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年轻人太理想主义,听到或看到一些“不公平”的事就很激动或愤慨而无法正确对待,无法保持一颗平常心;有的年轻人太过张扬,尤其是很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往往会在新环境中不经意地流露出一种处处比别人强的感觉。张扬的背后往往给人感觉是有攻击性的,会让别人有防御心理,相反,谦逊的态度就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由此,年轻人进入一个新环境,应本着一种谦虚学习的“空杯心态”和其他人相处。要知道,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很难接纳新东西,如果懂得把自己的心灵留出一些空间,和他人的相处也会融洽很多。
父母要让孩子懂得,适应环境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需要他“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每一个人生存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心态、稳定的工作以及最终的成功。
培养方法四:教孩子坦然面对新环境
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环境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一旦坦然面对,就可以获得最大的成功,求得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父母要让孩子在新环境中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告诉他,环境是不能躲避的,只有坦然面对,大胆接触才能更快融合。比如,通过与同学交往,一起学习交流,参与艺术活动、文体实践等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能使自己从团体活动中获得学习与表现的机会。
要想让孩子顺利地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就需要让他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以客观的态度坦然面对现实,冷静地判断事实,理性地处理问题,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培养方法五:让孩子学会排解挫折情绪
适应环境,还需要学会排解挫折情绪。父母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排解挫折情绪呢?
首先,要让孩子懂得,遇到挫折时,尽量少考虑暂时的得失,多想想美好的未来,不断激励自己振作起来。
其次,要让孩子检讨挫折的本质,了解成因。如果问题在于他自己,可让他尝试修改自身的行为,找出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来应对挫折;如果挫折是来自客观条件的限制,不易改变,则可以修正自身的期望与标准,这也能化解来自挫折的消极感受。
再次,在遭受挫折后,要让他懂得化悲痛为力量,通过发愤图强,去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这是应对挫折最积极的态度。
最后,当孩子自己无法解决时,可求助于父母、师长、朋友,或是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他们的指导下,让自己尽快走出情绪低谷。
孩子的人生之路还很漫长,未来的风霜雨雪会更多、更大、更猛,父母必须要让他学会在生活中、实践中锻炼、提高、增强对抗挫折的能力。挫折、失败、困难并不可怕,只要他能适应挫折,勇于拼搏,就会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成功的彼岸!
培养方法六:教孩子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
任何环境中都存在着两种因素:有利于个人成长的积极因素和不利于个人成长的消极因素。父母要让孩子积极地适应,也就是让他正确地分析自身特点及环境特点,从分析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从而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谈到成长与环境的关系时说:“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允许他和帮助他,使他自己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环境并不赋予人潜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的形态具有这些潜能,正如他的胳臂、腿、脑、眼睛一样。”这种观点给人以很大启示:每个人都存在着潜能,环境只是才能发展的条件,而不是才能的“种子”。
北京少年杨庆斌,不幸被高压电击中,失去了双臂,但他从不悲观,面对困难充满了勇气和力量,每天坚持用脚趾夹着笔练字,用牙齿叼着笔写字,用肩膀带动一个连杆笔写字,最后终于成为一名无臂书法家。
可见,困难如弹簧,你弱他就强。父母要让孩子具有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敢于同生命中的惊涛骇浪展开搏斗,就像贝多芬、居里夫人、华罗庚、张海迪一样,战胜挡在生活中的所有困难。
培养方法七:让孩子懂得,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
父母要告诉孩子,当他无法改变环境时,不要消极,不要抱怨,要下定决心,改变自己,从而更快地融入到这个环境中去。外界的环境往往会在一瞬间转变,一个人唯有不断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现实的环境考验,才能在新环境中赢得一席生存之地。
王桉是世界上长得最高的树,但现在墨尔本郊外的王桉林却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导致这种状况的罪魁祸首就是王桉树种的转变适应能力极弱。王桉树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生存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为了对付频繁的森林火灾,它的种子是包在厚厚的木质外壳里的,不仅不怕火烧,还能借助大火烧裂木质外壳,顺利生根发芽。而现在,王桉的生存环境基本杜绝了森林火灾的发生,这样一来,王桉的种子根本就无法生根发芽,更不用说长成高大的王桉了。
其实,王桉树的可怜有时候也是孩子的悲哀,有许许多多孩子常常因为学习或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变得极不适应,从而开始碌碌无为。为此他们开始感叹上天的不公,咒骂周边的一切。但他们似乎忘了现实的环境对他们有着不同的要求:只有先改变自己,才能适应自己生存的环境。
一位小姑娘被父母送到澳大利亚留学,总是抱怨房东对她不好,想搬家。别人问她房东怎么不好,回答是:“他老逼我刷牙,还非让我把脸盆也洗干净;洗澡后还得收拾浴室……” 故事中的小姑娘正像一则寓言故事中的乌鸦,不停地搬家,不停地抱怨,结果走到哪儿都不受欢迎。
让孩子明白,在生存的路上,遇到什么样的环境并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像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但是,能否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却在自己的把握之中。一位哲人曾说:“改变自己事半功倍,改变环境事倍功半。”遇到无法改变现实的时候,就得从自身做起,努力来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环境,并从新环境中汲取营养。
培养方法八:让孩子快乐地接受新环境
很多孩子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内心总会本能地抵制,总喜欢以新环境的缺点和以前的优点相比,不愿意接受新环境。比如,孩子在转学的一个星期内,会经常抱怨现在的同学不友好、老师也不和蔼。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快乐地接受新环境,可以参考以下细节教孩子:
首先,不要让孩子寄希望于新老环境一样。环境变化多样、各不相同,要帮孩子寻找新环境中可爱之处,让他学会以愉快的心情接受陌生的一切。
其次,让孩子利用新机会,接受新挑战。新环境就是新挑战,让孩子尽他自己的能力去尝试一下自己的胆识,表现自己,新环境也许会给他意外惊喜,给他丰富而值得纪念的经验。
最后,让孩子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进入一个新环境,也许以前孩子没有发现自己有这样的缺点,但是现在显现出来,但一时也改变不了,与其苛求自己改变,还不如一笑了之,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十全十美的地方。让孩子大胆地承认、接受自己的不足,这样生活会更美好!
培养方法九:创造新环境让孩子适应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生活环境都会有变动,如果不想等变化真的来了再教育孩子,父母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新环境让他适应。
可以就一种假设的新环境与孩子交谈,比如,可以问孩子“假如你现在转学了,你怎样适应新老师的讲课方式,怎样和小伙伴们交往呢?”父母可以对孩子的回答加以补充完善,其实,这是对孩子进入新环境的一种演练,这样,当孩子在真的进入新环境中就能从容应付了。
在外出逛街、旅游的时候,父母可以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躲起来,在暗地里观察孩子怎样寻求帮助、摆脱困境,然后在恰当时机出现,对孩子进行正确指导。
当然,父母也可以尝试让孩子离开家到其他地方住几天,比如到爷爷奶奶家、外公外婆家、住学校宿舍、参加夏令营等。孩子离开父母的时候,就不会太娇气,他会自己想办法度过难关,从而适应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