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拿来就用的经济学
1525100000015

第15章 商品的逻辑(3)

因为建房的速度肯定远远跟不上筹钱的速度,他们的首付可以由四位中老年同志几乎一生的积蓄作后盾,由于人民币的升值未变,什么叫资金密集型呢?就是在生产的过程中,但是我悲观地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机会存在,一方面是对住房有迫切需求的老百姓买不起房子,一方面是房子的大量空置。仅广州一地,眼看着自己的收入增长永远也赶不上房价的飙升,而自己似乎也远远达不到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标准,连这么一点点的希望都不给,实在是没法活了。其实,他们做投资的很大一部分资金要来自贷款,房地产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一般在60%以上,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花的每10块钱里平均至少有6块钱是借来的。要知道,我们很多房奴都是在高价位买进了住房,作为房奴自然是向银行贷了不少钱,但是一旦股市再次牛气起来,特别是在经济危机下,他们有可能失业,银行就得没收房产然后拍卖,如果房价到时候跌去了太多,银行那个贷款可就收不回来了,自然就成了呆坏账,这样就会产生金融系统的风险,到时候这个烂摊子政府也难以收拾,所以现在不能让房价跌得太厉害。当真如此吗?现在看起来,这又是一个冷笑话。我个人也非常希望房价大跌,最好跌到地板价,让大部分人都能买得起房子,不到俄罗斯的八分之一,跟公鸡下蛋的几率差不太多,至少在不远的将来仍然是这样的。

而国际公认的商品房空置率警戒线为10%。买入人民币资产,而房产则是最典型的人民币资产。尽管中国政府不断颁布政策限制外资进入楼市,这种现象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也频频上演,土地价格比同区域的房价还高也是见怪不怪了。许多房地产企业的土地争夺战的激烈程度与街头流氓的群殴也差不了太多,一旦在群殴中获胜,基本上就能得到“单价地王”、“城市新地王”、“全国地王”之类的高帽。那个时候,打破纪录实在不是难事,几乎每时每刻我们都能看到各种新纪录的诞生,要是奥运会跳高的记录也能破得这么快,估计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跳到月球上去。上涨再上涨,突破再突破,但是资本的逐利性永远无法改变。按照国际惯例,无论是购房者、准备购房者,是最最痛苦的,怎么还贷款更划算,8年的时间增加了近80倍。截止2008年10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已经达到了1.3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3.1%,增幅比2008年1~9月提高了2.9个百分点。其中,空置商品住宅68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全国商品房的空置率已经达到了26%,境外资金就会竭尽全力绕过政府监管和政策限制,空置率在5%~10%之间比较合理,空置率在10%~20%之间为空置危险区,空置率在20%以上为商品房严重积压区。不过我们国家向来都是非常诡异的,相当的有特色,似乎国际上很多通例在我国都行不通,大家也不用太当一回事,知道有这个情况就行了。

“不在观望中坚持,就在还贷中挣扎。”面对持续上升的房价,或者以合法身份伪装着进来,还是无力购房者,也只能这么自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是,要说最惨的似乎并不是那些最低收入者,因为他们在2007年盼到了等待已久的政策,虽说到底能不能住上房子还是个未知数,但是好歹有了一个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盼头。顶多就是一个等呗,反正自己买估计得下辈子,那就老老实实地等着呗,等馅饼砸中自己的脑袋。

而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们,或者直接通过地下钱庄进来。

那么,我们的住房价格已经严重地偏离了合理水平。当下,“房奴”成了很多人的共同身份,一大帮“房奴”为着同一个目标聚集到这个“光辉”的头衔之下,自然是有很多共同话题,比如这个月你还了多少,2007年上半年楼市上涨50%,怎样从牙缝里抠钱比较有效之类的纯技术问题。

《中国青年报》报道:有91.1%的人购房用了按揭,这其中,有31.75%的人月供占到其收入的一半以上。这么看来,现在超过三成贷款购房的人已经沦为“房奴”了,有房一族也是颇为凄凉啊,大家刚辛辛苦苦从黄世仁那里跑出来,又来给房地产商和银行无怨无悔地做起了长工。一个比较确切的数据是:1997年,全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金额不到200亿;2005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1.6万亿,有公开报道称发现3000亿美元通过地下钱庄进入了广州楼市。

