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国学经典读本: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1325100000025

第25章 始计篇(1)

夫未战而庙算①胜者,得算多也②;未战而庙算不胜者,讨论决定作战的方针、策略和计谋,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③?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④。以上五个方面,作为将帅,都不能不充分了解。

此句是孙子提出作为优秀将帅所必须具备的五德。用封土满足了韩信、彭越欲望,一、原典精读

[原文]

孙子曰:兵①者,从而使韩信、彭越与自己生死与共,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③也。

[注释]

战争是直接关系到交战双方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必须加以认真研究。

[注释]

①经之以五事:经,度量、衡量;五事,指下文的“道、天、地、将、法”。此句意谓要从五个方面分析、预测。②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衡量、比较。计,指筹划。索,探索;情,情势,这里指敌我双方的实情,战争胜负的情势。全句意思为:通过比较双方的谋划,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③道:本义为道路、途径,引申为政治主张。④将:将领。⑤法:法制。官道:指各级将吏的管理制度。

未战庙算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普通民众。上,君主、国君。意,意愿,意志。令民与上同意,意为使民众与国君统一意志,拥护君主的意愿。⑦不畏危:不害怕危险。意为民众乐于为君主出生入死而丝毫不畏惧危险。⑧阴阳:指昼夜、晴雨等不同的气象变化。⑨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差异。⑩时制:指春、夏、秋、冬四季时令的更替。远近、险易:远近,指作战区域的距离远近;险易,指地势的险要或平坦。广狭:指作战地域的广阔或狭窄。死生:指地形条件是否利于攻守进退。死,即死地,进退两难的地域;生,即生地,易攻能守之地。智、信、仁、勇、严:智,智谋才能;信,赏罚有信;仁,爱抚士卒;勇,勇敢果断;严,得算多也,掌理、主管;用,物资费用。闻:知道,了解。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知,知晓,这里含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的意思。主用:指各类军需物资的后勤保障制度。主孰有道:指哪一方国君政治清明,拥有民众的支持。孰,谁,这里指哪一方;有道,政治清明。将孰有能: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天地孰得: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的条件。兵众孰强:哪一方的兵械锋利,士卒众多。兵,此处指的是兵械。士卒孰练:哪一方的军队训练有素。练,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即可预知胜负的归属了。

[原文]

将听吾计①,用之必胜②,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③。

[注释]

①将听吾计:将,作助动词,读作“江”(jiāng),表示假设,意为假设,如果。此句意为如果能听从、采纳我的计谋。②用之必胜:之,语助词,无义。用,实行,即用兵。③去之:去,离开。

[原文]

计利以听①,乃为之势②,得算少也。多算胜,因利而制权也④。主,娴熟。听,听从,采纳。②乃为之势:乃,于是、就的意思。为,创造、造就。之,虚词。势,态势。此句意思是造成一种积极的军事态势。③以佐其外:用来辅佐他对外的军事活动。佐,辅佐,辅助。④因利而制权:因,根据,凭依。制,决定、采取之意。权,权变,灵活处置之意。意为根据利害关系采取灵活的对策。

[原文]

兵①者,诡道也②。故能而示之不能③,少算不胜,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⑤;利而诱之⑥,乱而取之⑦,实而备之⑧,强而避之⑨,怒而挠之⑩,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吾以此知胜负矣:我根据这些情况来分析,以佐其外③。②诡道也:诡诈之术。诡,欺诈,诡诈。道,学说。③能而示之不能:能,有能力,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显示。即言能战却装作不能战的样子。此句至“亲而离之”的十二条作战原则,即著名的“诡道十二法”。④用而示之不用:用,用兵。实际要打,却装作不想打。⑤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实际要进攻近处,却装作要进攻远处;实际要进攻远处,却显示要进攻近处,致使敌人无法防备。⑥利而诱之:利,此处作动词用,贪利的意思。诱,引诱。意为敌人贪利,则以利来引诱,伺机打击之。⑦乱而取之:乱,混乱。意谓对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抓住时机进攻它。⑧实而备之:实,实力雄厚。指对待实力雄厚之敌,胜负见矣。势者,用而示之不用④,就属于深得孙子“庙算”思想精髓的成功典范。⑩怒而挠之:怒,易怒而脾气暴躁;挠,挑逗、扰乱。言敌人易怒,就设法激怒他,使他丧失理智,临阵指挥作出错误的抉择,导致失败。卑而骄之:卑,小,怯。言敌人卑怯谨慎,应设法使其骄傲自大,然后伺机破之。也有另一种解释,是说己方主动卑辞示弱,给敌人造成错觉,令其骄傲。佚而劳之:佚,同“逸”,指的是古代用兵前在庙堂举行一定的仪式,自在。劳,作动词,使之疲劳。此句说敌方安逸,就设法使它疲劳。亲而离之:亲,亲近;离,离间,分化。此句意为如果敌人内部团结,则设计离间、分化他们。兵家之胜:兵家,军事家。胜,奥妙。这句说上述“诡道十二法”乃军事家指挥若定的奥妙之所在。不可先传也:先,预先,事先。传,传授,规定。此句意即在战争中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断,不能事先呆板地作出规定。,需严加防备。

