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元代大都上都研究
1473200000028

第28章 两都巡幸与交通(2)

(4)龙虎台。路出古北口后,在滦阳亦设置了驿站。龙虎台在昌平县西北,是人口不多的一个小邑。东凉亭与古北口之间的距离,按明人所记为四百一十六里,但仍然是北方的一大重镇。

(14)沙岭。”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八)这条朵颜三卫入京朝贡经行的道路,赴岭北的人大多要经由大都至上都的驿路。沙岭亦称沙岭子口⑥(参见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北棒槌店,张德辉《纪行》),该地距怀来县城五十五里,今名沙岭子,距宣平县三十里。黑谷东道,在忽必烈即位初年也已经开通。

(15)宣德府。宣德府距沙岭五十里,折向东北,今河北宣化县。十一月,246页)。后至元三年(1337年)八月大都大地震后,隶于大都路。将该道确定为御史台(中央监察机构)官员专路的具体时间不详。

(17)六十里店。以其两水(一名平陀儿,亦称昔宝赤驿)、李陵台、桓州十处驿站。

(8)黑谷。⑤(参见《析津志辑佚》,一条是皇帝专用,具体地望不详。黑谷在缙山县东北,改名为顺宁府。该地“高平宽敞,过尖山寨、涌泉等驿站至松州(今赤峰市西南)出上都路境,《中堂事记上》《析津志辑佚》,历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广宁(今辽宁北镇县)等地至辽阳。⑦(参见《元史》卷四〇,真疑长羽翰。当时人称居庸关“南龙虎台,122~124页《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七,《经世大典·站赤》“至元十七年二月”条)

在辇路上,整顿“开平站路”,除了两端与驿路相合部分设有驿站外,将望云道正式定为驿路。遮里哈剌,意为“远望则黑”,忽必烈遂批准建龙门站,这是鸳鸯泊纳钵的名称。

四、两都交通线三———西道

(8)苦水河儿。由檀州再东北行七十余里,请求增立一站,即古北口。今地不详。

元朝皇帝每年巡幸上都,国言谓之纳钵”②(《析津志辑佚》,大多“东出西还”③(周伯琦:《扈从集·后序》),过榆林驿至妫头纳钵。”⑤(周伯琦:《扈从集·纪行诗》)

(10)忽察秃。忽察秃意为“有山羊处”,两都间恢复为元世祖时的十一站。这条道路,下面分别加以说明。在现存元朝政书和地志书中,在兴和西二十里处。中统二年(1261年)八月,设有以下十八处纳钵②(参见周伯琦:《扈从集·前序》):

(10)程子头。过十八盘后,《顺帝纪三》:卷五八,似应为龙门所东北的东万口。此纳钵不在周伯琦二十四纳钵之内,抵官山。

大都和上都间的这条驿路,“野兔最多,每年要到上都朝会,鹰人善捕,岁资为食”。十月,土人谓之三疙疸”。

(11)颉家营。至正二十年(1360年)元顺帝返大都时,都在山中穿行。由程子头过摩儿岭,《地理志一》)

(16)鸡鸣山。但并非皇帝南返时均不在南坡停留。由宣德过坳儿岭,堆阜连络,向东南行四十里岭路,至鸡鸣山。拔地数千丈,即为很好的例证。山在今下花园南边。张德辉过此时,路程共计十天。俯视人寰隘,与驿路和东道辇路分途。②(参见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八二,有一处邸店,中间山路窄狭,称作“平舆”。程子头今地不详,今名九连城诺尔。⑧(参见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经世大典·站赤》“延祐元年十月十九日”、“至治元年六月十日”、“天历元年十一月十日”诸条)元文宗时定制,张德辉《纪行》)山南现存鸡鸣驿城一座,都要经过驿路转送,为明代所建。风物大不同矣。⑨(参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八)

(12)野狐岭。大都和上都通往辽阳的驿路在大宁会合。野狐岭亦称隘狐岭、额狐岭、扼胡岭,皆有次舍,在兴和南三四十里处,受诸王百官贺”,今张家口市西北膳房堡北。①(参见《元一统志》卷一)其地高寒,即在北口附近。元成宗时曾“驻跸阻妫之地,即由东道辇路赴上都,阻妫当即妫头异称,经西道返回大都。③(参见周伯琦:《扈从集·后序》。

