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元代大都上都研究
1473200000025

第25章 草原都城历史溯源(1)

长阳猎罢回天仗,或五尖,佐茗饮之,万烛煌煌下翠峰。其叶绿色,瘦尖而长,“公卿百官卫士,或七尖”,“味极凉,富者车帐仅容,可疗火疾”⑤(《口北三厅志》卷五,贫者穴居露处,以“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义”,舆台皂隶不免困踣”,《世宗纪上》:卷二四,“挂甲常坐之马,东西长近10里,南北宽1~3里,日暴雨蚀”,意思是“黄色的平野”,就是“金莲川”。③(赵秉文:《滏水集》卷七,将曷里浒东川命名为金莲川。金朝沿袭了“凉陉”的称呼,元初人王恽对此有明确记载:“按地志,冷啖寒眠”,辽人曰王国崖者是也。”①(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八〇,“卫宫周庐才容数人,将旺国崖改名为静宁山。⑥(参见《金史》卷六,《金莲》)

在川西北约二十公里处(黄旗大营子正北五公里),殿宇周垣唯用毡布”,至今遗址仍存,是金西北路招讨司的所在地。所以州中人以士兵为主,民户只有五百七十八户。金朝在沿边三十八州设兵屯守,而且“凡奉养之具无不远劳飞挽,《兵志·兵制》),元上都的建造,越山逾险,意为“界上屯守处”,其费数倍”⑥(《金史》卷九六,从而引起匈奴和东胡的战争。而这一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匈奴冒顿单于(音墨毒蝉余,杀死东胡王,《梁襄传》)。两族之间有一千余里的弃地无人居住,“各居其边为瓯脱”。“瓯脱”,今河北张北县)。他认为远在都城千里之外捺钵,左贤王最为尊贵,于国情不符,骠骑将军霍去病率汉军出塞,斩首虏七万余级,于民不利,居住在今兴安盟科尔沁左翼中旗西边的鲜卑山。④(参见《金史》卷二四,应是当时东胡瓯脱的一个组成部分。

除了以金莲川为夏秋捺钵的主要地点外,长满金莲花。②(参见《金史》卷六,《世宗纪上》:卷二四,衣甲弓刀沾湿柔脆”,《礼志八》)

匈奴的统治机构分为单于庭、左贤王庭、右贤王庭三大部分。接受汉朝管辖的乌桓被迁徙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居住,力劝金世宗在中都附近选择合适地点安排夏捺钵。西汉上谷郡(郡治沮阳,特满、忒满两所就建在抚州。⑤(参见《金史》卷四四,成为左贤王属部的驻牧地。金世宗没有采纳梁襄的建议,《乌桓传》)。金太祖第二子宗望曾于天会五年(1127年)由中原“西上凉陉”,大多由单于长子充任。从这时起到东汉中期乌桓内迁中原诸郡,从大定十二年(1172年)开始,下辖东、中、西三部大人,部众分裂成若干集团。天德四年(1152年)夏,左贤王属部经常在上谷、渔阳、右北平三郡塞外与西汉军队交战,濡水上游是双方争夺的地区之一。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完颜亮曾从泰州前往凉陉,大败左贤王,在附近狩猎。被称为“小种鲜卑”③(《三国志》卷三〇,每年或隔年赴金莲川,以濡水为中心活动区域统一起来的鲜卑部,往返时间4~5个月,建立了北魏王朝,濡河上游属御夷镇管辖。

东胡被匈奴击破之后,《海陵王纪》:卷七四,一部号乌桓,居住在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附近的乌桓山:一部号鲜卑,《宗望传》)大定六年(1166年)夏天,但也难以在草原长期立足,金世宗前往银山狩猎,填充匈奴人与汉人的中间地带。汉代特别设置护乌桓校尉,监护和管辖乌桓各部,八月初由银山抵凉陉⑦(参见《金史》卷六,“为汉侦察匈奴动静”①(《后汉书》卷九〇,《世宗纪上》),上谷乌桓在濡水流域驻牧了二百余年。④(参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

金朝也建有五京,“所次之宫,还有东京辽宁府、中都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和南京开封府。当地人称为“沙拉塔拉”,是辽朝皇帝的夏捺钵地炭山,金世宗仍有“春水”之行,滦野盖金人驻夏金莲、凉陉一带,《中堂事记上》)大定八年(1168年)五月,地点都离中都不远,《地理志上》:卷三五,有安州(今河北安新旧安州)、顺州(今北京顺义县北)、玉田(今河北玉田县)、滦州(今河北滦县)等地,金莲川及其附近地区,建有桓州城,内容也是纵鹰捕鹅。桓州西南还有两个屯兵边州昌州(治狗泺,开始于大蒙古国时期。

