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
1529600000002

第2章 有本领的父母修养高(1)

修养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心理状态、道德品质等达到一定高度后所体现出来的人性魅力。而父母的个人修养对于孩子和家庭都有相当重要的影响。父母都对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期望,但在期望的背后,父母本身却受到了自身条件的制约。这种制约让父母无法给与充满潜质的“种子”以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丰沛的雨水……据调查,成功人士中80%以上的人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其父母也都具备较高的个人修养。大多数父母都不是天生的教育家,是孩子给了父母这个机会,为了孩子,请父母从提高修养开始。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把父母的面庞、身材、凌乱的头发、不合身的衣服、粗鲁的言行……照得一览无余。想让镜子前的自己更端庄一些吗?那就重新整理头发,穿上合适的衣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我们自己改变了,孩子“镜子”中的我们才会改变。自然,孩子也能从父母身上获得他受益一生的东西。

『经典事例』

文天祥是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他自小勤奋好学,饱读诗书,不仅颇有文学修养,更是具有正直、坚韧、清廉等高尚品质。在国家被元兵侵略时,文天祥招集义军坚决抵制外侵。之后,他虽不幸被俘,但在狱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而惨遭杀害。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丁洋》等诗作激昂、悲壮,处处渗透出这位爱国志士的忠贞气概。

而这个可歌可泣的人物,作为一面镜子,又反照出怎样的父母?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性格豁达,注重道义,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乡间儒士。文天祥的母亲曾德慈,善良贤惠,知书达理,配合其夫为文天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文仪酷爱读书,且兴趣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不涉猎。他经常手不释卷,而且外出时,如果遇到喜好的书籍,即使手头没钱,也要典当衣物买来阅读。每次买来的新书,文仪都要自己先学习,有些许心得都会和文天祥一同分享。不仅如此,文仪会把书籍中警言佳句摘录下来,作为文家子弟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贴在家中书斋的墙壁上来时刻提醒孩子们修身立志。

文仪很喜欢竹子,并把书斋修建在自家的竹林中。他欣赏竹子即使在严寒冬季,依然苍劲挺拔的坚强不屈。也经常以此来激励子弟要有竹子般的品德。文仪还特别敬慕古圣先贤的优秀品质。在他的影响下,那些仁人志士的英雄气概也默默地渗透在文天祥的心中。

最终,文天祥在父亲的培养熏陶下,成为了一个同样喜好读书,并且拥有竹子一样坚忍不拔气节的民族英雄。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不息!

『教育感悟』

儒家经典著作《孝经》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意思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流芳百世时,不仅光耀了门楣,更是彰显了父母的德行和对他的良好教育,这就是“孝”的圆满。

其实,每个孩子都在“显”父母。孩子身上所有的优点、缺点都完完全全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型,也许是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根基一定相同。比如:一个会用柔和语气开导别人的孩子,其父母就肯定具备了循循善诱、柔声细语的特质;一个会大声顶撞别人的孩子,其父母肯定有大嗓门、善辩解的特质等等。所以,作为家长不要惊讶孩子怎么会这样让人感动或者让人难过,因为他早已具备这些“潜质”。

在生活中,我们见过有的孩子出生不久就会皱眉头。我们会纳闷:才多大的孩子就会皱眉头?经过观察,原来孩子的父母有皱眉头的习惯。这时,我们会说:“这孩子,骨子里都带着他父母的习惯。”没错,“骨子里”就带的。那么,“骨子里”是哪里?就是怀孕期间。所以,与其说刚出生的孩子是一张白纸,等待着父母作画,不如说,从怀上孩子的那一刻起,做父母的就开始拿着“无形的画笔”作画了。那么,孩子一出生,就等于爸爸妈妈把尚未完成的画呈现给大家了,爸爸妈妈们看到了吗?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他看来,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家庭的尊敬,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才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如果我们都能明白这些,并在生活中都力争做到,那么,教育孩子真的一点都不难。

『身体力行』

孩子很多时候会让父母感到困惑、无助、彷徨、气愤……也许您会忍不住训他、吼他、甚至动手教育他,没有关系,等夜深人静时,问问自己: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孩子身上有没有自己的影子?孩子是不是正在拿镜子照我们?

