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1325300000038

第38章 礼论第十九(1)

【原文】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①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故礼者,养也。刍豢稻粱,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养体也;侧载睪芷,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衡,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頀》,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斿,所以养信也;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故大路之马,必倍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说之为乐,若者必灭。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丧②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注释]

①屈(jué):竭尽。②两丧:礼义和情性都丢失了。

[译文]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答复说:人生来就有欲望;要是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要是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古代的圣王厌恶祸乱,故而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绝不会因为物资的缘故而不得满足,物资绝不会由于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相互制约中增长。这便是礼的起源。

故而礼义制度,是调节社会秩序以满足人们需求的。牛羊猪狗的肉,稻米和谷子用来充饥,五味用来调节口味,它们全是供养嘴巴的;椒树兰草香气芬芳,是用来调节鼻子的;器具上雕图案,礼服上绣彩纹,是用来调节眼睛的;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是用来调节耳朵的;窗户通明的房间、深邃的朝堂、柔软的蒲席、床上的竹铺、矮桌与垫席,是用来调节躯体的。故而礼这种东西,是调节社会秩序以满足人们需要的。

君子不仅获得了礼的调节,并且又遵从于礼的区别。何为区别呢?答复道:高低贵贱有着不同的等级,长幼老少有必定的差别,贫富尊卑之间、权重和位卑之间差别和不同全是存在的。故而,天子坐的是宽阔的大车,铺垫着绵软的蒲席,这都是为了调节身体而设的;身体旁边放着香草,是为了调节鼻子而设的;车前有画满美丽图案的横木,是为了调节眼睛而设的;在车子慢行时,车铃的声音与《武》、《象》的节奏相合,在车子飞驰时,车铃的音乐又和《韶》、《頀》的节奏相合,这是为了调节耳朵而设的;画有龙图案的旗帜下有九条飘带,是为了显示天子的神气而设的;车子上画着横卧的犀牛和蹲着的老虎,马系着的腹带是用鲨鱼皮制成的,车前挂有丝制的车帘,车耳的形状像龙形,这是为了表明天子的威严而设的;天子的大车上所配备的马,要提前把它训练得非常顺服,之后给它配上马鞍,这是为了保证安全而设的。有谁晓得舍弃生命换来名节也是为了调节生命呢?有谁晓得破费钱财是为了追求钱财呢?有谁晓得谦让之礼是为了达到安全无争斗呢?有谁晓得礼义仪式是为了调养情操呢?故而一个人看见的只是生,那么他就必定会死;要是眼睛里只有利,那么他就必定会受到损害;要是只喜欢苟且偷安,那么他就必定会面临危难;要是整日欢情于歌舞,那么他就必定会灭亡。一个人要是能一心把心思放在讲究礼义上,礼义情性就都能长期伴随着他;要是仅仅把心思放在情性的满足上,礼义情性就不能和他长久地相伴。儒家倡导的是将它们都保留下来,墨家倡导的则是将它们统统毁灭,这正是儒墨两家的分别之所在。

礼有三个关键:天地是生存的关键,祖先是种族的关键,君长是政治的关键。没有天地,如何生存?没有祖先,种族从哪里产生?没有君长,如何能使天下太平?这三样就算部分地缺失了,也不会有安宁的人民。故而礼,上侍奉天,下侍奉地,尊重祖先而崇崇君长,便是礼的三个关键。

【原文】

故王者天太祖①,诸侯不敢坏,大夫士有常宗②,所以别贵始③。贵始,得之本也④。郊止乎天子⑤,而社止于诸侯⑥,道及士大夫⑦,所以别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大者巨,宜小者小也。故有天下者事七世⑧,有一国者事五世⑨,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⑩,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所以别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

[注释]

①天太祖:以太祖配天祭祀。太祖,每个朝代的开创皇帝。②常宗:指“百世不迁之大宗”,即一个宗族的嫡长子传下来的大宗。③别贵始:重视各自宗族的始祖。④得:通“德”。⑤郊:古代的祭天之礼。⑥社:古代的祭地之礼。⑦道:除丧服的祭祀。⑧有天下者:指天子。事七世:侍奉七代祖先,即可以立七代祖先的神庙。⑨有一国者:指诸侯。《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⑩五乘之地者:五十里封地,指大夫。古代十里为成,每成出兵车一辆。三乘之地者:指士。积厚:功业大。积,通“绩”。流泽:流传给后世的遗风。泽,遗风。[译文]

