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之作,缘起于2006年初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会议。会议期间,院党委书记贾松青同志找我谈历史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时,提出是否可以搞一个历史上治蜀方面课题的建议。我以为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当即应允,承担此任。会议结束后,便立即在历史研究所组织课题组,开展讨论,同时开始草拟大纲。经反复思考,大纲拟定。在此前后,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批准,本书列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6年度重大课题。实际上,在开题以前,课题组已经破题,并全力以赴,从搜集资料到开展研究,一边讨论,一边写作。历数月,初稿草成,又经多次讨论,数易其稿。从课题最初提出到最终定稿,倾十人之力,期年而成,用力不可谓不勤焉。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就是这个课题的最终成果。
本书大纲得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贾松青先生、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绍明先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世松先生的宝贵指教和热情支持,在此谨致谢忱。
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得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和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致谢忱。
本书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持完成。具体分工如下:
主编:段渝(主持课题,负责组织、体例、大纲、统稿)
绪论:段渝撰
法治与吏治篇第一、二章:李桂芳撰
第三、五章:李映涛撰
§§§第四章:杨环撰
经济篇第一、三章:吴擎华撰
§§§第二章:程敏撰
第四、五章:邹一清撰
第六、七、八章:周建春撰
社会篇第一章:张斌撰
第二、三章:程敏撰
文化篇第一、二章:王韵撰
第三、四章:马芸芸撰
段渝2006年12月
成都浣花溪畔,摸底河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