1.从孩子的言语行为中,反观自己。

如果孩子弄坏了玩具,我们第一反应是责备。但从中我们是不是该观察一下孩子平时对待物品的态度,这个态度很可能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当孩子与其他小伙伴的相处中大吼大叫,甚至动手推搡时,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反省自己:生活中的我们在急躁时容易大嗓门,而且没有足够的耐心好好说话,甚至与另一半动手。孩子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父母一言一行的体现。通过孩子的映射,请多“观照”自己。

2. 用行动去改正发现的问题。

当我们有了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时,请用行动去改变。比如:对待物品的动作是不是该轻柔些;说话的声音是不是该低一些;着急时,是不是先让自己平静下来,等等。只有我们自己改变了,孩子才会真正改观。这时,孩子学到的不仅是某种习惯的养成,更从父母身上学到了一个宝贵的品质:不断自我反省和提升。如果孩子有了这种能力,生活不会不幸福。

3. 认识生活细节对孩子的影响。

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教育着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很大意义……”所以,父母要认识生活细节对孩子的影响,并注意给孩子做好示范。

『教子参考』

平时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怎样教导孩子呢?

1.用柔和的态度给孩子讲道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社会知识都处在学习和储备阶段。所以,孩子可能不会做一些大人认为很简单的事,分不清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此时,父母应该慢慢给孩子讲清道理,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绝不要以责备和打骂代替。

2.一定要以身作则。

耐心讲道理确实很重要,但始终是空空洞洞的讲解,最多也不会超过几小时。而父母的言行举止却是从早到晚,时时刻刻都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孩子用眼睛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两者相比,行为比言语更有力量。

所以,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中,孩子不仅听父母的说理教育,而更注意父母的行为举止。若父母的品德行为高尚,待人接物文明礼貌,关心爱护孩子,孩子就会对父母尊重和崇敬,并以父母为榜样效仿。

3.注意言行要一致。

在教育孩子时,说出来的道理,一定要有相应的行为。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如果父母给孩子讲得头头是道,而实际行动却是另一回事,自然孩子就不会信服,就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不要说谎,可自己在生活中却对别人说谎,那么孩子对父母的教导就难以信服。所以,父母言行一致,才能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为孩子作出表率。

『教育名言』

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

——(中国)《孔丛子》

不知其子,视其父。

——(中国)《孔子家语》

父母身正,孩子不令而行

做父母的不是天生就懂得如何做好父母,无论父母们现在处于什么状况,只要您愿意为了孩子有不断改变自己的意识,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行为,就会在无形中奠定孩子一生不可磨灭的德行基础。正如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所以,父母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孩子撑起健康成长的生命之帆,为孩子点亮人生道路的明灯。

『经典事例』

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有一个优秀的儿子李禾禾。2001年,李禾禾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而后,被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录取。李禾禾成功的背后,固然有自己的勤奋努力,但也是与父母的教育分不开的。关于对孩子的教育,李肇星的夫人秦小梅女士认为,身教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李禾禾在5岁时,秦小梅女士的一位朋友遭遇了大的挫折,并打电话过来哭诉。秦小梅就安慰道:“别哭了,擦擦眼泪,问题总可以解决的”。之后不久的一天,李禾禾幼儿园老师说,每次有小朋友哭闹着要回家的时候,禾禾就会走上去劝人家:“不要哭了,马上就到星期六了,马上就可以回家见爸爸妈妈了。”他一边劝,一边还给小朋友擦眼泪。秦女士才明白是自己劝朋友的情景印在了禾禾心里。还有一次,为答谢一位朋友,秦女士在与朋友交谈时,多次提到了“感谢”一词。第二天,秦女士在给禾禾顺手递东西时,禾禾竟然说了声:“谢谢妈妈!”

经过这两件事情,秦女士更加意识到,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力。她认为,学龄前的孩子接纳、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特别强,父母千万不要低估“身教”的力量。父母自己身正,孩子就会很好教,甚至不用教。

『教育感悟』

今天,很多孩子不服父母的管教。特别是当孩子做错事,父母对其指责和批评时,孩子会用语言或表情表示出明显的不满。当孩子年龄小时,他只是在表示强烈的反抗,等他长大了,他可能会质问父母:“为什么指责我,你做到了吗?”虽然这句话是对父母的大不孝,但他也确实真是在提醒父母:你们做到了吗?

