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秦王
[原文]
谓秦王曰①:“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主之业也,臣窃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②。’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③残范、中行,围逼晋阳④,卒为三家⑤笑;吴王夫差⑥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⑦,遂与句践禽⑧,死于干隧;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⑨,后子死,身布冠而拘于齐。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注释]
①秦王:秦武王,名荡,秦惠王之子,前310—前307年在位。②“靡不有初”两句:引诗见《诗经·大雅·荡》。③智伯瑶:一作知伯,春秋末期人,晋国六卿之一。④晋阳:赵氏都城,在今山西太原西南。⑤三家:指韩、赵、魏。⑥吴王夫差:春秋吴国国君。⑦无礼于宋:吴王杀掉宋国大夫,囚禁宋国妇女。⑧句践:春秋末越国国君。⑨十二诸侯:又称泗上十二诸侯,分布在泗水流域的一些小国家。
[译文]
有人对秦王说:“我对大王轻视齐、楚而小看韩国的做法,很不解。我听说,王者胜利了也不骄傲,霸主主持盟约也不急躁。胜利了也不骄傲,所以能使诸侯顺服;主持盟约而不急躁,所以能使盟国顺从。现在大王重视拉拢魏、赵两国,去不重视与齐国的邦交关系,这就是骄傲。攻陷了宜阳,不顾楚国的交谊,这就是盛气凌人。骄傲和肆无忌惮不是王者和霸主所应有的风范,我私下为大王考虑,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诗经》上说:‘没有谁不能做到善始,却很少有人能做到善终。’所以先王所重视的是善始与善终。怎么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呢?在古代,知伯瑶杀害了范吉射和中行寅,发兵围攻晋阳,却遭到惨败,结果被韩、赵、魏三国所耻笑;吴王夫差虽然迫使越王勾践栖身在会稽山上,又在艾陵打败了齐国,但是却在黄池聚会的时候,得罪了宋国,最终被勾践在于隧擒杀;梁惠王讨伐了楚国,打败了齐国,制服了赵、韩的大军,驱使十二国的诸侯到孟津去朝见周天子,后来儿子竟被齐国杀掉,甚至他自己也戴着布帽子被拘禁在秦国。知伯、夫差和梁惠王三人也曾战功赫赫,只是由于他们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罢了。
[原文]
“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①,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阳侯之塞②;取黄棘③,而韩、楚之兵不敢进。王若能为此尾④,则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为此尾,而有后患。则臣恐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以王为吴、智之事也⑤。
“《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齐、宋在绳墨之外以为权⑥,故曰:先得齐、宋者伐秦。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⑦;韩氏铄,则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齐,则魏氏铄,魏氏铄,则秦孤而受兵矣。若随此计而行之,则两国者必为天下笑矣。”
[注释]
①雍:通“拥”,犹言拥有。②世主不敢交阳侯之塞:诸侯之间不敢到边塞交往。③黄棘:地名,秦昭王与楚怀王曾在此结盟。④尾:犹终,结果。⑤吴、智之事:指吴王夫差、智伯瑶先胜后败灭国杀身之事。⑥权:参战。⑦铄:引申为削弱。
[译文]
“现在大王已经攻占宜阳,占领了三川,灭了东周、西周,竟然使天下的士人都不敢议论;现在秦国又拥有操控天下诸侯的权利,重新划分了东周、西周的版图,使各国诸侯不敢开放边境;现在的秦国又夺取了黄棘,而使韩、楚的军队不敢贸然来犯。大王如果能坚持到最后,那么三王不愁增加到第四个,五霸不愁增加到第六个。大王如果不能把这种良好的状态坚持到底,那么就会有亡国之患了。我担心各诸侯王和黄河济水一带的士人,会觉得大王是步吴王和知伯的后尘而先胜后败,落了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诗经》上说:‘行走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一半的路程’,这是说最后的一段路很难行走。现在大王您骄傲自满,以我看来,天下的事,世人都认为,即使不是楚国遭到战争之苦,也必然就会是秦国。怎么知道会是这样子的呢?秦国支持魏国,却与楚国对抗。楚国援助韩国目的是抵挡秦国,四国的兵力相当,不能再交战了。齐国、宋两国却在范围之外想要参战,所以说:先得到齐、宋两国援助的国家就会攻打秦国。如果是秦国先得到齐、宋两国的援助的话,韩国实力就会变弱;一旦韩国衰弱下去,楚国就会孤立无援,从而遭受别国的打击。如果是楚国先得到齐国的支持的话,魏国就会被削弱,魏国一旦衰弱下去,秦国就会孤立无援,从而遭受别国的打击。如果按照这个形势发展的话,那么秦国、楚国必然会被天下人所耻笑。”
