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
1436900000046

第46章 梅花题材的文学表现(下):名家与名作(8)

王冕(?-1359),字元章,别号会稽外史,晚年作画多署煮石山农,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据宋濂《王冕传》所载,幼时牧牛,常潜入村塾听人诵书,听后默记。但其《自感》诗中称“八齿入小学,一一随规模”,可见受的是当时比较正规的教育。王冕学习比较刻苦,为同里王艮爱重,据说后来浙东理学大家韩性闻其好学,收为弟子。曾参加进士考试,不中,遂绝意科场,放浪江湖。读古兵书,戴高檐帽,被绿蓑衣,着长齿木屐,或骑黄牛,手持《汉书》以读,人皆以为狂生。四处游历,到过山东、河南、巴蜀、辽东、湖湘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宋濂《王冕传》,王冕《竹斋集》附录。长期的游历活动,使他广泛地接触到社会各阶层的状况,预感到元代社会即将出现大动荡。至正七年(1347)秋,曾赴元大都(今北京)、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等地谋求出路,次年秋回归故乡,携妻孥隐居会稽山。关于其隐居地,同时人有关传记和诗文多称在会稽山中、若耶溪畔九里,地当在绍兴城南。徐显《稗史集传》王冕传称其“择会稽山九里,买山一顷许”,王冕《山中杂兴》诗中则自称“去城悬九里,夹地出又溪”,可见是会稽山脉某一离城九里之山地。而清末《(宣统)诸暨县志》卷一○:“九里山,一名煮石山,在县东五十里,属东安乡。”地在诸暨东北与山阴县交界处,认为王冕隐地当在此,而非山阴城南。时浙东义军纷起攘乱,王冕对此颇为怀恨。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军攻越,王冕被掳至统军胡大海营中,被迫献攻取方略徐勉之(未署)《保越录》。,然未奏效,不久即卒。

王冕一生狂浪,晚年隐逸山林,因而性习所近,于花卉中矜赏梅竹。早年屋舍周围茂竹密蔽,环境幽美,遂以竹名斋刘将孙《竹斋记》,《养吾斋集》卷二一。记中称“余家抵暨阳不百里”,应是诸暨邻县人的作品,而刘将孙乃刘辰翁子,江西庐陵人。集中另有《竹斋记》一篇,“为闽县朱尹作”。此篇或因篇名相同而误收,待考。。自称“平生爱梅颇成癖”《题月下梅花》,《元诗选》二集卷一八。,晚年嗜爱尤笃。据宋濂《王冕传》,其“隐于九里山,种豆顷亩,粟倍之。种梅花千树,桃杏居其半。芋一区,薤韭各百本,引水为池,种鱼千余头,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宋濂《王冕传》,王冕《竹斋集》附录。。早在浪游四方时,王冕就酝酿了这份理想:“便欲卜筑山之幽。断桥流水无人处,添种梅花三百树。直待雪晴冰满路,骑驴相逐寻诗去。”王冕《秋山图》,《竹斋集》卷下。晚年的王冕在诗中自豪地告诉友人:“有怀若问草堂翁,门外梅花三百树。”王冕《送林叔大架阁上京》,《竹斋集》卷下。“今日风光好,梅花满屋春。”《次韵答申屠子迪府推》,《竹斋集》卷中。种豆南山之中,于花气弥漫中饮酒读书、吟诗作画,这是何等自如的境界。

王冕现存直接咏梅赋梅的作品极少,大多属于墨梅的题咏之作。题画多于咏花,这是元代梅花题材文学作品的一个共同特征,体现了宋元以来梅花欣赏活动人文化、艺术化的发展趋势,而王冕的梅画题咏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王冕今存《竹斋集》正、续集共四卷,收诗(含少量散文)总784篇,直接咏梅仅《孤梅咏》一首,而题梅画的诗文有近百篇之多,占12%。这些题画诗大多系后人由所见传世画作中过录,是否掺杂着赝品,殊难判断。但其中也有不少真迹流传下来,可以一睹其诗画辉映之风彩。