故而做王的人将开国君主配天进行祭祀,诸侯也不敢毁坏始祖的宗庙,大夫和士也全是百世不变的祭祀的大宗,目的便是为了表示尊重各宗族的始祖。尊重始祖,便是道德的开始。只有君主才能祭天,只有诸侯以上的才能祭地,士大夫以上的都能够有除丧服的祭祀,这便是为了有所区别,只有尊贵的才可以侍奉尊贵的,卑贱的只能侍奉卑贱的,应当大的就大,应当小的就小。故而拥有天下的天子祭祀七代祖先,拥有一个国家的诸侯祭祀五代祖先,拥有五个六里见方的土地的大夫祭祀三代祖先,有三个六里见方的土地的士能够祭祀两代祖先,依靠双手来糊口的百姓不准建立祖庙,这是用来区别功绩大的人传布的恩德应当广远,功绩小的人传布的恩德应当狭窄。

【原文】

大飨,尚玄尊,俎生鱼,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飨,尚玄尊而用酒醴,先黍稷而饭稻粱;祭,齐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大一,夫是之谓大隆。故尊之尚玄酒也,俎之尚生鱼也,豆之先大羹也,一也。利爵之不醮①也,成事之不俎不尝也,三侑之不食也,一也。大昏之未发齐也,太庙之未入尸也,始卒之未小敛也,一也。大路之素末也,郊之麻也,丧服之先散麻也,一也。三年之丧,哭之不文也;《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县一钟,尚拊之膈,朱弦而通越也;一也。

凡礼,始乎棁②,成乎文,终乎悦校。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物变而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以有别,至察以有说,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小人不能测也。

礼之理诚深矣,“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溺;其理诚大矣,擅作典制辟陋之说入焉而丧;其理诚高矣,暴慢、恣睢、轻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③。故绳墨诚陈矣,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矣,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于礼,则不可欺以诈伪。故绳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规矩者,方圆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礼之中焉能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者焉,斯圣人矣。故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无穷者,广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非特学为无方之民也。

[注释]

①醮:喝光。②棁(tuō):通“脱”,疏略。③队:同“坠”,失败。

[译文]

在太庙合祭历代祖先时,以盛着清水的酒器还有俎里盛着的生鱼为上等祭品:开始献上不加调味品的肉汁,便是为了尊重饮食的本源。四季祭祀远祖时,酒器里装着清水为上等祭品,酌献甜酒;开始献上黍、稷,再陈供稻粱;每月祭祀近祖时,先进献未加调味品的肉汁,再盛陈各种美味的饮食;这些全是为了尊重饮食的本源而又接近真实的食用。敬重本源称为形式上的修饰,接近实际称为内容上的合理;两者结合就形成礼仪制度,不过又使它趋向于远古质朴的统一性,这能够称之为礼所表示的最大崇敬之意。故而酒杯中以清水替代酒为上等祭品,俎中以生鱼为上等祭品,豆中先盛不加调味品的肉汁,这三种行为与远古的质朴是相同的。代替死者受祭的人不把佐食的人所献的酒喝光,祭礼完毕时俎中的祭品留下不吃,劝受祭者饮食的三次劝食不食,这三种行为与远古的质朴是相同的。天子婚礼中还没有喝交杯酒时,祭太庙而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尚未进庙时,人刚死还没有换上寿衣时,这全是质朴而未加文饰的时候,和远古的质朴相同。天子祭天的大车用未染色的丝绸做车帘,郊外祭天时头戴麻布制的礼帽,居丧时先散乱地系上麻带,这也是为了和远古的质朴相同。三年期的服丧,痛哭时放声直号而不带声调;《清庙》的颂歌,一人领唱而三个人随声咏叹;乐器只挂一口钟,推崇使用拊搏与鞷;把琴弦染成红色而打通瑟底的孔;这三种行为也是为了和远古的质朴相同。

