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宋词三百首(最爱读国学系列)
1436700000018

第18章 苏轼(2)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春未老②,风细柳斜斜③。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④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⑤。休对故人思故国⑥,且将新火⑦试新茶⑧。诗酒趁年华。

注释

①超然台:在密州(治今山东省诸城)城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②春未老:暮春尚未到。③斜斜:散乱漂浮的样子。④壕:指护城河。⑤咨嗟:嗟叹声。⑥思故国:寒食与清明相连,是旧俗扫墓之时。游子在外不能回乡扫墓,极易牵动思乡之情。故国,故乡。⑦新火:寒食禁火,节后再举火称新火。⑧新茶: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六引《学林新编》云:“茶之佳品,造在社前;其次则火前,谓寒食节前也;其下则雨前,谓谷雨前也。”此处新茶指寒食前采制的火前茶。

经典赏析

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作者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写景时作者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乡、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全词紧紧围绕“超然”二字,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①,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②。

麻叶层层苘(qǐng)叶光③,谁家煮茧④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⑤。垂白⑥杖藜抬醉眼,捋(luō)青⑦捣(mài)⑧软饥肠⑨。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释

①谢雨:旱后春雨而去谢神。②“常与”句:石潭水与泗水相通,无论水的涨落和清浊,它们常常是一致的。③苘叶光:指麻叶长得茂盛,层层泛着亮光。苘,通称青麻,可制绳索。④煮茧:把蚕茧放在热水里浸煮,然后抽出蚕丝。又叫缫丝。⑤络丝娘:虫名,即络纬,俗称络丝娘、纺织娘,秋季鸣叫,声如纺织。此处借用以来谓缫丝的妇女。⑥垂白:须发将白。此处指村中的老叟。⑦捋青:摘取新麦。⑧捣:将麦炒干后捣成粉末。⑨软饥肠:因饥饿已久而得以饱食。软,以酒食相慰。

经典赏析

元丰元年(1078)徐州地方发生春旱,灾情比较严重。作为徐州知州,作者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谢雨道中作《浣溪沙》五首,本篇是其中的一首。

词作描写的是徐州城东乡村夏日的风光。写苘麻等农作物,写蚕妇、老叟等农家人,写煮茧缫丝、捋取新麦等农家事,无不扣住了彼时彼地的特点。

除了惟妙惟肖地摹写农村夏景,词作还以巧笔写人。上片以一特写镜头写蚕妇,下片也以一特写镜头写老叟。写蚕妇,仅“隔篱”一句,便使蚕妇煮茧缫丝时娇语谈笑的情态跃然纸上;写老叟,既传神地刻画了老态龙钟、醉眼蒙眬的肖像:“垂白杖藜抬醉眼”,又逼真地描写了贫困的生活境遇及其盼望秋熟的心境:“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全词语言浅显生动,词风清新朴素,蚕妇、老叟等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苘麻等景物及村民劳作、生活的情景历历在目。

浣溪沙

簌(sù)簌①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sāo)车②,牛衣古柳卖黄瓜③。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①簌簌:花落貌。②缫车:缫丝的工具。③“牛衣”句:在古老柳树下卖黄瓜的人衣衫褴褛。牛衣,给牛御寒用的覆盖物,褴褛而简陋,大多用草或乱麻编成,与蓑衣相似。

经典赏析

这首词写村野的见闻和感受,“枣花”、“缫车”、“牛衣”、“古柳”等,都是农村中习见的典型事物。上片写作者在农村中的风闻;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全词有景有人有事,有形有声有色。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路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和主人公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作者此作为北宋词注入现实社会的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wán)①,明朝端午浴芳兰②。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③。佳人相见一千年。

注释

①碧纨:绿色薄绸。②芳兰:芳香的兰花,这里指妇女。③“小符”句: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

经典赏析

这首词写在端午节里,人们芳兰沐浴,穿上光鲜的罗纱,身佩五彩的饰品,纪念“佳人”——屈原。屈原曾在《离骚》中将国君称作美人,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词的上片描述妇女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全词表现人们安居乐业的氛围以及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浣溪沙游蕲(qí)水①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②短浸③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④?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⑤唱黄鸡。

