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童年的秘密
1491100000010

第10章 心灵的胚胎

灵性实体化

基督教最深奥的秘密之一就是圣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①,《新约·约翰福音》中说:“道化作肉身,住在我们中间。”我们可以在每个新生儿身上发现类似的奥秘,一个寄住在肉体中的精灵投生到了这个世界上。

科学并不认为婴儿是“灵性的化身”,只是把新生婴儿视为一个由器官和肌肉组成的完整的生命复合体而已,即使如此,这也是一个奇迹。这么复杂的生命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呢?

我们应该特别关注新生婴儿的心理生活,如果出生时孩子就已经拥有这种生活了,那么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这种心理生活将是多么重要啊!如果我们理解了通过教育实现一个孩子的心灵成长比促进他的智力发展更重要,我们就会像今天人们所说的那样,真诚地认为,儿童的教育应该从出生开始。

我们可以在儿童有意活动和无意活动的不同特点中,发现儿童心理生活的证据,即使受到自身有限的观察和基本观念的限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儿童身上存在着一种天赋本能,它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发育和营养状况有影响,而且对其各种心理活动的运作过程也有影响。这种本能在动物身上表现为生物物种的特征,比如运动能力的发展。人类婴儿就比其他动物要迟缓得多,刚出生的婴儿几乎没有运动能力,虽然他已经有了感觉,对光线、触摸、声音等都有了反应。

新生儿只有可怜的一点视力,他弱小无助,而且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他不会说话,不会站立,需要别人随时关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发出的声音只是啼哭,或者是为了让别人赶快过去帮助他而发出的哭叫声。只有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几个月或者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他才能站立和走路,而且还要等更长时间他才会说话。

现在,我们可以将儿童的心理和生理成长描述为“灵性实体化”,把它理解为有一种神秘力量在推动婴儿弱小无助的身体,使他成长,教他说话,让他变得更完美。

值得注意的是,婴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弱小无助的,而其他哺乳动物的幼崽出生后几乎立刻或者稍后即可站立、行走、找它们的妈妈,并且可以使用自己物种特有的语言,虽然运用得还不够完美,而且几乎微弱得可怜,比如:小猫会发出喵喵的叫声,小羊会怯怯地咩咩叫,小马会哀哀地嘶鸣。尽管能听到它们发出这些声音,但是它们还是更倾向于保持安静,事实上,这个世界并没有因为动物幼崽们的哀号和悲鸣而受到严重干扰。它们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就迅速长大了,这些动物幼崽的体内已被赋予决定其日后行为的本能。

我们已经知道小老虎会跳着向前跑,也知道小山羊站起来时会蹦起来。每个物种出生的时候都带有超越其生理器官功能的天赋本能,这些本能会在它们的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且这些天性本能并不只表现在动物身体的外形特征上,而是更稳定也更明显地表现在动物物种特征上。

动物身上所有的物种特征都超越其植物性机能①,也许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心理特征”,既然我们可以在新生的动物身上发现这样的物种特征,为什么我们在新生儿身上就不能发现同样的特征呢?

有一种理论解释说,动物的本能是该物种过去长期积累的经验,作为遗传特征被一代一代地继承下来。那么为什么人类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遗传特征却发育如此缓慢呢?人类直立行走了很久,开口说话也说了很久,人类应该一直倾向于为后代做好必要的准备呀。如果认为只有人类才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而且比其他所有生物都更高级,同时却又认为唯独人类不具备一套心理发展模式,那么这个想法是极愚蠢的。

在这种明显的表面矛盾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东西。人类的心理隐藏得很深,不像动物的本能那么容易显现出来。事实上,儿童并不只受制于固定不变的主导本能,而是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行动上的自由和自主。也许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事例来说明,人类制造出各种各样供自己使用的东西:许多东西是“批量生产”的,它们都是机器快速产生出来的,而且完全一样;另一些东西是手工制作的,它们的制作过程很慢,每一件产品都有所不同。手工产品的价值在于它们每一件都受到其作者的直接影响,例如,有的产品显示出刺绣工的娴熟技巧,有的产品则展现出一个伟大艺术家的天才特质。

