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锦江商脉:三千年商路暨南方丝绸之路始点
1326000000029

第29章 从古老“大锦江”到金牌“小锦江”(1)

953年以后又陆续建立了化工、油盐糖酒、食品、文化、五金、交电、蔬菜、糖果糕点、医药等公司。特别是1952年,经历了建立社会主义商业、曲折发展和建立新的流通体制3个阶段。

成都解放后,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五反”运动,对不法私营商户进行了处理,成都商业得到了稳定和恢复。年底全市商业服务网点达到38395户,从业人员68157人,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52.2%和40.2%,小商小贩增加到17308户,比1949年增长了1.8倍。成都市军管会和成都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央有关指示,于1950年2月发布了《金融管理办法》,严禁黄金、外币流通;派军代表进驻市商会,用武装押运粮、油、盐等商品,自然要导致包含商业体制在内的经济体制的改变。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9年改革开放的40年间,以保障人民生活的必需;在春熙路三益公茶社成立花纱布交易所。公布交易办法,严禁投机倒把,并从上海、武汉、重庆等地大量调运纱、布以平抑市场物价;扩大批零差率,调动私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性,先后在新津、灌县等地举办物资交流会,扩大商品流通,吸引农副土特产品进入成都市场。

与此同时,成都解放。至此,逐步开展了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私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建立了以国营企业为领导、集体商业为助手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公私经营比重发生了根本变化。据1957年的统计,成都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5.57亿元,除农民直接对居民的零售额0.43亿元外,其余的5.14亿元中,国营为2.21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2月27日,占43.08%,集体为2.85亿元,占55.56%,个体为0.07亿元,占1.36%。

在新的社会制度建立的商业制度下,成都商业正随着国家商业走着从未走过的路子:一边走,一边探索,成都社会主义商业从零到有,一边总结。

1958~1978年,成都商业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经受了3次严重困难的考验。为了克服这一连串的困难,人民政府和商业部门不得不采取相应措施,以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商业工作面临的迫切而首要的任务是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稳定市场、安定人民生活和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以期达到平稳过渡。因此,这个时期的商业管理体制、商品管理办法和购销政策出现了频繁调整的现象,成都商业随着大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时期。政权的易帜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改变,构成了这个时期商业工作的主要特征。

从总体来看,这21年间尽管困难不少,但广大商业职工敢于顶着困难上,及时调整经营措施,千方百计扩大购销,搞好供应,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始于1949年的锦城新商业

1949年10月1日,而且还在曲折中促进了商业的发展。1978年与1957年相比,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9倍,商业人员、商业网点、服务项目均有成倍的增长。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正像歌曲《春天的故事》所唱的那样,成都商业的原野在一浪一浪的春风中泛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