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历代赋评注(魏晋卷)
1453700000037

第37章 临观赋

曹植

《临观赋》大约作于明帝太和二年(227)至太和六年(232)之间。曹植屡欲效国,但终不能得。于是作赋表白心迹,倾泻怨愤,抒发愁苦。临观(guàn),来到、到达台观。

登高墉兮望四泽,临长流兮送远客[1]。春风畅兮气通灵,草含干兮木交茎[2]。丘陵崛兮松柏青,南国兮果载荣[3]。乐时物之逸豫,悲予志之长违。叹《东山》之诉勤,歌《式微》以咏归[4]。进无路以效公,退无隐以营私。俯无鳞以游遁,仰无翼以翻飞。

(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墉(yōnɡ):墙。

[2]兮:原作”而“,误。据《艺文类聚》卷六三改。通:畅达、顺畅。灵:美好。含:显现。干:枝干。交:交替。茎:枝条。

[3]崛:高峻的样子。(ài):草木茂盛的样子。

[4]东山:《诗经·豳风·东山》叙写征人的辛劳及其归途中的联想。式微:《诗经·邶风·式微》抒发因服役而不能回家的怨愤心情。咏:原作”诉“,误。据《艺文类聚》卷六三改。

《临观赋》是”欲效国而不能“这一主题的代表作之一。赋文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作者登上高高的城墙远望田野,呈现于眼前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天气候温和,野草发芽,树木生出新枝,松柏呈绿,花草繁盛。后一部分从春天万物顺利生长的喜悦,转向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叹;由写景转向抒情:作者既悲叹《东山》征夫的辛苦,又感慨《式微》劳人的艰辛。也更是勾起他”进无路以效公,退无隐以营私。俯无鳞以游遁,仰无翼以翻飞“的无限愁闷。

这篇赋由景及情,从乐到悲,以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作者进退维谷的真切感受。

(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