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职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1507700000006

第6章 职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概念厘定(5)

1980年,豪勒(Hauler)研究了17种职业,总结了专业化过程广泛存在的14个特点:清楚地定义专业的功能;掌握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知识的运用;为维护前途而进行超越专业的自我提高;在基本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正规教育;对能胜任实践工作的人授予证书或其他称号;专业亚文化群的创建;用法律手段强化专业特权;公众承认的独特作用;处理道德问题的道德实践和程序;对不符合标准的行为的惩处;与其他职业的关系;对用户服务的关系。

我国学者马信行认为专业的五个层面:运用专门知识;提供专业服务;具有专业自主;接受专业教育;信守专业道德。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从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点上,结合中国国情和独特的汉语言表达方式,简洁地总结归纳了“专业”的三条标准:作为专业的职业实践必须有专业理论知识作依据,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作为专业的职业,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作为专业的职业,在本行业内具有专业性的自主权(如医生的处方权),不受专业外的影响。

我国专业社会学学者赵康博士在布朗德士经典描述的基础上,提出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是一个正式的全日制职业;拥有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拥有一个包含着深奥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知识体系,以及传授与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完善的教育和训练机制;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特许的市场保护;具有高度自治的特点。

通过对上述各种观点的分析和比较,可以这样认为,当人们在讨论专业的标准问题时,实质上就是讨论一个职业是否已达成一个成熟专业的身份的认定问题。在看待专业的标准问题时,应该看到完全认同一致的专业概念与标准是不存在的。学者们对于专业标准达成共识的部分主要是:特定领域的高深知识与技能;系统的教育与培训;共同的道德准则或者伦理规范;同业人员建立的专业组织;服务定向等。同时应该注意到专业标准的建立应呼应时代的诉求。随着人们对专业属性的不断思考,专业的标准逐渐从简单向复杂运动,这一变化表明了人们对专业属性认识上的变化。反之,如果对专业客观性、标准化特性保持一成不变的认识,可能会导致对专业自身发展诉求的漠视。在专业化成为社会的一种潮流时,建立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专业标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时代诉求。因而,建立成熟专业的判断标准不仅要针对已经取得垄断地位的典型专业,更要面向社会即将出现的新专业。就这一点而言,专业的判断标准应体现出一定的指导性、操作性和现实性。

基于这样的思路和认识,笔者认为判断一个职业是否趋向成熟的专业标准有六个方面。

一是专业知能。在判断一个专业是否成熟的各项标准中,首先需要具有完善的专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体系,简称专业知能。其他标准都是由它派生而来并依赖于它而存在。在专业问题范围内,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区别。职业成员拥有相当程度的专门化知识和技能,能在特定的专业情景中解决特定的专业问题,问题解决的能力与素质具有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因而使本职业具有其他职业所不能替代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二是专业训练。一个成熟专业一定具有一个经过界定且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知识体系能够通过一个教育和培训的机制与过程传授和获得。这一点是专业有别于一般性职业的最显著特征。专业都有特定的教育和培训机构为本行业提供合格的从业者,从业人员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专业培训,通过专业训练以获得专业知能,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三是专业道德。一个成熟专业会利用道德的约束力来提升从业者精神境界,提高行业声誉。法国思想家、社会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 Derrida)认为“profession”这个词不仅仅是“专业”与“志业”的意思,而且更有“专业信仰”的含义,是一种“诺言”、一种“责任”。专业强调服务理念和职业伦理,是该职业群体成员一致认可的为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维护职业声誉而制定的自我约束行为规范和伦理标准。服务社会是专业活动的最高利益和职业宗旨。正如加勒西契认为的,“专业承诺通过有效的内部治理和伦理、诚实的职业实践,服务于它们的对象和其本身置于其中的社会,保护对象和社会的利益和福利”。为了实现这样一种利他服务,专业道德往往会建立起一套一致认可的伦理标准。

