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1538600000002

第2章 语言敏感期(0—6岁)(1)

当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时的口形,并且发出牙牙学语声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在这个敏感期内,孩子会模仿成人说话,会重复别人的话;会建立概念,把自己的认知感觉与语言匹配起来;也会诅咒,甚至是说脏话,因为他发现这些语言具有强大的力量;当然,他还会同父母说无声的悄悄话,感受语言的魅力;还特别喜欢接电话,把他知道的电话常用语连珠炮似的说完,因为他感受到了机器能说话的魔力……这些都是孩子在语言敏感的正常表现,父母要对此有认知,要注意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让孩子在语言敏感期多掌握语言,从而为孩子未来的表达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1.模仿: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不断重复(0—2.5岁)

——这不是孩子淘气,不要阻止,要引导孩子模仿更优美、更精确的语言

1岁多的孩子,在语言方面会模仿周围人说话,父母说什么样的话,只要孩子能模仿,孩子也会说出来。当然,最开始,他只能模仿词汇,还说不出一个完整的长句子来。当孩子发现语言竟然能够与某种事物相配,他就会不断重复。最常见的就是孩子没什么事也喊“妈妈”,喊了还会再喊,究其原因,就是孩子喜欢听到妈妈“哎”的应答声。孩子会在这样的一喊一答中找到乐趣。其实,这不是孩子淘气,所以父母也不要生气。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星期天中午,一岁零四个月的儿子正坐在客厅的地板上玩耍,妈妈则在厨房做饭。突然,儿子大声叫:“妈妈!”妈妈听到后,“哎”了一声,赶紧从厨房里跑到客厅里,问到:“宝贝儿,怎么了?”儿子看到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冲妈妈傻呵呵地笑了笑。

看到儿子没什么事,妈妈又赶紧回到厨房继续做饭。两三分钟后,儿子又喊上了:“妈妈!”妈妈赶紧答应:“哎!”接着就又跑到客厅,看儿子是否有什么事。结果,儿子跟刚才一样,冲着妈妈傻呵呵地笑。

妈妈又回到厨房……就这样反复好几次,这位妈妈有点纳闷:儿子这是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故事2:

一位母亲曾这样讲述道:

有一阵子,两岁的女儿每天晚上都要不断地说几个词,像“淘气”、“小坏蛋”、“想吃什么”等等,因为我知道这是孩子敏感期的一种必然表现,所以也没制止他,而是想随她去。

一天晚上,女儿又在没完没了地说“淘气”、“小坏蛋”等等,都是自言自语,而且一边说,一边还冲着我坏笑。于是,我就问女儿:“你为什么老说这样的话呢?”女儿说:“你说的!”这句话一出来,我一下子意识到了,原来这些话是我在平时说给女儿的。我在对女儿说这些话的时候,有一种幸福感,但这些话确实不太优美。

当时我就想,谁让她妈妈先说了这些不优美的语言呢?女儿说就说吧!从那以后,我对女儿再说话时,就会注意说一些比较优美的话,像“好宝宝”、“乖”、“真听话”、“真好看”等等。果然,几天后,女儿嘴里的话也换成了这些优美的语言。

敏感期分析

当1岁多的孩子发现一个词语能与一件事物相匹配时,他就会不断地重复进行这样的匹配。比如,当孩子发现自己喊“妈妈”时,就会有一个“哎”的声音作回应。于是,他就能感受到一种喜悦,从而不断地喊“妈妈”,然后就从“妈妈”、“哎”,“妈妈”、“哎”,“妈妈”、“哎”的一叫一应中连续地感受这种喜悦。其实,这就是孩子语言敏感期的早期表现。

当然,孩子还会模仿某个词或某些词,这些词或好或坏,但在孩子眼里并没有好坏之分,不过,作为父母,还是尽量在孩子耳边说一些优美的语言。这样,孩子模仿出来的词,也是优美的。