与以往的江湖清客、岩穴高士一样,王冕欣赏梅花重在其凌寒傲放、脱弃流俗的精神气节:“孤梅在空谷,潇洒如幽人。不同桃李花,那知艳阳春。”《孤梅咏》,《竹斋集》卷中。“千年万年老梅树,三花五花无限春。不比寻常野桃李,只将颜色媚时人。”《素梅》,《竹斋集》续集。“我与梅花颇同调,相见相忘时索笑。冰霜岁晚愈精神,不比繁华易凋耗。”《梅花》,《竹斋集》续集。梅花形象正是其脱略功名、放浪形骸之品格风节的写照。与前人赏梅多着意幽树寒芳、疏枝浅蕊不同,王冕对梅花更感兴趣的是岁寒怒放、喷薄报春的精神气势。以诗歌为例,虽然他也有《孤梅咏》这样的作品,但他吟咏更多的是万树满枝怒放的景象:“朔风吹寒冰作垒,梅花枝上春如海。清香散作天下春,草木无名藉光彩。”《题墨梅图》,《元诗选》二集卷一八。“六花散漫飞满空,千里万里同一色……繁花满树梅欲放,仿佛罗浮曾见时。”“面皮如铁惯风霜,焉肯托根桃李场。转首江南春似海,一声箫管月苍苍。”《墨梅》,《竹斋集》续集。他喜欢用“灿烂”二字,用“春色如海”一类词汇来形容梅之花色,喜欢用漫天飞雪、满空月光来映衬梅花,体现了其兴致所在。这一欣赏情趣,打着他那狂逸不羁、卓然特立的性格烙印。宋濂《王冕传》记载:“当天大雪,赤足上潜岳峰,四顾太呼曰:‘遍天地间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王冕描写梅花的香天雪海正是一种类似的境界。王冕走南闯北,于北国的雪、南方的梅所见多奇,感受也深。其会稽山隐地植梅三百树,史载有千树,诗文中更是夸言万树,与林逋所言孤山小园篱头檐下三两树自是风光不同,意趣有别。这种对香雪烂漫之景的追求,不仅见诸诗歌,同时也反映到墨梅画中。

从形式上看,王冕梅诗中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七古长篇。如署“乙未春正月朔写于草堂”的墨梅题诗:“江南十月天雨霜,人间草木不敢芳。独有溪头老梅树,面皮如铁生光芒。朔风吹寒珠蕾裂,千花万华开白雪。仿佛蓬莱群玉妃,夜深下踏瑶台月。银铛泠然动清韵,海烟不隔罗浮信。相逢漫说岁寒盟,笑我飘流霜满鬓。君家秋露白满缸,放怀饮我千百觞。兴酣脱帽恣盘礴,拍手大叫梅华王。五更窗前博山冷,幺凤飞鸣酒初醒。起来笑揖石丈人,门外白云三万顷。”王冕《梅花》,《竹斋集》续集。此处文字从上海博物馆所藏画迹。写月下梅花盛开之烂漫和自己纵情其间的情态,视野开阔而气势生动,最能体现其狂逸恣放的性格。而下面几篇引起的注意更多:

《素梅》:“和靖门前雪作堆,多年积得满身苔。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竹斋集》续集。所谓素梅,相对于墨梅、红梅而言,指线圈花头的水墨梅画,这是后人所辑此类题画诗中的一首。同时王逢《题王冕墨梅》:“(冕)尝鞯牛游京城,名贵咸侧目。平生嗜画梅,有自题云:‘冰花个个团如玉,羌笛吹他不下来。’或以是刺时,欲执之,一夕遁去。”王逢《梧溪集》卷五。据此,当作于至正七、八年游大都时,诗结句羌吹不下云云,当元代社会条件下,又值改朝换代之前夜,使人易生蔑视蒙古统治的联想。但王冕在京所寓正是蒙族大臣泰不华(1304-1352)家,此行也当期有所遇,与元初江南遗民文人已是不同,不可能对元蒙政权图存异志。诗意也只在说明老梅着花、寒吹不落的坚忍而已,但这一经历,倒也反映了王冕那漫不经心、随意酬酢、口无遮拦的狂逸性格与创作姿态。

