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国文化的经典大部分都是在讲如何“修身”,就是如何做人做事,这是任何一个成长中的孩子的必修课。其次,因为儒家经典大多是有韵律的古文,孩子如果长期读诵,专注度会逐渐提升。而孩子学习成绩好坏在于孩子是否能够用心学习,而一个人专注的时间长,用心的程度就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能定得下来,才能学得进去”,所以,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样,关键看孩子能不能“定下来”。
因此,父母让孩子通过读诵经典的方式来接触中国文化,不但在为孩子学习的定力打基础,也是在让孩子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个过程就是在培养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2. 用正确的方法读诵经典
6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和父母一起读诵儒家经典,每天读20分钟左右,具体时间以孩子专注度为标准。一开始可以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经典,等到孩子年龄大一些,就可以读《中庸》、《论语》、《大学》等经典。
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候声音要洪亮、坐姿要端正、态度要认真,每天读一会儿,时间一长,孩子自然能够背诵。这种“熟读成诵”不但不容易忘记,而且也避免孩子有“一定要背会”的压力。
孩子在这个阶段不需要精确地知道经典中的含义,这个阶段的读诵主要是培养孩子定力和开发孩子大脑记忆力,以及词汇的储备,同时,也是为孩子今后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埋下种子。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生活实践和社会阅历也会随之增加,这个时候孩子自然开始理解儒家经典的含义,并开始真正将经典应用在生活中。
3.不要用经典去要求孩子
6岁的孩子虽然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但是,父母万万不可拿着经典要求孩子。有的父母知道《弟子规》对孩子有很大的好处,于是就要求孩子按《弟子规》说的做。于是,《弟子规》变成了衡量孩子行为的标尺,比如,孩子东西一乱放,父母可能就会说:“《弟子规》中怎么说的?‘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你怎么学的?”父母常常用这样的方式,孩子迟早会反感,会反感所谓的中国文化,会认为这些文化都是像是警察一样常常盯着自己,让自己不自由。
因此,父母不要用自己错误的方式误导了孩子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中国文化的任何一部经典都是用来要求自己的,只要父母自身能够按《弟子规》上的努力做到,孩子自然受到影响,因为是父母把《弟子规》表演出来了,孩子从父母那里知道该如何落实中国文化。因此,父母不要用经典去要求孩子,而是自己先做到,父母自己做到本身就是在演绎中国文化的魅力。
4.西方文化:孩子喜欢探索他想知道的西方文化(6岁以上)
——给孩子适当的适合孩子阅读的有益的西方文化名著作品
当孩子接触知识的范围逐渐扩大的时候,很容易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到西方文化。此时,孩子会对这些文化产生好奇,有想进一步探究的想法,可能会缠着父母问个不停。那么,父母可以选择一些6岁左右的孩子能接受的、感兴趣的书籍或图画,让孩子通过简单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感受西方文化,这对孩子以后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很有好处。
身边小故事
一天,宁宁的爸爸带她去当地的艺术馆参观,其中展现了不少西方绘画和雕塑的复制品。宁宁看到这些后,不断地问:“爸爸,这是什么啊?”
“是西方人的艺术!”爸爸笼统地回答。
“爸爸,我知道,我们是东方人,地球的另一边还有西方人。”宁宁说道。因为爸爸平时会和宁宁说一些简单的世界地理之类的知识,所以宁宁对“西方人”和“东方人”并不陌生。
爸爸说:“对,宁宁说得没错!”
看着看着,宁宁指着维纳斯的雕像问道:“爸爸,这个人怎么没有手啊?”
“这是很有名的雕塑,叫‘断臂的维纳斯’。”爸爸解释道。
宁宁说:“一听就是外国人的名字!那为什么没有手啊?”
