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我国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也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增加能源、资源类产品、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促进贸易平衡,2007年以来,我国多次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的关税税率。总体来说,就是把一些资源的进口关税调低,出口关税调高,这表明我国政府在打国外资源的主意,特别是那些比我们更穷、更落后的国家的资源。是的,我们应该利用全世界的资源来生产,不能老是用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不多的家底,这一点我个人举双手赞成,因为这是长远利益所在。然而,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下调进一步压缩了这些行业的利润,加大了中小企业出口的生存压力,进而影响出口数额。出口退税就相当于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而退税率的降低对于某些企业来说无异于致命的打击。我们有不少企业其实仅仅就是靠这个出口退税的政策活着,这样的企业基本上没有什么其他竞争力可言。对于这样的企业被淘汰,我宁愿相信是一件好事——有时候敲打一下它们,给它们一点压力,或许就能产生令企业前进的动力。
上面谈到的几点是国内的因素,从外部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则是我国出口困境的最直接原因。
我们以美国为例,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30%,进口量占世界的15%。在上一部分我们提到过由次贷危机引发的信贷危机,这对于我们可能仅仅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对美国的进口商而言,这是实实在在的“危机”。他们的融资难度大大增加,无法像以前那样轻松获取银行贷款从而支付进口订单的定金和尾款,也就导致美国进口量的下滑。美国是一个信贷十分发达的国家,美国人不像我国的一些暴发户随时能掏出大笔大笔的现金来进行支付,美国人习惯了那种信用卡消费方式(超前消费)。信用卡就是一种信贷,就是个人向银行的贷款,因此信贷危机直接影响到信贷额度,也就意味着民众购买力的下降,导致需求下降,这样进口也必然下滑。
美国这样,其他很多发达国家也如此,比如欧盟。美国和欧盟的进口下滑和中国的出口下滑其实就是同一个问题,因为美国和欧盟市场占中国总出口的40%。所以,在以上的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2008年我国的外贸出口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使那时“保增长”、“保出口”的口号喊得很起劲 ,但毫无疑问,用温总理的话说,“2008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小链接1:合俊的倒下
2008年10月,全球最大玩具代工企业之一——合俊集团旗下两工厂倒闭,6500名员工面临失业。这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实体企业倒闭规模最大的案例。
从影响和知名度来看,这可以说是美国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实体经济企业的第一案。世界玩具五大品牌中,合俊已是其中三个品牌的制造商,如此大型公司的工厂,为何走上了倒闭的不归路?
在玩具行业,合俊集团可谓鼎鼎大名。作为全球最大玩具代工企业的代表,其主要按OEM(贴牌加工)基准从事制造及销售玩具,包括为全球最大的玩具商美泰公司提供OEM业务,知名代工产品包括美泰、孩之宝等。
合俊集团旗下东莞樟木头工厂的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其倒闭与金融风暴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该企业的技术和规模在业内都处于领先地位,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在这场广泛波及中国出口制造业的危机面前,合俊集团也同样未能幸免。
虽然合俊集团2008年上半年的销售额约为3.87亿港元,微增2.9%,但是整体上还是亏损2.01亿港元。另外,生产成本6个月持续上涨也是重要的负面因素,塑料成本上升了20%,最低工资上调12%及人民币升值7%。在这些不利情况下,尽管在成本减省和与客户洽谈价格方面付出了大量努力,合俊集团营运仍然毛损约2620万港元。
其实,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很多代工企业倒下的最直接原因还是资金无以为继。以合俊集团为例,截止2008年6月,该集团总资产8.36亿元,总负债5.32亿元。粗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但要注意的是,总负债中流动负债便高达5.3亿元,如果你稍微懂一点会计知识就会明白这是怎样一个危险的事情——流动负债意味了这些负债有可能是要在短期内偿还的,一个总资产才8.36亿的企业,它居然有5.3亿的流动负债!