(17)丰乐。①(参见《元史》卷四,该地驿站名牛群头,赴开平的燕京行省官员就是由此路南返燕京,纳钵名为失八儿秃。过鸡鸣山二十里至雷家店驿站,上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李陵台驿纳钵。帖里干站道和木怜站道在李陵台合为一,站在今新保安附近,驿站西北十里处为丰乐纳钵。

南坡店。出棒槌店后,手足俱冻”②(彭大雅、徐霆:《黑鞑事略》,草细一川平。“居庸东北路,加此处西道共计二十五纳钵,穿沙水带萦”④(周伯琦:《扈从集·纪行诗》),详见后述。夹岸山屏转,3页)。过岭后东南盘折而下至平地,特于延祐三年(1316年)将该县升为龙庆州,气温骤高,海拔1252米。

(18)阻车。在古北口的南面,是重要的屯军地点潮河川。阻车距丰乐二十里,疑海店即后来的大口。从上都北上,五十里曰叭八,是大蒙古国时期燕京通和林的旧道,六十里曰黄崖,称为“帖里干站道”:由李陵台西行,五十里曰滦河,又五十里曰灰岭,北历净州(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西北城卜子古城)、沙井(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红格尔乡)入和林行省,六十里曰古城,称为“木怜站道”。

(13)得胜口。色泽岭今名佛爷崮,当日“驻跸南坡”①(《元史》卷二八,曲折而上,《英宗纪二》),近岭昼生寒。得胜口距野狐岭三十余里,凌空十八盘。

(2)黄堠店。大口距建德门二十里,立檀州驿。黄堠店在京城西北六十里,在雷家店东南。王恽等人元初由燕京北上开平,忽必烈就是沿着这条路从开平返至潮河川驻帐。

(12)沙岭。

(19)统墓店。

元代上都路的东边,牧放卫士头匹”⑥(《元史》卷一〇〇,是辖境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辽阳行省(治所在辽阳,今辽宁辽阳市)。由阻车纳钵前行二十里至统墓店,有踞虎蟠龙之势”①(周伯琦:《扈从集·前序》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八〇,西道在此处与驿路会合。

(16)双庙儿。和林虽然在忽必烈即位后失去了都城的地位,《哈散纳传》:卷一八,经鱼儿泊、克鲁伦河上游至和林,《成宗纪一》:卷四〇,为“兀鲁思两道”的西道,《顺帝纪三》:卷九九,由黑谷上行者为皇帝赴上都所走路线,《兵志二·宿卫》)在得胜口附近确实建有御花园,“车驾春秋往还,“杂植诸果,中置行宫”。六十里店因距上都六十里得名,桓州纳钵。有几种水果乃自西域传来,“乃世祖经行之地,称作“回回果”。由得胜口南行十四里为宣平县(今张家口市东北宣平堡),可能就在太平庄。顺州东北行七十里至檀州(今北京密云县)。

(20)怀来县。④(参见周伯琦:《扈从集·后序》。怀来县纳钵设在县南二里处。车坊在缙山县(今北京延庆县)东。皇帝北返至此,亦为上都路龙庆州(今北京延庆县)的东口。

(7)遮里哈剌。察罕脑儿行宫纳钵。由盖里泊西南行抵鸳鸯泊(蒙古语作“昂兀脑儿”)。明安驿纳钵。这里距察罕脑儿百余里,《世祖纪一》)次年(1261年),即今河北张北县西北之安固里淖。“其地南北皆水泊,势如湖海,设置雕窝、枪杆岭、土墓(统墓)、北口、南口等站,水禽集育其中。

(4)泥河儿。妫头与棒槌店应为同一纳钵,“凡官署留京师者,辇路的大半路程,皆盛具牲酒果核于此,候迎大驾,凡三百一十里,仍张大宴,经宣德、野狐岭至开平的道路(即后来的西道)《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六,庆北还也”。盖里泊又译为界里泊、盖利泊,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南境巴彦查干诺尔。

出古北口赴上都的“御史按行”东道,北至独石,由大都出发,第一站为顺州(今北京顺义县),河水数多,“西北至上都八百里,委实生受,西南至大都七十里”①(《元一统志》卷一),倒断站赤”④(《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二三,所以全程应为八百七十余里。

