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1452200000002

第2章 東漢碑刻語料的詞彙研究價值(1)

§§§第一節東漢社會與東漢碑刻的興盛公元25年劉秀建立了一個以豪族地主為基礎的東漢封建政權。為維護其封建統治,光武帝劉秀採取“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的辦法,對豪強地主實行妥協退讓的政策。於是,土地兼併日趨激烈,東漢豪強大族的政治、經濟勢力急速膨脹,他們基本上把持着封建國家機器。東漢政治腐敗、黑暗。

就是在這樣一個政權背景下,東漢豪強大族生活奢華糜爛,紙醉金迷。“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綺室;倡謳妓樂,列乎深堂。賓客待見而不敢去,車騎交錯而不敢進。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敗而不可飲。”(見《後漢書》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中華書局1965年。)他們夢想死後繼續保住自己的世襲特權,把生前的榮華富貴帶入陰間世界,並期望名垂青史,於是大興土木,建造豪華墓室,並在墓前樹碑銘傳,以炫耀其身世、頌揚其“功德”、傳播其“英勳”,厚葬之風盛行。在豪門大族的影響下,全國上下競相仿效,建造墓碑成了一種風靡當時社會的習俗,至東漢桓靈之時達到頂峰。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庶民百姓,競相銘碑立傳。桓寬《鹽鐵論》散不足第二十九:“今生不能致其愛敬,死以奢侈相高。雖無衰戚之心,而厚葬重幣者則稱以為孝,顯名立於世,光榮著於俗。故黎民相慕效,至於發屋賣業。”這是東漢碑刻興盛的原因之一。

其原因之二是當時的“門生故吏”的逢迎。封建社會的一切社會關係,實際上都是土地所有權的反映。東漢時期,由於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人們產生了強烈的人身依附關係。那時世家大族壟斷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權,一些士人為求一官半職,不惜賣身投靠於世家大族門下,即所謂“門生”;有些人則投機鑽營,被公卿或州郡長官辟為屬吏,結成“朋黨”關係,即所謂“故吏”。當時一些達官貴人的墓碑,其碑陰就是這些門生故吏的題名榜。這些人對其主子生前言聽計從、搖旗呐喊,死後樹碑立傳、歌功頌德,以此提高自己的聲譽,作為陞官發財的階梯。

除以上原因以外,也與當時社會思想文化的發展有關。東漢時,在思想文化領域方面除尊崇儒學外,讖緯神學也被確定為統治思想。此外,還出現了道教和佛教。所以,東漢時期思想文化“多元化”,結束了西漢單一的“清靜無為”和“獨尊儒術”的局面。這些給東漢的樹碑銘傳打下了思想基礎。

就是在這樣一個大的社會背景下,東漢各地湧現了數量驚人的各種碑刻,從而形成了我國古代碑刻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

§§§第二節東漢碑刻語料特點及研究現狀

一、語料特點

我們選取東漢碑刻語料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它還有着同時期其他語言材料所無可替代的鮮明獨特的個性特點,而這些特點又正是進行詞彙研究所必需的。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語料豐富。南宋刊印的婁機撰《漢隸字源》重修本中,所載東漢碑刻有300多種,但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碑刻不斷遭到破壞,有的竟至亡佚,到清代所存的東漢碑刻就僅剩下百餘種。20世紀以來,隨着考古發掘的廣泛開展,許多東漢碑刻相繼出土。經查考,現存經專家鑒定確認的東漢碑刻有230餘種。我們在這些碑刻中剔除石經和殘碑,選定了167種篇幅比較完整的東漢碑刻文獻作為研究對象,字數近10萬字。

2.真實可靠。東漢碑刻屬地下出土材料,未經人為篡改,材料可靠;而且經查考,這些東漢碑刻大多有明確的年代,且貫穿整個東漢時期。如屬東漢早期(漢光武帝建武元年至漢殤帝延平元年,即公元25—公元106年)的如《三老諱字忌日記》、《袁安碑》、《開通褒斜道石刻》、《孟孝琚碑》、《賈武仲妻馬姜墓記》等;屬東漢中期(漢安帝永初元年至漢質帝本初元年,即公元107—公元146年)的如《北海相景君銘》、《祀三公山碑》、《嵩高山開母石闕銘》、《裴岑紀功碑》、《三公山神碑》等;屬東漢晚期(漢桓帝建和元年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147—公元220年)的如《敦煌長史武斑碑》、《武榮碑》、《司隸校尉楊孟文石門頌》、《乙瑛碑》、《郎中鄭固碑》、《倉頡廟碑》、《孔宙碑》、《封龍山頌》、《鮮于璜碑》、《許阿瞿畫像石左方墓誌》、《楊淮表記》、《耿勳碑》、《韓仁銘》、《尹宙碑》、《趙寬碑》、《三公山碑》、《校官碑》、《白石神君碑》、《曹全碑》、《巴郡太守樊敏碑》、《張壽碑》、《衡方碑》、《孔彪碑》等;屬具體年代失考(但確屬東漢)的如《劉熊碑》、《孔褒碑》、《仙人唐公房碑》、《畫像孔子等題字》、《武梁祠堂畫像題字》等;屬原石亡佚但有拓片或翻刻的如《楊震碑》、《淮源廟碑》、《楊著碑》、《張表碑》、《郭泰碑》、《咸陽靈臺碑》、《楊君碑》、《婁壽碑》、《東海廟碑》、《涼州刺史魏元丕碑》等。正因為這些碑刻材料年代可考,又刻寫在石碑上,不易輕易改動,從而保證了我們研究材料的可信度。