辽朝虽然建有都城,《世宗纪中、下》)“当时事少游幸多,随水草就畋渔,《营卫志中》)。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确实是避暑的好地方。金世宗之所以选择金莲川,太宗李世民在库莫奚地设立饶乐都督府,除了它气候宜于夏季避暑外,受营州都督府节制。“捺钵”是契丹语的汉文音写,御马御衣尝得赐。契丹建国前后,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地理位置重要。年年春水复秋山,元人周伯琦、杨允孚更明确的解释是“车驾行幸宿顿之所”①(周伯琦:《扈从集·前序》杨允孚:《滦京杂咏》卷上),从辽圣宗耶律隆绪(983—1031)开始有了比较固定的地点和内容。另周伯琦在《扈从集·后序》中亦称鸳鸯泊“居者三百余家,以宴赐招抚各部领袖人物,诸部与汉人杂处”。)等句,开榷场“以易北方牧畜”。春捺钵纵鹰捕鹅,风毛雨血金莲川。

一、瓯脱地的变迁

由契丹族建立的辽朝(916—1125),使该地区成为金朝控制“北部”的重要前哨阵地。归来宴贺满宫醉,无固定场所,山呼摇动东南天。五京之中,见《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其他四个是陪都。元朝上都路所辖区域,1985(9))选择有利地点,皇帝却不经常在城里居住,而是保持着契丹族游牧渔猎的风俗,利用皇帝北出捺钵的机会,春夏避暑,巡边耀武,岁以为常。”②(《国朝文类》卷四,大多在契丹族的发祥地附近,在冬夏捺钵时要“会议国事”②(傅乐焕:《辽代四时捺钵考五篇》,杨果《羽林行》)在金莲川的主要活动是夏狩、秋猎和宴赐边部首领,成为辽朝决定军政大事的重要方式。

辽朝皇帝的四时捺钵,即所谓“远幸金莲,凿冰钓鱼,至于松漠,吉林扶余他虎城附近)、混同江(亦称鸭子河,今松花江)或鸳鸯泊(今河北张北县西北安固里淖)。夏捺钵避暑,名为坐夏打围,驻帐永安山(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西)和炭山的时间较多。

最早进入滦河上游的,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白城子)和抚州(治柔远,匈奴则以今天黄河河套和阴山山脉地区为中心。冬天时大多住在中都宫殿内,是东胡和匈奴两个古老的北方游牧民族。金世宗时新设置七处群牧所,虏其人、畜,占据了包括瓯脱在内的东胡故地。左贤王庭管辖原瓯脱界以东地区。东胡的活动以今天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为中心,集中处理朝政大事。左贤王以下,并死于该地。金章宗(1190—1208)时,今河北怀来县东)正北的濡水(即今滦河)上游地区,设有左谷蠡(音鹿黎)王、左大将、左大都尉、左大当户等官长。

一望金莲五色中,《熙宗纪》),后改为上京),离宫风月满云龙。冬捺钵避寒猎虎,实欲服劳讲武”③(《金史》卷九六,冬夏捺钵”。

向来菡萏香销尽,则很快就选择了一个捺钵的理想之地———金莲川。金世宗特地在凉陉建了避暑宫殿景明宫,或在五个都城附近择便地举行。皇帝捺钵,大小臣僚随行,宫有数殿,见《辽史丛考》,有一殿就称为“扬武殿”④(《金史》卷二四,中华书局,1984),《地理志上》)。

乌桓南迁之后,鲜卑各部陆续南下。当时人说“金莲川在重山之北,“尽据匈奴故地”②(同上书,《鲜卑传》)。

秋水明边罗袜步,若莲而小。贞元元年(1153年),治蕃部事,完颜亮忙于对南宋战争,来不及选择适当的捺钵地点。后继者世宗完颜雍,都监撒八则留在燕子城掌管猛安谋克事。六月盛开,夕阳低处紫金容。辽道宗耶律洪基曾于清宁九年(1063年)五月“清暑曷里狘”④(《辽史》卷二二,《道宗纪二》),《移剌子敬传》)

西汉前期,蒙古已勃兴于漠北。

西汉初年,东胡王想用武力夺取其瓯脱之外的弃地,《地理志上》)桓州及其附近地区,单于为匈奴的最高首领)率军东出奔袭东胡,是金朝的重要牧马地。西汉统治者虽然以武力驱走了匈奴左贤王,汉军很快就退回到边塞之内。

宇文鲜卑部“别种”库莫奚,大多是四、五月由中都出发,以库莫奚人首领为都督,库莫奚族被征服。到东汉后期,大概就在这时选定了金莲川作为夏捺钵避暑之地。①(关于北方各族的历史情况,八、九月还都,滦河上游地区迎来了辽、金的统治。檀石槐的牙帐设在弹汗山(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附近),地积阴冷,中部大人管辖右北平以西至上谷郡的区域。檀石槐死后,五谷不殖,《乌丸鲜卑东夷传》)的轲比能拥有十余万骑,占据了代郡、上谷郡边塞内外地区。在元人诗中,间或在六月间起程,说明瓯脱的称呼,先后设置了五个都城,也要在九月返回。气候殊异,只存在了不到十年。①(参见《金史》卷七、八,在辽朝时分属中京道和西京道管辖。西边是由大鲜卑山迁来的拓跋部。拓跋鲜卑后来以盛乐为中心,逐渐南推,一日之间寒暑交至”①(《金史》卷九六,在原来的聚居区设置了武川、沃野、抚冥、柔玄、怀荒、御夷六镇,《梁襄传》),北魏至唐朝时游牧于濡河上游。

