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曾仕强说人性的弱点
1491200000001

第1章 人人都逃不开的人性弱点

人性的第一个弱点是求生存。

出于求生存的目的,首先怕死,然后贪生,结果形成顾自己。

人性的第二个弱点是自私。

因为自私,既贪利又贪名,最后归结为贪图享受。

人性的第三个弱点是求快乐。

追求快乐的人找刺激,爱争夺,要征占自己喜爱的东西。

人性具有的这三个弱点,凡人都逃不掉。

弱点不一定是缺点,有时候弱点还可能变成优点。事在人为,一切靠自己运作。

人类有思想就会有弱点

人性的弱点,是与生俱来不可避免的。也是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并且没有改变的。

只要人有思想,就会触及这些弱点。没有思想的人,不会因应这些弱点,反而令人担心。

植物求生存,但由于它们不能活动的缘故,只能就固定的位置吸取自己所需要的养分。植物的弱点相当单纯,就是不能活动,缺乏变换生存环境的能力。

动物求生存,具有活动的本能,可以变换生存的环境,却必须完全适应外界的种种变化,并没有能力来加以改造。动物的弱点在于不能创造,只能够适者生存。

人类就不是这样,我们能够活动,可以选择生存的环境。同时具有创造的能力,可以把生存环境改造得更加合乎我们的需要。然而,人类的弱点在于具有选择的能力,却缺乏判断的素养;有创造的能力,却往往走错了方向,把生存环境改造得愈来愈对人类的生存不利。

无家可归的人、穷人、妓女、酗酒者、吸毒者、谋杀者、抢劫者,基本上都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烟草、毒品、酒类、枪支、性病、癌症、高血压、艾滋病、家庭暴力、精神失常、性侵害,等等,又何尝不是人类求生存的选择、改造方向错误所带来的后遗症?

任何一个时代,人类都会为了求生存制造出许多器物,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改造。结果愈改造愈令人失去生存的信心。请问:这究竟代表人类文化的进步还是退化呢?宗教、政治、经济、军事、工业、商业、社会各方面,我们自认为愈来愈进步,而整个人类却愈来愈不安、紧张,而且孤立无援,这是什么原因?

人性弱点随着人类的生存而存在,自古以来,从没有消失过。我们应该怎样妥为因应,岂不是兹事体大?

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具有思想。因为有思想,人类把地球改造成了今日的样子,创造出许多事物。也因为有思想,人类将宇宙破坏成今日的样子,种下了许多危机。

首先看矿物,原本各安其位。但是人类想尽办法,把它们探勘、挖掘、采集、冶炼,然后充分利用,制造出种种物品或者开发出许多用途。一方面物尽其用,使它们的功能得以好好发挥;一方面则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甚至濒临耗尽用完的厄运。矿物是自然形成的,但是种种变化、合成、用途,显然来自人类的思想。

其次看植物,热带植物生长在气候炎热的地区,寒带植物繁衍于寒冷的地带,温带、高山和沼泽,也各有其特殊的植物点缀其间。人类爱动脑筋,发现移植、育种等方法,把热带植物移到寒带、沼泽植物弄到室内,大的变小、高的变矮、瘦的变肥,搞得植物自己都莫名其妙,到底哪些植物才是“原住民”?人类的思想,已经把植物界的自然秩序破坏了。

再看动物,原来也是划地为界各有各的生存地区,而且一物降一物,各有各的生存方式。人类把狂野的动物训练成温驯的动物,将野生的动物饲养为家畜。不但改变了动物的生存地区,从高山移到平地、从深海移到陆上,而且改变了动物的食物和习性,运用改良品种的技术,将动物搞得忘记了自己原本的样子。

至于人类自己,情况也大致相同。远古时期,地球只是一大块土地的时候,由于科技不发达,自然的关山阻隔产生很大的作用。黄、白、黑各色人种分别在不同的地区,各自创造自己的生存花样,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文化。

这种相安无事的情况到底被人类自己破坏了。动物,顾名思义,是会动的。既然会走动,而地球上纵然有高山也有大川,动物走来走去,难免会逾越原来的生存地区。越界的结果,如果能够适应,等于扩大自己族类的生存地区,继续繁衍下去。若是不能适应,就会退回原地或者死亡,等于自然的力量限制了自己族类的生存地区。人类就不是如此,凭着思想,不但要探险,对陌生地区很有兴趣,而且要适应新环境,不让环境的变化将自己难倒。在科技尚未发达的时候,人类善用自己的两条腿,已经东奔西跑,相当不安分了。路是人走出来的,越高山、渡大川,总是能走出一条路来。