3.碑刻種類多樣,内容所涉社會生活面廣。就其功用而言,東漢碑刻種類上除數量最多的墓碑和祠廟碑外,還有神道碑、神道闕、碣、表、頌、摩崖、畫像題刻、題字、題名等許多品種。内容上形成了紀功碑刻、墓葬碑刻、道橋碑刻、寺廟碑刻等幾大類,體裁多樣,功能上涉及如敍事、述亡、紀功、頌德、規約、標識等諸多方面。内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教育、歷史、地理、建築、城池、宗族、道路橋樑、名勝古跡、民俗風情、神仙鬼怪、災禍祥瑞等方面,碑刻所載人物,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市井小民等諸多的社會階層。完全可以說,東漢碑刻内容已觸及到東漢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4.帶有一定口語性的通俗化的語言風格。劉勰《文心雕龍·誄碑》:“夫碑實銘器,銘實碑文,因器立名,事先於誄,是以勒石贊勳者,入銘之域,樹碑述亡者,同誄之區焉。”既敘碑、銘、誄之關聯與區別,也表明碑既是銘器,也是一種文體,謂其銘為碑文。因此,東漢碑文大多有着比較固定的語言形式,例如佔據東漢碑刻較大部分的墓碑碑文就基本上分成碑誌和碑銘兩個部分,碑誌是序,其内容有極強的寫實性,首先述寫卒者的姓名、籍貫、家族世系、生平經歷、主要德行,接以表明亡者之生病卒年情況、安葬的時間、地點、後人情況及對死者的悼念、頌揚之情等等;碑銘部分則為四言韻文,其開頭用“其詞曰”或“其辭曰”、“其銘曰”、“亂曰”、“頌曰”等詞語連接,然後以四字韻語的形式概括碑誌部分所述的内容。碑陰和碑側則常刻有門生故吏的姓名以及建碑所資助錢數。即碑銘在文體上,一般是其前有較長的散文作序、後有簡短的銘辭,駢散結合,但又“散”多於“駢”,所以從總體上說,東漢碑刻文體應屬散文體。為適應這種文體的需要,東漢碑刻大多在語體上也就使用一種以口語為基礎而經過加工、提煉形成的書面語,這是其一。其二,因立碑撰文的目的是彰功表績,煥往輝來,向社會宣揚孝道、展示亡者的德勳,這正如碑文所言,“作範後昆”,“攬英雄之跡兮以[闕]來哲,嗣長基而廣宇兮後世無廢違”(《綏民校尉熊君碑》),“爰勒茲銘,摛其光耀。嗟爾來世,是則是效”(《郭泰碑》),故為昭示後人,碑文須面向大眾,要讓普通百姓也能基本讀懂,這就決定了撰碑者在行文時無論是用俗語,還是用雅言,其用語在很大程度上都應該比較接近當時的口語。這首先表現在作品中使用了一批比較純正的口語詞,如“屍死、炮火、氣力、功夫、長夜、出門、創楚、仗火、安穩”等等,有的作品甚至通篇口語化,如《許阿瞿畫像石左方墓誌》。其次,使用了比較多的成語和俗語,光成語就達180多個,如《婁壽碑》,全文不到400字卻使用了8條成語(安貧守賤/好學不厭/有朋自遠/樂以忘憂/樂天知命/與世無爭/窮下不苟/綿之日月)。所以,東漢碑刻語料雖然不是純口語語料,但它畢竟又不同於秦漢時那種完全脫離實際語言的定型化的文言文。東漢碑刻在語言風格上一定程度接近當時口語,決定了東漢碑刻語料成為東漢詞彙研究不可多得的寶貴材料。

