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最爱读国学系列)
1436500000005

第5章 商鞅变法(2)

法令实行一年后,秦国百姓到国都大讲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触犯了法律,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是由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直接对他施刑,卫鞅便对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处以刑罚,处另一个老师公孙贾黥刑,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小心翼翼地遵从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勇于为国作战,耻于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改称新法好了,卫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迁徙边疆。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

原文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①,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②,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注释

①曹沫之盟:春秋时期鲁国以曹沫为将军,与齐国交战,三战皆败,齐鲁会盟的时候,曹沫突然用短剑威胁齐桓公,逼他退还齐国侵占的鲁国土地,齐桓公被迫答应;后来齐桓公想要毁约,管仲劝说桓公不能因为小利而失信于诸侯,从而失去天下人的支持,最后齐桓公将侵夺鲁国的土地还给了鲁国。②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很多年,当时很多诸侯国不接纳他,但到了楚国后,楚国热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时,楚国国君问他说:"如果你以后做了晋国国君,将如何报答我?"重耳说:"我看你什么贵重的东西都有,我不会有更稀罕的东西送给你,不过借你吉言,以后我果然做了晋国国君,如果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为回报吧!"后来,重耳果然作了国君,成了晋文公。他也果然与楚国在中原战场上相遇,晋文公便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退避近百里以报楚国招待之恩。

译文

臣司马光曰: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一败涂地。靠欺骗所占的一点儿便宜救不了致命之伤,所得到的远远少于失去的,这岂不令人痛心!当年齐桓公不违背曹沫以胁迫手段订立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在平地上乘胜追击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弃与山野之人打猎的约会,秦孝公不收回对移动木杆之人的重赏,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

原文

(十九年)秦商鞅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诸小乡聚,集为一县,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废井田①,开阡陌②,平③斗、桶、权、衡、丈、尺④。

(二十一年)秦商鞅更为赋税法,行之。

(三十一年)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⑤,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注释

①井田:井田制,西周时期开始盛行的土地国有制度;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亩积为百亩,作为一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九块方田叫一"井",因为把九块方田摆在一起,恰好是一个"井"字形,井田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②阡陌:指田间的小路,此处指打破井田的疆域,废除了井田制。③平:统一。④斗、桶、权、衡、丈、尺:斗桶,测容量的器具;权衡,秤砣与秤杆,测重量的器具;丈尺,测长度的器具。⑤商於:卫鞅因为伐魏的功绩被授予的封邑,所以卫鞅又被称为"商君"、"商鞅",辖境主要在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

译文

(周显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秦国商鞅在咸阳修建宫殿,并将国都迁到那里。下令禁止百姓家庭不分长幼尊卑父子、兄弟混居一堂(以增加户口)。把四散的小村落合并到一起,成为一个县,设置县令、县丞等官员,共设了三十一个县。还废除旧的井田制度,打破原来的土地疆界。并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计量单位。

(周显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48年)秦国商鞅改革赋税制度,付诸实行。

(周显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秦惠文王。因公子虔的下人指控商君要谋反,派官吏前去捕捉。商君逃往魏国,魏国人拒不接纳,把他送回到秦国。商君只好与他的门徒来到封地商於,起兵向北攻打郑。秦国军队向商君进攻,将他斩杀,车裂分尸,全家也被杀光。

原文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①,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赵良见商君,商君问曰:"子观我治秦,孰与五(gǔ)大夫②贤?"赵良曰:"千人之诺诺③,不如一士之谔谔④。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诺。"赵良曰:"五大夫,荆⑤之鄙人⑥也,穆公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君,一救荆祸。其为相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五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今君之见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其从政也,凌轹公族,残伤百姓。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欢而黥公孙贾。《诗》⑦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sà)⑧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⑨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数者,非恃德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商君弗从。居五月而难作。

注释

①论囚:定罪并处决犯人。②五羖大夫:指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献公灭了虞国和虢国,俘虏了虞君和百里奚。晋献公的姐姐出嫁给秦穆公时,百里奚被作为陪嫁的家奴送到秦国。百里奚逃离秦国跑到宛地,被楚国边境的人捉住,穆公听说百里奚有才能,本想用重金赎买他,但又担心楚国不给,就派人对楚王说:"我家的陪嫁奴隶百里奚逃到这里,请允许我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他。"楚国就答应了这笔交易,交出百里奚。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穆公与他谈论国家大事,委任其为上大夫,把国家政事交给他,因为是仅用了五张黑色公羊皮收买回来的,故称"五羖大夫"。③诺诺:连声答应,表示顺从的样子。④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⑤荆:春秋时楚国的别称。⑥鄙人:乡下人,郊野的人。⑦《诗》:指《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朝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采自民间乐曲,"雅"是王都附近的乐曲,"颂"是祭祖祀神的乐曲。⑧:通"钑",一种短小的矛。⑨《书》:指《尚书》,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史书,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部分帝王的言行。

译文

起初,商君在秦国做国相时,用法极为严酷,他曾亲临渭河处决犯人,血染红了渭河。他任国相十年,招致了很多人的怨恨。一次,赵良来见商君,商君问他:"你看我治理秦国,与当年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高明?"赵良说:"一千个人唯唯诺诺,不如有一个人敢于直言不讳。请允许我把心里的话全部说出来,您不怪罪我,可以吗?"商君说:"好,您说吧!"赵良言:"五羖大夫,原是楚国的一个乡野之人,秦穆公把他从卑贱的养牛郎,提拔到万民之上、无人可及的崇高职位。他做国相六七年,秦国向东讨伐郑国,三次为晋国扶立国君,一次拯救楚国于危难之中。他做国相,劳累了也不乘车,炎热的夏天也不打起伞盖。他在国中视察,从没有众多车马随从前拥后呼,也不舞刀弄剑咄咄逼人。五羖大夫死的时候,秦国的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连儿童也不再唱起歌谣,舂米的人也不再哼舂杵的小曲,可见其得人心。现在再来看您,您起初因与主上的宠臣景监要好而被重用,掌权执政后,就凌辱践踏贵族大家,残害百姓,公子虔被迫杜门不出已有八年了。您又杀死祝欢,处公孙贾黥刑。《诗经》中说:"得人心者兴旺,失人心者灭亡。"上述几件事,可算不上是得人心。您出行时,后面尾随大批车辆甲士,很多力士在身边护卫,持矛挥戟的武士在车旁疾驰。这些保卫措施缺了一样,您就绝不出行。《尚书》中说:"具有仁德者昌盛,凭借暴力者灭亡。"上述的几件事,可算不上是以德服人。您的危险处境正像早晨的露水,没有多少时间了,却还贪恋商於的富庶,在秦国独断专行,积蓄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有个三长两短,秦国要逮捕您的罪名还会少吗?"商君没有听进赵良的劝告。只过了五个月就大难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