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化石的分类
化石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目前人们发现的化石,从其保存特点看,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实体化石
古生物遗体本身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被称为实体化石。原来的生物在特别适宜的条件下,也就降低了空气的氧化作用和细菌的腐蚀作用,这样一来,其硬体和软体可以较完好地保存下来,不会出现显著的变化,如猛犸象(第四纪冰期西伯利亚冻土层中于1901年发现,25000年以前,不仅骨骼完整,连皮、毛、血肉,甚至胃里面的食物都保存完整)。
模铸化石
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称为模铸化石,一般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印痕,也就是生物遗体陷落在底层所留下的印迹。遗体往往保存不完好,但这种印迹却可以反映此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然而那些不具硬壳的生物,如果条件具备的话,仍然可保存其软体印痕,最普遍的就是植物叶子的印痕。
第二类是印模化石,共有外模和内模两种。外模是遗体坚硬的部分,例如贝壳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痕迹,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生物外表本来的形态及构造。内模也就是壳体的内面轮廓构造印在围岩上的痕迹,能够反映生物硬体的内部形态及构造特征。例如被砂岩掩埋的贝壳,由于其内部空腔也被泥沙填充,当泥沙固结成岩,再经过地下水的溶解之后,就会在围岩与壳外表的接触面上留下贝壳的外模,在围岩与壳的内表面的接触面上留下内模。
第三类称为核化石,上述所提到的贝壳内的泥沙填充物也就是所谓的内核,其表面为内模,内核的形状大小和壳内空间的形状大小一样,是反映壳内构造的实体。如果其壳内没有那些填充物,当贝壳溶解后就会留下一个与壳内形状大小都一样的空间,如果这个空间被再次填充的话,就会形成与原贝壳形状大小一致而成分均等的实体,称其为外核。外核表面的形状和原贝壳表面都是由外模反印出来的,因此也是一样的,其内部为实心,但反映不出贝壳的内部特点。
第四类为铸型,当贝壳被沉积物所掩埋,在其形成外模及内核之后,壳质就会全部被溶解,而又填入了另一种矿物质,与工艺铸品极为相似,填入物可以更好地保存贝壳的形状及大小,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铸型,其表面看上去与原来贝壳的外饰相同,它们内部还有一个内核,可贝壳本来的细微构造并没有保存下来。
总而言之,外模和内模表现出来的纹饰凹凸情况与原物恰恰相反。不过,外核与铸型的外部形状和原物完全吻合,如果原物的内部构造被破坏消失,其物质成分与原物也会有所差异。然而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外核没有内核,而铸型内部却有内核。
遗迹化石
保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生命活动的痕迹和遗物被称为遗迹化石,其中最重要的是足迹,不过还有节肢动物的爬痕、掘穴。钻孔以及生活在滨海地带的舌形贝所构成的潜穴,也可以形成遗迹化石。通常情况下,遗物化石往往指动物的排泄物或卵(蛋化石)、各种动物的粪团、粪粒都能够形成粪化石。我国白垩纪地层中的恐龙蛋闻名于世,曾经在山东莱阳地区以及广东南雄发现许多成窝累叠起来的恐龙蛋化石。
化学化石
在远古时代,生物遗体有的虽被破坏,没有保存下来。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经过分解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有机物仍然可以留在岩层中。例如氨基酸、脂肪酸等,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它具有一定的化学分子结构可以显示生物留下的痕迹,这种就是化学化石。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代化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逐步提高,古代生物的有机分子(如氨基酸等),便可以从岩层中分离出来,进行鉴定研究,这就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古生物化学。
