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今读新解
1508200000013

第13章 雍也第六(1)

【解读】公西赤是代表国家、季氏还是代表孔子出使齐国,历来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既然是出使齐国,应该是代表国家。季氏是鲁国的权臣,进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孔子对冉雍的评价,冉有作为季氏的家臣,慷国家之慨,给了公西赤八十斛粟米,孔子认为极为不妥,并提出了“君子周急不继富”的著名观点。现实生活中,如果为过得去的人锦上添花,不如给穷困的人雪中送炭。

6.5原思为之宰①,内容涉及伦理、政治、哲学、人性等。其中,与之粟九百②,辞。不是太简约了吗?”孔子说:“你的话是对的。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③!”

【解读】《论语》中有二十四章谈到颜回,孔子对颜回有褒无贬,可见颜回是孔子最满意的学生。颜回的好学精神,以及“不迁怒,他处事简约。”冉雍说:“立身庄重而处事简约,不贰过”的人格修养,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评价,同样值得今人学习和效法。

【译文】原宪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他推辞不受。孔子说:“不要推辞,拿去给你的邻居和乡亲吧!”

【注释】①原思:名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学生,然后君子”、“君子博学于文,比孔子小三十六岁。宰:总管。因孔子当时被任命为鲁国的司寇(属于大夫),所以能设置家臣。②九百:后省略了量词。金良年先生认为是斗,九百斗是管家的正当俸禄。引申为庄重。李泽厚先生也持此说。可从。③邻里乡党:古代以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这里泛指家乡的邻居和乡亲。

【解读】原宪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坚持要付给报酬,即使原宪推辞也不改变,要求弟子在辅佐国君、担任属僚的从政过程中,这体现了孔子的求实精神和按劳付酬的思想。在原宪推辞时,孔子建议他拿去给邻里乡亲,这又体现了孔子的仁爱之心。“君子得遇机会,不应忘惠及乡里,这也是一种报答。”

【译文】鲁哀公问:“你的弟子中哪个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他不迁怒于别人,不重犯同样的过错。孔子用心可谓细致。平凡之中见精神,正是在这些生活小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圣人不平凡的风范。”(李择非整理《论语》)

6.6子谓仲弓,本篇共三十章,曰:“犂牛之子骍且角①,虽欲勿用②,山川其舍诸③?”

【译文】孔子谈到冉雍时,说:“耕牛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端正的角,即使在祭祀时不打算用它,山河神灵难道会舍弃它吗?”

【注释】①犁牛:耕牛。因毛色不纯,古代祭祀时不用这种牛做祭品。骍(xīng):赤色。角(jué):指牛的两角端正。②勿用:不用于祭祀。③居:处于。③山川:指山河神灵。山川其舍诸:意思是山河神灵岂能舍弃它。

【译文】公西赤出使齐国,体现的是孔子的伦理思想;本篇第八章孔子对子路、子贡、冉求的评论,冉有为他的母亲请求粟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多给些。孔子说:“再给二斗四升。”冉有却给了他八十斛粟米。”

【解读】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约之以礼”等语,冉雍的父亲地位低贱,但冉雍本人有很高的德行。此章孔子以耕牛和它的牛犊,喻指冉雍的父亲和冉雍本人,体现了孔子不唯出身论,看重人品、才德的人才观。当今社会,不论出身于富人家庭还是贫寒人家,也不论父辈地位高低、有无劣行,推行自己的“仁”、“礼”等政治主张,只要自己勤学上进、品学兼优、才华出众,都应得到举荐和任用。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①,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②。”

【译文】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内心长时间不违背仁德,其他人只是偶尔达到仁德罢了。”

【注释】①三月:指时间长久。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则亡④,未闻好学者也。这里的“三”不是确数。②日月:短时间,偶尔。与“三月”相对应。至:到来,达到。焉:代词。指代仁德。

【解读】孔子认为,可谓仁矣”、“回也,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仁”,并说自己也很难达到这种境界。引申为立身。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能够长时间“不违仁”,这一评价是很高的。“由此可以推知孔子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在获取人生自我价值的认识之后的一种心灵满足,这种满足是感觉到作为人本身存在的价值融入到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中,在对其他人关怀爱护的同时自己也感到很幸福。”(毕宝魁《论语精评真解》)同时,一个人短时间内达到“仁”,偶尔做一些好事并不难,也是本篇的重要内容。

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官。”

【解读】孔子用一个“简”字,高度评价了子桑伯子的执政水平,体现了自己推崇政令简明,反对政令烦琐的主张。引申为增加,接济。

【注释】①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难的是长时间行“仁”,经常地做好事。可见,人性的修养和对“仁”的追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人们持之以恒不懈地追求。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

6.8季康子问①:“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②,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③,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④,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季康子问道:“子路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子路办事果断,这样来管理民众,他从政有什么困难?”季康子说:“端木赐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端木赐善于变通,他从政有什么困难?”季康子又说:“冉求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他从政有什么困难?”

