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化石:生命演化的传奇
1518100000018

第18章 你所不知道的爬行动物化石(2)

这一小动物的头骨肿厚,头的后缘有簷状嵴,无疑属于肿头龙类。肿头龙是鸟臀目中比较稀少而特化的一个种群。第一个肿头龙是著名古生物学家雷顿在1856年记述的,仅有一颗牙齿,由于材料的贫乏,不可能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直到某一年,另一位古生物学家研究了加拿大的新材料才建立了一个新科,总结了当时北美已发现的恐龙化石材料,建议肿头龙类归于鸟脚类,这类动物那时主要发现于北美晚白垩纪的地层中。1945年才建立了一个新科——肿头龙科。这9科被大多数古生物学家所接受。亚洲关于该科动物的第一次记录是1953年,根据了我国甘肃河西走廊的一些零散材料建立了一新种贝氏厚头龙。1974年。另外美国古生物学家记述了波蒙古生物考察队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白垩纪盆地发现的一些比较完好的材料,他们根据腰带的特殊性将它另立一个亚目。目前这一亚目包括7个属13个种。他们大致可以区分出两类:一类是头肿厚而高度隆起,上颞颥孔封闭,头上有骨质的结栉;另一类,头骨肿厚,但一般头顶较平,上颞颥孔不封闭。山东莱阳的恐龙化石标本头骨比较平,因此可归入后一种类型。在欧洲同期也有本科的肿头龙。但它的头骨的顶骨上有一个“V”形凹沟,明显与山东莱阳的标本不同。皖南龙是一种小型的恐龙,它的牙齿的特征与山东标本的牙齿很相似,大小也差不多。但它头上有密集的栉结,其顶一鳞骨不向外突出,而与山东肿头龙标本不同。因此我们认为我们所处理的这个动物是一个前所未知的动物,因其个体比较小,故命名它小肿头龙。种名以它的产出地点红土崖表示,名字为红土崖小肿头龙。

肿头龙类的上述头骨上的差异,有的古生物学家曾提出是性别上的不同所造成的形态差异。他们认为头骨肿厚而拱起是雄性个体,而头平坦的是雌性个体,并认为雄性的头骨是一种性选择的结果,它如同某些现代的羚羊一样,在求偶时进行格斗,用头去冲撞,是追求雌性的特征。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现,有些学者提出了平头的肿骨龙与它们的时代有关,时代不同的肿头差别很大,头骨粗壮,但也呈拱形。整个荐部脊椎,特别是髋弧要比棘鼻青岛龙和金刚口谭氏龙粗壮得多。金刚口谭氏龙的荐部脊椎也愈合很深,与我们这个荐部脊椎同样代表一老年个体,相比之下,我们的这个标本比金刚口谭氏龙粗壮得多。整个荐部脊椎的神经棘呈薄片状,最宽的是第4个荐部脊椎的神经棘,最厚的是第5个神经棘。从第6个脊椎骨的神经棘开始,高度是越向后越高,但宽度不像巨型山东龙那样依次变窄,而是由窄变宽再变窄。在荐部脊椎的腹面最后四节,即在6~9荐部脊椎的腹面,可以看到有较深的直沟,直沟穿过由前后两个脊椎所并成的横棱,这是鸭嘴龙平头亚科所特有的。右肠骨只保存了髋臼的后突,比棘鼻青岛龙及中国谭氏龙长。前突未保存。保存的骸臼后突的长度为720毫米,修复后的长度为1135毫米。骸臼前高因未保存,无法测量。髋臼高为256毫米。反转节深度保存不全,其确切深度不知,就肠骨整个外形观察,比较接近于中国谭氏龙,与金刚口谭氏龙比较,更为接近。

过去在山东莱阳金刚口西沟共发现过两种鸭嘴龙,即棘鼻青岛龙与金刚口谭氏龙。这里描述的标本,由于在荐部脊椎的腹面有较深的直沟,显然应归于平头鸭嘴龙亚科,而棘鼻青岛龙的荐部脊椎没有这种直沟,因此我们的标本不归于青岛龙这一属是没有问题的。绝大多数的平头亚科的鸭嘴龙的荐部脊椎是由9个组成的,如黑龙江龙、肯吐龙等,中国谭氏龙并没有发现荐部脊椎,但金刚口谭氏龙是由9个脊椎骨组成整个荐部脊椎。我们的标本在肠骨的解剖特点上非常接近金刚口谭氏龙,而且我们的标本就采自金刚口西沟,在层位上相当于王氏群的第10段,在没发现头骨等更多的材料之前,把它归入谭氏龙这一属内是比较妥当的。巨型山东龙的荐部脊椎是由10个脊椎骨组成,体型比我们的标本大得多,显然不能归入山东龙属内。但我们的标本与金刚口谭氏龙比较起来,仍有种与种之间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我们的标本荐部脊椎的神经棘较高而呈薄片状;横突几乎呈水平状;最后两个特大;骸弧比金刚口谭氏龙要粗壮得多。而且我们的标本看肠骨突小,肠骨后突较长。更重要的是金刚口谭氏龙荐部脊椎的腹面的直沟是通过第6~7椎体,我们的标本则通过第6~9椎体,这个直沟通过第几个椎体,在平头亚科的属种间是不相同的。例如在鸭嘴龙中是通过第6~7个椎体,而在肯吐龙中则通过第5~8个椎体,具体到种还有差异。基于上述的质变,因此把我们的标本命名为莱阳谭氏龙(新种),为探索山东莱阳鸭嘴龙动物群的组成提供了一点新资料。至于时代及层位,已有不少学者作过讨论,一致认为应属于晚白垩纪王氏组。

