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地战歌
1489000000059

第59章 后记

中国第五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召开那一天,我也坐在台下。

当舞台明亮的灯光照射在那些穿着深蓝维和服的身影,联合国的徽章依旧熠熠发光,每个人静静地听着那一个个或激情,或深情,或平实中感悟伟大的故事。

当五星红旗被高高扬起,演讲者们面向国旗,面向所有台下的军人齐齐敬礼。

当所有的观众在结束的一刻纷纷起立,掌声雷动。

我的眼睛也不由得湿润了。

我想起了许多自己采访过的面孔。

队长汤志明曾和巴基斯坦防暴队员有过一段对话。

巴基斯坦队员问:你们中国人有没有信仰?汤志明回答:有,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有很多信仰。

巴基斯坦队员摇头:那么,你们没有集中的信仰。汤志明也摇头:你错了,佛教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

想了想,他又加了一句———对于我们这些军人来说,我们信仰共产主义,信仰美好的未来。

巴基斯坦队员再也无言以对。

采访段中慧的过程中,她接了个电话。讲着讲着就笑出了声音,放下电话我问她为什么发笑,她说:“是我家的‘小密探’。”看我有些不明白,她又解释道:“是我女儿。”

原来是女儿向她告密,说爸爸口袋里有钱,私藏“小金库”。我们不由得相对大笑。

看着她一脸幸福,我忽然觉得,她已经不再是个二次维和的出色女警,更不是我印象里那个飒爽英姿的首席联络官。

此刻的她,只是一个最平凡而快乐的妻子和母亲。

有队员说侯辉仟是当时最不怕死的一个,装甲车巡逻,他是第一个敢于伸出头去,不怕冷枪袭击的指挥员,在他的带动下,其他队员也纷纷效仿,更好地开拓了任务完成程度。

我跟侯辉仟提起这件事,他却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笑容依旧温和:“都是不值一提,不值一提的。大家都很勇敢,真的。”

于是再也不肯说下去。

王锋队长神似屠洪刚,我开玩笑说有没有人请你去当明星?他笑笑说,队友都说我长得像,所以我还特意学唱了一首《精忠报国》。

这件事我也听说过,王锋的歌唱得很好,有队员评价说,这首歌是各种活动上的“保留曲目”。

我说大明星都是要有大舞台的,不嫌掌声冷清吗?

他大笑,说我们防暴队,就是我最好的舞台!

陈吉祥是防暴队后勤分队指导员,偶尔他会去超市为队里买菜。第一次不清楚情况,菜买得多了,结果超市里的人一定要给小费才帮他拿,把菜放到车上,就一个劲地讨要不走,非要一两块美金才能了事。

他心疼每天执勤的队员太辛苦,不忍给他们增加额外的负担,于是每次都不会多叫人来帮他抬菜,只好还得让超市的员工帮忙,自己咬牙出了这钱。

菜买的次数多了,小费也给的多了。积少成多,最后一算账,竟然这几个月一共给了一两百美金的小费!而对于他们并不丰厚的薪水来说,这已经是极其庞大的支出了。

如果不是采访到其他人,这样的故事,也是在陈吉祥的口中很难听到的。

陈阳红是一名年轻的战地记者。

他坚持八年陪伴孤寡老人,他资助失学儿童,他当街抓获过小偷。当维和部队报名时,他迫不及待地填写了报名表。

在海地,他比许多队员都要辛苦。别人执行一个任务就够了,他因为要拍照,往往一拨队员回来了,他又要跟着另一拨队员再出发。

我看到他在飞机上俯拍的海地照片,张张精彩,随口问他是不是学过?他羞涩地笑,露出一口好看的白牙,说都是自己摸索着学的。

又问他拍照危险不危险,他想了想说,其实后来想想,俯拍也很危险的,腿固定在那里,身体探出去拍,随时可能掉出去。

然后他又笑了,加了一句:不过,当时已经忘了害怕了。

黎海生是负责摄像的队员,在海地的日子里,他拍摄了许多重大事件,是当之无愧的“掌镜王”。

可是有谁知道,在他前去海地之前,他连摄像机都没摸过。

胡主任一句“去学”,成就了一个防暴队里的新骨干。

后来,看着这个笑眯眯的小伙子坐在机房里,娴熟地剪辑着防暴队的宣传报告片,我忽然想,这也许是他的人生中,最意外的收获吧。

林观金说他吃了八个月的“半饱”。

我很吃惊,问他为什么吃饭不吃饱呢?