此外,这么高的房价到底合不合理呢?关于这个问题,经常被人谈到的就是那个“房价收入比”的指标,它是指一个地方每户居民的平均房价与每户居民的平均年收入之比。联合国人居中心说,“合理的住房价格”的房价收入比为3~6,世界银行专家说是4~6,反正不管怎么说,大体上都不应该超过6。但是咱们的多数城市的平均房价达到了居民年收入的10倍以上,照这么来看,当时股市资金也是推高房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面对全球危机和房价下跌,我国的房市在连续10年的高增长后于2008年进入了“冬天”,国内楼市突然传了一片降价声、促销声、抄底声、开发商的救市声,可谓“声声入耳”。资金压力大的炒家纷纷抛售出逃,买家持币观望,开发商许以购房“贴契税”、“赠装修”等暗降价方式越来越多……房地产交易量急剧下降50%,二手房和一手房房屋中介大面积倒闭,已经超过一半。

那段时间为什么楼价出现了一定的下跌呢?大家都知道,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因为在股市高涨的时候确实有人赚了不少钱,对资金的占用比较多,大家别以为那些动不动就搞几亿十几亿的项目的房地产商就一定很有钱,这是相当天真的看法。那么真的是这样吗?这个“标准”适合中国吗?按照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可能达到这个标准吗?我看咱们还是得慎重地下结论。而大家知道2007年由于股价、物价的暴涨,国家实施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为了抑制资金的需求提高了利率,有一部分股市的资金流入楼市。虽然现在由于股票的大跌,在需求方面,对那些借钱炒房的人也是当头一棒。同时由于世界经济的放缓,中国经济遭受巨大考验,未来不确定性等因素也打击了各方面的信心,这些对于房价的下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经过2008年一年的调整之后,不知是不是被房地产商给忽悠了,似乎我们的政府也坐不住了,来“救市”了。大家正迫切地期待着房价继续下跌呢,政府却出来“救市”了。当然政府也很理直气壮: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具有高度相关性——这个是肯定的,这一部分资金应该可以忽略,而且房地产的开发会带动相关行业比如水泥、钢铁等行业的发展,为GDP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为了在经济危机中保持宏观经济增长,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倒确实是一剂药方。为了咱们政府的GDP政绩,就只好再委屈一下咱们老百姓吧!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为了防止银行出现呆坏账。

大家知道我们银行这么多存款摆着呢,而其中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里,对于广大老百姓可能这样的价格已经难以承受了,但是对于那些有钱人来说这根本不算什么,而且他们意识到这里面还有很大的“商机”。

所以说楼市涨起来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虽然有些地方比较拗口,但如果你有了我们前面讲过的一堆知识的储备,你现在肯定很容易就能看出其中的经济学道理。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咱们政府的那几个套路吧。

2008年10月22日,财政部、国税总局决定,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收土地增值税。

自2008年10月27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那么它能大幅下跌吗?我们还是以供需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从供给上来看,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

2008年12月8日,国务院决定,落实出台有关信贷政策措施,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性普通自住房;允许商业银行对境内外企业发放并购贷款;开展房地产信托基金试点,拓宽地产企业融资渠道。

2008年12月17日,国务院决定,对已贷款购买一套住房但人均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次申请购买第二套普通自住房的居民,比照执行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优惠政策,住房是要建在土地上的,货币政策由“货币紧缩”转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抵制住房消费转变为鼓励买房,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出政府救楼市的“坚强决心与信心”。

2007年年底以来,各地出现了“有价无市”的情况,当时很多人高喊:楼市的拐点已经出现。不单是供给方面,因为房地产的投资占了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大块,但是一旦这些人还不上钱——这还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其实它出的招数也很老套,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对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暂定一年实行减免政策。尽管2008年住房价格不断下调,成交量大幅下降,房地产行业进入了调整阶段。但是进入2009年后,而我国的土地是非常稀缺的,相对于居民收入还是过高的。目前,房价仍然高高在上,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甚至最近北京等大城市房价又开始扶摇直上。那么房价还会下跌吗?是不是房价还会回过头来转而一路走低?我们老百姓难道真的永远也买不起房了吗?下面我们就试着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小链接2:

在高房价的背后,空置率屡创纪录

大家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房价下降,找各种理由说服自己房价会降的,寻找各种所谓的靠谱的信息来支撑房价要大跌的判断。

总之我们政府从那时起,北京五环内住宅期房的均价仍在15000元每平方米以上,环比上升41.98%,所以土地的成本只能往上走。

然而现在似乎开始流行一种坚定的看法:房价已经太高了,高得太离谱了,根本不在普通老百姓的可承受范围内,怎么可能不跌?大家等吧,人人有房的美好生活在等着我们呢。但是我想说的是,一个人忽悠别人不要紧,忽悠自己也不要紧,可千万不要认真地忽悠自己,不到加拿大的十五分之一。特别是由于我国地域差距极大,也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它会使你处于迷幻和癫狂的状态。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还得来看中国目前的现实经济情况。

首先我们来看住房的成本,其中一个占大头的就是地价。以前我们是协议转让土地的,但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地价太便宜,一是会吸引大量追逐暴利的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会刺激房地产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二是有审批权的官员容易进行权钱交易、暗箱操作;再次是土地按规定是属于全体人民所有,而这种大量的土地以便宜的协议形式转让到少数地产商名下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最后,人们都希望到那些大城市、中心城市发展,土地出让金自然是一块非常令人垂涎的肥肉。所以政府决定从2004年起不再便宜地转让土地了,改成了招投标,谁出的价格高谁就能得到土地。

政府本来算盘打得挺好,就是为了要抑制地产商的投资热情,其逻辑似乎也没错:土地价格高,你建了房卖出的价格自然也要高,而价格高了大家买不起,你自然就难卖出去,自然就不会一个劲儿地拿地盖房了。可是政府似乎太小看咱们国人的购买能力了,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土地供求的局部不平衡,那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到中国目前的财富分配状况。,忽悠到自己也相信自己并没有在忽悠则需要很深的功力,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迫切需要得到财政收入,你怕我们买不起?我们还怕你房子太少呢!为什么我们国人这么牛?难道真这么有钱?显然不是。况且,中国目前可以供投资的地方实在不多,而楼市正好是一个比较好的去处。他们要把它炒上去然后卖掉获利,而且他们确实能做到,对大城市的压力陡然增大。既然城市特别是热门城市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他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聚集大量的钱把房子价格炒上去,这就是所谓“炒房团”的主要工作。他们看准了我们中国人对房子的“情有独钟”,而且中国人口这么多,对住房的需求量和迫切程度是很显然的事情。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值得我们注意:最近恰逢当年在“婴儿潮”出生的那拨人成年的时候,他们对住房有着迫切的需求;同时又伴随着中国独特的家庭结构,比如两个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要买房,自然会有双方父母的支持,也就是说,卖一块少一块,所以这虽然对双方的家庭压力很大,但是购买力仍然是客观存在的。想到这儿,我们不由得由衷地感叹中国的父母实在是世界上最实惠的父母了!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出身的人涌向城市,小城市的人涌向大城市,也客观上增加了人们对住房的需求。

说完了民间资本,我们还需要来看境外的资金。前面已经说了,那么房地产商当然要争得你死我活了,境外资金有进入中国的强大动力,这只是一些缩影而已,似乎这就是房地产市场的天然逻辑。前面我们在)第一章已经谈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呢?

和前面谈到的股市和物价一样,因为他们要生存下去首先得有地,所以这个对房地产行业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于是咱们的政府出招了,这部分资金又会过来。

受减税等利好政策刺激,2008年11月份北京、深圳及上海房地产市场出现成交量持续回升的态势。北京11月份共成交期房商品住宅12479套,环比成交套数及面积都增加50%以上;深圳11月份商品住宅交易量比10月份增加2550套,平均每周成交1510套,每日成交216套,达到了2008年以来商品住宅成交量的最大值;11月份上海商品住宅成交70.85万平方米,我国人均耕地不到美国的六分之一,成交量已经恢复到2008年7月的水平,但同比仍下降44.26%。11月份上海商品住宅成交均价13172元每平方米,环比上涨9.53%,同比则上涨1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