如果我们把这种对比扩展到生物领域,我们可以说人类与动物的心理差别在于:动物像是批量生产的物品,每个动物个体都拥有其物种所独有的特征;而人类则像是手工产品,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灵,使自己成为一件艺术作品,但是这需要付出大量辛勤的劳动。在所有效果显现出来之前,人的内心一定在进行某种工作,这种工作不是对之前存在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模仿,而是积极创作一种新式样。当最终的产品出现的时候,它就成了一件令人惊叹和不可思议的作品。就像一个艺术家保存在他私密画室中的一件杰作,在公之于众之前,他在这件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人类个性的形成就是一项“灵性实体化”的秘密工作。儿童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谜,我们知道他拥有最丰富的潜能,但是我们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必须在自身意愿的帮助下实现“灵性实体化”。

人们常常称之为“肉体”的东西是“随意肌”复合体,正如它的名称,它是通过自身的意志来活动的。如果没有这些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肌肉,只有意志,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如果没有某种运动方式就没有活的生物,即使是最低级的昆虫也有可以移动的本能。高级生命特别是人类,拥有大量复杂的肌肉组织,解剖学家说,一个学生必须至少学习7遍才能慢慢熟悉它们。这些各不相同的肌肉组织一起工作,完成各种最复杂的活动,有些肌肉积极活跃,有些肌肉被动消极,有时它们一起工作,有时又互相妨碍。

某种抑制总是与某种冲动相伴而生,而且这种冲动会矫正抑制状态。许多肌肉会一起协调工作,以完成最复杂的动作,比如那些杂技演员,或者小提琴演奏者,他们可以把最细微的动作传递到琴弓上,每一个演奏动作和每一次抑扬顿挫都需要无数肌肉部件的同步行动,每一部分肌肉的工作都是为了让表演尽善尽美。

但是,事实上人们对人类发展的内在指导原则从没有十足的信心,因为它是存在于儿童身上的一种个人的能量。儿童的精神生活是独立的、优先的,并为外部活动赋予生机。

因为新生儿不会站立或者生来无法协调运动,就认为他们的肌肉虚弱无力,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一个新生婴儿以活动四肢的方式来显示肌肉的力量,吸吮和吞咽也是复杂的动作,包括了大量的肌肉协调工作,像其他动物一样,婴儿出生的时候已经能够完成这些动作。但是在其他动作能力上,人类的孩子天生就没有被赋予那些高难度的本能,他们在这些方面没有优势。肌肉在逐渐强壮的过程中,等待着意志发出指令让它们协调工作。儿童不只是作为人类物种的一员在成长,而是作为一个人在成长,我们知道他最终会说话和直立行走,但是他也将显示出他独特的个性。

我们可以很容易知道动物幼崽长大成熟后会是什么样子,羚羊身体轻盈而健步如飞,大象则是步态笨拙而沉重,老虎将是凶猛的野兽,而兔子则是胆小的素食动物。

但是,人则具有一切可能,他在婴儿时柔弱无助的外表是孕育他独特个性的苗床,他现在只能发出些含混不清的声音,但有朝一日他将会说话,尽管还不知道他说的是哪一种语言。他会通过关注与他有关的那些言谈话语来学习,尽最大努力模仿他听到的语言,首先是音节,然后是词语。他在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充分运用他的意志,发展各种才能,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自己的创造者。

哲学家们一直对婴儿刚出生时柔弱无助的状态非常好奇,但是直到现在,教师和内科医生也很少关注这个问题,正如许多其他隐藏在潜意识中的问题一样,人们对婴儿的状态习以为常,并不认为有什么特别重要之处。

无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态度已经危害到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它导致人们认为婴儿不仅肌体不活跃,而且其自身也是柔弱无助、缺乏活力的,甚至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成年人因此错误地认为,儿童是通过他们的照料和帮助才变得如此充满活力,他们把这种帮助看作一种个人的责任,并把自己想象成为儿童的塑造者和精神生活的建构者。他们猜想自己是通过给予儿童指导和建议,来促进他的情感、智力和意志的发展,是从外部来完成这一创造性工作的。