注释

①蕲水:旧县名,治所在今湖北省浠水。②兰芽:兰草新发的嫩芽。③浸:泡在水中,淹没。④无再少:不会再有青少年时期。古人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说法。⑤白发:指老年。

经典赏析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这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两年,得臂疾,往蕲水请庞安常医治。疾愈后与庞同游清泉寺。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到的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虽写实景,但他内心所唤起的却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下片就眼前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人生长恨水长东,作者此时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尤其是尾句反用前人诗意,体现了作者在逆境中乐观奋发的精神。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作,富于哲理。

相关链接

醉歌·示妓人商玲珑

白居易

罢胡琴,掩秦瑟,玲珑再拜歌初毕。

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玲珑玲珑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

水龙吟次韵①章质夫②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③,也无人惜从教坠④。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sì)⑤。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⑥。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⑦。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⑧。晓来雨过,遗踪⑨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⑩。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①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作词答和,连次序也相同。也叫“步韵”。②章质夫:浦城(今福建省蒲城县)人。苏轼的同僚和好友,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③“似花”句:指杨花(柳絮)像花又不是花。④从教坠:无人爱惜,任它凋零飘落。从教,任凭。⑤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⑥“萦损”三句:相思极苦,思恋之情愁坏了肚肠,故眼也倦慵懒睁,欲开还闭。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⑦“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⑧难缀:(花)难以连接在枝头。缀,连结。⑨遗踪:指雨后杨花的踪迹。⑩“春色”三句:杨花三分之二飘落路旁,三分之一飘落水面。三分春色就这样地消逝了。此处春色既指杨花,又指人的青春。

经典赏析

这是一首和韵词。全词咏柳,是作者少有的婉约词作,也是北宋时期咏物的名篇。

词的上片以杨花喻怨春的少妇。写杨花不幸的命运、飘落的神情,以怨春困极的美人喻杨花,把花与人联系起来,描绘细腻而传神。以杨花随风飘来飘去的情景喻怨春思夫的少妇的追求与幻灭。下片重于议论,紧扣“恨”字,恨春残又恨青春的消失。因杨花的结局看到春色已去、年华消失,不禁悲愁不已。这纷纷扬扬的杨花,在伤春怀人的离人眼里,“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和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苏轼却举重若轻,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即物即人,两不能别”。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此词一出,赞誉不绝,名声很快超过章质夫的原作,成为咏物词史上“压倒古今”的名作。

相关链接

水龙吟

章质夫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江城子乙卯①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②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③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④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⑤。

注释

①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②十年:作者写此词时正是亡妻王氏的十年祭日。③千里:王氏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④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⑤短松冈:栽种着矮松树的山冈。此处指王氏的墓地。

经典赏析

这是作者悼念亡妻之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忆念。

上片写十年相思之苦及死别之痛。首句单刀直入,为全词奠定了伤感哀痛的基调。紧接着难以忍受的“思量”和“自难忘”的哀思,让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最后三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的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漂泊在外,凭借梦幻的翅膀忽然回到了思念中的故乡。故乡那小室的窗前,爱侣的容貌情态依稀当年。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之态,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结尾三句,又从梦境回到现实上来。“明月夜,短松冈”,多么凄清幽独的环境!作者料想长眠于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里,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也该会是柔肠寸断吧!

全词纯用白描,语浅情深,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zhàng)雾①,冰姿②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③。素面④常嫌粉(wò)⑤,洗妆不褪⑥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⑦。

注释

①瘴雾: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②冰姿:谓梅花的姿容如冰一样贞洁晶莹。③“海仙”二句:谓梅花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芳丛,丛生的繁花。绿毛幺凤,南方的一种珍禽,绿毛红嘴,栖集倒悬于枝上。④素面:脸上不施脂粉。⑤涴:沾污。⑥褪:减色。⑦“高情”二句:自己高尚的感情已随晓云的消失而归于幻灭,再也难做美梦了。

经典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朝云,姓王,钱塘人,少归苏轼,随其贬徙岭南,绍圣三年(1096)死于惠州。

词的上片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生长于瘴疠之乡而有冰雪般的肌体,风致和姿容引起海仙的羡爱,传神地勾勒出惠梅超尘脱俗的风韵。下片追写梅花的形貌:具有天然洁白的容貌和红唇,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

全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涵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足见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满庭芳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①,留别雪堂②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wèi)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