很多企业在经营的时候都太过依赖银行借贷,在经济环境较好的时候,实业企业往往对自身偿债能力预计过高,一旦有所风吹草动,由于准备不足马上陷入困境。
合俊集团宣布倒闭两天后,百灵达公司深圳工厂宣布,从20日开始停止运营,1600名员工被解雇。紧接着,有如多米诺骨牌,珠三角一些中小企业相继关门。
香港工业总会会长陈镇仁预测,珠三角现有7万家港资企业,如果有四分之一出问题,那就有1.75万家企业倒闭。而这7万家工厂在珠三角雇佣了超过1000万工人,当四分之一工厂关闭的情况下,将导致250万名员工失业并引发失业潮。
那么为什么出口这么容易牵动人们的神经呢?上面案例提到的就业问题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增长。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和出口这样的说法,可是估计有些人对此可能没有明确的理解,这里我再谈谈。
衡量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规模的一个通用指标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它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的总和。很明显,总体来看,我们的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一定是要卖出去投入使用,不然企业没有收入是没法活下去的。那么那些商品和服务都使用在哪几块了呢?那就是消费(本国居民自己用了)、投资(投资者用来扩大生产、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出口(确切地说是净出口,卖给老外)这三块,这也是GDP计算的一种方法,叫做支出法。当然GDP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计算,比如收入法等。
可见出口的减少直接意味着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的缩小。过去的5年中,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20%左右。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消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近70%,所以居民消费对他们就很重要;而我国消费的比重在50%以下,而且一直不见多大起色,所以投资和出口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2009年,政府谈得最多的就是“保8”。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我们的出口就不能太差劲了。所以政府为了拉动经济,不仅仅增大了投资力度,出台了“4万亿”的大手笔,而且在对外出口方面也想尽了一切办法,甚至在出口退税方面重新出台了优惠政策。2009年,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了谷底,新的一轮经济增长已经确定,出口业绩也大幅回升,似乎2008年的困境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一场噩梦而已,而现在噩梦已经苏醒。我国提出的目标是年增长率8%,现在看起来这个目标早就可以宣布已经达到了,各大机构也与时俱进,纷纷调高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期。
然而,危机真的过去了吗?我们的外贸出口又会毫无疑问地带着我们中国经济走向新高,带来大把大把的外汇吗?在日子过得舒服的时候浑浑噩噩,一旦发生剧变就哭爹喊娘,那样是不值得同情的。所以,我们必须居安思危。
在我看来,我国外贸出口的深层次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现在就贸然地欢呼为胜利庆祝还为时过早。其中一个最容易为人们所熟知的问题就是我们前面谈到过的我国的制造业的困境。我们制造业出口大量的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等,都是为人们所诟病的,而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制造出口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而经过2008年的出口危机,我们大多数企业认识到这个问题了吗?似乎还远远没有,即使认识到了也还没有努力去改变。虽然我们很多官方报道的创新的典型很多,但是我看里面是有很多“水货”的。很多所谓的“创新”往往就是企业从高校请一些无良的教授和所谓的专家,去科技厅等政府单位请一些官员,然后大家一起聚一聚,吃顿饭,娱乐娱乐,然后就得出所谓的鉴定结论,说什么“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新技术项目”等,接着就是企业享受某些优惠政策,当然那些“砖家”和官员也能从中分一杯羹,可谓皆大欢喜。于是这样一级一级往上哄,一直哄到国务院,上面的人一看:嘿!不错嘛,我们企业的创新大有起色嘛!对此,我归结为一句话:自欺欺人!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出口企业的地域分布、出口的目标市场以及出口产品的结构都过于集中。出口企业基本都位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目标市场大多集中在欧美国家,产品又是那几大类产品:纺织、机电、玩具,等等。这些基本情况就决定了我们的出口抗风险能力会非常弱,虽然现在经济危机已过去,但是未来一旦有什么难以预测的事情发生,那时我们的出口会怎么样?是不是还是像2008年那样或是更糟?所以,我们的一些企业迁到内地,不仅能降低成本、减少地区差距,而且能分散风险,使资源更合理配置。最理想的情况是,全国各地根据自身特点都具有不同类型的企业,这样“东方不亮西方亮”,能大大分散整体风险。其次,我们还应该大力开拓非洲市场、中东市场、拉美市场等,这样某些地区出现较大的动荡也不会对我国的整体出口产生严重的影响。
