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小看生活中的小细节,任何一个细节的积累都是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当孩子学会为自己收拾一个干净、整洁、有序的环境时,当他学着打理自己的物品,这就是在为他将来的理财能力打基础。
建议二:教孩子学会自律和自控
自律和自控看似和理财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一个有自律能力的人不会随心所欲地去花钱。面对非必要的消费时,他首先会习惯性地控制自己,而不是想怎样花就怎样花。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自控自律的能力。
美国实业家、美孚石油公司创办人约翰·D·洛克菲勒在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功后,把父母教育自己正确认识金钱的办法用于教育他的子女。
他经常告诉自己的6个孩子要学会过有节制的生活。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自控能力,他特地在厨房里摆放了6个杯子,杯壁上写着每个孩子的姓名,杯子里面装的是孩子们一周用的方块糖。如果哪个孩子过多地贪吃了自己杯子里的糖,那么,等到别人喝咖啡放方块糖的时候,他就只能喝苦咖啡了。若想要得到糖,就只有等到下周父母再次发放了。
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孩子们都知道了有节制的生活是有好处的,而随便消费自己的东西,消费完了等待的就只有“苦味”。
因此,父母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比如,当孩子着急地要先用餐时,父母可以让孩子等一会儿,等大家都到齐了再吃饭。当孩子在冬天很想吃一个雪糕时,父母应该告诉他道理,让他在明理中学会控制自己。只要能够控制自己,才能够控制金钱,否则就只能被金钱支配了。
建议三:视必要性、松紧适度地给孩子零用钱
每一个家庭都会或多或少地给孩子零用钱。而当孩子一开始有主动要钱、花钱的意识时,父母就要分清要钱的原因,看看有没有必要花这个钱。比如,孩子提出要买一只铅笔,父母首先要确定孩子的确没有可以使用的铅笔。那么,这种消费就是必要的。如果孩子平时没有吃零食的习惯,看到其他孩子吃食物,自己也想要一个时,父母可以适当地满足他。
如果父母不问孩子花钱的缘由,也不顾孩子平时的生活习惯,就有求必应地给孩子零用钱,或者过于吝啬地拒绝孩子的请求的话,都对孩子理财能力的培养没有好处。因为,孩子一旦发现要零用钱是容易的事,无形中就会养成好逸恶劳的个性;而对孩子过于吝啬,孩子就无法通过实践学会如何合理使用零用钱。因此,父母应该理智和适度地给孩子零用钱。
建议四:协助孩子拟定消费计划并正确执行
当孩子逐渐长大后,父母可以让他自己管理零用钱。但是,父母一定要协助孩子拟定消费计划,并按计划执行。
首先,零用钱的数量应根据孩子的日常消费来预算,例如,餐费、交通费、购买学习用品的费用、必要的零食费等。而且,一开始父母给零用钱的周期不易太长,最好是每周的同一天,给孩子同样数目的钱,这样时间一长,孩子自己就会对零用钱的使用做到有效规划。
常佳妮从小学1年级时就开始在父母的帮助下自行管理和支配零用钱。而且,父母一开始还给佳妮准备了一个记录本。父母和佳妮把每周预算要支配的钱数分门别类地记下来,而且每天都将实际的支出记录下来。这样,佳妮的花销来源在记录本上一目了然。时间一长,佳妮对自己如何支配和使用零用钱心中有数。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她给的零用钱多了起来。但佳妮已经形成了记录和分配管理钱财的好习惯。后来,她每月都会把剩余的钱存下来。而且,上初中时,她就用母亲的身份证开了一个自己的账户,定期存款取款,对银行基本业务非常熟悉。这一方面,佳妮显出了超出她年龄的能力。
而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帮助他拟定消费清单,并正确执行。当然,父母给孩子的零用钱应该比预计的要稍微多一些,可以按比例多出一部分。这样,孩子在支配零花钱钱上就有一定的灵活性。当然,孩子就会在自由支配中得到更加实际的理财经验。
建议五:让孩子学会花自己挣的钱
孩子对钱没有管理意识,一方面是父母没有注重培养,另一方面是孩子尚且不知道钱的来之不易。因此,父母可以鼓励孩子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必要收入。
但是,父母一定不要以孩子做家务来给他“发工资”。因为,家庭是讲付出和奉献的地方,不是交换利益的场所。做家务是每一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父母万万不可给孩子留下这样的“伏笔”。否则,孩子以后为家庭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会要求父母支付相应的报酬。如果孩子有一天说“我给你养老可以,但你给我到少钱”时,就为时已晚了。此时,即使孩子有超强的理财能力,那又怎样呢?