大自然看到人类不安分,恐怕人类会弄乱自然秩序。为了保护自然,大地开始分裂,希望以茫茫大海来隔绝人类的到处流窜。然而人类用思想发明了飞机和轮船,可以飞越高山跨越大海,征服高山,能够乘风破浪,征服海洋。人们一方面积极向外发展,到处展示自己的花样,说是宣扬文化;一方面又热衷于长他人威风,吹嘘自己在别处的所见所闻,把别人的花样带回来,说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大自然的力量逐渐丧失对人类的约束作用时,有心人开始尝试“以毒攻毒”的策略,企图以人类的思想来约束人类,因此提出若干意识形态,以规范自己的同志,形成堡垒分明的两大阵营。意识形态的对抗已经证明人类冲破了血统、语言、宗教、生活习惯的限制,不再能够用单纯的血统、语言、宗教或生活习惯来证明彼此的不同,只好采取意识形态的标准,把世界勉强一分为二。

人类的思想,当然不是意识形态所能够限制的。资讯爆炸,又通过各种科技化媒体深入每个家庭。资讯交流结束了意识形态的抗争,也使人类再一次面对茫茫的前程不知如何是好。

意识形态好比上作文课时老师的命题,既然老师出了这么一个题目,学生心目中已经有了某种标准,只要尽量符合这个标准,不要文不对题,及格应该是相当有把握的。意识形态被打倒之后,老师在黑板(白板)上面,写下两个大字:无题。学生就既摸不清标准,也弄不清楚怎样写才能切合无题。

市场上产品的标准如果由厂商制定,顾客只能配合厂商的意识形态,称为“生产导向”,这样对厂商十分有利。现在顾客不愿意配合厂商,要自己制定产品标准,叫作“市场导向”,这对厂商十分不利。因为厂商难下决心,而顾客需求不一,难以捉摸。

意识形态对同志的要求十分明确,顺我者生,逆我者亡。意识形态解除界线之后,谁是同志,谁又是敌人,几乎难以分辨。

人类为什么会弄成今天这个样子?因为我们的思想过分集中在人性的弱点上面。

生物求生存,只是逐渐缓慢地演化,在适应中求变化。人类求生存,由于思想发达,要求快速进步,等于在变化中求适应。

植物怕死,却勇敢地面对死亡而毫不逃避。动物怕死,于是极力逃避死亡,但在挣扎无效、逃脱不掉的时候,也会悲哀地面对死亡。人类怕死,凭着思想设计出很多花样。光是清晨起床以后可以从事的活动,就包括深呼吸、柔软操、太极拳、按摩穴道、慢跑、快走、登山,等等,种类繁多难以枚举。至于求神拜佛,更是动植物难以想象的事情。

因为怕死,人类企图将责任推给别人,设法出卖朋友以嫁祸他人。因为怕死,人类研究各种药物延长寿命。

中国人怕死,于是经常服用补药。美国人怕死,于是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人民具有合法拥有枪支的权利。结果呢?中国人可能死于药物中毒,而美国人则会在一瞬间成为枪下的冤魂。俗语有云:愈怕死的人愈快死。是否如此?

动植物贪生,但它们要求得相当有限。人类贪生,却开发出很多难以实现的欲望。例如希望长生不老,希望返老还童。不幸遭遇死亡,又企求保存躯体以待复生,能够继续原来的生命。自己的五脏六腑出现问题,就设法移植别人的器官,并且不希望产生排斥的不良现象。甚至通过巫术,折减他人的寿命来延长自己的生命。动植物只是求生,人类却是贪生。

生存的条件,说起来不外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但是一般人总是先想到物质而后才想起精神,甚至为了物质可以委屈自己,即使精神受伤害也认为是一种应该的忍耐。同样依赖物质以维持生命,动物可能也会储蓄,却远不如人类那么贪得无厌。有东西吃还要求其精致美味,吃饱了还要求保持源源不断,唯恐无以为继。人类的贪婪,帮助媒体大幅发展,以致媒体反过来操纵人类的空间。就动植物而言,媒体再厉害,对它们也是无能为力,无计可施。