特殊的化石
在远古时代,植物常常会分泌出大量树脂。这些树脂浓度大,黏性较强,昆虫或其他生物飞落在上面就会被沾黏,由于树脂继续外流,昆虫身体就可能被树脂完全包裹起来。这样一来,外界空气无法进入,整个生物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便被很好地保存下来,琥珀就是这样形成的。还有一种化石叫做龙骨。龙骨一直被人们作为中药,事实上它主要是新生代后期还未完全石化的多种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大多数都是上新世和更新世的哺乳动物,例如犀类、三趾马、鹿类、牛类和象类等的骨骼和牙齿,甚至偶尔还含有少量人类的骨骼。五花龙骨或五花龙齿,颜色不像一般的化石那样呈单调的白、灰白或黄白,而是在黄白之间夹杂有红棕或蓝灰的花纹,比较好看。象类的门齿化石,一般被人们视为上品。通常情况下,也可分为以下几类。
1标准化石
这类化石特征明显、数量较多、分布较广但延续时间较短、易于人们发现。一般情况下,人们用它们作为划分对比地层的重要依据,是标志性化石之一。
2指相化石
那些对生活环境、生存的自然地理条件要求相对严格的生物形成的化石。通常情况下,人们用这些生物所形成的化石来推断出当时各地的环境条件,而且数据准确率极高,也是标志性化石之一。
3带化石
带化石是指在地层学中可以用来作为划分最小地层单位生物带的依据的化石。
4持久化石
有一些生物进化非常缓慢,时间跨度上相对比较大,因此其化石延续时间较长,人们称这类化石为持久化石。
5化石钟(也称古生物钟)
1933年,我国学者马廷英在研究现代珊瑚时第一次提出古生代四射珊瑚外壁上长着可以反映气候季节变化的生长线。30年以后,美国古生物学家在研究古珊瑚时计算出当时一年的月数以及每天的小时数。于是,人们便将这些能推算出古地球公转速度和自转速度的化石称为古生物钟或化石钟。
按化石的形态来划分类别,可分为石质化石、煤化石、冰冻化石、琥珀等。
其中的石质化石非常多,例如恐龙蛋。我们看到的煤块上面的树叶痕迹是最常见的煤化石之一。在保存较好的原始森林里极易发现含有昆虫的琥珀化石。然而冰冻化石比较罕见,其中最著名的猛犸象的尸体与保存完好的雪人尸体是最典型的例子。
遗老遗少——何谓活化石
活化石是指在种系发生中的某一线系长期未发生前进进化,也未发生分支进化,更未发生线系中断,而是处于停滞进化状态的结果,并仍然是现存的种类。在生境不变,成活率极低的情况下,这些生物在几百万年时间内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于是相应地就形成了一些延续了上千万年的古老生物,同时代的其他生物早已绝灭,只有它们独自保留下来,生活在一个极其狭小的区域,被称为“活化石”。
现存的一些古老的生物种类,属非科学术语。达尔文首先用于东亚的曾被认为距今1亿多年前已绝灭的银杏。一般认为活化石应有以下4个限定条件:
(1)在解剖上真正与某一古老物种极相似,但并不一定是完全相同或就是该物种。
(2)这一古老物种至少已有1亿年或几千万年的历史,在整个地质历史过程中保留着诸多原始特征,而未发生较大的改变,也就是一种进化缓慢型生物。
(3)这一类群的现生成员由一个或很少的几个种为代表。
(4)它们的分布范围极其有限。
据研究,进化缓慢型生物的成种率低,对食物来源、生境的物理及化学条件的波动非常适应。与其相关的新生种类在同一环境下可能不具备竞争能力。成种作用是生物进化的重要环节。在生境不变而成种率极低的情况下,这些生物在几百万年时间内不会有什么变化。于是相应的就形成了一些延续了上千万年的古老的生物,同时代的其他生物早已绝灭,只有它们独自保留下来,生活在一个极狭小的区域,被称为“活化石”。
按照生物进化的形式分析,“活化石”是在种系发生中的某一线系长期未发生前进进化,也未发生分支进化,更未发生线系中断(绝灭)。而是处于停滞进化状态的结果,必须仍是现生的种类。
1938年在非洲东南部海中,首次发现残存的总鳍鱼类矛尾鱼,是世界闻名的一种活化石。我国现在的裸子植物银杏、水松和哺乳动物大熊猫等,均被世界公认为珍贵的活化石。
另一些在地史时期,曾广泛分布而长期生存至今的动物,如腕足类的海豆芽等,也是“活化石”,但它们不是孑遗生物。
总之,孑遗生物一定是“活化石”,但“活化石”不一定都是孑遗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