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丘凡真
1904年春天美国的“会议货币专使”精琪(Jeremiah W.Jenks)向清政府提出的在制定国币的同时导入金汇兑本位制币制改革方案,是中国近代币制史上第一个具有系统性的改革方案。该方案因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反对而未被采纳。对此,以往的研究强调精琪方案的“帝国主义的性格”,将张之洞的反对解释为“民族主义的抵抗”的“胜利”。由于精琪方案事实上具有外国直接干涉中国币制运营的内容,所以要完全否定上述看法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户部尚书赵尔巽等清朝中央政府的财政官僚们对精琪方案有接受的意向,而张之洞的反驳也存在着重大缺陷。所以完全沿用以往的角度来分析是否接受精琪方案的决策过程,也是有问题的。
由于清朝中央政府丧失了币制运营的主导权,因而引发了“货币发行的地方化”的现象。对各省督抚们来说,独自的货币构成了主要的财源之一,因此他们已经几次“抵制”清政府试图推进的币制改革。换言之,各省督抚势力实际上是清朝币制改革的巨大障碍之一。在地方行政和财政运营中已经成为习惯的“陋规”,也是币制改革的一大障碍。 “陋规”作为一种“公认的惯例”,其存在的主要依据就是没有统一的币制。从这个方面来看,来自地方上对精琪方案的反对有更深一层的“抵抗”力。
在中国这个拥有广大地域的大国内进行全面的币制改革,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譬如,对于光绪帝1899年颁发的停铸银元的上谕,闽浙总督许应骙便曾以福建从广东买入银元需要复杂的手续和高额的运费为由,获得了继续铸银的特许权。这便是中国的“广阔地域”妨害中央政府进行货币统一的例子。并且,宣统年间为撤销“陋规”所进行的改革也没有结果,这说明中央政府根本没有控制位于行政组织最末端的州县。这又可以说明中国的“广阔地域”也是币制改革统一和推进改革的障碍之一。精琪方案是美国以当时在菲律宾所推行的币制改革方案为基础来完成的,把菲律宾这样一个“小国”所推行的改革方案应用于中国,并希望获得相同的结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过于乐观的期待。
易琮摘自《近代史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