因此,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周末或假期选择卖报纸、发广告、给快餐店打工等适合孩子的社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感受到挣钱的不容易。这样,孩子对钱财自然会用一种珍惜意识,而不是放任自由地随意乱花。
金玉良言
学会管理钱财对于孩子而言不是一件小事。金钱不仅是个人物质需要的基础,也是开拓事业的必备条件。当孩子学会合理支配钱财,就会使“金钱”发挥最大的效益。而孩子这种能力,不仅需要父母平时注重培养他的生活习惯,更要让他在管理钱财的实践中真实地成长起来。只有父母有效地协助和正确引导,孩子才会用金钱做有利于自己、家庭和社会的事情。
大胆实践:让孩子掌握检验真理的标准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
——(英国)托·富勒
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苏联)列宁
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晚年得子。尽管他对儿子疼爱有加,但却从不溺爱。他一直教育儿子,读书做官是小事,重要的是要明理,要多实践,要做个好人。
后来,郑板桥终因疾病而卧床不起,身体极其虚弱的时候,他却将儿子叫到床前,说想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觉得十分奇怪,父亲病成这样如何吃得了馒头呢?但父命不可违,于是他只好先答应下来。病榻上的郑板桥看着儿子满脸的难色,于是他让儿子去请厨师做指导,但是要求厨师只能指导,绝对不能帮忙或者代劳。
儿子无奈,只得听从。来到厨房,他从和面擀面学起,然后学着如何做馒头,如何上屉蒸,什么火候熟。儿子累得直腰酸背痛、满头大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是将馒头做了出来。
儿子高兴地捧着热气腾腾的馒头送到郑板桥的病榻前,发现父亲早已咽气西去。儿子一阵大哭,后来他才发现在床边的茶几上有一张字条,父亲在告诫他,不要认为拥有家财就万事无忧,若是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又不会干工匠活,缺少了谋生的手段,那么人就一辈子都不能立身处世。儿子看过之后,再次失声痛哭。
直到这个时候,儿子才明白父亲的用意。郑板桥临终之时要儿子亲手做馒头,正是教会他学会自力更生,学会动手实践,让他知道不能依赖他人或祖业过活。
实践是世界和万物的创造者,只有实践,人类及社会才能存在与发展。郑板桥即使是在临终时候,也要教育孩子懂得动手实践才是安身立命的唯一出路。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十分值得现代的父母学习与借鉴。
人是实践行为的主体之一。之所以要实践,是因为人遇到了必须通过自身实践才能解决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大多数都是影响自身生存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有时候会喜欢坐享其成,只要书上说过,只要父母说过,只要老师说过,那么他就很有可能不再动脑去思考,更不会亲自动手去实践。所以,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大胆实践,才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实践对于他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让他不拘泥于刻板的理论,要勤于动手动脑。而孩子也应该明白,许多道理尽管书上或长辈们讲过,但通过自己的实践得来的知识,才能成为成长道路上的经验,实践后得到的结论才是人生道路上最为宝贵的财富。
培养建议
建议一:培养孩子勤于动手的能力
现在有许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已经成为习惯。他们甚至不会自己穿衣服,不会自己系鞋带,就更别提做其他的事情了。这样的孩子扫地不知道怎么用扫帚、整理房间却越整越乱、择菜不知道该留哪一部分、洗衣服不知道放洗衣粉,等等。试想,这样的孩子连基本的生活实践都没有,他又该如何去完成自己将来的事业呢?