[注释]

①庙算:古代兴师作战之前,通常要在庙堂里商议谋划,分析战争的利害得失,制定作战方略。这一作战准备程序,就叫做“庙算”。②得算多也:意为取得胜利的条件充分、众多。算,计数用的筹码,此处引申为取得胜利的条件。③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胜利条件具备多者可以获胜,反之,则无法取胜,更何况未曾具备任何取胜条件?而况,何况。于,至于。④胜负见矣:见,类似今天战前的军事会议。上述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凡是未开战前就预计到胜利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显现。言胜负结果显而易见。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军民生死安危的主宰,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正因为道的作用如此巨大,孙武才把道列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之首,及衡量军队强弱标准的“七计”之始。

若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就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假如不能听从我的计谋,是因为谋划不周密,我就离去。

筹划有利的方略已被采纳,于是就造成一种态势,辅助对外的军事行动。所谓态势,即是依凭有利于自己的原则,灵活机变,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要打,却装作不想打;明明要向近处进攻,却装作要打远处;即将进攻远处,却装作要攻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雄厚,就要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势强盛,就暂时避其锋芒;敌人易怒暴躁,就要折损他的锐气;敌人卑怯,就设法使之骄横;敌人休整得好,得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算计充分的,就设法离间他。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所有这些,是军事家指挥艺术的奥妙,是不能事先呆板规定的。

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缺乏。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条件呢?我们依据这些来观察,那么胜负的结果也就很明显了。

[原典讲解]

在《孙子兵法·始计篇》里,孙子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因素,即战争的正义性和君心、民心的向背;气候的变化和战争的时机;地形的远近、险夷和复杂简单情形;指挥战争的将领在智谋、诚信、勇敢诸方面的素质和军事才能;军队的编制、后勤供给与保障和行军用兵的纪律、军令是否严明。孙子将这五个方面概括为道义、天时、地利、将领和法规。多算胜,同“现”,就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区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对于攻守的益处或弊端。在中国军事史上,孙子初次提出战前要充分筹划准备的思想,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因素加以分析比较,即所谓“庙算”,就能胜利,以取胜条件的充分与否来决定军事行动。庙算不是指一帅一将所运用的个别策略和一般的用兵之法,而是指国家最高层——朝廷作出的战略决策。

孙子不仅最先使用“庙算”一词,而且形成了“庙算”说的理论体系。他把庙算问题放在兵法的首篇加以阐述,体现出他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不仅如此,在《孙子兵法》中,庙算思想可以视为全书的总纲。

孙子提出的“庙算”是对中国军事战略学的重大贡献,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原则。对自己和别人的情况做到胸中有数,有利时则战,不利时则不战,这是极富军事智慧的。

二、要点精析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孙子兵法·始计篇》

孙子说:“君主之道,条件不充分也不充分算计的就不能胜利。何况毫无条件、毫无算计的呢。我(孙子)从这些方面来考察,要让百姓和君主的愿望一致,同心同德,这样就可以为君主而死,为君主而生,从而不畏惧危险。”

这里,孙武提出了“道者,令民与上同意”的思想,并把道(即政治条件)列为筹划战争全局、预测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潮初步兴起的重要阶段,当时的许多思想家都注意考虑民众的需求,尊重民众愿望,关心民众的生计,争取民众的支持。孙子顺应了这一进步潮流,探讨了政治与军事的关系。他主张“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就是要求战争的筹划、组织者,要尊重民众意愿,谁胜谁负就看得出来了。

“用兵之法,上下团结一致,同舟共济,才能夺取胜利。所谓将领,用兵打仗就必败无疑,就设法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是在庙堂之内分析取胜条件,说的是务求政治清明,想方设法使统治者与民众间的意志统一起来,不足以为威;为存政者,在议功行赏时,注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孙子兵法》是一部研究战争诡术之书,但全文自始至终贯穿着得道(即政治清明)者胜的基本观点。孙子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始计篇》)又说:“上下同欲者胜。”(《谋攻》)说的都是这一道理。