这个时候,成年人几乎认为自己拥有一种神圣的力量,把自己当成了孩子们的上帝,他们把《创世纪》中的句子用在自己身上:“我将按照我的形象来创造人。”傲慢自负是人类的原罪,这种取代上帝的企图造成了所有后代的痛苦和不幸。

但是,如果儿童内在已经拥有发展自身个性的方法,如果他拥有一套可以被观察到的发展计划和成长法则,这才必定是真正高明的力量,成年人不合时宜的干涉会阻碍这些神秘力量的实现。自古以来,人类通过干扰这些自然法则,阻碍了儿童的天赐成长计划,其结果就是阻碍了上帝为人类自身发展制定的规划。

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活跃的精神生活。儿童自己无法证明这一事实,这样一来他们就必须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秘密地完善这种内心生活。

儿童就像是一个在黑暗地牢里挣扎着要走向光明的灵魂,它要出生,要成长,它慢慢地但是毫无疑问地给发展迟缓的躯体注入了活力,用意志的声音唤醒躯体。但是,始终有一个拥有强大力量的人站在旁边,等着扑向它,粉碎这个灵魂。

因为没有人期待“灵性实体化”,或者甚至没有人理解这是怎么回事,所以人们对于“灵性实体化”没有做任何准备,相反,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无数的障碍。

正在进行实体化的儿童是一个心灵的胚胎,需要有自己特殊的成长环境,就像一个肉体胚胎需要在母亲的子宫生长发育一样,心灵的胚胎也需要外部环境的保护。那是个充满爱的温暖和丰富营养的环境,这个环境中的一切都愿意欢喜地接纳他,不会伤害他。

当这个问题得到充分理解的时候,成年人就会改变他们对待儿童的态度,因为把儿童视为一个正在进行实体化的灵性生命,不仅唤醒了我们,而且赋予了我们新的责任。当我们看着婴儿像个玩具一样小巧可爱的身体,并在他身上倾注了那么多的关心照料时,我们开始充分理解罗马诗人朱维诺尔(Juvenal)的那句名言:“我们应该向儿童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儿童的“灵性实体化”是通过不为人知的艰辛努力而实现的,关于儿童的这种创造性努力的剧目还有待书写。

其他生物不会为了得到什么尚不存在的东西而吃苦受累,也不会体验到必须向惰性身体机能发出指令,使它们活跃起来并有条不紊地运转的微妙。儿童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感官与其所处环境建立联系,并通过肌体动作主动接触环境,力求不断尝试自我实现。

在儿童个体、精神胚胎和所处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交换的关系,个体通过环境的影响被塑造并完善,儿童被迫向自己所处的环境妥协,他所必须付出的努力终将整合成为他的个性。

这一缓慢而渐进的活动就是调动内心的力量不断征服各种工具,这种力量必须时刻警惕地守护自己的主导权,这样它从事的活动就不会因惰性半途而废或是变得呆板机械了。心灵必须不断发出指令,这样那些不在固有本能控制下的行动就不会陷入混乱。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这种内心的努力就需要积聚能量,为无休止的灵性实体化工作作出贡献。

胚胎正是以这样的方式长成婴儿,婴儿也是以这样的方式长大成人,所以人类的个性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形成的。

事实上,母亲和父亲为孩子的生命提供了什么呢?父亲提供了一个看不见的细胞,母亲除了提供了另一个单细胞之外,还提供了一个供受精卵生活的环境,这样它就可以最终长成一个发育完全的婴儿。父母创造了孩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相反我们应该说:“儿童是人类之父。”

我们应该把儿童这种内心深处的努力看作神圣的事情,应该欢迎他们表现出这种努力,因为正是这段创造性时期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个性。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科学地研究儿童的心理需要,为什么要为此准备一个适宜环境的原因。

我们现在正处于这门科学的初始阶段,必定会向前发展,只要我们专心致力于这项科学研究,在付出巨大努力之后,人们必将通过这门科学了解人类发展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