秦王与中期争论
[原文]
秦王与中期争论①,不胜。秦王大怒,中期徐行而去。或为中期说秦王曰:“悍人也②。中期适遇明君故也,向者遇桀、纣③,必杀之矣。”秦王因不罪。
[注释]
①中期:秦国人,能言善辩之士。②悍人:勇悍的人。此处含有性急而倔强的意思。③向者:犹言假若。
[译文]
秦王与辩士中期争论问题,没能争论过中期。秦王为此感到愤怒,中期慢慢地走出宫去。有人替中期去游说秦王说:“中期就是是个脾气急躁而又倔强的人,可他正好遇上圣明的君主,如果遇到像夏桀或商纣那样的人,一定会把他杀了解恨。”秦王因此没有给中期治罪。
献则谓公孙消
[原文]
献则谓公孙消曰①:“公,大臣之尊者也,数伐有功②。所以不为相者,太后不善公也③。芈戎者④,太后之所亲也。今亡于楚,在东周。公何不以秦、楚之重,资而相之于周乎⑤?楚必便之矣⑥。是芈戎有秦、楚之重,太后必悦公,公相必矣。”
[注释]
①献则:楚国人。公孙消:秦国大臣。②数伐:数次讨伐。③太后:秦孝文后,庄襄王母,号华阳夫人。④辛戎:楚国人。⑤相之于周:使辛戎担任东周的相国。⑥便:犹利。
[译文]
献则对公孙消说:“您是大臣中最受敬重的一个,数次出征都建立了赫赫的战功。我认为您没有做到秦相国位子的原因,是因为太后对您不是很宠信。芈戎是太后最宠信的人,眼下从楚国逃亡出来,住在东周。您何不凭借秦、楚两国的势力,去帮助他坐上东周相国的位子呢?将来楚国也必定用重礼来酬谢您。如此一来,芈戎就有了秦、楚的势力做后盾,秦孝文后也必定喜爱您,将来您做相国是指日可待。”
楼梧约秦、魏
[原文]
楼梧约秦、魏,魏太子为质①,纷强欲败②之。谓太后曰:“国与还③者也。败秦而利魏,魏必负之,负秦之日,太子为粪④矣。”太后坐王而泣。王因疑于太子⑤,令之留于酸枣。楼子患之。昭衍为周之梁,楼子告之。昭衍见梁王,梁王曰:“何闻?”曰:“闻秦且⑥伐魏。”王曰:“为期⑦与我约矣。”曰:“秦疑于王之约,以太子之留酸枣而不之秦。秦王之计曰:‘魏不与我约,必攻我。我与其处而待之见⑧攻,不如先伐之。’以秦强折节⑨而下与国,臣恐其害于东周。”
[注释]
①质:人质。②败:破坏。③与还:还,通“环”,意思是国家之间关系的好坏经常会循环不定。④粪:粪便,这里用来比喻为太子将会像粪便一样被人抛弃。⑤疑于太子:在让太子做人质这件事上犹豫不定。⑥且:将要。⑦为期:约好了日期。⑧见:被。⑨折节:改变志节行为,这里是指毁约。
[译文]
魏臣楼梧邀请秦、魏两国缔结盟约,秦国要求用魏太子作为人质。魏臣纷强想从中作梗,便对魏太后说:“国家之间的邦交好坏时常是变幻莫测。一旦秦国败了、魏国得势的时候,魏国必定会违背我们之间的盟约,假如魏国放弃盟约,太子的性命就堪忧了。’太后听了这话,于是泪流满面的对魏王诉说,劝阻魏王派太子去给秦国做人质。魏王也因此为是否让太子做人质的事而犹豫不决,并将太子留在了酸枣,没有让他到秦国做人质。楼梧为此感到担忧。东周大臣昭衍作为东周的使者出使到魏国,楼梧把魏太子留在酸枣的事情告诉给了他。昭衍前去拜见魏王,魏王问:“你听到什么消息了吗?”昭衍说:“我听说秦国就要出兵攻打魏国了。”魏王说:“可秦、魏两国已经订好日期去签署盟约了呀!”昭衍说:“秦国怀疑大王签署盟约的诚意,因为魏太子人还在酸枣,并没有去秦国做人质。秦王还谋算着说:“如果魏国不实践盟约的话,必然会攻打秦国。现在与其等着魏国前来攻打秦国,倒不如秦国先去攻打魏国。’秦国是如此的强大,必然会背弃盟约去攻打魏国,而魏国是我们的盟国,我担心这将会危及到我们东周安全哪。”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原文]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①,见秦质子异人②,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馀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③。”
秦子异人质于赵,处于扅城。故往说之曰:“子傒有承国之业,又有母在中④。今子无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倍约⑤,身为粪土。今子听吾计事,求归,可以有秦国。吾为子使秦,必来请子。”
乃说秦王后⑥弟阳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门下无不居高尊位,太子门下无贵者⑦。君之府臧珍珠宝玉,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王之春秋高⑧,一日山陵崩⑨,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⑩。说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矣。”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不韦曰:“王年高矣,王后无子,子傒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王一日山陵崩,子傒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也。”阻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
