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奇事接连发生,人们不自觉地对陈胜产生了敬意,都看陈胜眼色行事。随队押送的两个军官,天天喝酒、打人,此时就更加孤立了。
陈胜、吴广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带了几个心腹去见军官。一些好奇的人也都跟了过去,人越聚越多,便将大帐围了起来。吴广对两个军官说:“这雨下个不停,我们怎么到渔阳去呢?就算去也肯定误期了,这样我们定会被杀。我们特来同你们商量,还是准我们回去种地吧!”
众人听了不住地点头。但这两个军官哪里有权做主,人跑了他们也活不了。一个军官大怒道:“什么话!竟敢违抗朝廷。谁要走,我就先杀了他!”
此时,周围的气氛非常紧张,吴广眼见人们的情绪已被煽动起来了,于是手指着军官们喝道:“你敢!”
另一个军官也不说话,拔剑向吴广刺去。吴广飞起一脚将剑踢飞,将他按倒在地,顺手接住落下的宝剑,一剑杀了这个长官。另一个军官立即拔剑来救,却被陈胜抽出藏在身上的菜刀,一刀将他劈死。陈胜回身割下两个军官的首级,提在手里。人心大快,一片欢呼。
陈胜站到高处,向众人大声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同样出于父母,我们就不能做个王侯将相吗?男子汉大丈夫岂能去渔阳束手送死,弟兄们!我们大干一场吧!”
大家此时已豁出去了,便齐声说:“干吧!打到咸阳坐天下!”
这九百壮士终于被陈胜、吴广二人发动起来了。这一行动,很快得到各地响应,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起义在全国爆发,可谓“登高一呼,应者云集”。陈胜、吴广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不久,陈胜在陈县建立大楚政权,做了国王,仍然打着兴楚灭秦的旗号。
跟随而起的有项梁、项羽、陈婴、刘邦等人,都各自拉起了一支队伍,起义反抗秦王的暴政,最终消灭了秦王朝。
陈胜正是借用了大楚的旗号,才顺利地发动起义,并得到人们的广泛响应,成功地为消灭秦王朝,改朝换代开了个好头。
调虎离山十五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用有利于我的机会,用人为的谋略引诱敌人,困扰敌人,困住敌人,返身歼灭它。
“调虎离山”计,常用于战争。当自然条件造成对敌人有利之时,采用人为的假象,诱敌上钩。此一计的关键是调动敌人,如同老虎离了山,它的神威就减了一半,所谓“虎落平阳被犬欺”。让敌人离开有利的自然环境,使它的势力由强变弱,而我方则可以施发威力,才是这一计的真谛。
我国伟大的军事家孙膑曾经说过攻城是下策。如果不问条件地去硬攻,那只会自找失败。每当此时,调虎离山不失为一条有效的策略。
东汉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分布在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以西的羌人反叛朝廷,出兵进犯武都郡。
当时正值东汉末年,国内政局动荡,各地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安帝年幼,朝中政事由安帝的母亲邓太后掌管。
邓太后面临着解决农民起义军的难题,本已是焦头烂额了,如今接到羌人反叛的告急奏章,不由忧心忡忡,赶紧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大殿之上,年仅六岁的安帝一动不动,形同摆设,他坐在皇帝宝座上,似乎已经逐渐习惯了这一套。
邓太后隔着垂帘审视着毕恭毕敬站立两厢的大臣,缓缓说道:“各位爱卿,如今西北羌人反叛朝廷,出兵进犯武都郡,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
邓太后经过这两年的磨炼,已经成熟老练得多了,隔着垂帘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到外面的一切。
司隶校尉黄瑞说道:“目前各地贼寇四起,朝中精干大将基本上已被皇上派往各处平乱。都城守将士卒已为数不多,不能调拨更多的人马去平定羌人叛乱,因此必须任命一个胸怀韬略的大将军,带领数千精兵前往平叛。”
邓太后说道:“黄爱卿言之有理,那么到底派谁去最合适呢?”
