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哆、落连、嚼腮——指哕里哕唆让人讨厌,落读3声
扳沙——不停地动
敲死——找死
翘胯子——翘二郎腿、呜呼哀哉
不中神——不行了
鬼款、瞎款——胡说、乱讲
翻翘——不服气,做与平常极不一样的事情,翘读l声
得罗——得意,高兴过头,得读3声
掉得大——出丑、吃亏
掉底子——丢人
蛮扎得——喜欢乱嚷嚷
岔巴子——多管闲事
贱三爷——不自重的人,贬义
半吊子与二百五——不懂人情世故、没有多少本事又自以为了不起的人。
(7)练习题之大话《无间道》
刘:你很熟练咧!
梁:都是“打牛”的。(武汉俚语,“打牛”意指在外边混的人)
刘:拐子哦,你想要么事直接搭白撒!(哥哥哦,你想要什么直接说啊!——“撒”武汉口语,语气助词。“么事”,“什么”的意思。也可以只说“么”、“随么事”。各种用法随语气、句式变化。)
梁:你在我们小区里转个么事啊?想偷么事?(你在我们小区里转个什么啊?想偷什么?)
刘:拐子哦!我随么事冒偷咧!(哥哥哦!我什么都没偷咧!)
梁:不老实咧!不老实我对你不客气!
刘:冒偷么事。(没偷什么。)
梁:老子挎死你地!(老子抽死你!——“挎”,武汉口语,意思是抽人嘴巴。同意词还有“产”、“呼”。)
刘:偷了个戒盖子。你么跟别个说咧!(偷了个戒指。你不要跟其他人说咧!——武汉话“戒”与“盖”的发音相同,都读做“盖”音。这是个小包袱,为后边的笑话打下伏笔。“戒子”也是武汉的说法,其实就是“戒指”。)
梁:可以,我不说。戒子有几重啊?(可以,我不说。戒指有多重啊?)
刘:三十斤咧。
梁:我不相信!那是么戒子?(我不相信!那是什么戒子?)
刘:不晓得,下水道的盖子。(不知道,下水道的盖子。——包袱出来了,把戒子的概念转换成了同音词“盖子”。)
梁:你跟老子“屁眼高头插葱——闹眼子!”(你对我——玩这一手,“闹眼子”,武汉俚语,意思是骗人。这个歇后语取了比较形象的形容,(“高手”指位置、里头)“眼子”指的就是“屁眼”……)
5.重振楚文化之雄风
近几年,关于湖北的发展,不少人注意到这么一个现象:湖北的历史人文、地理位置这么好,却为什么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落后了?原因何在?
这个问题提得十分尖锐,非常令人震撼,非常吸引“眼球”。
经济学家从经济角度进行了实在的分析,认为湖北是个农业省,有点重工业的底子,陡然向商品经济一转,计划不如变化,一下慌了手脚,于是落了后。社会学家说这问题蛮简单,一是政策没有倾斜,二是亲戚都太穷。他们说的都似乎有点道理,但又似乎不是很在理,因此并未产生多大的轰动效应。
有学者在文章中尖锐地指出:祸害就是“弘扬楚文化”!他写道:“深究起来,我们有理由说,这种落后现状直接与提倡‘弘扬楚文化’的口号密切相关,它像一道精神枷锁束缚了人们的手脚,把人们封闭在这个膜拜亡灵、沉醉历史的口号所提倡主张的思想意识之中,阻碍了湖北人民的创造、创新精神。”
此番话可谓是当头一棒直直地砸在了湖北人民的头上,丝毫不亚于当年鲁迅先生的那一声“呐喊”。穷,是事实,怪天、怪地、怪人都可以,怎么能瞎怪。“口号”太多太滥有时让人确实心烦,如果放在早些年,倒有得一说。那时,“哄着不走打着走”,如今时代早变了,既没得人哄也没得人打,想喊口号都没有机会,想要人管都找不到上家,打晃晃的,撮虾子的,挖地脑壳的,哄饱了肚子是第一,鬼晓得什么“楚文化”,它又能祸害到哪里去!
