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
1528700000028

第28章 天文历法(4)

射手座

射手座,又名“人马座”,黄道星座之一,在蛇夫座之东,摩羯座之西。它位于银河最亮的部分,银河系中心就在射手座方向。射手座内有亮于四等的星20颗。

长蛇座

长蛇座,是全天88个星座中最长、面积最大的星座。它头顶巨蟹座,尾扫天秤座,横跨全天际的四分之一。它一般在春季的夜晚出现,虽然很长,却没有耀眼的亮星,除了一颗红色的二等亮星以外,其余的星都很暗。所以,它不太引人注目。在巨蟹座以南,狮子座α星轩辕十四的右下方,有一个小圆圈,由5颗三等星和四等星组成,这是蛇头部。长蛇的心脏位于轩辕十四西南面的星宿一,四周没有其他亮星,常被人称为“孤独者”。

猎户座

猎户座一般出现在冬季上半夜的天空中,位于双子座、麒麟座、大犬座、金牛座、天兔座、波江座与小犬座之间,其北部沉浸在银河之中。座中主要由α、γ、β和κ4颗星组成,形成一个大四边形。在四边形的中央有3颗星排成一条直线,这是座中最亮的7颗星,其中α和β星是一等星,其他都是二等星。在全天88个星座中,猎户座拥有的亮星最多。

仙后座

仙后座全年可见,位于仙王座以南,仙女座以北,对面就是大熊座。座中最亮的β、α、γ、δ和ε5颗星构成英文字母“M”或“W”的形状,与北极星遥遥相对,这是它最显著的标志,所以很容易识别。它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88个现代星座之一,也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列出的48个星座其中的一个。

飞马座

飞马座,北天星座之一,位于仙女座西南,宝瓶座以北。其主要特征就是它的α、β、γ3颗星和仙女座α星构成了一个正方形,被称为“秋季四边形”。四边形以及以西的一部分星空就是飞马座,是6个“王族星座”之一。根据古希腊神话传说,当英雄珀尔修斯割下魔女墨杜萨的头时,从魔女头里流出来的血泊中,跳出一匹长翅膀的白马珀加索斯。珀尔修斯骑上这匹飞马,救出了仙女安德洛墨达。后来,这匹飞马被天神宙斯提到天上,成为飞马座。

蛇夫座

蛇夫座,是赤道带星座之一,位于武仙座以南,天蝎座和人马座以北,银河的西侧。它是全天88个星座中唯一一个与另一星座交接在一起的,同时还是唯一一个位于黄道而不属于“黄道星座”的星座。座中最亮的二等是星α。蛇夫座即大又宽,形状基本上呈一个很大的长方形。它跨越的银河很短,但银河的中心方向就在离蛇夫座很近的人马座中。在古代星图中,蛇夫座被画成是一个手拿巨蛇的人。

老人星

老人星,古人认为是长寿的象征,又名“寿星”,西方称为船底座α星。它是南半球最明亮的恒星,也是全天空中第二亮的恒星,仅次于天狼星。老人星呈青白色,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很难看到它,只有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地方,在二三月间天气晴朗的晚上八九点钟才能看到它。但是,老人星在夜空中停留的时间特别短,一会儿就消失不见了。

北极星

北极星,是小熊星座中最亮的一颗恒星。在星座图形上,它处于小熊的尾巴尖端,距地球约400光年。因为它靠近地球的正北边,所以人们都靠它的星光来导航,成为了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认为北极星在天空中是固定不动的,但是,由于岁差的原因,它并不是永远不变的。现在是小熊座α星为北极星,1.2万年以后,织女星将成为北极星。

织女星

织女星,学名叫天琴座α,是天琴座中的一颗亮星,也是夏夜星空中最著名的亮星之一。在西方,它被称为“夏夜的女王”;在中国,人们都称它为织女星。它的颜色呈青白色,直径是太阳的3.2倍,体积为太阳的33倍,质量为太阳2.6倍,表面温度为8900℃。它距离地球大约26.5光年,是北半球天空中三颗最亮的恒星之一。1.3万多年以前,织女星曾是北极星,再过1.2万年以后,它又将成为北极星。

北斗星

北斗星,又称北斗七星,由7颗恒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组成。前4颗称“斗魁”,又称“璇玑”;后3颗称“斗柄”,又称“玉衡”。现代星名则命名为大熊座α、大熊座β、大熊座γ、大熊座δ、大熊座ε、大熊座ζ和大熊座η。北斗星于北极星相对,形状像古代舀酒的斗勺,很容易辨认。

牛郎星

牛郎星,学名天鹰座α星,呈银白色,形状呈扁圆形。它与织女星遥遥相对,是春秋夜晚天空中银河东岸的一等亮星。它距离地球16.7光年,直径是太阳直径的1.6倍,表面温度在7000℃左右,发光本领比太阳大8倍。牛郎星的自转速度很快,约7小时自转一周,据推算,它的赤道半径为极半径的1.5倍。古代传说牛郎织女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实际上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16光年,即使乘现代最强大的火箭,几百年后也不会相会。

历法

公元

公历纪元,简称公元,是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生年为公历元年(相当于中国西汉平帝元年)。公历纪元产生于基督教盛行的6世纪。公元常以A.D.(拉丁文AnnoDomini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则以B.C.(英文BeforeChrist的缩写,意为“基督以前”)表示。

世纪

一个世纪是100年,通常是指连续的100年。如果用来计算日子,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后的一年开始,如2000年或2001年。

这种奇数的纪年法起源于耶稣纪元后,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因此公元1世纪从公元1年至公元100年;20世纪从公元1901年至公元2000年,因此2001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不过,有人将公元1世纪定为99年,之后的世纪为100年。如果按照这种定义来计算的话,2000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