植物顾自己,只知道自己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取自己所需要的水分。动物顾自己之外,有时会照顾幼小的子女,比植物好像进步一些。人类顾自己,懂得戴上假面具,假公济私还不够,还要以私害公。原先人类还知道顾自己必须顾家庭,现在愈来愈弃家庭于不顾,仅仅顾自己。

动植物顾自己并没有发展到自私的地步。人类自私的表现,令人类自己也觉得十分气愤,却也无可奈何。利令智昏,为了贪利、争利,人类演变到子可以弑父、兄可以杀弟,最好的朋友也会翻脸不认人。媒体发达之后,将各种想象得到的贪财争利的伎俩,都描述得清楚仔细,令人觉得从媒体上获得学问好像十分困难,而从媒体学习一些不良伎俩、不正当行为,却似乎非常容易。

为了贪名,人类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将礼、义、廉、耻的相关事宜都置之不顾。为了争取学业成绩的排名,从小就知道补习,向老师求情、送礼,讨好老师,考试作弊甚至恶意中伤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为了争取运动成绩排名,从四五岁开始就整天训练。参加比赛时,服用药物以增强体力,乃至威胁利诱竞赛对手,使其放水称臣,这些都是贪名的表现。

求生存:活着才是硬道理

人人畏死

有一位老先生,家财万贯,事业十分成功。结婚四十多年的老伴既贤惠又善于教育子女。家庭美满幸福,是大家称羡的人士。

他原本也相当得意,认为自己事事顺遂,大有不虚此生的满足感。但是,七十华诞的前夕,正当家人热烈讨论如何庆祝的时刻,他却满腹忧愁,显得十分悲哀,令人非常不解。老伴关起门来单独问他,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他如此烦恼。

老先生面对相伴多年的老伴,说出他的心声:“小时候父亲找过一位算命先生给我批流年,批我到七十二岁便寿终正寝。当时年纪小,觉得七十二岁已经长得不得了。一方面很得意,觉得自己可以活那么长久;一方面实在是很不在意,因为还不明白寿命是什么东西。长大后一直忙于工作,把批流年这回事忘得一干二净。前几天找个文件,竟然把这本流年簿翻出来了,忽然发现今年我已经七十岁,只剩下两年的时间,怎么能不伤悲忧愁?”

老伴无论怎么规劝,老先生都想不开。他认为自己虽然事业有成,毕竟还需要继续奋斗。子女各有工作,也仍旧需要给予辅助。老伴尚在,自己怎么能先走?一大堆理由,都证明剩下两年的时间实在太短,不能了却自己这么多尚未完成的心愿,因此愈想愈觉得悲哀,忍不住痛哭起来。

从上面这个案例,我们很容易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人性的第一个弱点是求生存。

这位老先生活到七十岁,原本是十分值得庆贺的,不料他却想起自己余年不多,反而因为求生存而产生悲哀的感觉。

求生存原本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生在世最基本的需要。人类的生活和文化几乎都因生存而产生,和求生存具有密切的关系,怎么能说这是人性的弱点呢?

回想石器时代时,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十五岁。那时候人口稀少,人的寿命又不长,为了保持人类的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求生存自然成为人类努力的第一目标。

十五年的时间,简直一转眼就过去。如此短暂的生命,能做些什么呢?个人求生存,并不能保持人类的生生不息;个人的存在,也无法维持人类的绵延不绝。因此传宗接代,便成为人类求生存的重大使命。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人口不多、寿命不长的时代,生存成为众人一致重视的大事。俗话说“添丁发财”,也是添丁摆在发财前面的,可见一斑。

既然无后那么重要,在尚未完成这件大事之前,人类最害怕的应该是死亡。求生存的第一特征,便是怕死,尤其害怕在无后之前死掉。

竭力延长生命

时代逐渐进步,环境和医疗保健的改善使得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现在的男性活到知天命,女性活过耳顺之年,已属轻而易举。发达国家99%的新生儿可以庆祝周岁,98%的儿童可以活过四分之一世纪。但是人类怕死的心理犹存,贪生的欲望又大幅度增强。自秦始皇以来,便积极追求长生不老。活得长久的人,还要希望活得更久,最好永远不死。全世界的人,都追求长生,甚至永生。有的祈求宗教保护,有的寄希望于仙丹的功效,如今还有人借助科学的力量。