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若使子异人归得而立,赵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为德讲。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
[注释]
①贾(gǔ):经商。②质子:古时两国交好,或结盟,为了取信于对方,如果派国君的儿子去做人质,即所谓“质子”。③事:为。④中:宫中,朝中。⑤倍:同“背”。⑥秦王后:指安国君妻华阳夫人。⑦太子:指子傒。⑧王之春秋高:言其年老。⑨山陵崩:比喻秦王死。⑩朝生:指朝生夕落的槿花。太山: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北。避席:表示恭敬。士仓:即昭王时的秦相社仓。生蓬蒿:言无人行走,比喻门庭冷落。
[译文]
濮阳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买卖,见到了秦国送到赵国做人质的王子异人,回到家里就问他父亲说:“种田能得多少倍的利润?”他父亲说:“十倍。”吕不韦又问:“贩卖珠玉能获得几倍的利润?”他父亲说:“一百倍。”吕不韦又问:“那么拥立国家的君主能获得几倍的利润?”他父亲说:“无数倍。”吕不韦说:“现在老百姓卖力耕田劳作,还不能满足温饱;现在如果能建立一个国家,拥立一位君主,那么他的利润就可以传给后世。我决定去做这样一桩买卖。”
秦国的王子异人此时正在赵国做人质,住在聊城这个地方。吕不韦特地去向异人游说:“公子傒已有继承王位的资格,又有母后在宫中做后盾。现在您既没有母后在宫中为您筹划,自己在外又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敌国,假如有一天秦、赵背弃盟约,那么公子您的性命堪忧。如果您信得过我,我倒是有办法让您回国,而且还能有掌握秦国大权的机会。我替您去秦国打通关节,秦王必定会请您回国。”
于是吕不韦前去游说秦孝文王后的弟弟阳泉君说:“您犯有死罪,您可知道吗?您的手下的门客都占据高官尊位,相反太子门下却没有地位高的人。您的仓库储藏了很多珍珠宝玉,马棚养满了骏马,后宫佳丽数不胜数。现在秦王的年事已高,一旦驾崩,太子登基,您就非常危险了,性命堪忧。我倒有一条权宜之计,可以让您富贵千万年,比泰山还安稳,绝无后顾之忧。”阳泉君离开座位说:“我愿听听你的高见。”吕不韦说:“现在秦王年事已高,王后却没有儿子。子傒有继承王位的资本,又有社仓在旁辅佐。秦王一旦驾崩,子傒继位,社仓掌权,王后必然没了权势。公子异人是贤德有才能的人,被抛弃在赵国,可惜没有母后在宫中庇佑,每回翘首西望自己的家乡,内心很是希望回到秦国来。王后如果能立异人为太子,这样一来,不是储君的异人也能继立为王,他会感念夫人的恩德,这样无子的华阳夫人日后有了依靠。”阳泉君说:“对,说的有道理!”便进宫说服王后,王后便要求赵国将公子异人遣返秦国。
赵国不肯放公子异人归国。吕不韦就前去游说赵王:“公子异人是秦王最宠爱的儿子,只是因为失去母后的照顾,华阳王后想把他作为自己的儿子看待。大王试想,如果秦国真的要攻打赵国,也不会因为一个王子的缘故就取消了自己灭亡赵国的大计。那么赵国不就空有人质了么?但如果让他回国继承王位,赵国拿出厚礼好生相送,公子是不会忘记大王的恩德的,这是以礼相交的最好表现。现在秦孝文王已经年迈,一旦驾崩,赵国虽仍有异人为质,也没有雄厚的资本与秦国交好了。”于是,赵王就将异人送回了秦国。
[原文]
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①,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王使子诵,子曰:“少弃捐②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王罢之,乃留止。间曰③:“陛下尝轫④车于赵矣,赵之豪杰,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⑤,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闭晚开。”王以为然,奇其计。王后劝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若楚。”立以为太子。
子楚立,以不韦为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王后为华阳太后,诸侯皆致⑥秦邑。
[注释]
①知:通“智”。②捐:弃。③间:须臾,一会儿。④轫(rèn)车:止车。轫,垫在车轮下不使车转动的木头。⑤存:劳问,慰问。⑥致:送,进献。
[译文]
异人返回秦国,吕不韦让他身穿楚人服装去拜见王后。王后对他的打扮十分满意,认为他很有智慧,并说:“我本是楚国人。”于是认公子异人当做自己的儿子,并把他的名字改为“楚”。秦王让异人诵读经书,异人推辞说:“我从小就流离在外,从来没有师傅传授学业,不擅长诵读经书。”秦王这才作罢,可是异人还不打算离开。过了一会儿他又向秦王说:“大王也曾在赵国停留过,结识了赵国不少英雄豪杰,现在大王回国,可他们都还在朝西面仰望您。大王却没有派一位使臣去慰问他们,我担心他们内心会存有积怨。您何不让边境的关卡早闭晚开,以加强警戒。”秦王认为有他说的很有道理,内心很惊奇异人能有这样的谋略。王后鼓动秦王立异人为太子。于是秦王召见相国,下令说:“我的儿子当中没有哪个比得上楚的。”于是立异人当了太子。
后来王子楚即位,任命吕不韦做秦国的相国,封为文信侯,以蓝田等十二个县为俸禄。王后封为华阳太后,诸侯都纷纷进献土地给秦国。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