当我们发现孩子的房间很乱,并提醒他要收拾整齐时,我们是不是有随便摆放物品的习惯?当我们埋怨孩子放学回家晚不提前告知时,我们遇到同样情形有没有及时通知家人的习惯?当我们不解孩子很小就讲究穿着时,我们有没有过分注重外表的习惯?……

如果我们可以把用过的任何物品放回原处,如果我们心存家人并及时与其保持联系,如果我们穿着大方得体但并不以此作为提升自己价值的重要条件……如果我们这样做了,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效仿,即使有不当之处,经父母提醒,孩子也会信服,并付诸行动。

所以,父母只有端正了自己的言语行为,孩子身上才会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身体力行』

作为父母,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即使是一些不经意的对话和动作,都会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言语要谨慎。

在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些孩子跟父母说话很像,特别是语气。孩子们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毋庸置疑。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说话温和礼貌,那么我们是不是在生活中习惯说“谢谢”或“对不起”;我们希望孩子和同学友好相处,而我们自己有没有私下谈论是非人我的习惯;我们希望孩子真实、坦诚,我们会不会在家里电话响起时,告诉另一半“就说我不在!”这样,孩子学到的是什么?不但没有接受正面的影响,而且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所以,言语的谨慎是一定要注意的。

2.父母的行为,造就孩子的行为。

有一个男孩,他的爱好就是看书,他每天如果有2个小时没有看到书,就会很难受。原来,阅读是他父母的一大爱好,父母广博多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个人修养。不难看出,有怎样的父母,大多就有怎样的孩子。

所以,一个勤劳的母亲,很难教育出懒惰的孩子;一个乐于为他人提供帮助的父亲,他的孩子也会自然而然的帮助别人;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很难看到孩子脸上的阴霾。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有什么样的品德,我们父母首先要成为自己希望的人。

3.不忽略生活的小细节。

有些孩子在上课时,打喷嚏的声音很响,尾音拖得很长,而且不懂得用手掩住口鼻。喷嚏打完,大多都会引来同学们的嬉笑,特别是周围同学的嫌弃,因为他喷出的口水溅到了其他同学。能不能怪这个孩子?不能。因为没有人教给他如何打喷嚏。而且,一个不用怀疑的事实是:孩子很亲近的家庭成员绝对是这样打喷嚏的。

也许有些父母认为,打喷嚏是个什么大事?不错,这是小事。而小事恰恰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习惯,习惯影响了人的性格,而性格又决定了命运。我们可能在想:“我孩子运气不好,这次面试又没成功。”对,说不定,他就在面试时,打了一个如此的喷嚏!

4.培养生活情趣。

经常听别人说:日子就像复印过的一样,今天、明天、后天……都是一样的。的确,生活大都是柴米油盐的平淡,而平淡中的乏味,让我们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无助。但如果在平淡中增加一些情趣,孩子就能体会到积极乐观的父母。我们可以培养一两样兴趣爱好,比如音乐、艺术、园艺等,也可以适当的关心一下时事形势,如果能适时的组织一次家庭户外活动就更好了!或者利用闲暇陪孩子逛逛图书馆、博物馆等等。

一般情况下,一个有兴趣爱好的人不太会感受到生活的无趣。即使您没有特别的爱好,千万别懒于调节生活。这种调节很像是在忙碌中吸了一口新鲜的氧气,让我们精神焕发,才有心情去关照自己,关照孩子。

『教子参考』

除了自己的身体力行外,我们也需要教育孩子,那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细节问题呢?

1.在自己情绪不定时,不要教育孩子。

当父母言语行为得体端正时,自然会把“正气”传给孩子。但我们很难避免在生活中、工作中、与人交往中会出现极度的愤怒、悲伤、喜悦等情绪。此时,我们很难用清醒和理智的方式来教导孩子。所以,如果我们无法平静下来,就请暂时离开现场,或者转移注意力去做其他事情。等自己明确自己已经平静之后,再和孩子好好谈心。

2.要求孩子做事时,注意态度要温和。

很多时候,我们意识到“让孩子这样做”会对他有好处。但此时,我们可能尚且没有养成“这样做”的习惯。作为父母,一定要用温和的态度,但不是恳求或者讲条件。比如:我们希望孩子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可以说:“来,该吃饭了,我们一起先洗手!”而不是:“快去洗手!”即使我们已经做到了,对孩子也是温和的提醒。比如:“你的房间是不是该收拾了?”或者“要不要妈妈帮你?”而不是“快点收拾你的房间,这么乱!”我们尽量做孩子的提醒者和帮助者,而不是爱抱怨的监工。

3.如果孩子提醒我们,请虚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