司徒孙磨乐回道:“臣以为虞诩胸怀韬略,有将帅之才,皇上可以任命虞诩担任武都郡的太守,领兵三千,即可制服强敌。”
邓太后说道:“我也认为虞诩一直大材小用,此次就任命虞诩担任武都郡太守,领兵三千前去平定叛乱。”
第二天,虞诩奉圣旨前往校场,点起三千飞虎军直扑武都郡。
兵至陈仓崤谷,羌人得知消息后,派出一万余人占据有利地形,突然包围了虞诩的三千部队。
虞诩根据敌方兵力强大,占据有利地形,并对这一地域、地形非常熟悉的情况,认定硬拼必然受挫,所以没有马上组织突围,而是命令自己的部队就地驻扎下来。然后,故意扬言要上书安帝增派兵力,等援军到后再行进击。
羌人得到这个消息,并且发现汉军安居营地一直毫无动静,就信以为真,决定趁着汉朝的援兵未到之前捞上一把。便马上将大队人马分散到周围各县去,肆意抢掠,搜刮财物。一时之间,弄得陈仓地区乌烟瘴气,鸡飞狗跳。正当羌人得意洋洋地到处抢劫财物的时候,虞诩乘羌人分散兵力的大好时机,指挥部队突然甩掉敌人,不分昼夜,兼程赶路,每天急行军都走一百多里。同时,每当埋锅造饭之时,虞诩命令部下全体官兵,每人都砌两个灶,而且每过一天就增灶一倍。羌人大军会合后虽然尽力追赶,但因汉军早已出发,而且日夜兼程,一时难以追上。特别是一路之上但见汉军用饭之灶,逐日增多,就确认朝廷所派的援军已经来了,因而不再紧追虞诩部队,只是尾随其后。
行军途中,参军程林东问虞诩:“兵法上说一日行军不要超过三十里,以防备发生不测事故,而你现在日行近二百里。再说,孙庞斗智时,孙膑用的是减灶行兵,使庞涓陷入埋伏,在马陵道自刎而亡。却从来未见谁像你这样,反而逐日增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虞诩微笑着说:“应用兵法不能呆板地死搬兵书,岂不闻赵括纸上谈兵之害?实践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应用古人的兵法智慧,灵活掌握。现在的情况是敌人兵多,我方兵少,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果按照常规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行军,岂不很容易被敌人赶上?急行军却是他们估计不到的,容易使敌人的指挥官产生疑虑。当敌人发现我们的锅灶一天比一天多,必然认为是我方的增援部队已经赶到。这样,敌人对两军强弱众寡之势一时之间难以测定。敌人见我兵力增大,行动又快,必然不敢贸然追赶。这样一来,我军就从被动变成主动了。至于孙膑减灶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弱,使庞涓信以为真,穷追不舍,结果遭到包围圈的伏击,致使全军覆没。我们现在增灶是为了伪装自己的力量强大,然后利用敌人的错觉,因势利导地牵着他们的‘牛鼻子’转,诱使他们离开地利人和的陈仓崤谷地区,一旦我军获得有利地形,即可大获全胜。所以我与孙膑做法不同,是由于所处的形势不同的缘故,但其目的都是为了诱惑敌人,以便出奇制胜。”
虞诩这一番合情合理的精辟分析,使参军程林东对其用兵谋略佩服不已。
程林东接着问道:“那么我军将在什么地方伏击敌人好呢?”
虞诩看着疲惫不堪正在急行军的士兵们说道:“我军将士这般疲劳,中途作战怎么能够取胜呢?待我军到达武都以后,略作休整,那时羌人疲惫而来,我军以精锐之师主动出击,必能大获全胜。”
程林东骑在马上恭拜:“虞将军真乃旷世奇才,孙膑再世。”
虞诩哈哈大笑:“哪里,哪里,我比孙膑差得远哩!”
