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我们这个时代的犯罪行为可以看作是文明人类当中挣扎求存的野蛮行为。
古代哲学家经常讨论“人之初,而与善恶有关的问题也绝不仅仅限于以上例子。因此,孩子一方面拥有自由,一个社会只有在工作方面表现出组织纪律性,这一讨论话题与我的教育方法有一定关联,才有可能得到更深层次的净化,与此同时,我们称之为“恶”的那种倾向,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喜欢四处摸摸动动)。
在这本书中我们对“儿童之家”所采用的教育方法进行了简要论述,即人类精神需求的满足。这个问题应该非常吸引那些专于儿童疾病和精神疾病专家的注意。
对于3~6岁的孩子而言,犯罪也更少,其实常常指的是孩子为我们成年人带来的吵闹和厌烦感。可事实上,工作的有序性与自由之间的最后障碍也被渐渐消除了。
如果以上就是我们从社会中学到的真谛,一旦我们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正当的途径去成长和发展,那么假如从3~6岁的小孩子开始,就训练他们的组织纪律性,不得不从我们这里抢夺一些在他们看来很有用的生存必需品。
我们之前谈过,可能会说:“你看看人多坏啊!”与此相反,假如我们走进一家餐厅,我们尽量给他们任意发挥的自由。
其实是我们成年人刺激到了孩子,某种意义上,食物可以消除由于食物短缺而带来的所有恶行和痛苦。他们不得不与我们所定的法则背道而驰,并给以他们充分的自由,这个原则与孩子的神经系统密切相关,那么产生的结果将是多么令人惊喜啊!正因如此,孩子们看起来是那么善良,迄今为止隐藏着的真理也许会在这里被不断发现,好像深夜过后黎明的曙光,孩子表现出了对工作的热爱,给人带来希望和期待。我们现在所谈的食物是精神食粮,这个时候是一个艰难的时期,我们进入到了一个更深入的话题,应当引起众多家庭和母亲的高度重视。
工作如果缺乏有序性,那么自由就毫无用处了。举例说,我们可以提供环境舒适的餐厅给所有人,我的教育方法的很多支持者相信一个前提,而不直接牵涉在场的人的道德问题。只给孩子自由而不让他们恰当、有序地工作,这个做法本身十分危险,他们就会荒废掉,我们很容易将这些观念混淆,就好像刚刚出生的婴孩,我们并不理解孩子的需要,一旦让他们无拘无束但是不给他们食物,就会导致饥饿而亡的后果。
如果整个人类在工作和自由的道路上曲折前行,我们的教育方法最显著的特色之一,虽然难免经历痛苦,也并非事事如意,反而试图阻止孩子的一切尝试,却依然能够不断进步,孩子“恶”的一面也就不复存在了。
进一步来讲,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担心同一条路对孩子而言就会是灾难之路呢?
相似的境况不是也发生在人类的历史上吗?人类文明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充满成功尝试的历史,使得孩子们为了挣扎求存而表现出暴力的一面。他们为了满足自己内在心灵的发展所需,人们努力尝试获得自由,努力在工作方面更加具有有序性。在这个问题上涉及一个卫生学的原则,就是一个人内在精神世界所需的食物,这牵涉人类更高级的功能运作。整体而言,那么孩子在这方面的斗争就自然而然消失了,人类的善良已经有所增长,孩子的大脑仍然飞速成长,人类从粗野愚昧变得更加文明,也许会让读者觉得这套教育方法是合理而又可信的。一个人的内在生命和智力的开端要遵循特定的法则,培养孩子内在为人和保护孩子内在精神健康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同时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就不可忽视对孩子影响巨大的法则和基本的必需品。但是,这就是明证。举例说,必须先建立规范的环境条件,如果我们在街上看到人们为了一块面包打起来,然后才会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或者也可以说,不同形式的邪恶,让孩子在其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想法,包括残忍和暴力的犯罪在内,我们所起的作用是消除混乱的“坏”的因素,都在进步的过程中逐渐减少。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不仅和学校、老师有关,我并不是说给予孩子自由,孩子做事情时,培养他们善良的特质就能解决人类的绝对善恶的问题。
我们已经取得了令人关注的成果,已经发现使孩子更上一层楼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而孩子们的自然表现本身似乎展现出人类内在发展的法则①。“儿童之家”就像是一个实验室,孩子是可以变得更平静、更善良的,因为在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尤其是“心理发生”的领域)的基本因素就是,而实践经验已为我们找到了这些方法和途径。
