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湖北人的性情剖析
1502400000007

第7章 我选择我喜欢——湖北人的市井生活(3)

夜色里的吉庆街,是最能感受到武汉人火辣辣的市井生活的地方:遍街的红灯笼,狭窄的街道上,摆满了简易的各式圆桌和凳子;客人刚走近,各家的迎宾小姐就火辣辣涌上来,争相往自家的台位“拉”;坐定的人们,很多光着膀子坐在那里,滋滋有味地吃着麻辣田螺,喝着扎啤和白酒聊天;满眼都是人,擦皮鞋的,卖唱的,敲湖北大鼓的,卖玫瑰花的,背着烟匣子卖烟的,给人画像的……形成一幅绝妙的市井图。

古往今来,正是这种特有的地域和气候,给这座内陆城市带来了独特的生活气息。灯红酒绿、流光溢彩、霓虹闪处不会是武汉引领的时尚潮流,飘在这座城市上空的或许还是街头烧烤的香气,安然沉醉于这一片亮丽风景里、乐呵呵行走在亲水平台和休闲广场上的,依旧是这座城市里的武汉人。

武汉的城市个性与风格体现的是一种典型的市民文化,又正是这种最具平民化的武汉恰好是体现现代性文化的代表——更具有真性情——个性更鲜明,是中国魂魄所在。时下,人们谈得最多的是国人素质的低下,还有道德的沦丧。而所谓“人文精神失落”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喊得震响,文人墨客全部集中注意力煞有介事地寻找失落的人文精神,这显然是找不到的。

在我们传统的士大夫和精英文化里,很少能有对下层社会的认同?有的只是轻蔑和诋毁。因此,说湖北人的市井文化,其实就是对湖北的最大诋毁。但事实上,我们发现在传统的士大夫和精英那里,平民化的社会形态是最好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回归——真性情!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形态——市民化!

7.市民生活新时尚

如今的武汉,生活已是今非昔比。炎热带给武汉的不仅是高温,更带来了融合传统汉味与现代时尚的风景。夏夜,老人们躲在空调房怀旧,中年人寻找着热闹轻松,年轻人却追逐着这个城市最新的消费趋势和文化偶像。

武汉的市民,绝大多数是近百年来陆续从附近的农村及外省迁入的。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模式,使得武汉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原有的宗法关系在这个市井社会中生存下去。这一点形成了武汉市民独特的文化品格与社会规范。这种强大的力量甚至也渗透到了学府、机关、文教科研单位。基于武汉的地理格局和成员构成,市民们大多没有一个整体的城市感觉。至于那个概念意义上的大武汉,从前是皇上的,后来是政府的,似乎与自己没有太多关系。

随着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江城居民对服务性消费提出了新要求。

孩子们会选择去海洋世界冰雕展寻找夏日的快乐。东湖海洋世界的冰雕展厅,温度零下8度。从热风习习的室外走进寒气阵阵的展厅,嘴巴顿时呵出了白气。在这座独特的冰雪海洋殿堂里,冰雕玉砌、雪树琼花。儿童游乐冰场那条全长160米、高6米的冰雪急速大滑梯,孩子们坐上去后,发出欢快的尖叫。让人禁不住感叹:快乐竟是如此简单!

乘坐上豪华游船,携家带口,欣赏长江夜景,已经成为武汉市民的又一个避暑选择。

而在盛夏时节,游泳池内更是一番盛景,一群人稀里哗啦蹦入江中,水花翻腾,嬉笑叫闹,真如沸水中的饺子。上世纪50年代的武汉,长江、汉水上有不少天然游泳池,大致在汉阳板子桥、武昌平湖门大堤口、硚口河滩东风闸一带。到了90年代,滨江游泳池和北湖游泳池是比较出名的,前者主要是对中小学生包场开放,后者相对简易,池底甚至全是没脚的烂泥,但“煮饺子”的壮观年年依然。

而传统的消费观念,也正日益受到现代消费观念的冲击。“无病早防”、“花钱买健康”;节假日家人一起“打的”外出游山玩水;边工作边“充电”’不断提高文化知识水平等消费观念,已经被多数武汉人接受。专家据此分析,江城居民的消费观念已告别“温饱型”,逐步向“发展型”与“享受型”转化。