还有就是我们的出口产品的结构问题了,我们自然还需要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继续保持优势,但同时我们还应该尽力在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上有选择地进行突破,为未来经济结构的彻底转型做好准备。而且,我们可能忽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服务。大家可以发现,我们的出口基本上都是有形的产品,其实服务这种无形产品也是可以出口的。在这方面,美国佬就做得比较好,虽然他们的整体外贸年年赤字,但是他们的服务贸易几乎一直是出口大于进口。那么什么是服务贸易呢?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现在很多中国的“有志青年”在考的各种外语考试,比如托福、GRE等,这就是美国向我们提供的考试服务,这也是他们的出口!所以,大家会发现,服务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无烟产业”,不但能拉动经济,而且没有副作用,用电脑批批中国学生的卷子就能赚大钱,你说轻松不轻松?那么我们有没有出口服务的潜力呢?当然有!我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电影、电视等完全可以向外输出,关键就看我们自己怎么做、想不想做了。
我还有一点忧虑的就是本章一开始我们举的数据:“我们的高新技术产品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29%”。你可能会很疑惑:这不是很好吗?然而大家要明白,我们的出口就一定意味着是我们自己的吗?外商设在中国的企业的出口也同样算在了我们的账上,但是其中的利润都被外商拿走了,所以我们最后得到的仅仅就是那个虚名。那么这29%里面有多少是我们自己的企业贡献出来的呢?很少!外商基本上控制了这一部分份额。
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要是哪天外商感觉在中国不如意了,是不是很有可能就去其他地方投资了呢?到时候我们的出口都有什么?外资的高新技术企业大量进入我国,给我们本国同类企业的成长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如果最后外资完全控制了那一块最诱人的蛋糕,我们中国的企业将何去何从?
综合上面这几点,我们的外贸距离真正的强大还差得太远,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去面对、去解决,我们只有从前方的曙光中看到隐藏的危机,今后的路才能走得更顺畅。
冷眼看贸易争端
在现代社会中,想要看到几个国家相互之间掐架打仗已经很不容易了,一是因为大家都比以前更加理智、冷静了,其次也是因为打仗代价太大,实在是打不起啊!但是,在另一个领域——国际贸易中,那些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得如火如荼了。说轻一点,叫做“贸易争端”、“贸易摩擦”,说重一点,完全可以称为“贸易战争”。
2009年,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未见消退,贸易保护主义却愈演愈烈了。不少国家相继抬高了进口的贸易壁垒,希望本国市场能最大限度消化掉本国产品,以此帮助本国经济恢复增长。例如:印度宣布对进口豆油开征20%的进口税;印度尼西亚宣布对至少500项产品实施进口管制;俄罗斯、巴西和阿根廷也纷纷调高部分产品的进口关税;法国酝酿设立国家基金,防止本国企业被外企并购。贸易保护在金融风暴中以燎原之势蔓延全球,五花八门的贸易保护政策真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搞得不亦乐乎。
当然,美国作为国际社会的“带头大哥”,其举动最引人注目。2009年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案——《二零零九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法案中包含两个买美国货条款:一是要求在由刺激资金支出的公共建筑和公共工程中使用美国生产的钢材、铁和制成品;另一条款要求美国国土安全部购买美国生产的纺织品和服装。“购买美国货”条款率先在欧洲和加拿大引发了抗议风暴,每年这两个地区都要向美国出口大量钢铁。加拿大总理最早公开对该条款表示不满,称将对此事“严重关切”。欧盟贸易代表也说,如果美国国会通过禁用外国产品的振兴经济法案,欧盟“绝不会坐视不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因而也遭遇了最多的贸易争端和摩擦。从1979年至2008年,全球共有38个国家对我国发起过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总数达990件,其中反倾销案件占90%。近千起贸易救济调查涉及国内上万家企业、数千种产品,影响数百亿美元出口,数十万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