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经济发展战略中“一翼”的攀西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钒钛磁铁矿等有色金属、水力资源、农林资源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有“资源聚宝盆”的美誉。攀西地区的资源开发,经过三线建设打基础、改革开放大发展两个阶段,已经形成了主导产业,打造出了拳头产品。钢铁工业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滩水电站成为全国水电业的代表,安宁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引人注目……攀西已成为全省重点项目最多,投资规模最大,投资强度最重的地区。为了高速度、高质量地开发攀西地区的自然资源,1992年,四川决定在攀西建立开发区。这年10月15日,攀西综合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开发区范围最初包括攀枝花全市、凉山州的西昌市、冕宁县、德昌县、宁南县、会理县、会东县、普格县及盐源县的右所区、盐井镇,面积296万平方公里,人口二百八十余万。在开发区中,将立足资源开发,扩大对外开放,延续深度加工,运用新的机制,逐步把攀西地区建设成全国最大最重要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后来,四川省政府进一步确定要把攀西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内陆以资源开发为主体的经济特区,并且又将凉山全州划进开发区,面积扩大到675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四百五十多万。
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与上海浦东开发区在地理位置上首尾呼应,不仅对四川省经济的发展,而且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后来,随着四川行政区划的调整,重庆成为直辖市,当初制订的“二翼”实际上不再存在。但攀西地区重要的经济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开发攀西宝地,发挥攀西地区在川南甚至滇、黔地区经济的枢纽作用,仍然十分必要。
十一引进外资搞建设
四川省开始引进外资是在1979年,搞了一些“三来一补”(即来样、来料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从1983年起,为了吸收外商的直接投资,开办了一些合资、合作企业。总体上看,四川在80年代引进外资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规模小、数量少,具有代表意义的合资企业是成立于1985年6月,由成都市农垦总公司、成都市饲料公司、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兴办的成都正大有限公司,中外方各占50%的股份,最初的投资额为280万美元,是当时西南地区饲料生产、肉鸡养殖规模最大,技术、设备、管理都很先进的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投资额增加到1500万美元,饲料、鸡苗销售遍及全省,曾荣获“全国农业先进企业”、“四川省先进企业”、“四川省技术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进入90年代,对外开放逐步深化,四川省加大了引进外资的力度,并将其规范化。1992年12月1日,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四川省鼓励外商投资条例》,并公布施行。《条例》的主要内容有:鼓励外国投资者在高新技术区、工业开发区、旅游开发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投资;鼓励外国投资于农业综合开发和使用新技术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林业开发、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能源建设和节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旅游开发、职业教育;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方式有举办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购买股票、参股经营或购买债券等有价证券,开展补偿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购置房产,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开发经营或者成片开发,国家法律允许的其他投资方式;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按其性质经税务机关批准按30%、24%、15%的税率计征,符合法定减免税条件的,依法予以减免。
《四川省鼓励外商投资条例》施行后,四川省引进外资的步伐更快了,形式更多了,不仅有直接从国外贷款,还有走出去开办投资贸易洽谈会和招入外资投资机构。1994年8月,四川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同海外银团签订了一项四千多万美元的中长期贷款协议。这是四川省首次直接获得海外贷款。四川省国际信托公司该年早些时候与美国美林证券公司建立了业务联系,双方就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合作进行了洽商,达成了以美林证券资本服务公司为牵头行,包括德国商业银行、奥地利吉诺信贷银行、韩国换银(亚细亚)财务有限公司、韩国国民银行、韩国开发利市金融有限公司组成的海外银团,向四川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提供国际商业贷款的合作协议。贷款主要使用于四川能源、通讯和技术改造的重点工程项目。
1995年,四川赴德国、法国的“投资贸易洽谈会”分别在杜塞尔多夫和巴黎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省首次在欧洲举行的大型招商活动,四川代表团由12个市、地、州的企业和15家省级大型企业及外资公司组成,共推出了100个招商引资项目及几千万美元的出口商品清单。招商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冶金、机械、食品等重点行业;出口商品则有丝绸、服装、土畜产、医药保健、五金矿产、化工和机电等产品。有九百多家外国企业参加了这次为期两周的招商及贸易洽谈活动。洽谈会期间,共签招商引资合同和协议33项,总投资额达2127亿美元,其中外资占60%多,达132亿美元;贸易出口成交27856万美元。
1997年12月5日,美国(中国)工业开发公司(CIDC财团)四川办事处在成都成立,同时该公司与四川省签署了一揽子投资合作协议。这次签署的合作协议共6项,包括与省计委、省引进外资项目办、省水电厅、达川地区关于开展长期投资合作;成立四川—CIDC合资公司;共同包装推荐四川省引进外资项目;合资建设罗江口水电站;合作开发州河水力资源;滚动开发嘉陵江水力资源。CIDC是一家总部设在美国的大型跨国财团,它在中国的业务主要是协助中国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机制转换。公司将在工程设计与建设、电厂建设及公用事业等方面进行投资,同时将开展跨国企业的购并工作。四川办事处是CIDC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办事机构。
四川的招商引资走过了从摸索到大力引进的阶段,而且形式多样,数量较大。但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水分较重、腐败等现象。
十二二滩水电站——水电建设体制改革的典范
我国传统的水电基建投资体制是一种建管分离的模式,大型基建项目均采取指令性的方式进行,建设单位按照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进行项目建设,该项目一旦完成,立即就转交给经营单位进行经营管理——建设者和经营者被人为地分成了两个相互分离的环节。这种传统的基建投资体制的弊端在于:建设者不考虑基建投资的回收问题,往往使基建投资无法收回;基本建设项目的概算不真实等等。
二滩水电站是国家“八五”、“九五”期间的重点工程。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提高基建投资效益,探索水电建设改革的新路子,国家决定在二滩水电站的建设中尝试改革水电建设体制。
二滩水电站在基建投资体制上,采取项目法人责任制。由项目法人对基建项目策划、设计、资金的筹措、建设实施直至项目建成后的生产经营、归还贷款本息以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施全过程总负责。它要求项目法人从一开始就承担基建项目的投资风险,使基建成本得到严格控制,并由此建立起一种各类投资主体自求发展、自觉协调、讲求效益的微观运行机制。此外,项目法人作为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还要对项目的建设资金、工期、工程质量、生产安全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规范控制和监督管理。这就为准确概算基建投资规模,按期收回投资提供了体制保证。
二滩水电站在水电管理体制上采取建管结合的方式。按照《公司法》和《电力法》的要求,1987年筹建,1989年正式成立了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它是一个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大型国有企业,实行建设、生产、经营一体化,水电站建成后,负责经营管理,偿还贷款。后来,二滩水电开发公司又根据现代企业的要求,进行了改组,建立起新型的现代水电企业。
由于二滩水电站采用了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在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招标、聘请外国专家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主动性。1991年9月1日,二滩电站土建招标合同在京签字。十多家来自意大利、德国、法国和中国的工程承包公司分别夺得了大坝和地下厂房工程标。
1991年9月14日,20世纪中国最大的水电站——二滩电站正式开工。二滩电站坝高240米,是当时我国第一高坝,在当时世界上的同型坝中居第三。其地下厂房内安装了6台单机容量5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年发电量达170亿度。1998年8月1日,二滩输变电一期工程启动调试的最后一个项目顺利结束。这标志着长800公里的二滩——自贡第一回500千伏输电线路和自贡——成都同塔双回500千伏输电线路全部建成投产。8月12日,二滩电站首台55万千瓦发电机组并入四川电网试发电输送成功。四川电网随之步上新台阶。
二滩水电建设的实践证明,实行建管结合,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和现代企业体制是水电建设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