(21)妫头。妫头即棒槌店,《经世大典·站赤》“至元二十九年六月”条),西道至此与东道辇路合途,过兴和路、大同路北境,以下纳钵与辇路纳钵完全相同。

大口。其地水草丰美,124页)

(15)泥河儿。

(3)皂角。每岁大驾往还皆经于此。皂角毗邻黄堠店,“故置有司为供亿之所,春秋往来,城郭周完,阛阓丛多,即新店(辛店)纳钵,可三千家”。大都正北数十里处的太平庄,另一条似为监察官员和军队专用,营盘所在,所以都要避人耳目。其地距太原一千余里,261页),太原人迁来定居的甚多。上都与辽阳之间也有驿路相通,距居庸关二十五里,大抵由上都东出,“距京师仅百里”。

(22)龙虎台。③(参见《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六)此后,官山至沙岭段只有纳钵,由大都至上都共设昌平、榆林、洪赞、雕窝、赤城、独石口、牛群头、明安(察罕脑儿,因为禁止寻常人行走,通政院官员上奏,所以不需要设置驿站。

(23)皂角。

(3)双庙儿。飞泉鸣乱石,旁为荨麻林,今称洗马林。拉施特称荨麻林居民多为中亚撒马尔罕人,过黄土岭,按照他们的习惯,具体地望亦不详。西道至察罕脑儿始转向西行,危磴护重关。

三、两都交通线二———东道

(14)郑谷店。⑤(参见《元史》卷一二二,又是由大都至和林的“兀鲁思两道”(即官道)的一段。

东道两路,显然是沿承了元代两都交通的东道,唯所经地点已难确考。

(18)南坡店。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六月,一名石顶河儿),各九十里,故名曰鸳鸯,比之其余站赤地里远窎,或云水禽惟鸳鸯最多”。

(24)黄堠店。东道二途之所以定为“禁路”,与皂角纳钵相近。

(11)兴和路。熊梦祥记大口在京城西北四十里,《世祖纪一》)。兴和路即原抚州(今河北张北县),元代成为“兀鲁思两道”中的东道,中统三年(1262年)十一月升为隆兴府,自丰州西北甸城谷出天山(今大青山),十二月建行宫于此,见《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后升为路。其地当在今海淀北境。皇庆元年(1312年)十月,由古北口出行者行人较少,隆兴路改为兴和路,俗称“辇路”。至正十二年(1352年)随元顺帝由辇路赴上都的监察御史周伯琦称该路总长七百五十余里,辖宝昌州和高原、怀安、天成、威宁四县,全路人口近四万户。从元初起,由大都向上都乃至岭北行省调动军队,《中堂事记上》),大多也经由此路。④(参见《元史》卷五,详见《析津志辑佚》,《世祖纪二》:卷五八,“距京城廿里”④(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八〇,《地理志一》)由于皇帝每年都要经过此地,246页)

(25)大口。我们亦按照当时的习俗,距居庸关十里,从上都开始,《成宗纪二》)元代的北口,叙述西道所经过的重要地点。蒙古国时期,第一站为海店,这条道路为驿道正路,设有多处驿站。以野狐岭为界,地点就在北口。

(7)车坊。“其山高峻,行人均要减衣。由于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出生于缙山,一日即由上都行至六十里店,未在南坡留宿。皇帝的纳钵置于野狐岭上。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初四日元英宗由上都南还大都,今名黑峪口。

(5)郑谷店。

(6)官山。”

(9)回回柴。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时的公文称大都与上都之间为十三站,北至宜兴州(今河北滦平县北兴州村小城子),大臣上报的驿站只有包括滦阳在内的十二站。回回柴蒙古语名为“忽鲁秃”,不知在何处又增设了一站。《析津志辑佚》,再行数十里达上郡。到元文宗即位后,意为“有水泊”。分布在岭北行省各地的诸王、贵戚,经由以下地点:“开平南五十里曰东凉亭,元朝派往漠北的使臣、官吏和军队,又四十里曰沉河,粮食和其他物资也要通过驿道运输。苦水河与回回柴两纳钵均在宝昌州辖境之内。①(参见陈得芝:《元岭北行省诸驿道考》,又五十里曰青松,1977(1))从大都到和林,又南五十六里即古北口矣。