他说:“我肠胃不好,怕耽误任务,让自己的肚子空一半,就不会有多余的负担了。”

他的样子很朴实,很真诚,好像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不值一提。

王元君除了在防暴队里执行任务,他还有一个“第二职业”———理发师。

他入伍之前就是理发师,手艺很好,因此也成了防暴队里公认的“最佳发型师”。因为名气太大,最后连张大使和整个商务处的人都找他理,就连有些队员在回国之后还要找他理发,只因为已经习惯了他的手法。

防暴队里120多人,每个人大约两个月理三次头发,尽管还有另外一名会理发的队员,然而基本上队里百分之八十的队员都是他理的。他还要每天正常值勤,往往下了岗还没换衣服就开始忙碌,而出勤前最后一分钟还在剪。

虽然毫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林华锋,在海地维和回来之后的某一天遇见歹徒当街抢劫。他挺身而出,与劫匪生死相搏,浴血街头,用热血捍卫了法律的尊严和军人的荣誉。壮烈的搏斗场景令人震撼,林华锋的手臂、大腿上被砍3刀,腿上刀伤伤及韧带,部分肌肉断裂,伤口深达5厘米。医生感叹:“这样重伤的人,能忍住剧痛与歹徒搏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医生不会知道是什么给了林华锋如此的勇气和毅力。当朴实得甚至有些木讷的他坐在我的面前,我问他当时为什么会扑上去?他只是简简单单地说了一句:如果换了我们防暴队里的任何一个队员,都会这么做的。

肖建军的博客写得非常好,“维和之旅”的点击率,在新浪的点击率远远超过了许多的娱乐小明星们。

海地的网络之慢尽人皆知,我没有办法设想,他是如何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每天创作,拍照,然后向中国的网友们一点一滴地叙说那些苦难和贫穷,那些死亡和救助,那些善良和快乐……和别的队员相比,他要减少自己的休息时间,甚至还要付出其他很多的东西。

但是接触到他的时候才知道,他并不如我想象中的那般善谈,面前这个小伙子甚至有一点拘谨,很难想象正是这样一个战士,以那么朴实无华的文笔,引起了许多人的深深共鸣。

要谢谢他,是他的博客为这本书带来了更多生动的素材。有些时候,繁复的采访比起那些设身处地然后书写下的字句,后者更加珍贵。

文毅是给联合国秘书长做过大厨的人,为人却朴实得一塌糊涂。他在我面前耐心又有些笨拙地讲解着他是如何给队员们改善生活的———把芥菜腌成酸菜和咸菜;熬银耳糖水羹假装是发好的鱼翅;煲骨头汤和把剩饭做成扬州炒饭……他说煮了地瓜就不能吃香蕉,怕队员们引起腹胀;还有香辣可口的卤猪脚人人爱吃,可是怕有人多吃了,别的队员就吃不到,只好采用分餐制。每次吃饭都要给每个队员们分好,自己才能坐下吃……都是琐碎的点滴小事,他讲起来的时候,眼睛里却闪着异样的神采。仿佛那是一项伟大无比、惊天动地的事业,在自己的努力下终于圆满达到顶峰。

最平凡的举动,却带着最醉人的耀眼光辉。

王胜是口才极好的军人,讲起昔日的工作,他的思维清晰有条理,声音沉稳而有磁性。然而在他不说话的时候,静静地坐在那里,偶尔推推眼镜的样子,却又不像军人,或者说,更像一位讲师甚至教授,文质彬彬的优雅。

他与手下爱将朱晓宇的关系极好,两个人同时接受访问,没有言语上的谦让,却总是默契地让彼此先说。是上下级,是战友,也是曾经患难与共的兄弟。

防暴队的感情之深,可见一斑。

胡运旺是我最后一个采访对象。

我以为和他的谈话理应是一次总结,然而在和他聊过后,我却有一种从终点回到起点的感觉。本以为自己已经了解了足够多的资料,可在他的侃侃而谈中我才发现,关于防暴队的故事还有那么多那么多,多到几乎无法用手中的笔来记述,只能用心去默默地,无声地感受。

他率领的是一支铁军,可是他却有着柔和的语速,沉稳的微笑。他说起自己的队员在“高危、高温、高污染”的海地执勤时,那种心疼和坚忍,溢于言表。

说起难忘的事情,胡运旺最难忘的居然不是自己接受授勋的时刻,而是自己代表中国防暴队给巴基斯坦授勋的时刻。

“那一次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我是代表防暴队系统上台的,竟然排在第四个,连维和司令都没上去。巴基斯坦营地里,中国国旗在正中,好大一面,旁边是巴基斯坦国旗和约旦国旗。那种祖国强大,代表国家的无上荣誉感,真的是心里无限满足。当时段中慧联络官还冲我用力握了握拳头,真牛!没错。连我自己也这么觉得!”

