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们怎样做父亲
1501900000001

第1章 父母的责任

1.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

[赏析]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对中国封建思想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在近代“西风东渐”思潮的影响下,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剖析入木三分,一针见血,这与后起之秀柏杨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

自秦汉以来,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准则影响中国极为深远,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血脉即根系于此。以此外扩,形成了一整套延续千年的价值体系,并且其影响力还将继续下去。

在鸦片战争以前,古老的中国一直在运行着皇朝更替的基本规律,如果没有外来文化的影响,这种“五百年而王者兴”的历史铁律还将延续下去。正是由于西方价值体系和伦理观念源源不断地输入,才逐渐改变了这种固有的价值理念,并为近代的中国注入了一种全新的观念和视角。

深受西方现代思想观念影响的鲁迅,在重新思考和鉴别的基础上,对古老的“父为子纲”的价值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他主张以平等、自然、宽容的心态代替传统的“父为子纲”的观念。鲁迅不但是这样说的,同样是这样做的,鲁迅在对待他的孩子海婴上,倾注了他所有的爱心和责任,实践了他的“新型”的父子观念。

鲁迅在文中提到,父子之间的关系,父亲不能居高临下以“恩人”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孩子,而要以一种平等、自然的心态来对待,这既是对过去“父为子纲”观念的颠覆,也是对于更加“民主”的父子观念的一种开启。这种理念虽然诞生在上个世纪,却依然显示了其生命力和人道的价值观,值得当代的父母们去思索和学习。

2.谈家庭教育(蔡元培)

[赏析]

在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名单上,蔡元培无疑是其中一位,他的“兼容并蓄”的精神,“民主科学”的理念,在任北大校长期间,深深影响了那一代人,“五四精神”的源起与兴盛,蔡元培功不可没。

大到国家,小到家庭,蔡元培的无时无刻不充溢着平等的思想。在对待家庭教育问题上,蔡元培特别重视幼时的教育,他认为幼时的教育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这与中国民间的那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某些方面是相吻合的。与传统思想中不同之处在于,蔡元培认为幼儿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一生之事业,多决于婴孩”,可见他对幼时教育的重视。

对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蔡元培的核心思想是“身教”,即身体力行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榜样。为人父母,于每个细节之处都应该是子女的表率,在关于孩子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上,蔡元培认为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适当引导孩子的方向,这样才能使孩子走上自立自强的人生道路。

3.创造的儿童教育(陶行知)

[赏析]

毫无疑问,儿童是一个人一生中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许多思想与语言,会让大人瞠目结舌,自叹弗如。究其原因,是因为儿童的思想少有禁锢,能够天马行空,我行我素。

但是遗憾的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掘与培养是不尽人意的,有时甚至是扼杀和摧残。在封建社会,无数的寒门学子整天沉浸在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之中,让青春和智慧消磨于通往仕途的“羊肠小道”上,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一种遗憾。

当近代的“西风”吹开紧闭的国门,国人这才发现我们的儿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因而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便是其中的一位,他主张的“生活教育”和“手脑并用”的思想,从今天的视角来看,非但不会过时,反而更凸显了其价值所在。

陶行知特别重视的一点便是儿童的创造性,他主张解放孩子的头脑和双手,让孩子在思考和动手中学会独立生存,学会创造价值和造福社会。他的这一教育理念是与现代的素质教育是一股相承的,陶行知作为现代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其思想的开放性和超前性让人钦佩。

4.儿童的文学(周作人)

[赏析]

在上个世纪上半叶文学大师频出的年代里,周作人以其独特的笔调和语言,以及自成一格的文风,奠定了其在文坛中的地位。他格调高雅的散文和历史随笔,在中国的文坛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周作人的教育思想与他的性格是颇为相像的,他个性恬淡,不善张扬,他的教育主张便是顺其自然,让孩子在成长中拥有“自立权”,当然,父母的培养与引导也是很重要的。

周作人在文中探讨了儿童的文学问题,认为在孩提时代应该适度给予文学的熏陶和培养,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会有着莫大的助益。文学的培养应该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根据孩子的理解力和接受力给予不同的文学样式和深度的熏陶,这种循序渐进的模式会深刻影响孩子的成长,并使之一生受益。

周作人的文学培养应该说是其教育思想的一种集中体现,对于文化修养较高的父母来说,这种培养模式无疑能使孩子得到美的熏陶和想象力的训练,能为日后进一步学习和成长打下基础。只是他的思想对于过去的中国以及现在的中国来说,依然有点“阳春白雪”的味道。

5.儿女(朱自清)

[赏析]

朱自清的这篇文章,宛如旧时的一幅古画,摆在了我的面前,这幅画中的主角是一群大小不一的孩童,外加他们的父亲和母亲,在一座旧时的房子里生活着,一切是那么的喧闹,一切又是那么的温馨自然。

这幅画的场景在离我们远去,无论是成群的孩童,还是旧时的弄堂,都不可逆转的消失在现代文明的视野中,对于一般人而言,拥有三五个孩子可能是下辈子的梦想了,而城市的钢筋高楼正代替了昨日的大小庭院,这种时空的转变对于我们来说是那么的熟悉和陌生。

对于孩子,为人父母都是捧在手上怕摔,含在嘴里怕化,“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古今中外父母的心声。面对一群孩子,朱自清完成了从束手无策到自担责任的转变。在那混乱不堪的年代里,他以诗人般细腻的情感,担起了育雏的重任。文中的最后一句,正是点明了这位散文大家的责任心。

6.至关重要的儿童教育(徐志摩)

[赏析]

徐志摩的这篇关于儿童教育的文章,与他的《再别康桥》里唯美忧伤的文字不同,通篇表现出了一种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他用激烈的言辞进行了尖锐的批驳。