于是,学者继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说:“(楚文化)包含了很多陈腐落后、迷信怪诞、狭隘消极和阻碍社会进步的文化因子……两千多年来,它已经阻碍了荆楚故地(湖北)的社会经济、人才科技和文化思想的发展,让荆楚故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朝代都明显地落后于齐鲁吴越粤秦晋燕赵魏故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这么说来,湖北人民似乎也恍然大悟,原来湖北现在的穷,根子就在“楚文化”上,而且“祸害”了“两千多年”!早晓得,何必去推翻“三座大山”,把“楚文化”打倒不就结了。当然,也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比如说湖北一直“明显地落后”于其他地区就有点言过其实了。汉魏六朝时期的江陵(楚国古城,名郢)与扬州齐名,同为长江沿岸最富庶的城市。江陵得水陆之便,“北客承南贾,吴樯间蜀船”,不仅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而且也是当时最大的对外贸易码头。富到了什么程度呢?有个卖豆豉的徐太婆“资产巨万”;城北“长沙寺”的和尚上千,香火钱用不完,就铸成“金龙”埋在地下作镇寺之宝。除了江陵之外,湖北富过的地方还有过不少:鄂州富过,东吴立国60余年,它作为都城或陪都长达45年,其富庶不下建业(南京);钟祥富过,明嘉靖年间是全国三大直辖府之一承天府所在地,与北京、南京齐名。汉口富过,明清之际与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并列四大名镇,享誉世界;武昌、襄阳,也各有其机遇,都曾是所处地区的物流商贸中心,富甲一方。近代湖北在张之洞的治理下,也是相当的争气,比如张之洞治鄂期间倡导“工为体,商为用”,工商双双起飞,钢铁联合企业亚洲第一,军事工业全国第一,纺织企业全国第二,外贸进出口额全国第二。当时有外电报道说:“与武昌、汉阳鼎立之汉口者贸易年额一亿三千万两,夙超天津,近凌广东,今也位于清国要港之二,将进而摩上海之垒,使观察者艳称为东方之芝加哥。”“东方芝加哥”———汉口,从此名扬天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水土,就是风吹雨打日积月累的文化。当我们为温州人风风火火闯世界而万分惊奇、并试图探寻其原因时,千万不要忘了高扬鱼盐贩卖之利的吴越文化的哺育之功;千万不要忘了滥觞于南宋时期的永嘉(今温州地区)学派,是一个崇尚经世致用学说的儒家学派,其浓烈的功利主义精髓早已深深地融入温州乃至于浙江人的血液。当我们为近代以来湖南英雄辈出的壮丽奇观而目瞪口呆时,请不要忘了“湘湖文化”润无细无声的魔力,不要忘了王船山、曾国藩等巨匠的“内圣”(立德、立言)“外王”(立功)思想对湖南人精神的塑造。有人说,我们有楚文化呀。现在人们一谈到楚文化,首先就要提到“荜路蓝缕”四字。其实,它只是对楚国先民开疆拓土、艰苦创业的一种状态上的描述,它不是一种思想,也不是一种观念,因而也就很难作为一种精神植入湖北人的文化基因图谱。
湖北人的根在“楚文化”,但“楚文化”却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因此,出现了鄂州的“吴文化”,当阳的“关公文化”,宜昌的“三国文化”,鄂西的“土家文化”,武昌的“首义文化”,汉口的“江汉文化”,谁敢说他们都搞错了?
楚文化作为一个巨大的文化实体也许是存在着不足,对待楚文化,我们不妨把马克思对希腊古文化的态度拿来借鉴一下。马克思一生挚爱希腊传统文化,他说,“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成人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固有的性格不是以其纯真性又活跃在儿童的天性中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最后,他给出的结论是:科学的研究,合理的解释,愉快的欣赏。
我们也可以把毛泽东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拿来照搬一下。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他说,“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做迷信”,“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他的态度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有其独到之处。他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部踏倒它。”他的态度是:以人为本,惟重实效,不尚空谈。
如果说湖北很富,那么富得只有楚文化可以为之炫耀,如果说湖北很穷,那么“楚文化”还可以权且当作遮羞布一用。当然,是否弘扬楚文化,还有待湖北人自己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