年代

一个年代是10年,通常是指连续的10年,适用于公元纪年。依照公元纪年年份,年代通常是可以被10整除的年份的相邻10年。

对于年代的具体划分,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例如20世纪90年代,通常是指1990年至1999年这段时间的连续10年。但是,也有人认为应该是指1991年至2000年这段时间的连续10年。

星期

星期,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星期又称“周”、“礼拜”,一个星期是7日,是制定工作日、休息日的依据。它的起源连系着月亮的周期,因为7日大约是月亮一周的四分之一。

之后,犹太人把“星期”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3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在中国上古时代,古人就以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为七曜。大约在8世纪时,随着摩尼教的传入,使中国有了星期的观念,并以“七曜”来分别命名。明朝末年,其随基督教传入中国,故称为礼拜。

什么是“世界历”

1930年,出现了第一次历法改革高潮,世界历是当时提出的一种历法,用于替换现行的公历,但是却遭到了一些国家的反对,直至今日仍处在讨论阶段。

世界历的历法与公历基本一致,每年有4个历季,每个历季有3个月,第一个月是31日,其余两个月是30日,一年共364日。每个历季均以星期日开始,以星期六结束。由于平年每年应为365日,因此在每年12月30日之后增加一天12月31日,称为“世界日”。闰年时,在6月30日之后增加一天6月31日,称为“世界日”。

回历历法

回历历法,是现在世界上唯一仍存的阴历历法。其是由于宗教上的原因,成为全世界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的共同传统历法。

根据朔望月的日数,回历的历月可以划分为:大月30日,小月29日。在全年的12个历月中,单月就是大月,双月就是小月。这样算下来,全年共有354日,平均历月为29.5日。由于其平均历月比朔望月短0.0306日,这个差值经过360个历月后,就会积满11日。所以,每30年中,回历就有11个闰年。当遇到闰年的时候,小月就改为大月,一年就有355日。这样一来,回历的平均历月,就非常接近朔望月了。

历法的由来

历法,是人们为了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创制的长时间的纪时系统。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根据自然变换的规律,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方法——太阴历,是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364日。公元前2000左右,古埃及人根据计算尼罗河泛滥的周期,制定了太阳历。

阴历和阳历的由来

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将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来判断,阴历大约于殷代已经相当普及了。

1582年,阳历是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实行的历法。其是以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长度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为了使长短拉平,有的年份是365日,这一年就称为“平年”;有的年份是366日,这一年就称为“闰年”。

闰年的由来

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即一个回归年。公历中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5小时48分46秒(约0.2422日),累积四年约一天,把这一天加于2月末(即2月29日),使当年时间长度变为366日,这一年称为闰年。

中国农历是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平年比回归年短约11日。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每隔2到4年,就要增加一个月,这一年就有13个月,历年长度为384或385日,这一年也称为闰年。

阳历2月只有28天

公元前46年,古罗马的统治者儒略·恺撒下令实行了一套新的历法。历法规定:逢单月,如1、3、5、7、9、11各月为大月,每月31日;逢双月,如4、6、8、10、12各月为小月,每月30日。2月份,平年29日,闰年30日。

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恺撒继承皇位后,修改了历法。由于这位皇帝是8月份出生的,他征服埃及和结束国内战争也都在8月份。于是,他将8月改为了大月。为了不使7、8、9一连出现三个大月,他又下令把9月和11月改为小月,将10月和12月改成大月。2月份,平年28日,闰年29日。

日月年的由来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而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而形成了“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为什么会有大月小月

根据精确测定,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2422日,称为一个回归年。而从一次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是29.5306日,称为一个朔望月。由于回归年和朔望月都不是整日数,所以,历月要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历年要有平年和闰年之分。这样之后,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

闰月的由来

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以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中国古代历法家计作29.5日,并规定单数月为大月30日,双数月为小月29日,一年共354日,比回归年短了11日。这样下去,经过17年,地球上就会出现冬夏倒置、四时相反的现象。

历法家为了使阴阳历年一致,先规定每3年要设置一个闰月以弥补差距。为了更加精确,之后又规定在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称为闰年,闰年是13个月,共383日或384日。

国际日界变更线

地球每天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黎明、正午、黄昏和子夜不断地由东向西移动,循环往复地在各地出现。全球各地都以自己所看到的太阳位置作为确定“一天”的标准,把自己所在地方相应的地球另一面的一条经线作为“日界变更线”,这样就出现了很多条“日界变更线”。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了一条全世界共同的、可供对照的“日期变更线”。这条变更线位于太平洋中的180度经线上,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因此称为“国际日界变更线”。

天气预报的由来

1854年11月,克里米亚战争正在激烈进行。当月14日,一场意外的大风暴将停泊在黑海地区的英法联合舰队全部冲散了,几乎全军覆没。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震怒,立即下令巴黎天文台负责调查这场大风暴的起因。

著名天文学家勒威耶负责这项调查工作,他对气象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发现这次风暴是由一个低气压带引起的。之后,勒威耶写了一份调查报告,并建议有关部门设立气象观测网。勒威耶的这个建议得到了采纳,并于1860年实施。天气预报就这样产生了。

格林尼治时间的由来

100多年前,世界各地的时间并不统一,给各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多不方便。1858年11月24日,英国多塞特郡的一位法官判决一名诉讼人败诉,因为上午10点是开庭的时间,但他没能及时赶到。按照英国法律规定,迟到的诉讼人被判败诉。过了几分钟,诉讼人赶到法庭,而他是按照肯柏兰郡莱尔镇火车站的时钟准时赶到的。此事发生后,促使着英国政府去统一时间。

1880年,英国政府规定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全国的标准时间。大约从1884年开始,格林尼治标准时间逐渐被其他国家所承认,成为全世界的“标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