不止巴基斯坦,胡运旺还给秘鲁、尼泊尔、约旦、尼日利亚、危地马拉等维和部队和防暴队的队员们授过勋。

“很多人说,胡运旺出去了,又跟秘书长见面,又去授勋,真神气啊!可我想跟他们说,对不起,我出去了不是代表我自己,我是代表中国!代表中国的国际形象,代表中国的尊严,代表中国的地位!我必须昂首挺胸,不被任何国家看扁,必须要告诉他们,我们泱泱大国的气度,我们的指挥官,是怎样的一种风采!”

说这番话的时候,胡运旺的眼睛里,闪动着熠熠的光辉。

在我采访他后不久,一次偶然上网,却在某网站的头条新闻版面上看到了他的照片。上面的新闻标题清晰耀眼———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政治部主任胡运旺大校以其维和感人事迹和总票数第一的绝对优势,当选“改革开放30周年感动广东人物”!我凝视了那张熟悉的照片很久很久。

新闻的下面有许多网友评论,一贯喜欢扔“板砖”的网友们这次却破天荒地没有开“砸”。其中一个匿名网友留了这样一句话:这才是中国的男人,这才是中国的军人!掷地有声。

在回国以后,曾经有一次,胡运旺推掉了几个重要的宴会邀请,却偷偷溜去了一个防暴队员们的私下小聚会。他和大家一起喝酒、聊天、开玩笑,一醉方休。初听时颇有些不可理解,然而细细想来,却又了然了。

这是他曾经付出了无限心血的队伍,这是他曾经相濡以沫的战友。在他的心目中,这份战地之情胜于一切荣誉、财富和地位,胜过所有的身外之物。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也许,只有与战友们一口饮尽的一杯酒,才能完全抒发胡运旺内心最真实,最炽热的情感。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已然远去,留下的只有沉甸甸的记忆和感动,不曾磨灭。在唇齿间的辛辣和微醺中,似水流年,终成永恒。

操千曲而后知音,观百剑而后识器。当在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的采访快要告一段落,握着厚厚一叠采访资料时,我才发现,这些曾经采访过的人,曾经聊过的故事,甚至已经不需要刻意地创作,这一切自然而然地构聚成了一首恢弘的军事史诗,一幅浩淼的维和画卷。深深刻进了聆听者的脑海里、血液里和生命里,刻骨铭心,永难忘却。

我想把它们讲述给每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听,也许他们从来不曾了解过战争,也许他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叫做海地的国度,也许他们在此之前还没有听过中国第五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名字。可是都不要紧,因为只要他们愿意坐下来,静静翻开面前这本书,他们会读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故事,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动。

只要你还有着一颗热血的,跳动着的心,只要你还懂得什么是无私和付出,你的灵魂就会在这样的故事里得到荡涤,你的精神都会在这样的感动中得到升华,你就会读到那一抹飘扬在海地上空的,属于中国军人的,鲜红滚烫的维和之魂!

本书完稿前,首先要感谢以下给予中国第五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大力关爱和支持的各级领导,正是有了他们的关心支持,防暴队才能够圆满完成任务,为国争光。他们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时任公安部部长周永康;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孟宏伟;外交部副部长、时任常驻联合国大使王光亚;全国妇联副主席洪天慧;国家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董松根;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时任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刘玉浦;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时任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梁国聚;广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梁伟发;广东省副省长李容根;外交部干部司司长吴恳;中国驻海地商务代表处代表张国保;公安部人事训练局局长李春生;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局长武冬立;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局长刘志强;中国驻联合国军参团刘沛将军;公安部边防管理局局长陈伟明少将;公安部边防管理局政委傅宏裕少将;武警学院院长杨隽少将;武警学院政委王铁民少将;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郭宝山;公安部边防管理局副局长张崇德少将、司令部参谋长程晟少将、政治部主任陈统恩少将、后勤部部长吴建森少将;共青团广东省委书记谭君铁;广东省妇联副主席周丽琼;广东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罗娟;广东省公安厅政治部主任白先河;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总队长吕文彦少将;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时任政委衡长福少将。

感谢接受采访的所有维和防暴队的队员们,是你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采访,提供种种资料,你们的热情和倾诉成就了这样一本书稿。感谢所有在采访中给予帮助的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的朋友,谢谢你们的大力协助。

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所限,本书若有任何错漏之处,实属难免,恳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