巨型山东龙

巨型山东龙是鸟脚类恐龙、鸭嘴龙科、山东龙属的一个种。植食性,高8米,长15米,头顶部光平无顶饰,是平头鸭嘴龙的代表。生活在中生代的白垩纪晚期。化石标本发现于中国的山东省。巨型山东龙化石在1964年发现于山东省诸城县,1972年巨型山东龙的正型标本首次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现在被中国地质博物馆租给中华恐龙园陈列。中国地质博物馆门口就是一个高近8米,长约15米的1∶1的巨型山东龙模型,不过虽然巨型山东龙所属的鸭嘴龙类是两足和半四足并用的,可是这个体重将近8~30吨的大家伙能用两条腿走路实在有点不可思议,现在一般认为巨型山东龙应该基本是四足的动物。下面是对巨型山东龙的详细描述。

正型标本的头骨,保存自头骨后部向前到额骨的前部,左边后眼眶骨的外侧部分没有保存。头骨最下边缺失一部分,整个头骨下部稍挤压,略向右侧方向移位。

头骨顶面较平,后部较宽,后部收缩狭窄者不同。从上面看,上颞颥孔前后长,在两孔之间的后部,顶骨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向斜侧方向延伸的突起,右侧的保存完好,左侧的从根部破断缺失。自上颞颥孔后部一直向前至额骨中间,逐渐向下凹入,整个额骨形成一个盆状体。额骨保存到前部与鼻骨和前额骨的缝合线交界处,保存完好。额骨前部当中,有一前后方向的长约100毫米、宽5~10毫米,前宽后窄略为突起的部分。鳞状骨的骨后粗糙。鳞状骨前后的交界很明显,后眼眶骨和额骨之间的交界不清楚。顶骨把鳞状骨分开一直通到所谓的颈项韧带附着部位之上,很清楚。间顶骨仍然保存着,像一个长形的瘤状突起物,横卧在额骨中合缝后边。关于间顶骨的界线,前边及两侧与额骨之间的接界很明显,后边与顶骨之间的连接不够清楚。

头骨后面较宽,从后面看,枕骨大孔呈椭圆状,高稍大于宽,自枕骨大孔向上是较高的,这个左右宽、上下高之间是相当宽阔而平整的。

方骨只有一个左边的,长612毫米,比较直。上颚骨共有10个。上颚骨大部是残破的,只有两个左边的保存较好,一个是缺少后部的约五分之一,保存长度570毫米,修补复原后的长度700毫米,另一个只后部保存完整,这样可以看到全貌了。

前颚骨只保存一个左边半面的,保存长度362毫米,前宽198毫米,最前边略缺一点,最后与鼻骨接触的尖端部分破碎不全。整个前额骨较平坦,正中部位没有凸起的真棱,前沿也没有翻卷的边缘。外侧前沿有一扩展的边角,边角骨骼较厚,当中有凹入较深的横沟,沟内骨面粗糙,有两个较大的圆孔,圆孔不深。外鼻孔前部在前额骨板之下,因边缘破碎,形状不知,同时外鼻孔下边没有骨板接连。整个左前额骨内侧接触面的部位是平直的,是骨板接骨板,而不是缝合线式的。总的来说,前额骨的构造较特殊,与其他种类不同。

齿骨共有3个。左面的一个略小一点,保存自后向前至全部牙列部分,有60个齿沟,另一个只保存了后半部。

前齿骨仅保存左边的一部分,像半圆形套子的形状,从齿骨前边套下去。骨骼极薄,厚度为前部5~8毫米,后部3~4毫米。外面和上面有许多大小不同的穿孔,呈不规则的分散排列,内侧下边有一条宽90毫米,长190毫米向后延伸的骨板,平贴近齿骨前部的内侧。前齿骨十分特殊,与其他种类的样子不相同,其他种类大多为铲子形状。

它在生活的时候,个体笨重,前齿骨如此脆弱,与其他部分的骨骼不相适应,有可能部分角质物附在外面,否则很难想象它的使用。

单个牙齿采集了很多,约有200多个,但都破碎不完整。

颈脊椎有17个,其中一部分保存较完整,少数发现在头骨附近。椎体呈扁圆形状。前部颈椎的颈肋上下对称,不同于山东莱阳金刚口的谭氏龙那样明显的上窄下宽的“八”字形状。

胸椎和腰椎约有30个,其中大部分保存完好,半数有完整的横突。神经棘较高,扁平状,与东北龙比较接近,前部背脊椎有少数几个是较低而稍厚的,最后接近荐椎的几个开始变窄、加厚,但没有像克里托龙的样子显著在末端十分肿厚。神经棘高于埃德发托龙和阿纳托龙。其他构造与拉尔及赖特龙相似。

荐椎共有4个,其中一个保存比较完整,整个脊椎骨间都骨化而合成一体了。

鸭嘴龙亚科中,任何一属的荐椎没有超出9个的。

尾椎有百余个,大都是属于前部和中后部,缺少尾梢部分的。另外,肋骨30根,脉弧1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