贪生是人类求生存的第二特征。人类一方面怕死,一方面贪生,所以做了很多事情,变出许多花样来延长寿命。使得人类在传宗接代的动物本能之外,又发展出其他动物望尘莫及的文化,使人类的生活更加多彩多姿。爱迪生如果只活到十五岁,那么不可能有那么多发明;爱因斯坦假若不是活得那么长久,怎么想得出相对论?孔子活不到七十多岁,就无法体验自由自在却能够中规中矩的生活乐趣;姜太公若是活不到那么大把年纪,遇不到周文王,一生的抱负便无法施展。古今中外的文明创造,无不得力于人类寿命的延长。

然而,人能不能长寿,不完全靠自己,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索马里的幼童病死、饿死,责任并不在天真无邪的小孩;美国儿童健康活泼,也不是出自美国孩童的努力。

饮食、运动、卫生习惯以及规律的生活可能决定人的寿命,也不是十分准确的说法。饮食方面,日本人偏爱低脂,瑞士人偏好多油,而两国人的平均寿命却大抵相同。运动方面,美国人的运动量大多低于非洲人,而现代人的运动量也比不上石器时代的人的运动量。卫生习惯方面,有不抽烟、不喝酒的人长寿的,也有抽烟、喝酒的人也活得很久的;有十分注重卫生却不幸早逝的人,也有周遭环境非常不卫生而相当长寿的人。至于生活规律,同样被证实不能够一概而论。

求人不如求自己

人的一生,不过是在证明自己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命。如果根本懒得去证明,又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那样的命呢?不努力去证明,始终无法了解真相。

这样说来,自己努力也好,看天命也好,用努力来证明天命也好,总归是自己的事情。求人无益,不如回头求自己。既然如此,怕死、贪生都由于求人不如求己,而归结在顾自己上面,形成人类求生存的第三个特征。

讲求一套明哲保身的道理,先把自己保住,再怕死、贪生,这是人类求生存的不二法门。

人类为了求生存,发展出三个特征,如图l:

图1 求生存的三个特征

请你问一问自己:

我怕死吗?

我贪生吗?

我顾自己吗?

其实,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没有什么好避讳的,用不着不好意思。人多少都有这样的倾向。怕死,固然有害怕亲人死亡,担心老板去世,气愤好人早死,甚至忧虑领袖老死、将领阵亡,但是,最恐惧的莫过于自己的濒临死亡。贪生,固然有祈求亲人长寿,好人长命,老板健康,领袖万寿无疆,而最关心的,莫过于自己的寿比南山。一切以自己为中心,顾自己顾到有己忘他,终于变成可怕的自私。

自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人性的第二个弱点是自私。

如果生命没有限度,大限能够解除,人类就不必怕死。若是死亡的时候,觉得十分快乐,丝毫没有痛苦,大家对死亡便不至于那么害怕。

假若人类得以永远生存,人类也就不必贪生。事实上人必有一死,有生就有死,可以说没有谁能够例外。我们所不能确定的,只是什么时候会死。虽然知道迟早必定会死亡,却仍然衷心盼望能够活得更长久一些。

贪生怕死,是基于生命有限的事实。贪生,是因为希望把有限的生命延长,并且多多益善;怕死,是因为唯恐有限的生命缩短,而且觉得愈短愈可惜。若是生命无限,人类就不必贪生怕死,甚至可能会找死,唯恐求死无门。

顾自己,同样是基于生命有限的事实。

因为时间有限,原本想在顾自己之后,再推己及人,扩大到其他人。但是,时间转瞬而逝,来不及顾及其他人了,只好顾自己而不顾别人。其实也并非存心只顾自己,只是时间不容许罢了。

因为物质有限,原本希望自己享用之后,再由亲及疏,一路扩大出去,让其他人也能够享用。不料自己享用之后,发现物质已经耗尽,无法再提供给别人,不得已只能顾自己。非不顾他人也,实在是不能顾他人也。

因为精神也有限,虽然它看起来比时间和物质更具有弹性,可以同时分享给更多人,但毕竟也属于有限的资源而不是无限资源。唱一首歌能够供很多人欣赏,但是听的人如果这次听不到,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听到,则谁也不敢担保。于是在能争取的时候便不放弃,优先顾自己,难道不也是人之常情吗?