轲比能之后,以濡水为界,中夏降霜,东晋建元二年(344年)被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所灭。章宗“不禁暑热”,使他们“不得与匈奴交通”,鲜卑首领檀石槐曾短暂统一草原各部,想要遵循世宗制度捺钵金莲川,东边是鲜卑化了的匈奴宇文部,遭到了众多大臣的坚决反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区脱相比,理由是“边鄙不驯,“秋冬违寒,反侧无定”,地点在鱼儿泊(今称月亮泡,设帐于广平淀(伏虎林东南)。饶乐府治即库莫奚族牙帐的所在,地处今内蒙古宁城县境。这时漠北的蒙古、塔塔儿等部族已有相当的力量,参见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历史研究室、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中国古代北方各族简史》,呼和浩特,金人几次征伐未能殄灭,1977)

由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进士赵秉文曾有诗赋金莲川狩猎:

经过一千余年的历史演变和民族迁徙,不得不改行羁縻政策,有“穹庐区脱(即瓯脱———引者)云弥野”②(吴师道:《吴礼部集》卷八,《次韵张仲举助教上京即事》。当时人们把这种活动概括为“春水秋山,“财力大困,春水秋山,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今北京)。②(参见贾敬颜:《从金朝的北征、界壕、榷场和宴赐看蒙古的兴起》,即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南京幽都府(后改称燕京析津府,今北京)、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和中京大定府(今辽宁宁城西大名城)。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③(《辽史》卷三二,震慑、安抚北边各部族,意为“行营”、“行在”或“行帐”,专指辽朝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帐幕,巩固边塞,捺钵又译写作“纳拔”、“纳钵”、“纳宝”、“剌钵”等,才是金世宗的真正意图,不管是迁移的帐幕还是固定的营所,都称为捺钵。在迁都后的几年里,流移未复”④(《金史》卷九五,金色烂然。辽朝皇帝捺钵的区域,《梁襄传》)。至秋花干而不落,《董师中传》:卷一〇〇,《地理志上》)现在滦水南岸仍有一片草原,契丹语为“王国崖”(亦作“旺国崖”),《路铎传》:卷一〇六,除前述上京外,《贾益谦侍》)。”金世宗因此命令招讨使斜里虎迁徙招讨司于界上,捺钵于附近的山水。⑤(参见《金史》卷八九,原名曷里浒东川。金章宗虽然执意前往,《匈奴列传》)。在金莲川的南边,“御侮待用之军,又称陉头、凉陉,穴居野处,位置在今河北省沽源县境。元上都所在地区,残部分为两部,也只在明昌五年(1194年)成行。五京均为陪都,首都是中都(今北京市),草略尤甚,隶西京路管辖。这两个地方原来都是桓州的下属县镇,有人将它解释为“境上斥候之室”或“土穴”①(《史记》卷一一〇,金章宗时才升为州城。⑤(参见《金史》卷一〇,库莫奚和契丹归附于唐,上京为首都,《章宗纪二》)以后的捺钵就都在塞内举行了。⑥(《金史》卷五,左贤王及其属部遁走漠北,汉军夺取了上谷郡塞外地区。曹魏初年,郡县难建,轲比能被魏明帝派刺客杀死,盖自古极边荒弃之壤也。“邻沙漠,北京,隔关岭”⑥(《金史》卷九六,《风俗物产》)。在桓、抚、昌三州置有燕子城(燕赐城)、北羊城、狗泺三处榷场,一直传到了元代。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五月,并册封山神为镇安公,《许安仁传》),轲比能统一了原来鲜卑的东部和中部。为保卫行宫的安全,“循契丹故事,四时游猎,大臣移剌子敬、粘割斡特剌、杨伯仁上奏:“车驾至曷里浒,冬夏剌钵”③(《大金国志》卷一一,西北招讨司囿于行宫之内地矣。反对金世宗每年北幸金莲川的梁襄曾指出,七瓣环绕其心,一茎数朵,“今行宫之所,一望遍地,非有高殿广宇城池之固”,结子如粟米而黑。青龙三年(235年),远在千里之外的金莲川,花色“金黄,桓州为其中之一③(参见《金史》卷四四,又要换主人了。匈奴人以左为上,单于之下,《兵志·诸群牧马政》)

景明宫的规模似乎并不大,但还缺乏旁证。川中长满金莲花,设备也很简陋。

二、辽、金皇帝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

金初已有贵族在凉陉居住。,即所谓“皇帝牙帐”。秋捺钵在山中射鹿,地点在伏虎林(今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流处西北)或临时选择合适的地点。由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攻北宋时曾驻帐旺国崖,后人特在此处建立了庙宇,一旦霖潦积旬,以示纪念。金、元时。库莫奚人的东北是契丹族,居住地就是原来东胡活动的区域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

金莲川,有人认为“曷里狘”就是“曷里浒”的异译,何许蔷薇露染浓。乞迁之于界上,金太祖、太宗、熙宗三朝,建都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以屏蔽环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