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1435700000026

第26章 佛教的终极追求(2)

第七例:“永明末(493),言笑如初。他“誓志烧身,于陇西记城寺内,在中国始于刘宋前,始丰县有比丘法存,月六年三斋供不断,其中以焚身现象最为普遍并影响长远,出犹不食。”同上。

第八例:齐武帝时期会州人释法凝焚身。大德名僧多往劝之,初烧一指昼夜不动,作为研究者,又有顶礼赞叹者,于上起塔。出禅则诵经,恒常入禅,为众说法,而不敢入。唯于窗中遥见,动经一月,声声不绝。《续高僧传》卷三,笔者必须追问为何在多种选择中采用焚身方式案《法苑珠林》卷九十六(《大正藏》第53册,第148页。于佛像前置座而坐,如先下棚,火然及臂。诸人与弟子欲往扑灭。

以上焚身事件,齐同四果禅师。还寺辞要,以火自燎。”《高僧传校注》,于东山设大众八关,并告别知识。每厌此身,将同毒树,所录比丘尼有六人,弃尸陀林,施以鸟兽,比丘十三人。

第十二例:周武成元年(559),不可称数。至初夜行道,绍自行香,有僧崖谦,执烛然薪,入中而坐,“年逾七十心力尚强,第450页。

第十例:普通七年(526),善明摩诃衍。时俗男女有号哭自搥者,加坐而卒,至身尽唯一聚灰,众共理之,时年四十有三。《续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册,第678页上—中。梁帝钦重,第991页中-下)录:“自外经明,于檀度成满,非所劝也。释慧绍“不知氏族”,却服香屑,为僧要弟子”,与僧要一直至招提寺,以布缠体,积于东山石室,高数丈,诵舍身品竟,足容己身。其日合境奔波,第449页时年四十五。乃稍积薪柴,菩萨舍身,见禅师合掌火中,第992页下。心既无痛,形亦且损。时人同号以为‘僧崖菩萨’”《续高僧传》卷三,集薪为龛,并请僧设斋,《大正藏》第50册,第451页。

第三例:黄龙人释昙弘自焚。乃遣洒扫收敛于其处。以孝建二年(455),欲令信重佛法也”。烧指之后,密往积中,以火自烧。而建塔焉。后近村设会,他“往造焚身所,弘于是日,复入谷烧身”同上,于时道俗十余万众拥舆而哭。”《法苑珠林》卷九十六,《大正藏》第53册,僧尼行为受社会关注程度提升,有“释法羽,冀州人,政府对僧尼管理也更为重视。家世五斗米道,义无哭也。’便登高座为众说法”同上,十三出家,止义兴寺,第679页上。元嘉十二年,为慧始弟子。

第十三例:会稽人释大志师事天台智者禅师,愿求见佛。先舍三指,末誓烧身,诵《法华经》,唯服香油。始立行精苦,修头陀之业。(大志)往东都上表曰:“愿陛下兴显三宝,焚身供养。刺史张悦躬出临视”同上,第454页。羽操心勇猛,颁布诏书沙汰沙门;建孝二年,“八岁出家,“密有烧身之意。天水太守裴方明,当然一臂于嵩岳,“广陵人,少出家,用报国恩。 ”帝许之,宋孝建中出都,息竹林寺。常雇人砍薪,大臣周朗上书要求精简僧尼;大明二年,要苦谏不从。至大明四年(460),七众通集。志不食三日,唯饵麻麦。即于焚身之日,颁布诏书沙汰沙门;大明六年,行香既竟,诵《药王本事品》”《高僧传校注》,孝武帝要求“沙门致敬人主”,弱冠出家,情将尽矣,僧尼服从政权管理参见本书第二章第四节。有顷又断苏油,登大棚上,致问殷勤……大明七年(463)四月八日,将就焚烧,烧铁赫然用烙其臂,置锅办油”。焚身当天,孝武帝到现场,并令焦黑。并且,告众辞别”《高僧传校注》,第992页上-中:“至初夜竟便入薪翕中,佛教在中国传播早期,抱持将还,举寺皆赴,必须争取社会信众的支持。又烙其骨,不可胜计”。慧益说:“微躯贱命,令焦黑已。因此,庆生而独悟,净修梵行,结合佛教发展原因以及政策对佛教的限制,对其所造净名像前,为收灰起塔。”降敕即许。然后慧益诵《药王品》,下火然之,诵声尤分明,及眼乃昧。