《梅花》:“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石仓历代诗选》卷二七八。此诗不载《竹斋集》,当是明人由传世画中辑得,所题属素梅。王冕咏梅一扫前人咏梅常见的寂寥与哀怨,与宋以来一味的清高与冷峭也不同,而是一种清新明朗的色调和奔放洒落的气息。此诗后两句写梅花清香一发,普天为春,展现了一种阔大生机与气势,这在以往咏梅中是不多见的。

《墨梅》:“吾(诸本作我,此从画迹)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竹斋集》续集。所谓墨梅是指墨渍画瓣,此诗正是题于一幅墨瓣梅图上,该画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诗主要就墨渍点瓣感言。淡墨点瓣是典型的“颠倒黑白”的画法,北宋花光仁老创立墨梅之初,即采用墨渍点瓣,流行一时,当时陈与义即以“无盐”、“缁衣”形容。这首诗说不图颜色,只存清气,鲜明地表达了作者这种画法的创作理念和审美价值。

《梅先生传》:“先生名华,字魁,不知何许人。或谓出炎帝,其先有以滋味干商高宗,乃召与语,大悦,曰若作和羮,尔为盐梅。因命食采于梅,赐以为氏,梅之有姓自此始。至纣时,梅伯以直言谏妲己事被醢,族遂隐。迨周有摽有,始出仕,其实行著于诗。垂三十余世,汉成帝时,梅福以文学补南昌尉,上书言朝廷事不纳,亦隐去,变姓名,为吴市门卒云。自是子孙散处,不甚显。汉末绿林盗起,避地大林,大将军曹操行师失道,军士渴甚,愿见梅氏。梅聚族谋曰,老瞒垂涎汉鼎,人不韪之,吾家世清白,慎勿与语,竟匿不出。厥后累生叶,叶生萼,萼生蕊,蕊生华,是为先生。先生为人修洁洒落,秀外莹中,玉立风尘表,飘飘然真神仙中人,所居竹篱茅舍,洒如也。东西行者过其处,必徘徊指顾,是梅先生之居,勿剪勿除,溪山风月,其与之俱乎。先生雅与高人韵士游,徂徕十八公、山阴此君辈,皆岁寒友。何逊为扬州法曹掾,虚东阁待先生,先生遇之甚厚,相对移日,留数诗而归。唐丞相宋璟,平生铁心石肠,不轻为人题品,独为先生赋之,其见重如此。天宝、大历间,杜甫客秦山,邂逅风雪中,廵檐索笑,遂为知心。每语人仆在远道,无可人与语,得梅先生,少慰焉。甫为一代诗宗,心所赏好,众口翕然,于是先生之名闻天下。清江、成都,罗浮、庾岭,孤山、石亭,野桥溪路之滨,山店水驿江岸之侧,遇会心处,辄婆娑久之。好事者争攀挽过其家,甚至图写其象,朝夕瞻玩。或以油窗土屋,屈致先生,将之射利,先生亦为开心吐露。人为先生叹非其所,先生曰,苟不盘根错节,安能以别利器。知先生者敬爱愈重,钱塘林逋、眉山苏轼,咸以诗歌美之。盖凡欲以片言行者,必托先生借口,苟非先生之为容,则语言无味。百世之下,闻其风而高之。王沂公曾居要路,持魁柄,高下人物,许在百花头上。由是绯绿累累,至于今不坠。先生性孤高,不喜混荣贵,以酸苦自守。忽一夕闻高楼羌管声,乃凄然有感,吾不能学桃杏辈趋时,故际穷年风饕雪虐,零落如此,奚憾焉。呜呼,梅自大林之后,旷数百载,无闻人。由唐至宋,稍流派蕃衍,分南北两支,世传南暖北寒,先生盖居于南者也。先生诸子甚多,长云实,操行坚固,人谓有父风味,异居南京犀浦者,为黄姓,其余别族具载石湖世谱。太史公曰,梅先生,翩翩浊世之高士也,观其清标雅韵,有古君子之风焉。彼华腴绮丽,乌能辱之哉。以故天下人士,景爱慕仰,岂虚也耶。”《竹斋集》续集。此文署于《照水古梅》图上,该画今藏日本。全文占画面的六分之一强,画中另题七古一首,也占不小篇幅,文字与构图整体布局,落署“乙未秋八月望前一日,会稽山农王冕”,可见作于至正十五年(1355)。