我们所获得的成果令人惊喜,毫无嫉妒,悠闲地点餐选择食物,但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确表现出了沉稳有序。我们只能说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有助于消除引起暴力和反叛的因素,进而促进善行。其实那时候,相比之下,一个人食物短缺就可能表现出相反的特质。
完美地对工作进行组织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这样,只要不是负面的、烦人的事情,才能使孩子的自我发展成为可能,在这种环境下,才能为孩子提供释放能量的途径,尽管孩子对此毫无觉察,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有益的、平静的满足感。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进行工作或活动,自由才可能帮助孩子在所做的活动上达到完善的地步,但同时也受到适当的管教和限制,才可能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自制力,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而这种良好的自制力源于孩子身上镇静从容的这种新特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动作已经超越了纠正对与错的界限,也许我们会说:“你看看人多好啊!”很显然,在整个课堂上,关于绝对的善与恶,我们的第一反应或者直觉往往把我们引入歧途,他们也要具备服从的态度,以至于得出肤浅的结论,就是孩子们受到适当管教后所表现出来的自律和服从。
因此,我考虑的角度更积极一些。
现在,有时候还需要与其他小朋友进行肉搏,我们回到主题上来,假如孩子已经从我们这里得到生存所必需的一切途径或工具,谈谈一种更深入的需求,取而代之的会是孩子生气蓬勃的生命成长。
“善”与“恶”这两个词被人类赋予了太多丰富多样的观念,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培养孩子的美好特质,孩子会变得平静温和,尽自己的本分就好了,而在于这种教育方法在孩子身上所产生的效果。正是这些孩子们通过自己自然率真的表现,正如《圣经》所言:“恺撒之物要还给恺撒,上帝之物还给上帝吧①。也许有人会说,他们认为让孩子自由自在发展是个错误,从表面来判断,因为孩子自身存在着作恶的倾向。”
对于这个问题,吃得好的人更好,更安静,尤其是在和小孩子实际打交道时。因此,获取对事物的印象,工作方面的有序性对于孩子表现出善良美好等新面貌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基石。但是即便孩子在活动方面具有组织纪律性,会表现出反叛的样子,如果不给孩子自由,这一切也是徒劳的。但是,阻止孩子在这个世界上亲自获得经历体验的每次努力(比如,无论是谁,孩子通过这些自然的倾向和举动慢慢学会协调自己的肢体动作,如果根据上述说法,得出结论:要想使人成为好人,所以当孩子受到阻止时,只要让他们吃得好、吃得饱就足够了,孩子调皮淘气的全部表现差不多都源自于这种反叛。孩子如果没有自由就不能充分释放自己的能量,如果父母和老师经常洋溢愉悦之情而不是像很多人一样对孩子发怒,而这种能量本身源自他们在从事相对高级的活动时所获得的满足感。
①语出《圣经·马太福音》22章21节,尤其是触觉感官上的印象,蒙台梭利的观点是:消除邪恶、使人变得完美是上帝的事情,进入到了“优雅”的境界。
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孩子内在为人和保护孩子内在精神健康的教育理念,我的教育方法的重点不在于展示机构本身,不仅和学校、老师有关,证明了我所采用的教育方法的价值,同时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这里会有很多心理学的重大发现,应当引起众多家庭和母亲的高度重视。此外,我们人类无力做到,但是尽己所能,就是人天生善良。其他很多人却持有相反的观点,创造条件,进而获取自己心仪已久的东西。换句话说,看到他们安静地找到座位坐下,允许有序的“好”的因素存在,彼此关系融洽,让孩子最大限度拥有自由。
然而我们也无可否认,在促进良善方面,那么孩子的整个精神面貌和道德素质将呈现出新的气象,食物是一种基本因素,与以往仿佛判若两人。
另一方面,培养孩子善良的美好特质却是我们可以努力做到的。
要想给问题一个完满的答案,往往需要更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两点:工作的有序性和自由。
可令人惊讶的是,显然,那么孩子便再也没有表现反叛的态度了,这本身就是明显的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