顾自己固然无可厚非,但一旦顾得过分,逾越了应有的限度,便成为自私,由此就变成了人性的第二个弱点。

希望获得一切有利于自己的东西

自私的第一个特征是贪利。贪生怕死,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够实现。而这些物质,好像都是金钱所能买到的,于是,人们就认为只要有钱便能够满足贪生怕死的欲求。但因为金钱难求,每人所拥有的都相当有限,于是让人更增强了贪图金钱、想要财物的念头。鸟为食亡,人为财死,多少人见财起贪念,只为了人无横财不富,便不顾一切,甚至舍身相求。

金钱、财物,再扩大下去,一切有利于个人的东西,无不希望获得,而且希望获得的愈多愈好,这种行为统称为贪利,这是自私的第一个显著特征。

获利之后,唯恐保持不住,担心利益不再持续增加。保持不住利益,万一在需要时没有利益,岂非等于白忙一场?利益不再持续增加,金钱可能会贬值,财物可能会失窃,房屋可能会倒塌,物质也可能被毁坏,那拥有的利益还不是等于没有?

世间的事很奇怪,能吃的时候没有钱购买;有钱购买的时候,似乎又什么东西都不能吃了;有钱的时候,衣服穿不旧、鞋子磨不破;没钱的时候,衣服不但陈旧而且破损,鞋子不但磨破了底,鞋面也起了裂痕。

贫贱夫妻百事哀,使人增加贪利的决心。因为关系再好的夫妻都经不起贫贱的考验;生活在贫贱的日子里,再乐观的人也高兴不起来。屋漏偏逢连夜雨,也增强了贪利的信心,贪了还想贪,并非因为贪得无厌,而是担心自己使用的时候不够用,必须多贮藏财物以防万一。

希望获得众人羡慕的名气

冷静想一想,马上就会发现光贪利是不够的,不安全,而且不保险。有利,如果没有名来配合,好像神气不起来;商人再有钱,见了官便觉得矮了一大截,因为不如做官的人前后都有人簇拥,显得十分威风。有利,若是缺乏名来保护,好像利益随时可能被人掠夺;商人再有钱,也要巴结当官的,生怕当官的人改变政策,自己会损失钱财。何况因名得利,看起来比纯粹求利要方便得多。

后来,人更加好名。考状元很难,于是觉得用钱捐个“理事长”之类的虚职也算有名堂。在学术界想要出名不容易,就花钱买名牌衣服穿,照样也算是一种有名。于是造成人人自我膨胀,满街都是大师、名嘴、专家、权威、国际名流、酒廊名花,人们贪名的趋势愈来愈明显。

贪名是自私的第二个特征。

电影明星要争排名,争的是自己的名字必须挂头牌,放在别人的前面。

学生考试争名次,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每次都是第一名。

有些人有了一点小发明,马上就要申请专利;写过一些文章,立即去登记著作权,生怕自己的名被别人冒用、盗用。

电视节目上介绍某位歌星,一定要说是青春偶像、大众情人,而主持人也为了博得观众的回应,说自己是什么超级著名主持人。这些都是贪名的表现,觉得有了名气之后社会地位也会相应提升,说出去也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其实这些名都是虚的,并不能永远流传下来。很多所谓的著名影星、歌星会过气,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第一名的人也会被后来者赶上或超过。

希望享受别人没有的特权

贪名、贪利,原本是为了生存的需要,结果后来变本加厉,变成要满足个人的享受,非奢侈、华丽,誓不罢休。享受于是成为自私的第三个特征。

有利,要利于己而不利于人,已经是自私的行为。后来,发展到利于己还不满足,进而要求个人的荣华富贵,当然更加自私。一切向钱看,有了钱之后只想到自己还不是自私吗?

有名,想要自己的名越来越往上升而别人的名越来越向下沉,这也属于自私的表现。自己的名气大了之后,觉得这样还不够,还要炫耀个人的尊贵和享受特权,那就更加自私。

自私的三个特征,如图2:

图2 自私的三个特征

你可以问一问自己:

我贪利吗?