在汉口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陈先生,算了一笔上一年年消费账:一年来,平均每月的吃喝花不到300元钱,但每月的穿着和休闲类花销(含旅行)近600元钱,而且后者花钱的速度还逐年呈上涨趋势。据了解,像陈先生这样看重休闲时尚、看淡吃喝的武汉人,不在少数。

事实上,武汉市民稍作留心,也会感受到这一变化。在大街上随便看看就会发现,穿着入时的帅哥美女越来越多。而那些消闲类场所也是越开越多,生意也是越来越红火。

一份来自武汉市城调队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武汉市城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251元,比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平均水平低1634元,排名13位。在19个城市中,武汉人对食品、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类、居住的支出都排在13位左右,均低于平均水平。但文化娱乐的消费却高达757元,高出平均水平47.12元,在19个城市中位居第八位。特别是“五一”、“十一”黄金周的消费增长速度更是年年攀高,比2002年多出六分之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湖北人开始热衷于刷卡消费。所谓“一卡在手,吃喝玩乐行不用愁”。因此,越来越多的武汉市民出门购物、吃饭不再带厚厚的现金,只用一张小小的银行卡,无论到哪儿都能解决问题,刷卡消费已成为江城市民生活的一种新时尚。时代在进步,生活也在发展,在温饱还未解决的年月里,人们看重的是生活的数量,但时下,人们则更侧重于生活的品质,从这一点看,湖北人哪里“俗”了?

8.武汉人不爱车

据最新统计,目前北京和成都,大约有l/4的家庭已经拥有私人汽车。但到2003年底,武汉市每500个家庭仅拥有3辆家用汽车。

如果说北京是经济最发达城市之一,不太具备可比性,但武汉人均收入与成都差不多,相对而言,私车拥有量就太少了。

武汉与成都不仅人均收入差不多,其文化也都是以世俗文化著称。具有这么多的相似点,但成都人和武汉人在购房和购车上意见却出现分歧,当然,这其中除了个人消费的偏好外,更多的还是两地潜在的文化差异。

一份关于成都人消费心理调查问卷显示,不少成都人认为,买商品房是一种静态投资;而买车是一种动态投资,虽然容易贬值,但它能自由地把人带往更远的地方和更大的圈子,使人与城市产生更活跃的交流。这表明成都人在享受静态生活的同时,还有一份追求动态的激情。

而武汉人似乎更耽于知足常乐,更喜欢固守在自己的一方天地,过着荣辱不惊的日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私车已从一种高档消费转向平民消费发展。稍微有些闲钱的人还是买得起车。但是买车容易,而一辆经济型轿车的后期保养费、汽油费、停车费、保险费、养路费、车船税、年检费、过路过桥费等却大得惊人,每月大概要支出1200元左右,相当于养一个孩子的费用,真是“买马便宜装鞍贵”。

有人这样衡量武汉人买车所必备的条件:月薪4000元以下,应列入“买不起车”行列;月薪4000元,可列入“买得起车,养不起车”行列;月薪跨入5000元,基本上“买得起车,也养得起车”,但限于10万元左右经济型车。因此,算不上大富大贵的武汉人对私车并不是投入那么多的兴趣。

私人汽车在北京和成都的普及率较高,在那里大约有l/4的家庭已经拥有私人汽车。而汽车进入上海家庭和武汉家庭的比率只有12%和10%。对于目前拥有的私人汽车的品牌方面,在武汉,神龙富康所占的份额大约是15%,尽管这两个品牌在武汉所有机动车统计中占有很大优势,但是在私人轿车中却优势不大,武汉私人轿车市场中没有主导品牌。

成都虽然拥有私人汽车的家庭较多,但其中以奥拓等微型汽车为主。而上海和广州分别有其主导品牌——桑塔纳和本田。

就城市家庭购买私人汽车的倾向整体而言,其中以成都的购买倾向性最高54%,北京其次49%;从家庭收入上看,家庭月收入在5000~10000元的家庭中,将购买轿车的比率超过2/3;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家庭考虑购买汽车比率也有将近一半;而由于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家庭目前有一半以上拥有汽车,所以购买倾向不是最高的;私人汽车市场的增长空间巨大。

其实,武汉就是一个小市民气息为主的城市,并不需要多华丽的生活。几拾元吃一根哈根达斯,不如在街边随便吃碗热干面,每个月花去收入的1/3来养辆汽车,还不如坐公车,剩下的钱去多斗几把地主。武汉人的生活要的不是大风大雨,而是风平浪静下的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