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要懂的消费心理学
1491000000046

第46章 岁末大降价背后有隐忧

心理学关键词:求实惠心理

每到年终岁末,商家们可谓打折成风,生意红红火火。人们也都养成了这种年终“买折扣”的习惯,消费者年末大采购俨然已成“国际流行”。所以,那些不打折的商家就会门庭冷落没有顾客。但是岁末大降价真的是商家大放血么?在降价的表象下究竟是谁在为其埋单?

对于部分大品牌供应商来说,由于品牌含金量高,供应商可以凭借雄厚的品牌强势对商家的打折说不,商家也可凭此对顾客说不。但对于中小品牌的供应商来说,他们相对于商家是绝对的弱势群体,商家又是顾客的弱势群体。这样一来,某些供应商就有可能玩些花样。

大甩卖中狂涨价

案例:早在去年10月,王女士就在一家商场看好了一件大衣,当时因为大衣价格太贵,王女士没舍得买。所以,她在年前的“年底冬季大甩卖”活动开始后,满怀希望地跑到商场,却发现不久前还标价498元的大衣在“大甩卖”中竟“涨”到了1000多元,在此基础上打折下来还需999元。在这种情况下,王女士也只能“望衣兴叹”了。

专家提醒:这是采用先抬价后降价的方法,虽名为打折,但标价比原先售价还高。事实上,商家的这一做法不外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两套价格行为,即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一交易场所同时使用两种标价签或者价目表,以低价来招揽顾客,以高价进行结算。另一种是虚构原价行为,如上述王女士的遭遇。这样一来,消费者不仅没有买到实惠的商品,反而有可能要付出比没有打折之前更多的钱。

过期商品成赠品

今年3月,王先生在商场买了10桶酸奶,根据超市买十赠一的促销原则,获赠了一桶酸奶。可当王先生拿回家看时才发现,赠品竟然是过期产品。将过期酸奶当赠品,王先生气不过,近日将此事投诉到沙河口区消协。

专家提醒:商家抓住消费者喜欢实惠的心理,赠送的礼品很多都是价格低廉的小礼品,更有甚者竟送出残次品或过期产品。

消费赠券不找零

张先生和朋友一起到沙区一家餐饮店聚餐,共花费250元。按照店方规定,“消费到200元以上送200元餐券”,张先生如愿领到餐券。4天后,张先生再次来到该餐饮店用餐,花费160元。当张先生拿出餐券要求找补40元时,店方经理却辩解:“多出的餐券不能找零,这是店里规定。”

专家提醒:消费返券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一种误导。事实上,这种实惠未必能全部兑现。如多余的零头不能返券,有些商品不列在活动之内等等。而消费者事先却并不知情,而且用返券购买的商品退货难。这实际上是一种欺骗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所以,要学会管好自己的钱包。知道该怎样去花钱,能省就省,打折卡、赠品什么的这都是商家用来吸引人们眼球的方法。

盲目抢购不可取

在整个市场环境当中,如果是实实在在的打折,那确实是把利益让给广大消费者。对于商家来说,所积压的商品通过降价的方式销售出去,也有利于商家的资金周转。对于消费者而言,商家降低商品价格当然是件好事,但盲目去抢购却不是一种理智的消费行为。消费者得知商家降价的消息后,应货比三家之后再做决定。

以超市的降价行为为例,某超市的一位负责人就透露,现在的超市降价从表面上看都在疯狂地打折让利,其实有的只是在玩噱头,将少数消费者经常买的小商品调低价格,造成该超市商品价格都很低的表象,而实际上90%以上的商品都没有降价。消费者却以为捡了大便宜,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上了超市的当。这位负责人称:真正意义上让利消费者的超市并没有几家,长期实行实惠价格的更是凤毛麟角。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定前应先了解哪家超市是在真正让利,而哪家超市只是在哗众取宠,要做到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