信,于是用脚踢了一下刘邦。刘邦也是个聪明人,马上领悟,遂话锋一转,佯作不悦道: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啊!遂派张良具齐王印绶去封韩信,同时劝韩信出兵夹攻项羽。由于韩信近乎要挟的要求得到满足,同时也由于张良的劝说,终于出兵夹攻项羽。楚汉相持得到了利于汉的变化。
三是项羽无力再战,与刘邦签订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协定,撤兵南下。刘邦也意欲东归休整,但张良认为应该撕毁协议,趁楚军兵疲粮尽,追杀到底。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同时允诺韩信、彭越、英布三人日后裂土封王,汉军几支大军从几个方向“背信弃义”地追杀楚军,最后把楚霸王项羽逼得自刎乌江。
西汉王朝建立后,张良只要了一个贫瘠的地区作良邑,在日后的政治风云中,多数时间称病不出,专心研究古代兵家著述。他整理了春秋战国以来182家军事著作,还根据实际需要,册定35家,开创了日后兵书整理注释的先河。
忍辱胯下的名将韩信
如果说张良是汉初最杰出的军事谋略家的话,那么韩信就该算汉初最优秀的军事家,其军事才能不仅高过英布、樊哙诸人,而且远在项羽、刘邦之上。他自称将兵多多益善,也确实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帅才。兴汉灭楚过程中,他创造了许多优秀战例,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蹉跎早岁
与张良相反,韩信乃一介贫士,早年无计治生又好读书,不得不寄食于人,受尽屈辱。他曾经就食于一个亭长之家,后来又得到一位专门为人漂洗丝织半成品的漂母的怜悯,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当韩信表示将来一定要报答她时,漂母却淡淡地说她只是看着五尺男儿无衣无食觉得可怜罢了,并不要什么报答。这位心地善良的漂母,就是后人评价韩信“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的两妇人之一(另一位是吕后)。
淮阳城里有个屠夫,属市井无赖之流,见韩信无所事事却挎着刀剑,遂当众拦住他说:
“你要有胆量,就抽剑杀了我,若没胆,就从我的腿裆下钻过去。”
韩信盯着那屠夫看了好久,一言不发,就从他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在众人的哄笑声中离去。从此以后,韩信就更让人看不起了,人们只要谈到韩信,就会想到胯下之辱,认为他是个没有用的懦夫。其实,韩信并不怕死,只不过他不是那种稍遇折便挺剑而起的匹夫罢了。他不想把他一生的抱负折毁在个个市井无赖手里,所以隐忍了。这一忍,恰好映射出他杰出将才的气度和禀赋。但是,在那个时候并没人这么看,胯下之厚的坏名声一直影响到他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升降荣辱。
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后,群豪并起,韩信很早就投奔项梁、项羽麾下,但三年下来,位不过持戟的侍卫。后来,他又投奔远在巴蜀的刘邦,也没入他的法眼,给了一个小官,还险些因事牵连作了刀下之鬼。幸好,他结识了萧何,算是碰到一个真正识货的行家。萧何屡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就是不用。失望之余,韩信悄悄地离开汉营,改投他。当萧何得知韩信逃走的消息,二话不说,策马便追,以致从人以为他也要逃跑。
当萧何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这边刘邦已经快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因为萧何不仅是刘邦的故交,还是当时刘邦的头吨谋士和总当家,没了萧何那还了得!所以刘邦一见萧,劈头就问:
“你为什么要离开我?”
“我是去追韩信。”
“逃亡的将士那么多,你为什么单追他一个?”
“别人都不足惜,而韩信却是天下无双的奇士,你如果只想在巴蜀不出去,那么不要韩信也行,可是如果你想争天下,就非用韩信不可!”
萧何这一番举动和言语,打动了刘邦,这么一来,蹭蹬多年,含垢忍辱的蛟龙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海洋。
登坛拜将定三秦
汉军营中忽然传说汉中王刘邦要登坛拜将封选领兵元帅。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许多立有战功的将领都暗自掂量着自己的份量,想着没准会拜自家头上。仪式开始了,出乎大家意料,在高高的台子上出现的竟是那位曾受胯下之厚的韩信。这下全军都震动了,不少人都暗憋着一口气,等着看他的好戏。
韩信当了大将之后,与刘邦进行了一番长谈,鞭避入里地指陈天下大势,分析了楚汉之优劣长短。这下刘邦一直悬着心才放了下来,死心塌地地相信韩信确有过人之才识。
这时,韩信首要的任务是怎样使汉军东出,与楚霸王中原逐鹿。当年项羽把刘邦封在巴蜀,就是想把他关在那个大山窝里,因此他还在刘邦出击的大门口关中,连封了三位秦朝的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意在堵住刘邦。打掉三秦,成为汉军出山的第一道难题。