此文以拟人手法,仿《史记》列传之体例,为梅花立传。所谓“梅先生”者,梅花也。全文分三节,第一节依史例,叙梅之姓氏、世系,按时间顺序,缀合上古时期有关梅实如盐梅、摽梅、望梅止渴和梅姓人物如梅伯、梅福的事迹,煞有介事地建构了梅先生的家世渊源。这部分所叙正是梅花知名前的果实应用阶段。第二节所叙则是梅花著名即“梅先生”出生之后的事。先写其形容风姿,继叙历代名绅高士诗咏、艺植欣赏之事以为知遇交游,最后以谱录品种以为后代子孙。第三节则是“太史公”即史家的评赞。全文通过自古以来众多与梅有关的人物、典事的缀述,充分赞美了梅花的高尚品格和“清标雅韵”,透过这些叙述,也大致展示出自古以来梅花审美观赏的历史轨迹。这种拟花为人、列传赞颂的方式,既能有效地表达上述内容,同时从笔法、构思上说也较为新颖别致,生动活泼,饶有情趣。后来明人何乔新《梅伯华传》、洪璐《白知春传》等传梅之文,均由此启发。

2景元启《梅花》

景元启,元人,生平事迹不详,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150人中。此人颇为爱梅,其《自乐》一曲写道:“自由仙,据胡床闲坐老梅边。”景元启《双调·殿前欢·自乐》,张元中、王钢主编《全元曲》下册第3036页。是说梅边闲坐,宛如神仙。《双调·殿前欢·梅花》:“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逃禅老笔应难画,别样清佳。据胡床再看咱。山妻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梅花是我,我是梅花。”张元中、王钢主编《全元曲》下册第3036页。此曲颇为生动活泼。诗人痴恋梅花,专注于窗前疏影,妻子不免几分嫉妒、几分恼怒,不禁脱口而骂,但骂得不泼,实际是埋怨的问。诗人则直应“不过是梅花是我,我是梅花”。以这种家庭情景对话的方式来表达爱梅之情,颇有戏剧色彩,在诗文外别开生面。而“梅花是我,我是梅花”的说法,也把作者对梅花的痴迷形容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二)明清

1高启《梅花》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同里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隐居吴淞江之青丘,曾为张士诚部饶介赏识,延为幕僚。明洪武二年(1369)应诏赴金陵修《元史》,翌年授翰林编修,擢户部侍郎,不久以年少不能担当重任为由辞归故里。洪武六年(1373)因苏州知府魏观改修府治获罪牵连,次年一同被腰斩于市,卒年39岁。高启是明初最具成就的诗人,天才高逸,转益多师,而卓居众家之上。《梅花》:“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高青丘集》卷一五、第651页。高启现存咏梅诗30多首,以七律为主,且多组诗,此为《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通篇立意未见特别,但颔联遗貌取神,以东汉袁安卧雪和隋赵师雄所遇罗浮梅比拟梅花,用事、俪对自然贴切,梅之高逸品格与幽美形象呼之欲出。类似的手法由来已久,如南宋胡铨《和林和靖先生韵》“春风自识明妃面,夜雨能清吏部魂”胡铨《澹庵文集》卷三。,释文珦《咏梅》“首阳清骨骼,姑射静丰姿”释文珦《潜山集》卷三。,元刘清叟《梅》“清标骚客风前立,素面仙姝月下逢”刘清叟《梅四首》其一,《元诗选》二集卷二。,高启同组诗另有“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住山中”,远不如这一联自然、精粹。

2李方膺《题画梅》

李方膺(1695-1754),字虬仲,号晴江,江苏通州(今江苏南通)人,“扬州八怪”之一。乾隆四年(1739)《题画梅》:“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李方膺《梅花册》(三开),浙江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名家作品丛书·李方膺》第91页。梅花报春几成常识,画家正由此寄愿,希望自己所作梅花能把春光带给千家万户。

3龚自珍《病梅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