四是专业组织。一种工作是否专业,也可以从是否形成坚强的专业组织上来看。专业组织是由专业人员发起的诸如协会、学会、联合会这类设定入会资格的民间组织。由于专业活动所依赖的专业知识是专业内的知识,因此只有业内人员才有能力对业内的事务做出专业的判断和裁决,如审核执业者的资格与能力,判断执业者的专业水平与品行等。为此,作为一种专业必须有自己的专业组织,这类专业组织可以发起或资助有关的研究发展活动、出版专业性刊物以及鼓励技术交流等,并通过积极努力的工作去影响国家,以形成往往包括了一个特许市场保护在内、规范专业实践的法律和法规,从而起到保证专业权限、保证专业水准、提升专业地位的作用。

五是专业自治。专业组织的建立使得专业自治成为可能。当一个专业能满足一种重要的社会需求,这个专业就处于一个相对强势的社会地位。此时,它的科学知识体系已经高度专门化而深奥复杂,以至外行不能挑战专业人员的技术判断,自治就成为可能。自治专业的成员不受外行的评判和控制,他们自己决定进入该职业所需的教育和培训标准,他们长期致力于保护和培养专业人员,积极推进专业服务的标准化,力求保障服务对象和公众的利益,不仅如此,专业组织在孕育和维护一个有利于特定专业发展的社会意识形态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并在促进国家制定特定专业的法律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六是专业地位。专业的运作应该给社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当专业的运作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时,社会及专业为之服务的对象就会认可该专业的社会角色、身份和行为规范,赋予该专业较高的社会地位。社会地位通常是指社会成员基于社会属性的差别而在社会关系中的相对位置及其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一般由社会规范、法律和习俗限定。一般而言,专业性越强的职业,任职者素质高,社会地位也越高。

3.专业的产生与发展

众所周知,最早的专业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其产生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直接导致了专业的产生。专业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达到一定深度的表现。埃米尔·涂尔干认为,“如果我们撇开由时间和存在条件决定的各种分工形式不谈,还会看到一个普遍事实: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分工也相应地发展起来”。社会分工就是把社会活动分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干领域,然后把社会成员分配到不同的领域中去,从而开展既复杂多样又内在统一的社会活动。

第二,高等教育机构的诞生为专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从专门性职业诞生的过程看,职业知识只有进入大学才能获得更高的专业地位和声誉。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兴起,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催生了人类历史上具有近代大学意义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并为当时的社会提供法律、宗教、文学、医学等方面的专门知识。这些专门知识在当时的社会有着各自对应的行业和职业,大学的出现使得这些职业从一般职业成为专门性职业。在著名社会学家、美国人文与科学研究院院士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看来,专业离不开强有力的法人资格和职业界限,这种资格和界限是通过颁发证书和垄断开业条件的正规教育而得以强化的。职业(专业)的成长和学科知识的分化催生了大学的出现,同时大学对专业的接纳、组织、研究又会不断促使新专业的产生。

第三,学科知识的分化与专门化加速了专业的形成和发展。伯顿·克拉克指出,“最早的欧洲大学正是一小批师生出于满足将法律、医学、神学和其他领域的思想,加以分化和系统化这一外部的和内部的需要而创办的”。作为职业性机构,中世纪大学为了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在课程中设置了部分实用性课程。出于职业培训的需要,大学学科知识的不断分化加剧了社会职业领域的分化程度。到了中世纪后期,不仅与行会、教会、封建统治有关的实用知识在不断地分化与专门化,而且人文学科知识也在走向专门化,这种专门化的过程在文艺复兴以后更加明显。随着各种学科知识的逐渐专门化,这一时期社会职业分工变得越来越细,走向专业化的职业在数量上迅速增多起来。

尽管中世纪的专业更多的是个体身份的象征,但承载特定的“专业”意蕴的职业直到十八到十九世纪才真正开始。当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职业结构在19世纪的英国和稍后的美国进一步发展时,重组或新形成的中产阶级职业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专业”的称号。这一称号,一方面和传统的绅士身份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权威的代表;另一方面,它的利他主义和知识化的内涵使得从业者在劳动市场竞争中受到合法化保护,由此,“专业时代”开始到来。进入20世纪以来,专业人员的数量和称为专业的职业同步增长。对此情景,英国学者沃金斯等人作了一个恰当的注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我们看到了一个专业的发展序列:传统的专业由于不断分裂在数量上增长,同时,通过一个专门化过程或响应商业、社会价值和技术进步的变化,新的专业不断出现。”