公元前206年,由于项羽分封不匀,中原战火重燃,项羽顾此失彼,忙于救火无暇西顾。韩信认为东出时机已到,决意以最快速度打出关中。鉴于汉中至关中有巴山秦岭之隔,而且栈道均被放蜀时烧掉。韩信遂定下“明修栈道,暗流陈仓”之计,在明里派樊哙、周勃率军万余大张声势地抢修栈道,吸引章邯等人的注意力,认为汉军必从栈道东出,把重点防御放在与栈道相连的有关隘口上。另一方面亲率大军潜出故道,翻越秦岭,渡陈仓,然后东折关中。
章邯等人听到汉军修栈道的消息后,觉得事情在他们意料之中,反而放下心来,因为如果把烧毁的千里栈道修复起来,非有数年之力不可,所以一时半会他们是无事可做,只有章邯较为负责,一方面派人打探修栈进程,一方面加派兵力在有关隘中布防。等到汉军达到陈仓,他们才慌了手脚,章邯疾驰东他,以为补牢之计,但当年章邯曾以20万关中士兵降楚,结果被坑得一个不剩,关中人民对他恨之入骨,因此作战根本不卖力,章邯军一触即溃,先退于好畸,再退于废丘,最后拔剑自刎。章邯是三秦中最了得了一个个,章邯一败,其余不战自降。几个月功夫,汉军灭掉了三秦,拿下了关中,从而在楚汉相争中,获得了一个有利的战略地位。韩信巧妙的指挥艺术,技压群雄,由此建立了他在汉军中的地位与声望。
置于死地而后生
汉军杀出关中以后,由于刘邦的轻躁冒进,使得战争趋于胶着,双方相互拉锯。而居于中间的诸侯,也是忽尔左袒忽尔右袒,摇摆不定。刘邦虽然对韩信的才能十分欣赏,但对他能否始终效忠于已心里没底,所经常突然如其来拿走韩训练好的精锐之师,给他换上些新兵弱旅。
公元前205年,韩信率军击破了依附于楚的代国,战斗刚一结束,刘邦就把韩信的精兵调走。第二年,又派韩信率数万刚召募的乌合之众前去攻打赵国。
韩信此时面临的对手赵军统帅陈余也是一时之选,手下有20余万能征惯战之士,而且,赵军据守的井陉口,易守难攻,如果赵军固守不出,纵令孙吴再生也无可如何。当时有隐士李左车就是建议除余坚壁不出,另派人从小道往截汉军粮道,然后韩信可擒也。但是自负的陈余见汉军人少且弱,认为不主动出击是示弱,所以没能采纳李的建议。韩信开始打听到李左车有这样的建议,心中十分惊恐,后来又听说除余没有用,十分高兴,遂挑选两千骑兵,令其每人持面汉军旗帜从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翼侧,隐蔽待命,只见河边厮杀我方一胜,便乘机把旗帜遍插大营左右。然后他派人下战书给陈余,约好来日决战。次日,韩信命士兵饱食一顿,率军渡过绵蔓水,使全军背水列阵,以待陈余。陈余见汉军背水列阵,不觉大笑失声,遂下令部队进攻。在赵军冲击下,汉军稍一向后退,发现前有虎狼之敌,后有河水阻隔,欲退无路,只好返身死战,以一当十,反把赵军击退,这时,后退的赵军发现自己大营已经飘出汉军旗色,一时人心慌慌,斗志全失,汉军乘势掩杀,全歼赵军,俘虏了赵王歇,除余战死。
仗打完后,将士们感到迷惑,问韩信为什么这种不合常规的布阵反而赢了?韩信答道:“孙子兵法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汉军俱是新招来的乌合之众,只有把他们置于无退路的“死地”才能令他们为自身生存而死战。
借水为兵
公元前203年,韩信率军破齐之后,与楚军将领龙且夹潍水相峙。当时楚军20万,加上齐残军数万,兵精粮足。而汉军的精锐又被刘邦调走,只余数万新兵和降卒。两军对垒,敌强我弱之态,不问可知。然而艺高人胆大,韩信利用龙且一莽夫的特点,准备出奇兵胜之。他的奇兵就是潍水。
在进攻前夜,他下令全军每人带一沙袋赴潍水上游,迟到者斩,一瞬间,潍水被垒起一道堤坝。然后,他让全军稍稍休息一下,拂晓渡过潍水向龙且发现进攻,龙且奋起反击,汉军佯作不敌,且战且退,撤回己岸,龙且咬住不放,挥军追过潍水,待楚军乱七八糟渡河之时,韩信突然令决囊放水,三停楚军,一停被水冲掉,一停搁在西岸,一停被阻在东岸,汉军返身掩杀,楚军被水冲得惊魂未定,无心作战,遂大溃,龙且也掉了脑袋。
韩信用兵,向以“巧”“奇”取胜,所以往往能以少胜多,以弱击强,他从来不拘于常法,常在人们意想不到处着意,班固因此称创业“兵权谋家”。非但如此,韩信军事理论的造诣也非同小可,张良整理兵书,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可惜,这样一位杰出的将才,却在刘邦和吕雉的猜忌下,最终以莫须的罪名死其非所。后来,刘邦苦于匈奴南侵边关告急,慨叹“安得猛士为我守四方”,对此,读者大概也乐意奉给他两个字:活该。
一对将星--卫青与霍去病
卫青与霍去病是西汉盛期的一对将星双璧。汉兴以来,困扰高、惠、文、景四代的匈奴南侵袭扰,正是在他们手上得以敉平。他们进行了一次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横贯大漠作战,从而确保了此后百余年的边境大体平安。南宋陆游在勉励同侪抗金时曾写道:“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这种光辉的战绩,惨烈的豪举每当后人面临异族入侵的时候,就会化为激励他们奋起的精神力量。直到今天,霍去病的名言:“匈奴不灭何以家为”仍然会让有志青年热血沸腾,公而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