但凡礼,一般从疏略开始,到有了礼节仪式就形成了,结果又达到使人称心如意的程度。故而最完备的礼,所要表示的感情和礼节仪式都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它次一等的,是所要表示的感情和礼节仪式互有参差;那最下等的,便是使所要表达的感情回复原始状态,从而趋向于远古的质朴。但不管怎样,天地由于礼的作用而风调雨顺,日月由于礼的作用而光辉明亮;四季由于礼的作用而秩然有序,星辰由于礼的作用而正常运行;江河由于礼的作用而奔流入海,万物由于礼的作用而繁荣昌盛;爱憎由于礼的作用而有所节制,喜怒由于有礼而恰当得宜。用礼来约束百姓,百姓就顺从,用礼来规范君主,君主就会贤明,以礼为准则,则世间万物即使变化多端也不会混乱,违背礼就会失掉这些。礼,难道不是最高的境界吗!建立完备的礼制当作最高准则,那么天下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对它有所更正。礼的根本准则和具体规则相互顺应,情感和仪式相互应合,最完备的礼义,尊卑则有别,最细密的礼义,对错准则就会清楚。遵从礼义之道天下就会获得治理,不遵从就会混乱,遵从礼义之道天下就会安定,不遵从就会危险,遵从礼义之道天下就会保全,不遵从就会灭亡。小人是不能深刻理解当中的道理的。

礼的道理真的是深啊,“离坚白”、“合同异”之说可谓辩察,不过一旦与礼相遇,马上就被淹没;礼的道理真是伟大啊,那些擅自编造典章制度、邪僻浅陋的讲法,一旦与礼相遇,马上就会消亡;礼的道理真的是高明啊,那些胡作非为、放荡不羁、轻薄浅俗而又自命为高的人,一旦与礼真的相遇,马上就会败倒。故而真正的绳墨标准在那里,就没法混淆曲直来欺骗人了;秤摆在前面,就没法混淆轻重来欺骗人了;规矩设立了,就没法混淆方圆欺诈人了;君子明察于礼,奸诈不实的学说就没法欺诈人了。故而绳墨是最直的,秤是最公平的,规矩是方圆的最高准则,礼则是为人、治国的最高原则。不遵守礼,不重视礼,就是不走正道的人;遵从礼,看重礼,就称为有原则的贤士。在遵从礼掌握礼的过程中可以思考探索,称为擅长思考;在遵从礼掌握礼的过程中能不变,称为坚定不移。擅长思考,坚定不移,要是再爱不释手地追求,那便是圣人了。故而,天是高的极点;地是低的底限;无边无际,是空间的极限;而圣人是道德的准则。故而学习的人,原本就该学着做个圣人,并不是只学做个没有准则的人。

【原文】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①为要。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故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步骤、驰骋、厉骛不外是矣,是君子之坛宇、宫廷也。人有是,士君子也;外是,民也;于是其中焉,方皇周挟,曲得其次序,是圣人也。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②杀为要。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故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步骤、驰骋、厉骛不外是矣,是君子之坛宇、宫廷也。

人有是,士君子也;外是,民也;于是其中焉,方皇周挟,曲得其次序,是圣人也。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

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犹且羞之,而况以事其所隆亲乎!

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亲,于是尽矣。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君子贱野而羞瘠,故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数,皆有翣菨文章之等,以敬饰之,使生死终始若一,一足以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极也。天子之丧动四海,属③诸侯;诸侯之丧动通国,属大夫;大夫之丧动一国,属修士;修士之丧动一乡,属朋友;庶人之丧合族党,动州里。刑余罪人之丧,不得合族党,独属妻子,棺椁三寸,衣衾三领,不得饰棺,不得昼行,以昏,凡缘而往埋之,反无哭泣之节,无衰麻之服,无亲疏月数之等,各反其平,各复其始,已葬埋,若无丧者而止,夫是之谓至辱。

[注释]

①杀(shài):减少。②隆:大量的。③属:聚集,会合。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