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榕阴草堂诗集校注
1453600000045

第45章 卷十三分茅草(4)

[33] “似隨”句:傳說漢張騫奉漢武帝命探尋黃河河源,河源與天河相通,張騫泛槎天河,至牽牛宿之旁。這裏皆指勘界的長途跋涉。參見卷二《到鎮江始識輪舟之快履險如夷喜而賦此》注[1]。此借指楊虞裳爲勘界溯源事。

[34] 赤子:比喻百姓,人民。

[35] 烏孫:古代西域國名。地在今伊黎河谷。古泛指侵擾漢族王朝疆土的西北邊境少數民族統治者。此指法國殖民統治者。

[36] 巢窟:敵人或盜賊盤踞之地。旁穿:橫穿。

[37] 三不要、大勉:皆地名。1887年3月29日中法兩國使臣在越南芒街簽署了清約,並校正四張粵桂詳圖。第一圖規定竹山至隘店隘,其中嘉隆、八莊、分茅嶺,十萬大山、三不要均歸中國。

抵欽州[1]

充侖渡口泛歸槎[2],船放潮迎日又斜。風到順時催使節[3],山于轉處見人家。鄉心隱約如飛鳥,水勢蜿蜒欲走蛇。莫聽鷓鴣行不得[4],片帆今已返天涯。【校注】

[1] 欽州:地名,清時屬廣東廉州府。今屬廣西壯族自治區。

[2] 充侖渡口:即現在北侖河渡口一帶。歸槎,指作者在勘界完畢後隨王之春再返廣東赴任。

[3] 使節:使者。亦用以稱派駐一方的官員。

[4] 鷓鴣:鳥名。形似雌雉,頭如鶉,胸前有白圓點,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紋。足黃褐色。以穀粒、豆類和其他植物種子爲主食,兼食昆蟲。爲中國南方留鳥。古人諧其鳴聲爲“行不得也哥哥”,詩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鄉。

再過天涯亭

掉臂游行去又來,蠻花無數逐春開。勞人歸自天涯外,不比班侯老大回[1]。

【校注】

[1] 班侯:即班超,參見卷二《王灼棠刺史同客保陽,醉後以舊作見示,喜步其韻不自計工拙也》注[1]。

再過化州琉璃庵[1]

庵自琉璃古,重經豈偶然。茶香留過客,水味品新泉。奇石醜如畫,野花秋更妍。山靈應我識,早結再來緣。

【校注】

[1] 化州:即今廣東省化州縣。王爵棠廉訪邀同彭太史向青、王大令濟夫、

張通守亮臣及余五人游白雲山,

遍覽諸勝賦此紀之[1]

【題解】中法戰爭之後,由于王之春在勘界中的表現被擢升廣東按察使。潘乃光仍隨其幕。廉訪,明清按察使的通稱。

潭水一何深,白鵝不見底。名山一何高,白雲入畫裏。百粵鍾靈秀,江山縱奇詭。我今訪白雲,行遠先自邇。言出小北門,距城逾十里。崗巒忽起伏,直上轉邐迤。曈曈曉日生[2],颯颯涼風起。塵勞無一暇,撥冗差自喜。游興讓誰佳,同行都五子。倘遇安期生[3],與之參化理。縱非葛稚川[4],移家應到此。予心亦何樂,擬托閑情洗。太傅在東山,絲竹猶亂耳。

【校注】

[1] 爵棠:王之春字。參見卷四《抵北塘已二更矣,喜晤王灼棠太守中夜話舊章》注[1]。太史:官名。明清稱欽天監;修史之職歸之翰林院,故俗稱翰林爲太史。大令:古時縣官多稱令,後以大令爲對縣官的敬稱。白雲山:在廣州市北郊。主峰摩星嶺常爲白雲所掩,故名。是廣州著名風景區。

[2] 曈(tóng)曈:日初出漸明貌。

[3] 安期生:仙人名。秦、漢間齊人,一說琅琊阜鄉人。傳說他曾從河上丈人習黃帝、老子之說,賣藥東海邊。秦始皇東游,與語三日夜,賜金璧數千萬,皆置之阜鄉亭而去,留書及赤玉舄一雙爲報。後始皇遣使入海求之,未至蓬萊山,遇風波而返。一說,生平與蒯通友善,嘗以策干項羽,未能用。後之方士、道家因謂其爲居海上之神仙。

[4] 葛稚川:即葛洪,晉句容人,字稚川,自號抱朴子。家貧好學,始以儒術知名,後好神仙導養之法。洪從祖玄傳煉丹之術于鄭隱,洪就隱學,著有《抱朴子》,除言神仙外,論煉丹亦涉及物質構成的奧秘。

海幢寺[1]

【題解】海幢寺爲清代廣州佛教四大叢林之一。清康熙十八年(1679),翰林王令撰《鼎建碑》記有海幢八景,分別爲:花田春曉、古寺參雲、珠江破月、飛泉卓錫、海日吹霞、江城夜雨、石磴從蘭、竹韻幽鐘。

此地應推選佛場,偶然臨眺海天蒼。隔城塔古淩雙影,近水潮來占一方。浩劫有灰全解脫,殘碑無字半荒涼。寺僧雅愛談遺事,創建何人說尚王[2]。

【校注】

[1] 海幢寺:位于廣州市南華中路和同福中路之間今海幢公園內。原來規模宏大,是清代廣州佛教四大叢林之一。明朝末年,僧人光牟從郭家花園中募得一塊地皮擬建寺院,僅以舊宅稍事修葺之後掛上“海幢”門匾。清初巡撫劉某捐資爲之正式建成山門。寺廟中有經幢(刊一刻經文的石柱),寺名即取濱海佛寺之意。