4.专业与职业

专业与职业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联系在于二者都基于社会分工,具有稳定性,都能够为从业人员带来收入。职业是专业的基础阶段,对各种职业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完全都有可能存在着寻求专业地位的一般趋势。专业是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达到一定深度的表现。专业不是独立于职业之外的另一种名称,而是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和成熟阶段。

专业与职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知识起点不同。专业特指那些知识含量很高的特殊职业,它需要深奥的知识和复杂的技能。而职业无须以高深知识作为基础,可按照例规行事。二是从业资格不同。专业人员需要接受长时间的专业化训练,一般以是否接受过高等专门教育为标志。这说明专业的从业资格不易获得。而职业并不一定要求长时间的专门训练,职业技能主要通过个人体验和经验的积累或短期的学徒培训来获得,相比之下,从业资格容易获得。三是社会声望不同。专业更多地提供一种独特、明确、必要的社会服务与奉献,从业人员把工作看作是一种事业,在自主的范畴内对自己的行为与判断负责任,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处于社会上层。而职业的从业人员仅仅把工作当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在社会职业的声望的排位中处于中下层。四是创新程度不同。专业是以高深知识为基础,在高层次的知识领域中许多知识处于学科前沿,需要不断向未知领域扩大、深化。而职业更多地体现为工匠式的特点,一旦掌握,即可不断重复,无须创新。

二、专业化

“专业化”不同于“专业”,但又与“专业”密不可分。专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专业而不同于一般职业,在于它们非同寻常的深奥知识和复杂技能,形成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包含的深奥知识和复杂技能可能导致一个国家鼓励或制裁的行为,给合格的职业提供市场保护,禁止和惩罚没有资格的人员从事需要国家特许的职业,由此带来专业的市场垄断性,“专业化”这一术语,正是伴随着专业的这一特性而来。

1.专业化的内涵

在《辞海》的解释中,“化”包含了动态的过程和静态的性质两层含义,即:某一事物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的过程和该事物的性质、状态处于应有的水平。按照这样的字面理解,专业化至少也应包含动态和静态的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普通职业逐渐成为由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的群体从事的,具有较高深的、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按照一定的专业标准进行活动并对促进社会发展有益的专门职业的过程。二是指一个职业群体在专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其专业性质和发展状况处于什么状态和水平。在现实和本研究中,更侧重于动态的专业化内涵理解。

冯刚认为,专业化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主要针对从事一项工作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而言。所谓“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专门从事,并且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

杨兴防认为专业化是“根据一定专业的特点和标准,来要求和规范一个普通职业全体,要求这个职业全体不断提高从业能力,并争取专业地位,使其所从事的行业成为一种专门职业的过程”。

本研究倾向于周倩的观点:专业化是指一个职业逐步发展成为成熟专业的社会过程或者状态。在形成过程中,专业的发展受到国家政府、社会市场、高校学科性专业和专业活动群体的共同影响和驱动,从业人员能够接受不断的专业培训或者教育,拥有专业知能,形成共同遵守的专业规范,正常活动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国家法律的保护,职业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由“出现的职业”、“半专业”、“形成的专业”和“初级专业”逐步发展成为“成熟专业”。对于这个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过程性。在社会学中,弗雷德逊(Freidson)指出:“专业化可以被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组织起来的职业,通常需要专门、深奥的知识和才能以保证工作的质量和对社会的福利,获得履行它的特定工作的排他性权利,控制训练的标准和实施对其成员的培训,同时,有权评估和决定工作如何进行。”我国学者赵康也认为:专业化是一个社会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在“国家”、“社会”、“大学”和“活动本身”四个实体要素间错综复杂的互动作用驱使下,一个具有潜在价值、确定的人类活动发展成长,经由“次级专长”、“准职业”、“形成的职业”、“出现的专业”阶段,最终达成“成熟专业”的身份。可见,专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