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韵
摘要:嘉陵江生态文化是嘉陵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始终把培育和发展嘉陵江生态文化作为嘉陵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社会树立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共同理想;始终把构建多样性、富有鲜明地方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嘉陵江文化精神作为实施生态嘉陵江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着力打造嘉陵江生态文化品牌;始终把培育和发展嘉陵江生态文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头戏,不断为南充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嘉陵江生态文化思考
理论和实践表明,生态文化是特定国家、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标志;特定国家、民族、区域欲保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研究生态文化。据此,嘉陵江生态文化研究应是嘉陵江文化研究的题中重要之义。
一、嘉陵江生态文化是嘉陵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嘉陵江文化是嘉陵江儿女对嘉陵江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是嘉陵江在地理、时间和空间三维推进的全过程,是嘉陵江衍生而出的流域文化。
(一)生态嘉陵江是孕育灿烂嘉陵江文化的母体
河流历来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正如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尼罗河、印度河、黄河孕育了四大古文明一样,源远流长的嘉陵江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嘉陵江文化。“四面都是嘉陵江,绕山围绕恋故乡。千曲百折回头望,还是那条嘉陵江。”六百里嘉陵江,把最美好的“身段”留给了南充,凌云山景区、阆中古城景区、西山风景区、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区、升钟湖景区……这一颗颗璀璨秀美的珍珠无一不是嘉陵江长时期默默孕育的结晶;三国文化、丝绸文化、将帅文化、古城文化……这一脉脉生生不息的文化无一不与嘉陵江——我们的“母亲河”息息相关。
近年来异峰突起的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区聚集了嘉陵江畔最神奇的自然地貌和最丰厚的人文胜景。嘉陵江流经蓬安89公里,被众多专家学者誉为“嘉陵江最典型、最具代表性、最有诗情画意的江段”。在这89公里中,江面时而平坦宽阔,时而迂回曲折,汇集了嘉陵江流域典型的曲流、浅丘、湿地等地貌,保存了最完好、最原生态的江上田园风光。天然漫滩湿地、江心绿洲太阳岛、月亮岛,龙角山、凤凰山、慕蔺山、五马山四座名山。生态奇观“百牛渡江”远近闻名,“牛鸟谐居”呈现原生态的祥和与静谧。奠定巴蜀文化根基、被学界专家誉为“巴蜀第一文人”的汉代赋圣司马相如就出生在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区内的相如故城。司马相如的成就和名声,曾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和有志之士前来相如故里瞻仰,唐代诗人元稹、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宋代大文豪苏轼、理学家周敦颐和清代思想家姚莹等,先后来此,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此波澜壮阔的自然地貌、如许丰饶耐寻的人文胜景,都是嘉陵江如母亲般的无私馈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育一方文化,没有原汁原味的生态嘉陵江,就没有源远流长的嘉陵江文化。
(二)嘉陵江生态文化是嘉陵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生态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其一,生态文化能够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是发展生态文化的载体,生态文化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条件。山水资源本是嘉陵江最大的特色,也是发展旅游赖以生存的基础。过去,由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在发展经济和规划建设中缺乏生态文化意识和长远的思想,给嘉陵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些难以恢复的“硬伤”:养育了流域数千万人的嘉陵江,正悄然失去一些美好的记忆;沿江植被单一,部分江岸岩石裸露,加之沿江两岸大量无序的沙石开采,长期下去,嘉陵江极可能成为一条“红河谷”。没有嘉陵江,就没有嘉陵江文化;没有嘉陵江生态文化,就没有嘉陵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嘉陵江就是保护嘉陵江文化,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过度开发。随着嘉陵江南充段9级电航枢纽的梯级开发,阆中至南充将形成300公里的“长湖”,其发电效益、航运作用和环境影响已经并将长期受到全方位的关注,必将吸引国内外人们争相一睹为快,其开发前景无可限量。我们要紧紧抓住四川省开发“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的重大战略机遇,依靠嘉陵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秀的文化传承,打造出一系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
其二,只有生态文化才能使生态旅游成为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旅游活动。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们在领略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学会珍重自然,热爱自然,体味自然。生态文化丰富的旅游活动将成为人们陶冶情操,树立现代文明的时尚。我们应注意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进一步挖掘、丰富和打造嘉陵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充实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使生态文化成为嘉陵江文化的主体和精髓,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的品质和品味。
二、嘉陵江生态文化建设构想
(一)始终把培育和发展嘉陵江生态文化作为嘉陵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社会树立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共同理想
着力开展嘉陵江生态文化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研究,推进嘉陵江生态文化基本内涵、历史发展、评价指标、主要目标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内容,增强对嘉陵江生态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嘉陵江生态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力争全面推进嘉陵江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发展繁荣嘉陵江文化、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思想保证,为提高南充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出新贡献。具体表现在三个层次上:
1.嘉陵江生态文化制度层次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把生态文化建设定位于政府领导与指导下的社会公益事业,即政府应在生态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由政府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制定长、中、短期相结合的嘉陵江生态文化发展规划,并使它成为城市、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生态文化发展机制,针对绿色增长的生态文化内涵和绿色核算等问题作深入探讨,积极探索和建立绿色GDP评价与考核机制、生态环境问责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创新和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投入机制,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等等,形成在发展体制、协调体制、促进机制、保障机制以及法律规章等方面的健全的嘉陵江生态文化制度体系。在政策措施上,要通过行政、财政、税收、土地等多种方式发展和繁荣嘉陵江生态文化,比如,环保部门要主动联系文化管理部门,共同制定特殊的文化经济政策,使生态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要用优惠的政策来鼓励和促进各级新闻、出版、科技、文化、艺术等单位投入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从而使整个社会具有自觉的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机制。
2.嘉陵江生态文化精神层次建设
培育生态意识,养成生态思维方式,形成生态文化理念,是实施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不仅需要法律政策保障和规范,而且还需要加强生态文化的创作与宣传,开展全民生态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消费观等生态文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