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1435700000002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1)

§§§第一节 文献综述

历史思想的提出,建立在各项历史事件及思想史的交汇点上,体现了社会文化语境对各种思想的选择、改造和促进。既是不同时期同一思想的发展,也是同一时期不同思想的争鸣;既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思潮,也受到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两汉的统一到分裂,中国疆域内版图合分割裂,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天灾战祸频繁,人口损失严重。士族文化中心自西晋以降由北向南迁移,北方被少数民族政权占据。这一时期伴随着政权更替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形成南北朝不同的文化形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思想的发展,与彼时争鸣的思想文化土壤环境密切相关。

一般意义上,汉末经学衰微,由于政权动荡,魏晋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质疑和挑战;更由于战争的频发,人类生命显得脆弱和短促,由生死问题而引发的以魏晋玄学为代表的各式学术思潮显得丰富灿烂。正是魏晋玄学对生命和本体的思考,丰富了佛教思想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佛学思想的发展。

东晋宋齐梁陈比丘尼研究,首先是宗教问题,是佛教在特定历史时期体现的女性宗教思想、实践和现象的总和。其次,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它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关乎佛教合法性的确立。再次,就生理和社会性别来说,它也是一个女性问题。最后,研究包括了比丘尼一生的历程,是人类面临的身份及生死问题。所以本书参考资料主要从魏晋南北朝社会研究、魏晋南北朝佛教研究、佛教女性研究、妇女史及女性主义研究四个方面搜集,与本书相关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女性史研究方面,周筱赟《古代女性的终极命运》提出中国的女性史是一部男性针对女性的性奴役的中国历史。高凯、李平芳《论中国古代人口性比例失调问题》谈论有关历史阶段性别比例失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刘巨才《中国古代的社会性别制度及传统妇德》讨论了夫权社会女性的地位及待遇,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女性地位较高的历史时期。2001年曾美云的博士论文《六朝女教问题研究——以才性、南北、妒教为中心》围绕六朝妇女,从女教角度切入,勾勒出六朝女教的历史意义及其对现代女教问题的启发。刘淑丽《论魏晋妇女生活及思想中的新因素》,李喜梅《宗法制度下的中国女性》,宁可、郝春文《北朝至隋唐五代间的女人结社》,刘国石《试析北周武帝释放奴婢的原因》,张承宗《三国两晋南朝宫女考略》等等,从多角度诠释了魏晋南北朝妇女的生活环境及其体现的社会地位。

魏晋南北朝佛教研究综合来看,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镰田茂雄《中国佛教通史》、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郭朋《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许里和《佛教征服中国》等专著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魏晋南北时期佛教的整体状态及特点。从哲学视角展开的主要专著与论文有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石峻、方立天《论魏晋时代佛学与玄学的异同》,郭朋《南朝“佛性”论思想略述》,赖永海《从魏晋南北朝佛学的中国化看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的关系》,菅野博史《〈法华经〉的中心思想——以一佛乘思想为中心》,张风雷《法显携归之大般泥洹经的译出与晋宋之际中国佛学思潮的转向》等等。从历史角度,以人物为中心的研究有方立天《梁武帝萧衍与佛教》、《慧远评传》、《僧肇评传》、《论支遁的佛学思想》,杨曾文《梁武帝与佛教综论》,孙述圻《论僧祐在六朝佛教史上的地位》等等。侧重于社会政治经济角度研究的有谢和耐《中国五—十世纪的寺院经济》,夏毅辉《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教团对国家权威的抗衡与妥协》,蒋福亚《南朝寺院地主》,王永平《略论南朝时期琅邪王氏与佛教文化之关系》,侯旭东《东晋南北朝天堂地狱观念的传播与影响——以冥游间传闻为中心》,李江辉、陈景聚《论魏晋时期佛教与巫术的关系》等等。此外,严耀中《中国东南佛教史》以地域范围为主线,从东吴时佛教传播谈起,系统介绍佛教在江南地区的传播状况、佛教义理的发展、佛教与社会的互动及佛教各宗派在江南地区的演变。

对《高僧传》的研究,为中外学术界所关注,学术成果丰富:1954年,美国Arthur F. Wright著文《高僧传——史实与神圣》。郑郁卿《高僧传研究》,将佛教史学研究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1997年John Kieschnick出版博士论文 The Eminent Monk: Buddhist Ideals in Medieval Chinese Hagiography(《高僧传研究》)。同一年,洪嘉琳发表硕士论文《试析〈世说新语〉与〈高僧传〉的材料问题——以支道林为例》,运用了文学文献与史学文献的比较方法。2004年,黄先炳完成博士论文《〈高僧传〉研究》。2006年纪赟完成博士论文《慧皎〈高僧传〉研究》,围绕《高僧传》做了大量文献学、版本考证的工作。以上各文,笔者认为是研究《高僧传》的系统之作,另有大量零星学术成果,不在此一一列举。

佛教女性研究方面:李玉珍《二十年来中英文的佛教妇女研究》详细地记录了1998-2001年间有关佛教妇女的研究状况,学者们主要从比丘尼的性别角色与社会价值系统间的关系、比丘尼僧团改革与现代佛教的发展、比丘尼的法脉传承等方面,采用性别研究、宗教社会学、佛教史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佛教女性问题。吴季霏《比丘尼传研究》讨论释宝唱的生平和背景,比丘尼戒律在中土的传播及早期比丘尼的宗教行为、社会影响等内容。2007年,台湾召开了佛教女性会议,释昭慧《台湾佛门女权运动之理论与实践——从提倡动物权到提倡佛门女权》指出“大比丘”主义压制佛门女权,“八敬法”使尼众自卑,比丘骄慢。李玉珍《政治与僧团的角力——中国比丘尼登坛受戒》从政教关系入手,评析中国传戒制度中的政治与宗教考虑、互动及角力。Mano Mettanando Laohavanich的论文The First Council and Suppression of the Nuns(《第一次结集对尼众的压制》),指出特别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歧视女性的根源应该追溯到佛教第一次结集。Bhante Sujato的论文 A Painful Ambiguity: Attitudes Towards Nuns in Buddhist Myth(《痛苦的歧义——佛教神话中对比丘尼的态度》)提出比丘尼的角色不应该被当作刻板的传说来解读,而应被理解为早期佛教社会中若干部派对自身所虚构恐惧的反映方式。Rita M. Cross的论文 In the Glass Half-empty or Half-full?—A Feminist Assessment of Buddhism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在新世纪初评估佛教女性主义之发展前景》)综述佛教界在过去三十年来所发生的变化,为佛教女众提供一些比“来世转为男身”更美好的前景。Kate Crosby的论文 Gendered Symbols in Theravada Buddhism: Missed Positives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Female(《上座部佛教的性别化符号——被忽略的正面女性表述》),谈到在上座部的文献中,有大量证据显示,女性本来就具有解脱成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