二、研究現狀

自宋以來,我國很多學者對東漢碑刻從不同方面和在不同程度上進行過研究,如宋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洪适《隸釋》和《隸續》,明趙均《金石林時地考》、萬經《分隸偶存》、顧炎武《金石文字記》、顧藹吉《隸辨》、林侗《來齋金石刻考略》、錢泳《漢碑大觀》、馮晏海《金石索》、王昶《金石萃編》、王念孫《漢隸拾遺》、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續》、俞樾《漢碑四十一條》,清人筆記如俞樾的《春在堂隨筆》和《俞樓雜纂》、李慈銘的《越縵堂讀書記》等中的部分章節等等,今人袁維春的《秦漢碑述》、高文的《漢碑集釋》、金其楨的《中國碑文化》和李發林《漢畫考釋與研究》等。總的說來,以上研究所涉範圍大多重在存目、錄文、鑒碑及考隸、斷句、引經、引緯、用典、史實、文化、考古、文字的考訂或個別詞語的考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一些刊物上陸續發表了一系列的單篇論文,如《漢碑中有關農民起義的一些材料》(《文物》1960年第8期)、《褒斜石刻和漢代刑徒》(《文物》1963年第2期)、《記漢劉熊碑兼論蔡邕書碑問題》(《文物》1966年第4期)、《漢畫所見漢代車名考辨》(《文物》1989年第3期)、《劉熊碑釋讀正誤》(《考古》1993年第9期)、《石門頌·楊淮表記主要人物考》(《文博》1995年第2期)等等。但這些論文也主要集中在歷史、考古、字形、書法等方面的研究。

具體到其複音詞詞彙研究上,近年來已有專家學者開始注意利用東漢碑刻的語言材料,如復旦大學的吳金華、浙江大學的方一新、王雲路等諸先生。吳金華先生的《三國志校詁》附篇用東漢熹平三年《武都太守耿勳碑》證“分子”有“子民”之義。王雲路、方一新先生的《中古漢語語詞例釋》“剝截”條用《金鄉長侯成碑》作書證。另有高文先生在《漢碑集釋》裏做了一些詞語考釋工作,毛遠明先生《讀漢魏六朝石刻詞語劄記—兼及石刻詞彙研究的意義》一文中考釋了東漢碑刻中的“長夜”一詞。但以上或限於引用東漢碑刻語料做旁證,或囿於少數語詞的考釋。據筆者所見,迄今為止,對東漢碑刻語料詞彙複音詞進行系統研究的專著乃至單篇論文似還未出現。

§§§第三節東漢碑刻複音詞研究的意義

東漢碑刻是個生動而豐富的語言寶庫,亟待我們投身其中去开掘其珍寶。單從其複音詞詞彙研究的角度來說,其價值就一時難以盡舉。這裏我們試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簡析之。

1.東漢碑刻語料複音詞中湧現出了一大批新詞新義,抉發出來有益於漢語詞彙史研究和大型工具書的編纂。這裏我們僅以《漢語大詞典》為參照標準來考察一二。

1.1 從複音詞新詞方面來看

1.1.1 《漢語大詞典》的編纂者已經認識到東漢碑刻語料詞語的重要性,如在《漢語大詞典》的詞條書證中,以東漢碑刻語料中的例子作為第一書證的就有“本朝、逼狹、元二、逶隨、消澤、敦良、奔哀、追惟、眉耇、遐跡、巢許、崇壯、貞孝、大男、窮禽、農桑、闕觀、混亂、家巷、往來、蘭石、清妙、天府、塉確、周厚、曾玄、淑慎、彝式、磪嵬、攜負、窀夕、槍碭、期限、陵氣、儌外、樂生、結髮、浹旬、清修、帥厲、寧輯、銀艾、清厲、賻贈、涕零、彬彧、淵澹、構譖、壯厲、高邵、哀榮、縣輿、不融、逶虵、戢藏、甄表、敖詳、忠允、潛隱、時雍、飆騰、珪角、景形、鼎鉉、阪險、追蹤、和陸、統系、碩儒、絕軌、料揀、考覽、帝學、纓緌、哀悼、奮拔、枝裔、嘉聲、滑汰、拘絏、枝族、臊穢、謇鄂、毗輔”等84個;傳世文獻不見書證,有賴碑刻語料立目的有“歎誦、匪皇、犂元、迸亡、棃庶、嵩峻、牟壽、創楚、質桷、魂構、逴越、胡輦、儼儼、參騫、逴優、幽浚、強衙、佞民、蔾蒸、皓然、振疊、蔑陋、匱餧、綏億、衙強、浩倉、富謙、廎寫、嵩厚、湛泊、傳講、宣颺、旻穹、質省、妙身、霖漉、隤納、姣、梨元、遘罹、促迫、徦冥、遏私、淵藪、樂旨、轓軒、詘志、帥伏、骫任、霣祚、醇嘏、閨閾、遺稱、棃萌、邑屋、連漉、贊業、收襜、淹疾、邢景、聳昧、寋鄂、禕隋、贊衛、轓邦、師楷、百典、旬期、窅窅、遇謗、衎謇、玄乾、礿祠、涉履、憑億、貞皦、捬育、悠短、五五、臨曆、渙彰、牟盛、拔涉、大清、召貢、鬲並、疆頓、晻忽、霣靈、三魚、鄙國、靈亮、噌歎、玄嚜、響和、斑連、穡民、蜚揚、根嗣、娉會、鴻醇、虛落、犂民、篤災、季祖母、瀸潤、捥發、果達、姿操、隅陬、瑋藝”等110個。

1.1.2 已見於東漢碑刻,可以提前《漢語大詞典》書證時代的詞語更是多得驚人,大致情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