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历代赋评注(魏晋卷)
1453700000006

第6章 纪征赋

阮瑀

阮瑀(?—212),字元瑜,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陈留尉氏(今属河南陈留县)人。少时从蔡邕学,邕赏异之。曹洪闻其名,欲致之令掌书记,瑀虽遭榜笞而不肯。时曹操为司空,闻之,召为军谋祭酒,管记室。曾为曹操草与刘备书,参与曹丕、曹真等南皮之会。时侍曹丕兄弟宴集,多有诗赋酬和。建安十六年(211)为曹操草与孙权书,致修好之意。同年曹操西征,奉命作书与韩遂,于马上草成,曹操无所改定。途中有《吊夷齐文》。建安十七年(212)卒,阮瑀与陈琳一样长于书征,曹操书檄,多出二人之手。著《文质论》。今存赋四篇,多残。明人辑其诗文为《阮元瑜集》。

建安十三年(213)曹操征刘表、刘备,战于赤壁。阮瑀作《纪征赋》。全文已佚,今存文字见于《艺文类聚》卷五九。

仰天民之高衢兮[1],慕在昔之遐轨[2]。希笃圣之崇纲兮[3],惟弘哲而为纪[4]。同天工而人代兮[5],匪贤智其能使[6]。五材陈而并序[7],静乱由乎干戈[8]。惟蛮荆之作仇[9],将治兵而济河[10]。遂临河而就济[11],瞻禹迹之茫茫[12]。距疆泽以潜流[13],经昆仑之高冈[14]。目幽蒙以广衍[15],遂沾濡而难量[16]。

(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中华书局,2005年)

[1]天民:德合天理的人。《孟子·尽心上》:“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高衢(qú):指圣哲治国的途径。

[2]在昔:从前。遐(xiá)轨:指前代圣哲留下的功业。遐,远。

[3]笃圣:品格真诚纯一的圣人。崇纲:崇高的纲常。这句是说希望以安定天下为己任。

[4]惟:思考,谋虑。弘哲:大圣哲。纪:法则,准则。以上的“仰”、“慕”、“希”、“惟”都是就征伐的统帅人物曹操而言。

[5]天工:上天的职能。《尚书·皋陶谟》:“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同天工:意思为“替天行讨”。

[6]匪:同“非”。其:此处为反诘副词,同“岂”。

[7]五材:指勇、智、仁、信、忠五种德性。《六韬·论将》: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并序:同列。这句是说曹氏手下人才济济,不拘一格。

[8]静乱:即“靖乱”,指平定天下。“静”,通“靖”。《左传·僖公九年》“君务靖乱”,《文选·三国名臣序赞》李善注引“靖”作“静”。由:用。

[9]蛮荆:先秦时本指居于江汉流域的楚人,是蔑称。《诗经·小雅·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本篇化用《诗经》中句子,指荆州牧刘表。

[10]济:渡。河:黄河。曹操在建安十三年春正月还邺(今河北岳城镇,在河南安阳以北),作玄武池以训练舟战水军。七月向荆州征刘表、刘备,由邺出发,故须南渡黄河。

[11]济:渡口。

[12]迹:遗迹。《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帝王纪》:“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阳翟即今河南许昌西北的禹州市,相传为夏禹所都。曹军渡河后途中所经。茫茫:同“芒芒”,远大的样子。《诗经·商颂·玄鸟》:“宅殷土芒芒。”又《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又《左传·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13]距疆泽:堵住黄河与一些湖泊沼泽的通道,不使乱流。疆泽,一些区域分开的湖泊沼泽。距,堵截。《国语·周语下》太子晋论禹治水之法“封崇九山,决汩九川,陂障九泽。丰植九薮,汩越九原,宅居九隩,合同四海”。“距疆泽”即“陂障九泽”。潜流:深流。《尔雅·释言》:“潜,深也。”

[14]昆仑:山脉名,在新疆、西藏之间,东部余脉延至青海、甘肃。《山海经·海内西经》言河水出昆仑东北隅,“入禹所导积石山”。上两句都是说大禹治水事。

[15]目:注视。幽蒙:昏暗不明的样子。广衍:宽广绵长。

[16]沾濡:浸湿。这句说禹的恩泽普及而久长。

赋虽不像诗那样多压缩句,词序变化也不像诗那样随意,但毕竟每句字数、句式有一定限制,比起一般散文来表达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理解上会产生分歧。阮瑀的《纪征赋》今存只是其中的一段,有的人误认为是完篇,所以理解上出现偏差。赋的开头是站在曹操的立场上,说曹操如何仰慕古代圣人治国的法则和道路,希望达到圣贤治国的高超方略,以大哲的行为为准则,替天行讨。下面谈到从征人物中人才济济,化用了《诗经》中句子,显得正正堂堂,一派义师的气概。以上两层意思,实相互关联。下面说渡黄河而至翟阳,即古之阳城,因传说为禹所都,因而又就此发议论。以下几句,实际上全是称赞大禹治水之功的,却被误解为称赞曹操此次征伐。可以肯定赋全文在此下还要回到行军、征讨上来,再作收束。这样,似乎写大禹治水同纪征关系不大,同上一部分缺乏联系。其实不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同那“滔滔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的情势一样。作者的意思,曹操在当时的功业,也正是要平定天下,使万民安居,功同夏禹,只是文字有缺,看不到将二者绾合的文字。

总的说来,作为纪征赋行之作,虽然主要夸赞曹操的功业,但一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希望天下安定的愿望,另一方面反映了很多文人在扫除群雄中建功立业之想。曹操在征乌桓,完全统一了北方之后,第二年便南征,希望扫除盘踞荆襄一带的刘表及刚刚投靠刘表的刘备,从统一南方的总体形势说,是有进步意义的。曹操在其《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是符合实际的。明白当时背景,即可知此赋所表现的感情基本上是真诚的,作者善于联想,表现手法含蓄而深刻。管中窥豹,也可以想见出征时群情振奋、意气洋洋的状况。当然,这次南征因为孙吴的参与和策略上的原因,曹军大败,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赵逵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