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1428100000002

第2章 序言

20世纪现代学者创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西比较诗学两个新兴学科,古代文论研究主要在这两个学科论域中展开。这两个学科开启了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空间,开始了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性言说;但现有的研究局限于参照西方的言路,隐含着失去现代问题的危机。本书以以意逆志命题诠释为切入点,讨论古代文论研究的种种问题。

本书研究汉语语境中以意逆志命题诠释的历史状况,主要探讨历代论者对以意逆志命题所作的解释、发挥、批判、研究及其隐含的文学思想史与文论学术史意义。本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1)在汉语语境中,历代论者是如何且为何注疏、阐发、研究和运用以意逆志命题的?这种诠释的历史发展显示什么文学思想史与文论学术史意义?(2)在这种诠释史的具体发展经验中,体现出何种具有汉语文化与思想特质的学术话语?汉语学术话语如何在当下语境中,就文学理解等问题展开言说?

《孟子》中的论断形式“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被后世论者作出了各种诠释。所谓诠释指各种与命题相关的一切话语活动,包括字词解释、思想阐释、历史建构、现实运用等诠释形式。各种诠释形式之间紧密相关,所有诠释方式都有其字词解释的成分,只是命题注疏更显示其语言变化自觉意识中的字词解释侧重。所有诠释方式都有其字词解释、思想阐释、历史建构、现实运用的成分,只是诠释者感受着语言变化、观念转变、学术转向、文化转型与现实权威需求的不同文化要素,其诠释方式显示出不同侧重。所谓诠释史既指诠释本身的历史性发展与变化,也包括诠释经验的历史性形式。从历史经验来看,孟子提出具有明确问题意识、自觉方法观念与模糊语义空间、有限使用范围的以意逆志命题,在后世的诠释中出现语义拓展、边界限定与逻辑建构的诠释历史阶段与主要诠释方法。

所谓文学思想史是指思考文学基本问题的历史变化与历史成果。在本书论题中,孟子所提以意逆志命题显示着其对《诗》本质、功能、文本特征、接受方法等文学基本问题的思考。后世诸如朱熹、徐复观等人对以意逆志命题的不同诠释显示的也正是其对文学接受等基本问题的不同思想。所谓的文论学术史是指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之学术观念、方法的历史变化与历史成果。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命题成为后世诠释者视野中的古代传统文论命题,研究是现代学者对待以意逆志命题的基本学术形式,但同时赵岐、朱熹等在传统学术背景中对以意逆志命题所作的字词解释、思想阐释与现实运用等诠释形式也是处理以意逆志命题这一传统文论的基本学术样式。

所以,本书把每个论者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放在文学思想史与文论学术史两个标尺上审视与衡量。既关注其以意逆志命题诠释所显示的关于文学接受与理解等文学基本问题的思想观念,又关注其以意逆志命题诠释所呈现的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学术方法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