武都的羌军,由于大多数都迁至外围,意图堵击汉军,所以为数不多。虞诩大军很快攻进武都,恢复秩序,继而休养三军,只等羌军前来。
士兵们酣睡两天,其间美酒食物充足,将士们精神大振,斗志高昂,对消灭羌军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再说羌人经过远行果然十分疲惫,加上不明白汉军的真实情况,总以为汉军有大队人马,因而心怀畏惧,士气低落。
这一天,探马来报,羌人离县城只有百里路程,虞诩下令,即刻饱餐饭食,前往县城西南的猛虎岗埋伏。猛虎岗是一片连绵的山丘,上面长满了低矮的树丛。
那是一个西北地区少有的阴雨天,探哨驰马飞报虞诩:“羌人主力开来了!”虞诩对将士们下命令说:“我们以逸待劳,此次必须以少胜多,勇猛作战。小分队低姿势联络前进。既要摆成大海一样的阵势从四面八方进行包围;又要像凿子凿木材一样,长驱直入,如虎入狼群。”
当时正当中午,羌人奔波了半日,人困马乏,全军便在路边休息吃饭。几位年长的将领实在不堪长途驱驰,吃饭时打开酒缸喝了起来。结果,至少有半数将领饮酒过量,昏昏欲睡。全军将士也乘机安歇,一时竟鼾声四起,说起了梦话。队形散乱,又无人站岗放哨。
汉军将士个个身强力壮,精神焕发,突然如潮水般涌来,转眼就有千百人被杀死。酣睡的将领被喊杀声惊醒,赶紧组织抵抗。但由于羌人连日劳累,战斗力极低。有的稍一接触就被汉军斩倒在地,有的则吓得四散奔逃,有不少人在忙乱中互相踩死。那些刚刚痛饮美酒的将领也相继战死。
虞诩巧妙地使用“调虎离山”之计,果然取得了以少击多,大败强敌的辉煌战绩。
公元199年,庐江太守刘勋据守江淮一带,孙策一直想吞并他,便派使者携带厚礼求见刘勋,说:“上缭是孙将军的仇敌,但孙将军不是人家的对手。孙将军知道刘太守兵精粮足,是上缭的克星。如果刘太守能攻占上缭,不仅扩大了疆域,也为孙将军出了一口怨气,必将进献奇珍异宝报答。”刘勋信以为真,发兵进攻上缭,谋士劝阻道:“上缭城池坚固,易守难攻。我们出兵上缭,国内空虚,万一孙策乘机突然袭击,占据江淮,我们就连退路也没有了。”刘勋不听,执意讨伐上缭,中了孙策“调虎离山”之计,结果被孙策端了老窝。
欲擒故纵十六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敬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直接逼迫敌方,敌方就会硬拼;顺应着敌方,敌方会自然减势,既不能放开敌方,又要避免直接逼迫。这样既削弱了敌方的实力,又瓦解了敌方的斗志,等待敌方实力耗尽,我方一举擒获,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胜利。等待着,事物就要变化,乘此时机必胜,光明大吉!
“欲擒故纵”首先是一种思想指导。“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有失才会有所得。先要施以小的代价以换取最大的胜利。
善于钓鱼的人都知道放长线才能钓大鱼。大鱼上钩,必须有一定的条件。没有“长线”,没有“等待”,大鱼是不会上钩的。
在战争中,对敌策略也是如此。对敌逼迫太紧,敌人必反扑而来;可故意放开一路,让其逃走。
在战争中使用此计,一是当敌人气势很盛的时候,我方故意示弱,使敌人骄傲、麻痹,放松戒备,而后我方可乘机进攻。二是在我方掌握了战争主动权时,我方采取穷寇勿追的方法,给敌人一条生路,创造更有利于我方的战机。
“欲擒故纵”之“纵”是有条件的。我方所纵之敌是可以“手到擒来”的敌人,又顺手放走。“擒”敌是我们的目的,“纵”敌是我们的手段。所“纵”之敌,须对全局有利。所“纵”之敌,并非放虎归山,欲擒不得。使用此计的人,必须有眼光,不可斤斤计较眼前小利,患得患失是不成的。
三国时,诸葛亮号称战争之神,他曾经七擒七纵孟获。这一史实成为“欲擒故纵”之计的典型。