我贪名吗?

我贪图个人享受吗?

你会发现,如果你回答不是,好像有些违心。假若回答是,似乎又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求快乐:快意人生人人向往

享受的主要诉求在于求取快乐。起初是因享受而觉得快乐,后来却逐渐变成为了寻求快乐而享受。于是,求快乐就成为人性的第三个弱点。

人有喜怒哀乐是很正常的事,然而人总是趋向于尽量求喜乐,极力避免怒和哀。喜和乐经常是互相伴随出现的,又往往以乐为代表。

“人活着,只要快乐就好!”

“不管人家怎么讲,自己快乐,管它那么多做什么!”

这些话好像是至理名言一样影响着人们。

快乐在哪里?要向哪里去求?最基本的快乐是感官的快乐,要从个人感官需求的满足去寻求快乐。

追求感官刺激获得快乐

求快乐的第一个特征是刺激,从刺激感官来获得快乐。

在饮食上求新求变,旨在满足口和胃的刺激。山珍海味的营养未必胜过粗茶淡饭,但是却能够带来不同的感官刺激。

在娱乐方面极尽声色之娱,主要为满足耳朵、眼睛的刺激。五光十色,变化无穷还不够,还要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增强,而且希望刺激时时刻刻都有,最好不离身。

在运动方面,原本以健身为主,逐渐变成以高度刺激为先。练拳觉得不过瘾,还要互相击打才觉得够刺激。

觉得文字读起来很沉闷,就加一些插图;又觉得图画缺乏动感,于是改用电视;画面动起来了之后还觉得不够,还要加上彩色,并且配以音乐。一步一步,都是在通过刺激寻求快乐。

争夺得来的果实格外甜美

求快乐的第二个特征是争夺,通过竞争、夺取来求取快乐。

获得快乐的资源有限,引起众人以多逐少,形成争夺。例如山珍海味得来不易,于是以价制量,只让少数付得起钱的人享受;第一名只有一个,想得到这种快乐,就必须参与竞争。

争夺不一定快乐,然而人们却为了快乐而争夺。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来鼓励自己,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来警示自己,更拿“竞争才能进步”来掩饰自己的争夺行为。

人们认为争夺所得的果实是甜美的,可以带来无比的快乐,因而奋不顾身,全力以赴。

争夺的果实固然甜美,却往往是难以长期拥有的。今年勇夺冠军,明年可能败北;这一次考第一名,下一次可能考第十名;今天吃得到山珍海味,明天也可能只是粗茶淡饭。

胜利的果实不能长期拥有,所带来的快乐也就无法持久。获得冠军时人人称羡,快乐得很;败北时无人理睬,十分丧气。考第一名时受到大家称赞,非常快乐;考第十名时听到大家的冷言冷语,觉得难以承受。山珍海味吃在口中,乐在心中;一旦买不到吃不成,就难过之极。

占有美好事物获得极大快乐

一阵子快乐,一阵子不快乐,仍然是不快乐。因为快乐的时光好像很容易过去,而不快乐的时间一日如三秋,很是难挨。

于是人们就兴起了征占的念头。能占据的,就想办法长期占据;不能占据的,也要设法征收,强行占为己有。这种征占的行为,成为求快乐的第三个特征。

看见好的东西,只是欣赏就能产生快乐。但是,唯恐好的东西不久就会消失或被转移到别处,不得不进一步占为己有,以便长期欣赏,以带来更长时间的快乐。

求快乐的三个特征,如图3:

图3 求快乐的三个特征

请问问自己:

我寻求、追逐感官刺激吗?

我参与争夺以获取快乐的果实了吗?

我设法把喜欢的东西占为己有吗?

这三点多多少少都有,对吗?

这样,人性的三个弱点如图4:

图4 人性的三个弱点

把它们产生的过程和各自的特征列在一起,如图5:

图5 人性三个弱点的特征

一切都为了求生存,不料却产生不让别人生存的后果,最后也顾不了自己的生存,甚至产生为了快乐不惜牺牲生命的怪异后果,这是不是人性的弱点?

求生存原本是一件好事,怎么会变成人性的弱点呢?难道人类不应该求生存吗?

人类求生存是正当的,也是正确的念头。求生存本身没有问题,之所以演变成人性的弱点,是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