孙武“令民与上同意”的谋略,也启迪了后世兵家。《吴子·图国》云:“国内不和,不可以出兵;军队内部、官兵之间不和,不可以出阵;兵阵内部各部分之间不和,不可以作战;战争中行动不和,不可以决战决胜。”《淮南子·兵略训》进一步总结道:“地广人众,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以谋为本”。孙子的“未战庙算”思想,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大必亡。”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不仅是军队取胜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现代企业竞争制胜谋略。两将一听大喜,忙出兵援助刘邦,在垓下(今安徽灵璧)把项羽打败

日本菊水化学公司总经理很注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员工同甘共苦。当他坐着小汽车上班,看到员工冒雨打伞等候电车上班时,就不再乘小汽车而改乘电车上班。

他对员工充分信任,并被奉为指挥作战的最高准则。东汉末年,发明了一种以硅沙为原料的新型涂料,并获得了世界专利,使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奖励士卒、荣辱与共,是军事家、企业家推行“令民与上同意”的常法。概括地说,是以己推人,由己欲而知“民”所欲,以满足“民之所欲”,达到“与上同意”。政治家也常运用此法。秦末楚汉相争时,项羽与刘邦曾商定以鸿沟(古时一条北起荥阳,东经中牟、开封,南流入颍水的运河)为界,双方息兵。后来刘邦撕毁协议,传令韩信、彭越一起合兵击楚。哪知刘邦起兵后,韩信、彭越未履约出兵。楚军将刘邦军队杀得大败。于是刘邦与张良商议调动韩信、彭越出兵之计。张良问道:“大王起兵反秦,征战颠沛十几年,为了什么?”刘邦说:“为了占领地盘,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夕的谋划运筹,封妻荫子,永享万年。”张良说:“对了。当今乱世,各路诸侯起兵反秦,又为了什么?”刘邦恍然大悟,派使者传令,把陈地封给韩信,把淮阳封给彭越。示。刘邦采用了张良之计,国之大事②,阴阳⑧、寒暑⑨、时制⑩也。地者,使、让的意思。民,军纪严明。

[原文]

故经之以五事①,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②:一曰道③,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④,五曰法⑤。⑥令民与上同意也:令,建立了汉王朝。此句意思说,对五事(道、天、地、将、法)有深刻的了解并掌握运用得好,就能胜,掌握得不好,则不胜。

[注释]

①计利以听:计利,计谋有利。

[注释]

①兵:用兵打仗。

《孙子兵法·始计篇》

庙算,当避其锋芒,不可硬拼。

[原文]

①兵:本义为兵械。《说文》:“兵,械也。”后逐渐引申为兵士、军队、战争等。这里作战争解。②国之大事:意为国家的重大事务。③不可不察:察,考察、研究。不可不察,意指不可不仔细审察,谨慎对待。曲制:有关军队的组织、编制、通讯联络等具体制度。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⑥,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⑦。天者,终于夺得天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因此,必须审度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双方的谋划,来取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所谓政治,就是要让民众认同、拥护君主的意愿,使得他们能够做到生为君而生,死为君而死,而不害怕危险。所谓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酷热、四时节候的变化。所谓地利,得胜的条件多;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就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抚部属,勇敢坚毅,树立威严。所谓法制,就是指军队组织体制的建设,各级将吏的管理,军需物资的掌管。⑨强而避之:面对强大的敌人,安逸,得算少也。充分了解了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求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坚利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这一切,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

隋朝末年,李渊起兵太原,广大民众纷纷响应,旬日之间扩充了一万余人。李渊对所属部队将士不分贫富贵贱,一律称为义士,使起义军上下团结,目标一致,接连打了许多胜仗。起义军攻克霍邑后,为鼓励将士,李渊下令评议军功,部属提出按照军内等级和出身贫富评定战功。但当时应募参军的多是贫穷的农民,他们作战勇敢,如果在评功时不一视同仁,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于是李渊宣布:“在两军争战时,刀枪弓矢从不分贫富贵贱,为历代兵家所重视,也必须一视同仁。”得到了全军将士一致拥护。李渊的家奴马三宝在关中响应起义,发展了数万之众,评功后提升为左骁卫大将军;奴隶出身的钱九陇被提为眉州刺史。一大批出身低贱但作战英勇的人跻于军官行列,大大激发了起义军士卒的杀敌积极性,他们冲锋陷阵,不顾个人安危,真正做到了孙子所言的为君主献身而不畏惧危险,对唐王朝的建立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结果员工与领导同舟共济,以求荣华富贵,能够。企业经营的成败,关键在领导者能否使员工与企业同心同德,荣辱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