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东方文化西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1508900000049

第49章 西传入欧的东方器物(2)

新航路的发现,东方药材开始大量入欧,欧亚海上贸易的迅速增加保障了来自亚洲的草药货源供货。生姜、小豆蔻、肉豆蔻、姜黄、肉桂、土茯苓、大黄等药材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欧市场,欧人开始大规模地使用。东方药材在通过欧亚贸易形式入欧之外,还通过其他渠道流入欧洲。访华的葡萄牙大使多默·皮列士曾格外留心印度和东南亚特产的药用植物,而当他在广州受冤被捕时,他交付充公的物品里就有大黄和麝香。阿拉伯人伊科多巴曾将人参茎块带到欧洲,16世纪以后人参作为一种强壮剂开始被定期进口到欧洲,但仍较少入药。弥漫着“中国风”的西欧社会对中国药材颇为好奇,许多在华西欧旅行者乐于搜集各种中药药材,既有驴皮胶这种以前西欧人闻所未闻的新药材,也有樟脑、桂皮、大黄等常见品种。派去亚洲各地的传教士们许多身怀科学知识,他们出于研究考虑也力所能及地携带药材回欧。

总的来说,入欧的东方药用植物有:石榴、酸橙、柠檬、榴莲、甜樱桃、冬瓜、萝卜、洋葱、生姜、豆蔻、桂皮、大黄、人参、肉桂、茯苓、川芎、甘草、阿仙药、樟脑、当归、麻黄、儿茶、苏合香、芦荟油、沉香木、香液、艾菊、高莎草、五倍子、鸦片酊、石脑油、诃子、藏红花、墨牵牛子脂、水苏、黄芩、荔枝草、黄连、印度蛇根木、臭椿、地黄、菖蒲、莪术、银杏、丁香、郁金等。

(4)观赏类植物

本篇涉及的观赏类植物主要包括树木和花卉两类。观赏类植物同样很早就开始西传,如杏树、桃树在公元初就传播至古罗马。最初来源于伊朗的玫瑰,在中世纪前就已被移植到欧洲,在古罗马大量应用于节日庆典。公元6世纪,白桑叶树也由波斯传入了拜占庭帝国。

18世纪时,欧洲大量引进东方植物,丰富了自己的园林艺术。这类植物的西传,主要假手于前来东方考察并把大量的植物标本寄回欧洲的植物学家。如前文提到的植物学家阿裨尔,他就将多种中国植物输入英国。其中,中国的银白杨在英国就以其名而被命名为“中国的阿裨利亚”。瑞典植物学家拉格斯特朗(Lagerstron)曾在华采集1000多种植物标本。

还有一些树种则是由传教士运回欧洲。法国耶稣会士在中国采集了大量的植物种子,寄往欧洲引种。如法国耶稣会士汤执中(d" Incarville)神父在1740—1757年间为法国国王花园的植物学家朱西厄的贝尔纳(Bernard de Jussieu)运去了大批在欧洲尚不存在的新植物品种,包括椿树、雪松和槐树等。

在欧洲得到栽培的东方观赏类植物主要有:玫瑰、桑树、郁金香、椿树、雪松、槐树、杜鹃、牡丹、茼蒿、紫薇、紫藤、菊花、绣球花、木兰、卷丹、素馨、银白杨、茶树、珙桐、翠菊、梧桐、木槿、臭椿、伞松、银杏等。

2.植物提取物

这里的植物提取物是指以植物为原料,经过提取分离过程,从而获得的不改变其有效成分结构的一类可用于生活和生产的产品。传入欧洲的这一类物品主要有:茶叶、樟脑、阿魏树胶、安息香树脂、藤黄树脂、虫漆、蔗糖、巴豆油等。此外,槿麻(马尼拉麻)、黄麻、苎麻及其制成的绳索和麻布等也在18世纪出口到西方。

(二)动物类

同植物类一样,本文也将动物类分为动物和动物制品两类来论述。

1.动物

从古至今,西方从东方引进的动物非常稀少。据笔者所收集到的资料,从东方传入欧洲的动物如下:

据罗马史料记载,在奥古斯都时代有中国使团向罗马敬献大象。16世纪至少有13头印度象到达里斯本,有两头抵达罗马(其中的一头名叫汉诺的大象曾被拉斐尔画过),有两头沿不同的道路来到维也纳,还有一头到马德里,法国和英格兰也各有一头。

关于蚕的输入,据记载,公元555年有两名景教教徒在中国掌握了养蚕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把蚕蛾卵置于一根竹杖中带回了君士坦丁堡。

欧洲到印度洋的海上航线开辟后,葡萄牙的一艘航船上曾载回了两只不同颜色的鹦鹉。

此外,鲤鱼、丝足鱼、乔乔狗、麂、麝、哈巴狗、圣贝尔纳德狗、纯血马、安哥拉山羊、貂等也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引入欧洲。

2.动物制品

动物制品是指以动物的皮、毛、牙等为材料制造出来的产品。

这类物品有:东方鸟兽标本、山羊绒、麝香、玳瑁、鸟类羽毛制品、羊毛制品、驼绒制品、象牙制品(如象牙梳、象牙塔、象牙棋、象牙首饰盒)等。这些动物制品在欧洲主要作装饰用,但也有一些是作药用,如麝香。我们可以从《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看到麝香曾作为“精细货”运往欧洲的记录,如1680年从伦敦出发的“巴纳迪斯顿号”把1000盎司麝香运回英伦;1698年从厦门返回的“舰队号”,船上载有3000盎司的麝香。此外,玳瑁也是作为药物传入欧洲的,阿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在《医典》中列出的从中国进口的草药中就包括麝香和玳瑁。

(三)手工制品类

根据输入欧洲的东方手工制品在不同领域的运用情况,笔者将之分为生活用品类和生产用品类。

1.生活用品类

(1)织物

所谓织物,是指用纺织纤维织造而成的物体。笔者将传入欧洲的东方织物分为三类:

一是丝绸及其制品。据国外的一些考古研究表明,中国丝绸至少在公元前6世纪中期已经传到欧洲。到张骞开辟西域通道后,丝绸开始大规模西传。由于丝绸是这条道路上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以至于这条连接东西方的陆路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在古罗马很快流行开来,据称恺撒大帝曾穿着中国丝袍出现在剧院里,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也对中国丝绸青睐有加。由于稀少而昂贵,丝绸成为了风靡贵妇阃闱的奢侈品。15-18世纪丝绸一直是东方输入西方的大宗商品之一,入欧的丝绸可以细分为两大门类:生丝和成品丝绸。该时期中国向欧洲出口了大量白色的生丝、有色散丝,成品丝绸有锦缎、绸纱、天鹅绒、金银线织锦、塔夫绸、雨篷、华盖、床罩、帷幔、毡毯、刺绣品、印度丝巾等。

二是布及其制品,包括棉布和麻布。棉布即棉纱织成的布,是各类棉纺织品的总称。麻布则是以各种麻类植物纤维织成的一种布料。棉布在葡萄牙初来亚洲时便开始输往西欧,随后荷兰、英国又大量进口,到17世纪末已充斥欧洲市场,成为大众衣装的主要面料之一。棉布和麻布根据质地不同又分为细平布、中平布、粗平布、绒布、细麻布、夏布、麻纱等。我们可以从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留下的这些棉织品的特殊名称中来了解它们的产地。马德拉斯布和印花布(calico)起源于印度的马德拉斯和卡利卡特(Calicut)城。薄纱布(muslin)来自阿拉伯的摩苏尔(Mosul)城。方格花布来自马来语,意即“条纹”。擦光印花布来自印地语,意即“斑点”。直到动力机械采用前,欧洲始终无法生产出在价格上能与印度棉布媲美的棉织品。印度棉织品进口量之大,以至于西欧的羊毛、亚麻、丝绸行业倍感惶恐,迫使许多国家专门出台法律限制对其进口。即使如此,笛福仍然在1708年评论道,不管法律如何,棉布不仅被各阶层人用来做衣服,而且“悄悄潜入我们的房屋、我们的衣橱和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