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以王逸《楚辞章句》为底本。王逸《楚辞章句》今传单行本有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吴郡黄省曾校刊本,明隆庆五年(1571年)豫章夫容馆重雕宋版,台北艺文印书馆影印明冯绍祖万历十四年(1586年)刊本,日本宽延三年(1740年)庄允益校刊王逸《楚辞章句》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抄本等。本书不作烦琐校勘,仅采用夫容馆本为底本,用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排印毛氏汲古阁本)作主要校本,并参校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排印宋端平本),以及《楚辞章句》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湖北丛书本。校语一般不罗列异文,仅在底本有改动处,或异文有参考价值处加以说明。为了排版方便,异体字无异义者,一般直接改为通行字,不出校语。
二、本书根据汤炳正先生《楚辞的成书与版本概说》一文的研究成果,选择刘向之前编定的楚辞作品,删除《楚辞章句》中《哀时命》、《惜誓》、《大招》、《九思》四篇作品,以存刘向原本面貌。
三、本书之导论,介绍楚辞之价值、楚辞得名由来、先秦两汉楚辞作品的特征、楚辞研究的历史,以及楚辞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意在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本书之注释,意在疏通文意,故以简明扼要为主;各家观点择善而从,不作集注式罗列,不轻易批驳他人。采录前人注释,古注之外,以马茂元《楚辞选注》、汤炳正等《楚辞今注》为多。难字加注拼音,主要以《汉语大字典》为准,有异读处,参考古注直音或反切判定。
五、本书所录长篇作品,皆予以分段,并疏解段意。在段意疏解中,必要时对原文采用意译的方式加以疏解,而不是对原文作完整的现代语译,意在引导读者回归原文之研习,而不要仅仅停留在阅读欣赏译文的阶段。
六、本书之品鉴,包括解题、全篇结构内容、写作特色以及影响等,比较多地发挥了本书编著者的理解,谨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