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1431300000039

第39章 秦汉车辆制作(六)

三车型的改进与创新

秦汉时期,随着车辆制造业的进步,一些传统车型得到改进,适应不同运输需要的新的车型也陆续出现并逐步得以普及。诸如四轮车、双辕车、独轮车等车型的出现和普遍应用,对后世车辆形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双辕车和独轮车的推广,对于促进交通事业发展的意义尤其重要。

四轮车在中国古代,四轮车似乎是一种晚出的车型。国外学术界有这样一种认识,以为车轮的数目在远古时期以四轮为多,后来双轮战车才逐渐发展起来。有的著作甚至明确断定,中国殷商以来虽以双轮车居多,但仍然有四轮车存在。(参见日本《世界大百科事典》,平凡社,1956年)其实,从现有考古资料看,中国先秦时期似未曾普遍使用四轮车这种车型。汉代有关四轮车的画像或描绘鬼神传说,或写摹戏乐活动。这种车辆行驶较为平稳,车体长,承重量大,然而对于道路的要求较高,因而在汉代社会生活中实际上应用并不广泛。《汉书·王莽传下》:“(王莽)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载以祕机四轮车,驾六马,力士三百入黄衣帻,车上人击鼓,者皆呼‘登仙’。莽出,令在前,百官窃言‘此似软车,非仙物也。’”颜师古注:“软车,载丧车。”《续汉书·礼仪志下·大丧》:“太仆驾四轮辀为宾车。”古殡葬用车,有所谓“”、“辁”、“”、“蜃车”等。《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殡也,菆涂龙以椁。”《礼记 ·丧大记》:“君殡用”,“君葬用”,“大夫葬用”。郑玄注:“大夫废,此言非也,皆当为载以辁车之辁,声之误也。”《说文·车部》:“一曰下棺车曰。”《周礼·地官司徒·遂师》:“大丧,使帅其属以幄帟先,道野役;及窆,抱磨,共丘笼,及蜃车之役。”《周礼·地官司徒·遂师》:“蜃车之役”,郑玄注:“蜃车,柩路也。柩路载柳,四轮迫地而行,有似于蜃,因取名焉。”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在棺椁遗迹堆积下出土铜轮四副,或许即这种载柩车“四轮辀”的遗存。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0月。

双辕车最早的双辕车模型发现于战国时期秦墓中。参见吴镇烽、尚志儒:《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国墓葬发掘简报》,见《文物资料丛刊》第3辑。通过考古资料可知秦代已经使用双辕轺车。参见魏怀珩:《甘肃平凉庙庄的两座战国墓》,载《考古与文物》,1982(5)。简报中谈到甘肃秦安上袁家秦代墓葬中曾经发现“驾一马的轺车”的遗迹。年代可确定为西汉初年文景时期的湖北江陵167号汉墓中出土双辕马车模型,遣策曰“轺一乘”。参见凤凰山167号汉墓发掘整理小组:《江陵凤凰山167号汉墓发掘简报》,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赴纪南城开门办学小分队:《凤凰山167号汉墓遣策考释》,均载《文物》,1976(10)。较早出现的双辕车可能主要是牛力牵引的运车,汉初马车也已逐渐普遍采用双辕。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在象征双辕的双道纵线的图形下,有文字曰:“如辕,死者盈万。”《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西汉帛书〈天文气象杂占〉》,见《中国文物》第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这也可以说明,双辕车当时已经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车型。

双辕车可驾一马或一牛,节省了运输动力,提高了运输效率,促进了运输生产中畜力的应用。双辕车的普遍使用,对于交通事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双辕车普遍采用胸带式系驾法,承力部位在马的胸前,使轭变成一个支点,只起支撑衡、辕的作用,于是较早期轭靷式系驾法更为简便实用,实现了系驾方式的重大进步。据孙机考论,在西方,装置双辕的车辆到中世纪才开始推广,在这种车辆上出现胸带式系驾法,则不早于公元8世纪。然而到那时,中国车辆的系驾方式则已经向鞍套式过渡了。参见孙机:《从胸式系驾法到鞍套式系驾法——我国古代车制略说》,载《考古》,1980(5);《始皇陵二号铜车马对车制研究的新启示》,载《文物》,1983(7);《中国古代马车的系驾法》,载《自然科学史研究》3卷2期,1984年4月。

《公羊传·隐公元年》:“赗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徐彦疏:“《书传》云‘士乘饰车两马,庶人单马木车’是也。”可见汉代“单马木车”即双辕车首先在下层社会得到普及。江陵凤凰山167号汉墓出土西汉初年轺车模型“双辕一衡”,然而发掘简报所谓“套双马,服(驾辕)、骖(拉套)各一”凤凰山167号汉墓发掘整理小组:《江陵凤凰山167号汉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6(10)。,或许是车制演变时期的特殊情形。河北满城汉墓年代当西汉中期,其中2号墓随葬的4辆车均为独辀车,1号墓随葬的6辆车中仅1号车和6号车下分别发现马骨架一具和三具,可能是双辕车,其余皆为独辀车。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西汉末年至于东汉形成王车三马的制度《后汉书·刘玄传》:更始二年(24)二月,“更始自洛阳而西,初发,李松奉引,马惊奔,触北宫铁柱〔门〕,三马皆死”。事又见《续汉书·五行志五·马祸》。《后汉书·刘盆子传》:赤眉引兵而西,“盆子乘王车,驾三马,从数百骑”。判定死于汉宣帝五凤三年(前55)的中山怀王刘修的墓葬中,“前右室主要放置车马,共有车三辆”,“其中两辆为四马车,一辆为三马车”(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81(8))。这辆三马车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的6号车同样可以作为王车三马的实证。不过可以看出,这种车型在西汉中期王室贵族多种乘车中,居于较为次要的位置。两汉之际双辕车时兴于上层社会之后,系驾三马的乘车则成为地位尊贵的标志。《续汉书·舆服志上》:太皇太后、皇太后“非法驾,则乘紫罽车”,“左右,驾三马”。皇太子、皇子、皇子为王、皇孙“皆左右,驾三”。,说明双辕车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方为社会上层所逐渐接受。

双辕车大致在两汉之际,已经成为陆路交通运输的主体车型。双辕车在汉代得到普及推广,是世界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汉代人制作和使用的双辕车,对此后两千年运输车辆的形制体现出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