对于流传已久的重男轻女思想,徐志摩深恶痛绝,认为这是导致民族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这种倡导男女平等的思潮,在二十世纪也终于打破了套在女性身上的枷锁,使女性的社会地位得以迅速的提高。

流传几千年之久的男尊女卑思想在今天几近烟消云散,作为独立的人,个体的人,平等的思想已经深入了人心,这或许是才华横溢而又潇洒风流的徐志摩最希望看到的。

7.我们应该怎样做父母(冰心)

[赏析]

冰心的文字是冰清玉洁的,她的内心永远充满着爱,这种爱来自于她那温宛而又慈祥的母亲,冰心将这种爱毫无保留的复制了下来,传给了她的女儿吴青。

关于爱情和婚姻,冰心主张在“情投意合、志同道合”的基础上自由结合,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而在这期间,将来的一切都得未雨绸缪,早作打算。这其中种包括迎接孩子的降临以及如何抚养好孩子,诸如许多细节问题,冰心都一一提及。

对于孩子的成长,冰心在文中提到了以身作则的原则,父母的言行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影响,因此为人父母,做好自己的表率是最重要的。

8.儿女(丰子恺)

[赏析]

但凡以平等之心对待儿女者,无不以朋友的心态对待之,朋友之间没有高低之别,没有长幼之分。以朋友之心对待儿女者,莫不是胸怀最广阔的人。

韩少功在一篇回忆父亲的文中写道:“多年父子成兄弟”,由“朋友”到“兄弟”,这又是感情的更深一层。有如此心态者,应该是世间最开明、最体贴而又最宽容的父母了。

丰子恺在文中写出了浓浓的爱子之情,这种爱是宽容的爱,发自内心深处的爱。当他的几个不懂事的儿女们将自己的书桌弄得一塌糊涂时,他那斥责的冲动变成了一种容忍,一种谅解,一种对成人世界已定规则的一种破除,这种尊崇孩童天性的举动,的确非一般人能做到。

孩子毕竟是孩子,当我们过多的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强加在他们身上时,我们是否想过这是天底下最不合理的事情之一?但愿天下爱子心切的父母,在看过此文之后能有些许启发。

9.怎样教我中学时期的儿女(黄炎培)

[赏析]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时期,正是在这个特殊的阶段,身体的发育,智慧的拓展,世界观的形成,是成人之前的重要铺垫,把握好孩子中学时期的教育,是为人父母所必须重视的。

黄炎培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起人和倡导者,对教育救国和开发民智的努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时至今日,职业教育在中国仍然方兴未艾。

对于子女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方式,黄炎培主张依个性和潜质去开发,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孩子的潜能和智力,使之成为某方面的专材。事实上,黄炎培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儿女大多学有所成,很多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如黄万里是新中国著名的水利专家,黄大能是职业教育方面的专家,也是黄炎培职业教育理念的继承人。

黄炎培教育子女时是比较严厉的,对于儿女们的过失,都会指正和教育,但他却能够以身作则,检束自己的行为,这一点是所有为人父母应该做到的。

10.做了父亲(叶圣陶)

[赏析]

叶圣陶的笔调一直是朴实无华的,在《做了父亲》一文中,我们依稀可以管窥出其淡雅的文风。

关于做父亲的职责,叶圣陶没有像大多市井小民一样,希望子女考大学,当官,继而出人头地,成为寄居于社会之中的官老爷。他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让未成年的儿女懂得社会生存的意义,学到应有的知识,将来能够自食其力,能够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不要寄居于人,便足亦。

对于自身的解剖和反醒,叶圣陶是不遗余力的,他在文中感叹,作为一个拿笔杆子的人,有时反而不如工人农民般理直气壮,因为自己创造的价值,反而不如衣食那样来得自然真切,这种自我批判的理念,对于现代的教育者说,是值得借鉴和吸收的。

叶圣陶的平等意识和超前意识在行文中表露无疑,透过其朴实的文字,我们依稀可以看出作者高贵的育儿之心。

11.小孩子倒霉(邹韬奋)

[赏析]

西谚有云:“一个国家的未来,掌握在那双推动摇篮的手上”。细细品味这句话,足见推动摇篮的手责任重大。

然而可悲的是,由于传统的影响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的婴幼儿教育存在着诸多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地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从大人们的主观意识出发去量度小孩的心性。

小孩爱动、活泼、爱哭爱闹,时间一久,为人父母没有不烦恼的道理,因而斥责、打骂、压制便纷纷出笼,这对于几岁的小孩,显然是不公平的。

很多时候,父母为了压制住哭闹不止的小孩,便常常用恐吓的手段,来对付没有分辨能力的小孩,为人父母是否想过,这种方法对于小孩的成长,会有什么样的阴影出现。

五岁之前的孩子,基本上是依天性而生存的,如果这种天性的表露如果没有很好的得到保护,那么对于成长之后的社会规范教育是有极大的负作用的。

那双推动摇篮的手,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而反思、反醒我们的婴幼儿教育,永远不能止步。

12.代沟(梁实秋)

[赏析]

梁实秋的《代沟》,勾勒出了上个世纪初中国民间的生存景象,这种融入民族文化血液的封建因子,的确是封建礼教影响下人性扭曲的一种表现。

代沟在过去的中国是普遍存在的,父母之间、爷孙之间、婆媳之间,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是小农经济和封建思想结合下的产物,但随着“五四”后新思潮的注入和小农经济的逐渐瓦解,这种已存在千年的代沟,也在逐渐的发生改变直至慢慢消失。

时代在不断进步,过去的大家族式的代沟在不断瓦解,而新的代沟却也在逐渐形成,消解新的代沟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人父母只有抱着平等、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面对,便会有好的结果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