[2] 尚王:指平南王尚可喜,清康熙五年(1666)平南王尚可喜及巡撫劉某又予捐建,建成大雄寶殿,當年的大殿闊七楹(約35米),高三尋(合二丈四尺多,約75米)。第二年,又建成規模更加宏偉的藏經閣以及天王殿、韋馱殿、伽藍殿等一系列殿堂。張孝達節帥、王爵棠廉訪再駕兵艦查驗龍門、

白龍尾各險要,分撥營汛,以清界務,

輪過瓊州停泊半日隨節賦紀[1]【題解】《清史稿·張之洞列傳》:“之洞恥言和,則陰自圖強,設廣東水陸師學堂,創槍炮廠,開礦務局。疏請大治水師,歲提專款購兵艦。復立廣雅書院。武備文事並舉。(光緒)十二年,兼署巡撫。于兩粵邊防控制之宜,輒多更置。著沿海險要圖說上之。”篇中描寫了在兩廣任上兢兢業業頗出實績的張之洞及其僚屬王之春。

浮圖七級將合尖[2],仙丹九轉爐火添[3]。張侯能以造化手[4],天工人巧一時兼。將軍適有王逸少[5],和聲海上稱同調。聖朝柔遠重安邊,此日巡洋收險要。龍門馬嫋洋名接遙天,海防越地名牙錯在眼前。測量所至經畫定,歸舟針指瓊臺邊。共羨乘槎來張騫[6],王公回憶守瓊年[7]。廉訪曾觀察雷瓊。可惜半日相周旋,大筆紀事需許燕[8]。安仁喜從大夫後[9],高歌欲擊秦人缶[10]。天上旌旗鼓吹還,歷歷如繪某與某。

【校注】

[1] 張孝達:即張之洞,字香濤,一字孝達。直隸南皮人。同治二年進士,授編修。光緒初,喜言事。後歷任湖北、四川學政、翰林院侍瀆、侍講及內閣學士。光緒七年(1361)授山西巡撫。自光緒十年起,先後任兩江、兩廣、湖廣總督近三十年。任湖廣總督期間,創辦京漢鐵路、漢陽鐵廠、萍鄉煤礦、湖北織布局等。光緒末年爲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謚文襄。之洞講習洋務,倡中學爲體,西學爲用,反對維新變法。著有《輏軒語》、《勸學篇》、《書目答問》等。爵棠:王之春字。參見卷四《抵北塘已二更矣,喜晤王灼棠太守中夜話舊章》注[1]。

[2] 浮屠:亦作“浮圖”,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指佛塔。

[3] 九轉:九次提煉。道教謂丹的煉製有一至九轉之別,而以九轉爲貴。

[4] 張侯:對張之洞敬稱。

[5] 王逸少:對王之春借稱。《世說新語·賢媛》:“王凝之謝父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還謝家,意大不悅。太傅慰釋之曰:‘王郎,逸少子也,人才亦不惡,汝何乃恨乃爾?’”。

[6]羨:抄本作“淚”,眉批:淚字疑有誤。底本是。共羨乘槎:比喻奉使。詳見卷五《初度口占》注[6]。

[7] “王公”句:王之春曾任雷瓊道,後經張之洞擢升爲廣東按察使。

[8] 許燕:唐玄宗時,燕國公張說、許國公蘇頲並以文章顯世,時好燕許大手筆,簡稱“燕許”。《新唐書·蘇頲傳》。

[9]“安仁”句:言詩人自己欣喜能夠跟隨王之春,入其幕中。安仁,即潘岳。爲作者自代。見卷二《柬李彥奇》注[5]。

[10]秦人缶(fǒu ):瓦質的打擊樂器,盛行于秦。巡洋到汕頭,目擊軍容之盛,炮臺之固,

躬際其會,因紀以詩[1]整軍在經武,思患當豫防[2]。兩岐界閩粵[3],一水何泱泱。承平習不察,亂後徒倉皇。此間需坐鎮,幸有將軍方[4]。指照軒軍門。上游倚重久,忽來萬里航。出海例巡閱,適符引領望。精神振壁壘,火器生光芒。外夷在租界,汕頭有夷人租界。觀者如堵墻。草檄有枚生[5],長嘯轉望洋[6]。安得頌清晏,年年波不揚。他日飛輪過,島嶼涵青蒼。

【校注】

[1] 汕頭:地名。在廣東省東部,臨南海,是粵東和閩南的門戶。

[2] 豫防:謂事先防備。

[3] 兩岐:指兩個分岔,汕頭地處福建廣東兩省分界。

[4] 將軍方:指方照軒,方耀,廣東普寧人,光緒三年(1877),調署陸路提督。五年,還本官,治潮州、南澳、碣石軍事。

[5] 草檄:草擬檄文。亦泛指撰寫官方文書。枚生:即枚乘。淮陰人,字叔。先後爲吳王濞、梁孝王武文學侍從之臣。以詞藻著稱于世。

[6] 望洋:喻看見他人偉大而慨歎自己渺小。語本《莊子·秋水》。

回輪高州口由水東登岸得句[1]

曾經破浪來天外,又賦同舟到水東。無限原田高下路,詩心半在筍輿中[2]。

【校注】

[1] 高州:今廣東省高州市。明初改爲高州府。清因之,府治茂名縣。

[2] 筍輿:竹轎,南方山區一種交通工具。

除夕在高州道署[1]

華燭生輝夜未央,屠蘇酒熟共誰嘗[2]。空吟今夕爲何夕,聊把他鄉當故鄉。喜氣迎人羞遠客,春風送暖到高涼。潘州卻是神仙宅,差幸吾宗在此方[3]。潘仙在此成道,茂名令潘子久,何不謀而合也。

【校注】

[1] 高州道署:高州府衙。其地在今廣東省高州市,清時稱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