“因为这尊雕塑是在公元前雕成的,等到人们发现时已经是1000多年之后了,发现时就没有臂膀,但是人物形态端庄,表情宁静,残缺的上肢反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因此,人们把它称作‘断臂的维纳斯’。”
“哦,这样啊!”宁宁好像听懂了似的感叹道。
爸爸接着说:“维纳斯是古希腊神话中代表博爱和美丽的女神,而很多西方艺术家常常用雕像来歌颂女性之美,这尊就是最著名的雕塑之一。”
宁宁点点头,和爸爸走向下一个展区……
敏感期分析
这个阶段的孩子原本就对陌生的事物比较感兴趣,特别是西方文化在他的生活中不常出现。当孩子通过电视、书籍、图画等看到西方一些建筑、雕塑、人物都和身边的一切完全不一样时,更是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他会特别想知道为什么会不一样,也会很想看到更多的不一样。
此时,孩子明显是对西方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了,当然,这个时间持续不会太久,因为这是孩子进入另一种文化敏感期的表现。父母应当借着孩子的兴趣,给孩子提供了解和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父母可以给孩子简单地讲解,当然,孩子不一定能够听懂,但是,这正是他丰富词汇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开始。父母也可以提供一些书本或读物给孩子,这些资料要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让孩子用自己的感知去体会西方文化的魅力。
引导小妙招
1.让孩子了解世界地理
当孩子逐渐开始接触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时,父母可以先从世界地理方面引导孩子进入西方文化。当父母拿着地球仪或世界地图给孩子讲解世界的板块时,孩子就会对各个国家的分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会对东方和西方有一个基本的印象。当世界各国的国家名称已经是孩子耳熟能详的词汇时,孩子就不会在一接触西方文化的时候感到一头雾水。
因此,父母可以通过各种科学的媒介让孩子了解世界地理,给孩子讲解也好、让孩子看光碟也行,总之,孩子得到的知识一定是正确的、具体的,而不是含糊其辞或似是而非的。
2.通过绘画、雕塑、建筑等让孩子感受西方文化
6岁多的孩子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赏析的阶段,更深层次的西方哲学并不适合这个年龄的孩子。毕竟这个时期的孩子人生阅历相当有限,不但不能深刻地理解西方哲学里的含义,还有可能误导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很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都是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蒙,在奠定了浓厚的中华文化根基后,再充分吸收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及人文知识,终成大器。
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是以了解和体会本国文化为主。对于西方文化,父母只要让孩子看一些西方的绘画作品、各国城市的建筑彩页以及西方自然风光等图片,让孩子从视觉上赏析西方的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孩子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异国风情的美丽。
3.介绍给孩子一些浅显的西方著作
《伊索寓言》应该算是西方著作里很适合儿童阅读的读物。因为伊索寓言里大多是动物故事,故事短小精悍,里面的动物形象生动有趣,这本身就和孩子有一定的亲切感,而且每个故事都会表达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对刚刚接触西方文化知识的孩子而言,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而很多西方名著或多或少地通过批判或讽刺的手法来揭示社会的黑暗,抑或通过浪漫手法歌颂爱情。这些带有明显对立或情感色彩的著作暂时不适合这个年龄的孩子。父母千万不要以孩子可以读某某名著为荣,毕竟此时的孩子尚且不必通过著作去对社会和世界有什么看法。因此,父母给孩子介绍一些浅显的西方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就足够孩子了解了。
5.“写作”: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心声,并用笔把它们写出来(6岁以上)
——这是孩子阅读与说话的延伸,欣赏孩子的“写作”,让写作充实孩子的文化敏感期
六七岁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写字能力,哪怕是用拼音代替,也是进入了一个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时期。此时,孩子也许只能写几句话,也许语句不但不通顺,语言也不合乎逻辑。这都没关系,父母不要笑话孩子,而是欣赏孩子的“写作”。只有父母正确引导,孩子才会发现一支笔和一个本子就可以构成一个美丽的世界。
身边小故事
星期六,阳阳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玩耍。晚上回到家,妈妈打开自己的日记本开始记录今天的生活感悟。阳阳也迫不及待地拿着自己的本子和笔说:“妈妈,我也要写日记!”
妈妈说:“好啊,我们可以把今天的小体会记录下来!”
阳阳说:“可是,我有很多字不会写。”
“用拼音代替就可以!”妈妈解除了阳阳的困扰,因为阳阳的拼音能力很强。
过了一会儿,阳阳说:“妈妈,我写得很短。”
“没关系啊!写好了让妈妈看看吧!”妈妈说道。
于是,阳阳把自己的日记给了妈妈,上面用稚嫩的字体和拼音写着:“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公园里有小鸟、小树、小花,我和它们玩了很久。下午,我们就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