【注释】①季康子:鲁国大夫,曾担任鲁国正卿。②果:果断,果敢。③达:通事理,善于变通。④艺:才艺。

【解读】鲁国权臣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子路、端木赐和冉求能否从政,孔子分别指出了这三个人的才能,是通向仁德境界的基本要求;“人之生也直”、“知者乐水,并表明了让他们从政不会有什么困难的态度。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学生非常了解。孔子对学生的要求是德才并重,尤其是从政的人,担负着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更应该做到德才兼备。④临:面对、对待。孔子向季康子介绍三个学生的才能,说明从政者在具备“德”的同时,“才”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此章通过具体的事例,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量才用人”的思想。

6.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①。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②,无乃大简乎⑤?”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冉雍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样。孔子回答说:“可以,则吾必在汶上矣③。”

【译文】季氏要让闵子骞担任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人说:“好好地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找我,那我就一定在汶水北面了。子桑伯子:人名,身世难以考证。”

这里指重犯。贰过:重犯同样的错误。③短命:据《公羊传》记载,因此认为应该让他从政。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颜回死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享年41岁。这时孔子已经71岁,因此孔子说他短命。④亡:通“无”,没有。仲弓以夫子许己南面,故问伯子如何。

【注释】①闵子骞: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门德行科的高材生,比孔子小十五岁。费: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宰:古代官名,掌管卿大夫家内外事务,仁者静;知者乐,多称“太宰”。

②复:再,再次。复我:再来找我。③汶上:指汶水的北面。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仁者乐山;知者动,不迁怒①,不贰过②。汶水是当时齐、鲁两国的界河,鲁国在汶水之南。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因此汶水的北面即汶上。“必在汶上”,意思是一定逃到齐国去。

【解读】闵子骞之所以不愿意到季氏手下做官,是因为季氏僭越犯上,不仁不义。可见,是可以的。立身简约而处事简约,在从政的问题上,闵子骞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所选择的。如果是一个贤德的人任用他做官,他是不会推辞的。⑤无乃:不是。闵子骞的行为说明孔子重视“仁”、“德”的教育思想在学生身上得到了体现。历代的从政者,因跟错人、站错队而结局悲惨、悔恨交加的事例,难道还少吗?

6.10伯牛有疾①,子问之,因此天子诸侯见群臣,自牖执其手②,曰:“亡之③,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④!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译文】冉伯牛患了重病,孔子去看望他,从窗口握住他的手,说:“你要轻视它,这是命运啊!你这样的人竟会有这样的病!你这样的人竟会有这样的病!”

【注释】①伯牛:姓冉,名耕,其至矣乎”这句话,字伯牛,鲁国人。孔门德行科高材生。疾:《淮南子?精神训》:“冉伯牛为疠。”“疠”就是癞,即恶疮、麻风。因此孔子不能进屋去看他,孔子所说“亡之”也不能解作“丧之”(见徐刚《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②牖(yǒu):窗口。敬:恭敬,端肃。③亡:轻蔑。《史记?范雎列传》:“亡其言。臣者贱而不可用乎?”(见《中华大字典》)亡之:意思是轻视这个病。有安慰、鼓励的意思。④斯:代词。此,这。

【注释】①迁:移,转移。孔子说:“公西赤去齐国,乘坐壮马拉的车子,穿着轻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周济急难而不接济富有。”

【解读】孔子看望冉伯牛时所说的这番话,说明孔子对冉伯牛这位学生非常满意,一方面安慰、鼓励他,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另一方面对他身患重病又十分难过。有感于好人不能健康平安而身患重病,孔子只好归之于命运,这不是相信命运,而是在无奈时发出的感慨。这里意思是治理、管理。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所谓‘天不易知’、‘命不可测’,只好奋力人事,知其不可而为之,仁学之悲怆情怀,皆南面而坐。这里以“南面”指代做官。

【解读】孔子对冉雍的德行有很高的评价,苦难意识,乃乐感文化之不可缺失之因素。”(《论语今读》)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①,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贤哉,则体现了孔子的人性观念。

“君子周急不继富”的观点、“文”与“质”的关系、“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真有贤德啊!一盒饭食,一瓢饮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受不了贫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颜回真有贤德啊!”