动手实践,是创新与创造的前提。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和条件,给他们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拥有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的孩子,才能逐渐养成独立做事的习惯。
建议二:要让孩子少说多做
孩子有时候会说出来诸如“我明天再做”、“我一定……”这类的话,但很多话只是说了就说了,却并没有真的“明天就做”或者“一定做完”。他只是一遍又一遍地“明日复明日”,却并不动手。孩子的这个“说话不算话”的毛病,父母应该帮他纠正过来。
何源马上就要上初中了,在这个暑假,何源说“一定要学会游泳”“一定要看完3部著作”“一定会跟妈妈学做家务事”。然而,待到暑假结束,他却一个都没有完成。
爸爸问他计划没有完成的原因,何源却只是一笑了事,丝毫没有反省的意思。爸爸十分严肃地对说:“何源,少说多做,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你要牢记这一点。光说不练的人,到头来一定是一事无成。”
何源听后不再笑了,他将爸爸的话记了下来,慢慢思考之后,觉得爸爸说得很有道理。毕竟,他也不想一事无成。从那以后,何源在爸爸的帮助下,慢慢地改正了毛病,他要做一个“说到做到”的人。
有位教育专家曾说过:一次行动抵得上一打纲领,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同何源一样,不论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有一部分人有“说了却不做”的坏毛病。父母应当尽早发现,并及通过引导教育,让孩子把空想和说空话的时间用在动手上、用在真正的实践上。
建议三:让孩子尝到动手实践的甜头
对于进行或参与实践,孩子往往有两种反应,一种是积极得恨不得所有事情都是自己来,不让任何人插手;而另一种就是害怕或者不积极的表现,在还未动手前,就害怕失败与困难。面对这样的两种情况,父母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对于第一种孩子,父母首先应该夸奖他的乐于动手的精神。但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会因为什么都自己干而显得过于莽撞,也许就会好心办了坏事。所以,父母要能给予他耐心的帮助与指导,让他的实践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且,父母也不要吝啬鼓励,要让他保持这种积极动手的状态,让他能不断探索。
而对于第二种孩子,父母则要让他能尝到动手实践的甜头,以此来激励他能够继续去实践。这样的孩子会害怕失败,父母要让他明白失败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只要有勇气不断尝试,就一定能成功;他也会畏惧困难,父母也要给他鼓励,让他知道困难都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能勇敢面对,就完全可以战胜。而且,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孩子一旦通过自己的努力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之后的实践也许就会容易许多。
建议四:不要干涉孩子的实践
孩子的大胆实践,父母要注意不要轻易干涉。因为孩子的实践过程,正是他体会经过、积累经验、感受乐趣、学习知识的过程。父母若是从成人角度考虑,对孩子的计划或行为横加干涉,这样就会让他产生逆反与抵触的情绪。结果是,要么孩子索性甩手,从此失去实践的兴趣;要么就是他反叛的心理被激发,有可能会产生一些让父母始料未及的后果。
上小学5年级的林颐喜欢做小实验。他对于课本上说的一些生活小现象,或者自然小常识都十分感兴趣,总是想动手弄明白其中的道理。
林颐的妈妈喜欢干净,只要看见孩子又拿回来小木块、树枝、碎石头之类的东西,她就皱眉,然后不由分说地全部扔掉。最后,妈妈还会训斥林颐一顿,说他不好好看书,总想着玩这些东西。
一次、两次、几次过后,林颐再也不往家里拿这些东西了。而相应的,妈妈也发现林颐在学习上的探索精神也慢慢地没有了,他的学习开始变得死板,成绩也有些滑落,尽管妈妈几次打骂,但却也无济于事。这样的后果,又能怨谁呢?
林颐的妈妈剥夺了孩子获得经验的机会,让孩子不但失去了动手实践的兴趣,更使他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孩子不但体会不到努力的乐趣,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就连他的学习也受到了影响。
父母的态度还助长了孩子依赖、脆弱或对抗、厌恶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孩子失去了求知探索的兴趣,这对他的未来成长有弊无利。
建议五:让孩子从实践中学习
有很多知识,只是单纯地写在课本上,印在书页里,仅仅理论性的文字,不一定会让孩子对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而这时候,让孩子从实践中学习相应的知识,有可能会是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才上小学1年级的钱峰,数学运算能力非常强,而这其中的原因,竟是他经常帮助开超市的父母算账。
原来,从钱峰学会简单计算后,妈妈就让他学着样子做一些钱数较小的账目结算。后来,等到钱峰将简单计算运用熟练之后,妈妈又让他当起了小“收银员”。收钱、找钱过程中的计算,以及算对后顾客的夸奖,都让钱峰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若是在算账中遇到问题,钱峰就请教父母。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让他刚上1年级,数学运算能力就已经大大超出了同龄的孩子。
孩子的学习不一定只局限于课本。其实,不只是学习运算,其他的知识,若是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孩子学以致用,一定可以帮助他提高学习效率。从实践中学习,孩子的动手与动脑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他与人相处、适应社会的能力。
金玉良言
实践是学习进步的最佳途径,实践也是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助推器。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大胆实践,面对新奇与未知,除了理论学习,还要敢于动手。父母要让孩子了解,只有亲自实践过,一些道理与理论才会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为自己所用。
适应环境:必须教孩子具备的生存能力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中国) 丁玲
自然界里最后能剩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物种,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物种,而是那些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
——(英国)达尔文
拿破仑从小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十几岁时,父亲把他送进了一所贵族学校。他的同学都很富有,所以,拿破仑经常被同学嘲笑是个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