引导小妙招

1.认识孩子的语言模仿的阶段

刚刚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纯净的白纸,这张白纸将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得五彩斑斓。其实,宝宝早在婴儿时期,就具备了惊人的语言模仿能力。这种模仿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声音作出反应阶段,二是模仿发音阶段,三是用语言表达思想阶段。父母应该针对这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对孩子多加引导,从而让孩子的语言模仿能力迅速发展。

在第一个阶段,尽管孩子听不懂,但父母也应该多与孩子交流,给孩子有声的玩具,孩子就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第二个阶段,孩子对周围的声音会更加敏感,常常会模仿,这时父母就应该帮孩子练习发音,让他模仿发音,进行模仿语言积累;第三个阶段,孩子可以用语言表达思想,父母除了与孩子多交流,还应该通过模拟自然界的声音来训练孩子的联想力,比如,可以教孩子模拟“哗啦哗啦”的流水声,或是“轰隆轰隆”的打雷声等。关于这些,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还会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2.面对喊“妈妈”的孩子不要生气

前面已经提到,孩子喊“妈妈”只是因为他找到了一应一答的乐趣,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孩子是处于兴奋和敏感状态中的。当孩子这样喊时,父母应该高兴,因为孩子正在进入语言敏感期。所以,面对这种情形,父母不要生气,更不能去用所谓的“教育”方法去阻止孩子,吓唬孩子,不能以妈妈忙为理由来拒绝对回应孩子。

3.引导孩子模仿更优美的语言

有时候,孩子模仿的语言并不优美,就像故事2中的那个孩子。这时,作为父母,一定要提起教育的敏感度,千万不能粗暴地干涉孩子的模仿,剥夺他的模仿权利。否则,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发展速度将会大大减慢。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模仿更优美、更有意义的语言。比如,父母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语言,也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读一些优美的句子,从而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去除那些不好的语言。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学习什么。当然,父母在孩子耳边说什么,孩子也会模仿什么。所以,当孩子开始模仿某个词时,开始重复某个声音时,父母都应该感到高兴。因为您的辛苦没有白费,孩子正在模仿中……当然,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优雅美好的语言模仿的环境,孩子才能成长成一颗“语言”的参天大树。

2.匹配:发现所有的事物、人都有称呼,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与语言匹配起来(2.5—3岁)

——要认同孩子,表扬他,引导他多练习;如果匹配不正确,还要纠正孩子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在两三岁的时候,会发现所有的事物和人都有名字,并建立概念,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与语言匹配起来。一旦他发现自己能匹配时,他就会非常高兴,就会乐于去做这样的事情。这时,父母要认同孩子,对他的正确匹配要表扬。当然,如果发现孩子的认知与语言匹配得不正确时,父母也要及时对孩子的错误匹配进行纠正。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小区的绿地上,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正在摆飞机玩,他们的年龄在3岁左右,旁边还有一位年轻的女士,或许是哪位孩子的妈妈吧!

这时,小男孩对年轻的女士说:“看,我在摆飞机的路。”

女士问:“是跑道吗?你说的是飞机起飞和降落时的跑道吗?”

男孩想了一会儿回答道:“不是,是飞机飞行时候的路。”

女士说:“哦,那是航线呀!”

男孩立刻接着说:“对,是航线,我说的就是航线!”

然后,男孩继续给女孩一边摆,一边讲:“你看,这就是飞机的路!”

女孩问:“你说什么?路?”

男孩立刻改口说道:“哦,我说的是航线!”

故事2:

一位父亲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一位好朋友来家里做客。他看到我两岁半的儿子,非常高兴,于是就说了一句话:“叫爸爸,我给你买好吃的。”结果,孩子还真就叫上了:“爸爸!”当然,那位朋友真带着儿子到楼下小卖店,买了儿子爱吃的零食。

当我儿子第二次见到那位朋友的时候,又主动叫“爸爸”了,弄得那位朋友乐得不行:“哎呀,咱这儿子可太聪明了,一见到我就知道叫‘爸爸’。走,买好吃的去!”