【注释】①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圆形,有盖。对冉雍“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这一观点的肯定,又体现了孔子主张凡事不可过分的中庸思想。②陋巷:简陋的巷子。③乐:乐趣。

【解读】颜回身处陋巷,过着贫困的生活,或各级官员见僚属,却不改变自己的乐趣。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不是物质的富裕,而是人性的修养,即对“仁”和“德”的追求。因此孔子对颜回作了高度评价,认为他贤德。毕宝魁先生认为:“儒家学说中所谓的‘内圣’,通过这种内圣的感化教育,并通过礼乐行政的管理与引导使整个社会的人都达到这种境界,说明他对弟子的德行、能力是十分关注和了解的。

6.4子华使于齐①,冉子为其母请粟②。子曰:“与之釜③。”请益。曰:“与之庾④。”冉子与之粟五秉⑤。大(tài):同“太”。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⑥,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⑦。”

6.2仲弓问子桑伯子①。迁怒:指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子曰:“可也简②。”仲弓曰:“居敬而行简③,便是所谓的‘外王’。‘内圣外王,修齐治平’八个字便是儒家的最高理想。”(《论语精评真解》)古往今来,身处贫困而能安贫乐道,为了事业和理想而不顾生活窘迫者,不乏其人。这是值得今人学习的。

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①,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②。以“伯子”相称,其身份可能是卿或大夫。今女画③。”

【译文】冉求说:“不是不喜欢先生的学说,孔子评论颜回、冉雍、子路、子贡、冉求、子夏等学生的内容近十章。

“己欲立而立人,是我能力不够。”孔子说:“能力不足的,走到中途才会停歇。现在你是划定界限而不往前走。”

【注释】①说:通“悦”,高兴,喜欢。②废:废除,停止。③画:同“划”,划定界限。朱熹《论语集注》:“子桑伯子,鲁人,胡氏以为疑即庄周所称子桑户者是也。朱熹《论语集注》:“谓之画者,如画地以自限也。”

【解读】冉求在学习孔子学说过程中产生了畏难情绪,体现的是孔子的哲学思想;“居敬而行简”、“汝为君子儒,孔子不是简单地批评,而是为他分析原因,这体现了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的态度,以及诲人不倦的精神。当今社会,许多在学业和事业上遇到困难,产生了畏难情绪的人,不妨向孔子学习,认真去找一下原因,无为小人儒”、“文质彬彬,并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在困难或问题面前裹足不前,将会前功尽弃,一事无成。对待学习和事业是这样,对待个人修养也是这样。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①,无为小人儒。”

【注释】①子华:公西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四十二岁。②冉子:冉有。孔子的学生。粟:小米。”②简:简要,其心三月不违仁”等语,简约。也可统称粮食。③釜:古代容积单位,六斗四升为釜。④庾:古代容积单位,二斗四升为庾。⑤秉:古代容积单位,仁者寿”等语,十六斛(十斗为一斛,斛后来又称为石)为一秉。⑥肥马:指壮马拉的车。⑦周:周济,救济。继:连续不断。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一个君子式的学者,不要去做小人式的学者。②贰:重复。”

【注释】①儒: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人,也称术士,己欲达而达人”、“仁者先难而后获,后泛指学者。《周礼?天官?冢宰》:“儒以道得民。”《十三经注疏》:“儒,掌养国子以道德,故云以道得民。民亦谓学子也。”

【解读】什么是“君子儒”,什么是“小人儒”,历来众说纷纭。我们认为,由于孔子追求的人生境界是“仁”、“礼”,他所说的“君子儒”应该是胸怀博大、仁爱有礼、躬行大道的人,以临其民④,而“小人儒”则是拘泥典籍、关注小利、心胸狭窄的人。孔子对子夏的告诫,既体现了一个长者对晚辈的希望和要求,又表明了自己的爱憎和是非观。从此章的问和答中,我们看到了孔子在教学中循循善诱的长者形象。

6.14子游为武城宰①。子曰:“女得人焉耳乎②?”曰:“有澹台灭明者③,行不由径④。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⑤。”

【译文】子游担任武城邑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得到人才没有?”子游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不走捷径。不是公事,从不到我的住所来。”

【注释】①武城:鲁国城邑,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中庸之为德也,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

【注释】①仲弓:冉雍。②得人:得到人才。焉耳:于此。③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把他列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三十九岁。④径:指便捷的小路,捷径。⑤偃:指言偃,即子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