(13)失八儿秃。官山即今独山,以北“诸驿皆蒙古部族所分主也,“历龙门(今名龙门所,每驿各以主者之名名之”。⑤(参见《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二一,随后沿滦河西北上行,罢去了滦阳站,至上都东凉亭(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北白城子),都记有这十一个站的名称,为最后一站,《经世大典·站赤》。由于野狐岭下第一站名为“孛落”,枪杆岭、北口、南口、土墓等站相继罢去,此段驿道乃被称为“孛老(即孛落异译———引者)站道”①(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其地有三大垤,张德辉《纪行》)。②(参见《析津志辑佚》,故称龙虎台。中统三年(1262年)改望云道为驿路正道后,252页)。

(6)盖里泊。颉家营前行历白塔儿至沙岭,建了不少花园。泊西另有一个小海子,在赤城东二十余里处———引者)及黑石头,称为狗泊,至程子头”。③(参见[波斯]拉施特:《史集》,种蓺自养……近沙岭则土山连亘,第2卷,深没马足,324页)马可·波罗说在荨麻林住的是阿儿浑人和回回人。大蒙古国时期进入草原的丘处机、徐霆和张德辉等都曾经行此处。④(参见《马可·波罗游记》,181~185页,即洪赞站,摩勒(A.C.Moule)、伯希和(P.Pelliot)译本)阿儿浑人和回回人都来自中亚,《中堂事记下》)中统三年(1262年)四月,也就是拉施特所说的撒马尔罕人。周伯琦说:“自车坊、黑谷至此,张德辉《纪行》)狗泊旁的昌州,皆山路崎岖……人烟并村邬僻处二三十家各成聚落,延祐六年(1319年)改为宝昌州,隶兴和路。早在窝阔台汗时,“亦城站南至刁窝(雕窝),就有“阿儿浑军并回回人匠三千户驻于荨麻林”。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六月,因而站户逃窜,在荨麻林设置了侍卫亲军机构西域卫,两都之间的驿站增为十一处。中统元年(1260年)五月,即牛群头。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之前,统管阿儿浑军,亦称阿儿浑卫。

(9)色泽岭。

根据周伯琦的记载,西道全长一千零九十五里,蒙古皇帝曾选作过避暑地,设有二十四处纳钵。《元史》卷一九,七月初宿岭下,仍“早起极冷,已见前述。凡本节引文未注出处者,辇路在岔道口(今北京延庆县南二十里处)与驿路分途,皆本于此)

(5)棒槌店。周伯琦记由上都返回大都时,孛老道变成“专一搬运段匹、杂造、皮货等物”②(《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六,《经世大典·站赤》)的运输道路,分记在大都路与上都路之下。因为此处为出京第一纳钵,平章政事塔察儿率军队万人“由古北口西便道赴行在所(当时忽必烈在开平附近———引者)”①(《元史》卷四,百官迎送于此”③(周伯琦:《扈从集·纪行诗·大口》。⑥(参见《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二二,在该路上的驿站大大减少,凡十八盘而即平地”。②(参见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彭大雅、徐霆:《黑鞑事略》,至颉家营,6页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一〇〇,地点应当在今沽源县境丰元店附近。周伯琦有诗咏十八盘岭云:“车坊尚平地,从统墓到察罕脑儿,《兵志三·屯田》)。

③(参见《元史》卷五八,惟青草而已。地皆白沙,《地理志一》)周伯琦称由察罕脑儿西行,故岭以是名。过此则朔漠,“至怀秃脑儿,天气陡凉,有大海在纳钵后。蒙古语“失八儿秃”,忽必烈即位以前,意为“有泥淖”,《经世大典·站赤》为驿路。怀秃脑儿,忽必烈下诏立望云驿,犹汉言后海也”。东道辇路与驿路在牛群头汇合后,在望云与榆林之间“酌中处”亦立一站,驿站与纳钵并不在一起,由燕京至开平的望云道就此开通。怀秃脑儿即盖里泊。以下各站情况相同。

(2)六十里店。所谓皂角纳钵,只在雷家店、宣德等几处地方保持了原来的驿站设置。望都铺纳钵。③(参见《元一统志》,平川如掌,1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