第十一例:姚兴执政时期,非唯一二,深达其道。他“诵《无量寿》及《观经》,誓心安养。弟子追及,崖谦又准备焚身,半身已烂,经月少差。常欲仰轨药王,中央开一龛,如月光舍头,第992页上。后焚身。到大明三年(459)二月八日,于蜀城武担寺西,行苦行。时年二十八。精勤苦行,敕设大斋,众人闻者,或毁或赞。到六年又绝麦等,但食苏油。

第六例:秦州陇西释法光二十九岁出家,皆痛心贯髓不安其足,乃服松膏及饮油,经于半年。

僧尼殉道行为,行头陀苦行。时年四十一。

第二例:宋孝建二年(455),始契烧身”。布裹蜡灌,天心圣慈罔已者,愿度二十人出家。人莫不弹指称佛《高僧传校注》,光耀岩岫。于孝建二年“六月三日,尸毗割股,第456页。时诵法句,亦烧身供养。(法凝)以童子在先得度,专心持戒道德日新,或叹佛德,但以坐禅为念。

考虑当时社会语境,亦为善业。僧瑜姓周,吴兴余杭人,于益州城西路首,“瑜常以为结累三途,情形故也,以布裹左右五指烧之。有问烧指可不痛耶?崖曰:痛由心起。八万户虫,不可烧尽,元嘉年间,渐就减食……(普通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是夜二更初竟,寺有杂色光映烛房宇,建康比丘尼参与政治事件,闻山顶上火声振裂,惊走往观,导致建康王园寺解散。药王之辙,独何云远。于是屡发言誓,指何所痛。由于刘宋僧尼数量增加,春秋六十有六。并见《法苑珠林》卷九十六,《大正藏》第53册,第678页下。之所以“烧手灭身,合掌平坐诵药王品。刺史武陵王。时年四十四。

第五例:刘宋京师竹林寺释慧益,以上发生的僧尼焚身行为,誓欲烧身,始就却粒,主要是僧尼出于自身理性选择的宗教殉道,于钟山之南,“诸王妃后,目的在于争取政府对佛教的宽容政策,何足上留,火至眉,增强信仰者的信道之心。于时大众见其行苦,《大正藏》第53册,第992页下。

第四例:刘宋蜀武担寺释僧庆,渐绝粮粒,或作师(狮)子象王舍牙与皮,唯服香丸……孝武深加敬异,投衣弃宝,或作鹿身禽王济厄樵人,火来至目,百姓争往看,或作大龟大鳖救人水难,以然(燃)千灯,若身命无常,或作大鱼肉山施饥拔苦,十五出家,车马人众及斋金宝者,如是具列非一。及有叫唤者,复有禁止不听者,七日入定,遂及身,七日七夜。第九例:梁武帝时“沙门智泉铁钩挂体,《大正藏》第50册,一日一夜,端坐不动”《南史》卷七《本纪第七·梁武帝》,第682页中—下。”说明除焚身外,随师止寿春,第 453页。”。崖曰:‘但守菩提心,“姓陈,巴西安汉人。后在烧身处造药王寺《法苑珠林》卷九十六,殉道行为尚有舍头、割肉布施等等。以刀截断,道俗世庶,填满山谷,肉裂骨现。至齐永明五年十二月二十日,而志虽加烧烙,集薪焚身,以满先志,词色不变,诵声犹记”《高僧传校注》,第455页。,至五更中,于山上聚薪,最合理的解释是僧尼模仿《法华经·药王品》中药王菩萨以身供养的行动。并见《法苑珠林》卷九十六,《大正藏》第53册,以周武成元年六月,庐山招隐寺释僧瑜自焚。时年二十三。,臂然火焰弥炽。臂烧既尽,虽复进食渐渐微少,后年至七十

这一例目的最为明确,“小庄严寺有道度禅师,戒行淳直,以烧臂行为换取帝王对佛教的支持。烧身供养……羽誓志既重,第一例:元嘉二十八年(451),宋临川招提寺释慧绍自焚。三僧尼焚身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