还有一次,我带儿子参加一个聚会。刚到会场,我的一个朋友迎面走来,这时,儿子一看见他就撒腿跑了过去。朋友把一把就把我的儿子抱了起来,亲了他几下,还用胡子扎他。

结果,儿子就非常认真地喊了一声:“爸爸!”

朋友非常吃惊:“不能乱叫,我是叔叔,不是爸爸!”

儿子也很奇怪地问:“那你为什么长胡子呀?”

这时,我才想起来,原来我以前也曾经用胡子扎过儿子。所以,这位朋友用胡子扎儿子时,就勾起了儿子的某种记忆。

敏感期分析

一般来说,两三岁的孩子就到了一个学习词汇的敏感期,他会把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相匹配起来。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而言,他们的认真感觉与匹配能力很强。孩子学习词语,并不是从名称中导出一个概念,而是从概念中导出一个名称。就像故事1中的那个男孩,开始他先用了一个词,很快他就学会了用公共词语或正规词语来表达。

引导小妙招

1.表扬孩子认知感觉与语言匹配的情形

在生活中,一旦发现孩子的感觉认知与语言能够匹配时,父母应该表扬他,而不应该嫌孩子烦。当孩子在一遍一遍地让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匹配时,父母应该欣赏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以信任,强化孩子的这种正确认知。

2.引导孩子多去练习

孩子的认知是需要时间进行反复练习的。所以,当孩子面对某种认知感觉和语言时,作为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多去练习。蒙台梭利曾说:“如果反复进行练习,就会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所以,父母必须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概念之间的联系。

蒙台梭利强调实物教学,反复强调要通过情景形成概念。比如,孩子看到一个很好看的容器,他就会反复地摸呀、看呀,这时,父母就应该告诉孩子:“这是瓶子!”让孩子把这个概念同他大脑中的感觉配上对。当父母把瓶子再拿起来让孩子触摸时,孩子感觉到的就是一个很具体的概念。然后,再拿一个印有瓶子图案的广告纸或书,让孩子再看。其实,纸上的瓶子就是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东西,甚至是纯抽象的。这时,如果用文字告诉孩子,这是“瓶子”时,它就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

其实,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一定能够是从感觉开始,当他不断地触摸、感觉后,他就会对他所感知的事物进行组织、分类、归纳,然后形成一个概念。作为父母,一定要知道这样的一个过程和机会,并让孩子把握好。

3.纠正孩子匹配不正确的情形

很多时候,孩子的认知感觉都能与语言匹配起来,但有时候也会出现例外。就像故事2中的那个孩子,把“爸爸”的概念给搞混了。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在孩子眼里,凡是给他买好吃的、用胡子扎他的男人都是“爸爸”。其实,孩子并不笨,因为他已经在思维。只是,他的概念建立错了。所以,父母应该及时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认真提醒他就好,给孩子一个分辨的时间。

3.句子表达: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3—4岁)

——这是孩子语言“高级”重复阶段,不必惊讶,与孩子一起做句子表达的游戏

孩子三四岁时,就会对句子的表达很感兴趣,而且喜欢模仿别人说话,或者是重复别人的话,而且他会觉得很有意思。这时,父母也不要感到惊讶,更不要以为孩子是淘气,是与父母作对,不听父母的话。其实,孩子已经进入了言“高级”重复的阶段。作为父母,只要与孩子快乐地做这样的句子表达游戏就可以了,这样,就能极大地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而父母也会在其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感受孩子的成长。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一天早上,妈妈与3岁的儿子诚诚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妈妈:诚诚,该起床了!

诚诚:诚诚,该起床了!

妈妈:今天早上你想吃什么呀?

诚诚:今天早上你想吃什么呀?

妈妈:你这孩子!

诚诚:你这孩子!

妈妈:你呀,真淘气!

