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职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1507700000014

第14章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时代诉求(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穿透了人的表层差异,指明人的本质属性不是它的自然属性,而是它的社会属性,揭示出了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和确证,社会是人的独特的存在方式,人的本质只能是一种社会的存在本质。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而社会关系又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人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认知活动。人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创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人的社会本质。由于人的本质是由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决定的,而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些变化综合起来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本章主要阐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理论基础,因此,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可变的。

关于人的本质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最重要的原理,它深刻地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有正确地把握它,才能懂得如何从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人出发去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社会历史现象,而不致陷入抽象的人性论的迷雾之中。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人,那么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同,必然导致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相关问题的结论不同。因此,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精神实质,将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置于社会的视角予以评价,更多地关注辅导员具体的实践活动,关注来自不同层面的意见和建议,既立足当前,又着眼未来,才能科学地分析和把握高校辅导员的思想特点,才能有效地开展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大量著作中,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出了丰富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围绕人的社会本质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内涵:一是包括体力和智力的个体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三是人的需要和才能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队伍建设,思想理论建设应当成为根本建设。教育在人的素质的形成、发展、完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然而,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教育对培养人的素质的作用是不同的。教育只有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包括强大的改革压力。面对着大众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等新格局的影响,才能发挥育人作用。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指明了方向。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其本身也有一个全面发展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

需要是人的本质,是人的动力源泉。人的需要是一个包括生存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变革自然和社会的需要、文化和求知的需要、美的享受的需要等多方面需要的系统。并且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人的需要,是把人的需要放在具体的社会中来予以考察,把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的需要不能脱离社会所能提供的条件,任何个人的需要只能在一定生产力下的社会关系内部来得到满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尽管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所反映的现实在其广度和深度方面存在差异,高等教育在招生规模、办学形式、管理内容等方面均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但在总的方面是一致的。个人需要只能作为社会需要的个体化而存在,社会需要也只能借助于个人需要而存在。 二者相互依存,在其发生发展中具有同源性。当二者发生矛盾冲突时,个人需要应当服从社会需要,同样,在强调社会需要时,不能把社会需要神圣化和空洞化,应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要,并在两种需要统一的基础上,允许个人需要的个性化和多样性。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成熟和壮大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基本原理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际日益结合的历史。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最基本的经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勇敢地迎接新的考验、新的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而其中的诸多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构成了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党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基本条件,是一个从根本上关系着党的性质和历史地位的重大问题。2005年1月,我国高等教育自身经历着革命性的挑战。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重大变革,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战略思想。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理论中具有创新意义的新观点、新论断。这一概念的提出,科学阐释了先进性建设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对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突出强调了党的先进性重在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近几年来,随着全国高校辅导员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辅导员的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所要求的“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选聘标准,部分高校更进一步规定新任辅导员必须是中共党员。这说明了在高校辅导员中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的重要性、可能性和迫切性,这是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有效开展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5.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非常丰富。他们不仅以其丰富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以其坚持不懈的教育实践活动对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实现党的领导、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都从不同侧面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是高校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确定党的教育方针,并以此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而理解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理论基础

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推进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可持续专业化发展。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

二、人性假设理论

人性问题始终是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每一种管理理论,都是从对人性的一定假设或看法出发而提出来的。在学生事务管理实践中,管理人员对人性的看法影响其管理观点和对管理行为的选择。从人性理论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人性假设:

1.“工具人”假设

该假设认为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一样,只是一种工具。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使作为管理对象的人像机械一样去动作。这种观点将作为学生事务管理者和学生完全对立起来。前者是主动的、起支配作用的,后者是被动的、必须按照学生事务管理者的意志服从其命令,否则的话就会受到严厉的纪律处罚,这就造成了二者的矛盾不断,这种现象在殖民地时代的替代父母制中普遍存在。但以“工具人”为人性假设基础的科学管理在学生事务历史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学生事务工作独立化、专业化的发展,使得现今意义上的学生事务及其管理从学校的教学和学术事务中分离出来,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2.“经济人”假设

1857年,美国行为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us Mcgreor)提出了对于人性的“经济人”假设。该假设认为人在生产活动中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机械,人的活动是由经济的动机驱使的。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展和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之间形成激烈的竞争市场,学生事务管理的绩效必须提升。随着“工具人”向“经济人”转变,学生事务管理的重心逐渐由工作事务向学生转移,形成了“学生消费者第一”的思想。重视学生和家长需求,带给高等教育的不仅是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把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作为买方和卖方来看待,是一种注重和保障学生对学校权益的市场管理哲学,它的核心是注重学生的需要和努力保护学生的利益。

3.“社会人”假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的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教授在霍桑工厂试验的积极成果。该假设认为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处在人群关系之中,都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渴望成为集体中的一员,这种社会需要对人的作用比经济需要更大。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被管理者的社会心理满足,而不是经济上的满足。所以,管理的重点不在于满足人的经济需要,而在于发展人际关系,满足人的社会心理需要。这不仅使学生事务关注的目光从外在目标转向学生的内在心理世界,同时,随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运用,推动了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咨询服务的发展。只有在思想理论上深入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规律性,才能在体制机制、政策保障、素质能力培养等方面形成对于辅导员专业化队伍建设的根本指导和有力支撑。

4.“自我实现人”假设

1943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在《人类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该假设认为,每个人天生就具有一种向上发展的倾向,分析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困境,在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人的需求会发展到自我实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行为的动力来自于人性中力图展现其智慧、能力、潜能的欲望。所以,管理重点应从人身上转移到环境上,要创造出一种能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和才华的环境,即环境的设计要有助于人的自我实现;管理者的主要职能是为人充分发挥能力创造适宜的条件;管理制度应该能够保证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使学生事务关注的重点不仅在于学生的需求也在于和谐环境的营造,以利于学生的发展。

5.“复杂人”假设

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埃德加·沙因(Edgar Schein)在1965年出版的《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提出。该假设认为人是复杂的,每个人都具有许多需要和不同的能力,因此,有效的管理必须根据不同的工作采取适当的管理方式和选用恰当的人,对不同需要和动机的人必须安排不同的工作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因此,学生事务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个人的完整而充分的发展。

6.“决策人”假设

该假设认为人都是具有意志自由的能动的决策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意志,都有通过选择而适应环境的能力,都愿意承担一定的责任,人的决策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因此,20世纪末,管理不仅在于尽力满足人的经济和社会的需要,激发人的工作动机,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吸收人参与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学生事务管理要鼓励学生参与。

今天,更多的被学生事务所接受的人性假设基础是“复杂人”假设和“决策人”假设。要求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理念支撑下,通过学生事务工作者与学生的认识与定位、促进学生事务工作目标与大学发展目标的协调,不断完善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建设和环境塑造。将“以我为中心”的学生事务管理转型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体系,解决管理模式、管理组织、管理环境的不适应将教育人、引导人与关心人、帮助人融为一体,将原来刚性的学生事务管理转型为柔性的,解决管理要求与学生需求、管理评价与学生发展、管理队伍与管理使命的不相融洽之处,建构基于人本管理的学生事务管理的新理念。

三、需要理论

需要是人的行为发生的原动力,是一种从根本上影响人的行为的重要的心理因素。换句话讲,人的行为是受因需要而产生的动机所支配的。离开需要,人的动机就无法产生,人的行为就不能发动。在现代社会,只有了解并有效地满足组织成员多层次和多元的合理需要,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1.需要层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