孟获是云南一带少数民族部落的酋长,经常侵扰蜀国。为了解决边关之患,诸葛亮亲自率兵南征。
孟获派三洞元帅迎战,全部战败。他亲自出征,因陷入蜀军伏击圈,伤亡惨重,蜀军一举活捉了孟获。
诸葛亮放了数千俘虏,让他们与家人团聚,南军将士十分感动,拜泣而去。而孟获却说:“我只是中了埋伏,放我回去,整顿兵马再与你们交战,如果能活捉我,我才心服呢!”诸葛亮立即放了他。众将不解,孔明解释说:“要彻底平定南方,只有使他们心悦诚服才好。”
孟获回寨后用刑惩责败将,逼迫部属出击蜀军。众将领感谢孔明不杀之恩,恨孟获无道,于是绑了孟获来见孔明。孟获乃以“手下人相害”为由不服。孔明再度放他回营。
孟获派他弟弟孟优托辞上门谢恩。带几百名蛮兵先行潜入蜀地营房,准备里应外合。不料被孔明都灌醉了。孟获率兵长驱直入时,又被抓获。他借口弟弟贪酒,所以失败。孔明第三次放了他。
孟获四处求兵,凑了十万人马准备再战。却见蜀军突然撤兵。营中留下许多粮草,料想蜀国一定有急事,所以率兵急追,不料蜀军正埋伏在身后,前后夹攻。孟获再度被捉。孟获认为“误中诡计”不服。孔明第四次放了他。
孟获退避山中,凭借壁垒森严,闭关不出,打算坐等蜀军粮草困乏时再战。不料孔明智凭天险,引兵直入山中。此时孟获已是众叛亲离,于是被洞主杨锋拿下,押到蜀营。孟获埋怨是洞中人相害才落到这种地步,仍然不服。孔明第五次放了他。
孟获设计诈降孔明,身后带着两千精兵一下被孔明发现,当堂将他抓获。孟获又说:“我是自来送死的,不是你的本事。”孔明喝道:“你老巢已经被端了,还有什么能耐!再放你一次,如果不服,决不轻饶!”
孟获已成丧家之犬,便去联合乌戈国王,借来两万身着藤子甲的蛮兵。这藤子甲是有刀枪不入的美称的。蜀军首战藤甲兵果然吃了大亏。孔明因此设计,将敌军引入峡谷,前后夹击,放火烧杀。藤甲兵全军覆没,孟获被马岱活捉。孔明说要放他。他垂泪拜谢道:“七擒七纵自古未有过,我感念不尽。”表示五体投地,口服心服,永不再反。
孔明仍任命孟获为部落之主,与南人永结友好。由此可知,用信义服人,才是长久之计。蜀军回师后,蜀汉一代,南方边境没有战火,正是诸葛亮用计之功。
“欲擒故纵”术还常用于侦破、断案等活动中,无不应效。我国唐代著名的捕官苏无名,就曾用“欲擒故纵”的方法,追捕过盗贼。
一次,武则天赐给太平公主许多珍玩宝物,满满地装在两个食盒内,价值数千两黄金。太平公主把它藏在府库里,到年终时发现被盗贼偷走了。太平公主把这一情况上奏武则天,女皇大怒,召见洛州长史说:“三天之内捉不到盗贼,就问你死罪!”
洛州长史手下人推荐了一位机智的捕官苏无名破此案。
苏无名是湖州人,以机智而闻名乡里。他对洛州长史说:“我请求和您一起,去宫中面见陛下,那时再把我的计策说出来。”
他们来到了宫里,武则天问道:“你有什么计策捉贼呢?”苏无名道:“如果责成我捉贼,请陛下不要急于求成,应耐心等待。请把两个县的吏卒全归我调遣。只要这样,保证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捉住这些盗贼。”武则天答应了他的全部要求。苏无名先告诉吏卒们,抓贼的事缓到下月办也不迟。
到了三月寒食节那天,苏无名把吏卒们集合起来,布置他们:“你们分成十五人一批,到东门、北门守候。凡是看到有十几个胡人,都穿着孝服,跟着出城往北邙山走的,可以跟上看他们干什么,并且赶快向我报告。”到时,吏卒们果然发现有这样一伙人出城,就跟在后面观察,并向苏无名报告。说胡人到一座新坟前祭奠,虽然在哭却并不悲伤,撤下供品后,他们绕着坟走,而且相对而笑。苏无名听到报告说:“找到那些贼了。”于是指挥吏卒赶快抓住那群胡人,并且挖开那座新坟,劈开棺材,内中装的正是那些珍宝。
武则天见到这些珍宝后,十分高兴,问苏无名是怎样抓到盗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