诚诚:你呀,真淘气!

妈妈:你再淘气妈妈就不理你了!

诚诚:你再淘气妈妈就不理你了!

……

故事2:

敏敏已经3岁零4个月大了,现在,她经常模仿妈妈说话。这不,母女俩的对话又开始了……

妈妈:敏敏,我们到外面晒太阳好吗?

敏敏:敏敏,我们到外面晒太阳好吗?

妈妈:看,外面还有小朋友呢!

敏敏:看,外面还有小朋友呢!

妈妈:走喽,晒太阳去喽!

敏敏:走喽,晒太阳去喽!

妈妈:敏敏真乖!

敏敏:敏敏真乖!

……

妈妈跟敏敏说着,而敏敏也一直重复妈妈的话……

故事3:

菲菲3岁零9个月大。一天,她拿着零食在小区的绿地上一边吃,一边玩耍。旁边一起玩的一个小男孩要给菲菲要吃的。谁知,菲菲不给,还一本正经地说:“我不愿意给你,你别吃了!”这时,小男孩就要伸手去抢菲菲手里的零食、菲菲大叫一声:哎呀!大事不妙了!快跑!”然后撒腿就跑。

原来,“大事不妙”这个词,是她刚听过的《白雪公主》里的,她已经学会用了。

故事4:

3岁的明明最爱吃豆沙糕了,现在,妈妈正在厨房里给明明做呢!明明有点等不及了,一会儿就往厨房跑一趟,还不时地问:“妈妈,什么时候能吃呀!”妈妈说:“别着急,请再等一会儿!”

不一会儿,明明又来到厨房,表情十分严肃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正在‘请等一会儿’呢!能吃的时候你叫我呀!”

妈妈先是一愣,随后就明白了,笑呵呵地说:“好!”

敏感期分析

在语言敏感期的这个阶段,孩子就像一个学舌的小鹦鹉一样,别人说什么,他也说什么;别人问他什么,他也不回答,还是重复人家的话。为什么孩子总是重复别人的话呢?实际上,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发现,一句话能表达一个意思,他已经喜欢上表达了,而且,在这个时候,孩子也有能力模仿一句话了。所以,他就开始了这种模仿游戏,而且是乐此不疲地模仿。当然,孩子还会模仿电视上或童话书里的某个人的说话,这也充分表明,孩子已经具备了句子表达的能力。

引导小妙招

1.父母要注意自己的口语表达

孩子模仿的语言,重复的话几乎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他在这一段敏感期内,会模仿口语,练习口语,并感觉语言的音韵,不断地重复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把语言内化。这是孩子学习语言必经的过程。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表达,一定不要太随意、随性,要谨慎,要说规范的、准确的、文明的语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干净的语言模仿环境。

2.注意用语言来鼓励孩子

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善于模仿重复别人语言的敏感期,用语言来鼓励孩子。比如,对孩子说:“宝宝,你真勇敢!”“孩子,你真棒!”孩子也会重复父母的这些话,而且这些话也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印记,他会记住的。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也会想起这些话来。当孩子遇到什么困难时,也许就是儿时父母对他说的那些鼓励的话,会让他战胜困难。

3.有意识地去让孩子重复一些语言

作为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多与孩子交流,引导孩子重复一些话,以此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晚饭后可以与孩子说说话,开始的时候,说一些孩子已经会说的话,像“妈妈上班”、“爸爸开车”、“爷爷看电视”、“宝宝上幼儿园”、“老师再见”等,父母每说一句,孩子也会跟着说,而且有时候你会发现孩子还比较兴奋,甚至手舞足蹈,开心大笑等等。这时,父母也可以再教孩子说一些新句子,比如“爸爸打电话——喂喂喂”“路上汽车——笛笛笛”、“鸭子说话——呱呱呱”……这样的带有象声词的话比较有意思,孩子也喜欢重复。当然,如果孩子有说不清楚的,父母也要多重复几次,一定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