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您一定想了解名人父亲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因为您有一颗好学的心。名人之所以能成为名人,一定是有道理的,其中的重要因素就是教育。所以,名人父亲一定有您要学的教育教育技巧。这些名人父亲的教子经验包涵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哲理,对今天的家庭教育仍有广泛的影响,指导意义深远,而且他们的教育智慧依然不断地被运用。所以说,今天的父亲向他们学习,就等于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教育孩子、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林宾日:教孩子做好人
林则徐是清朝伟大的政治家,他曾在鸦片战争中坚决抵抗西方侵略、维护祖国主权和民族利益,他的民族气概深受国人的敬仰。林则徐的成长与父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父亲特别重视对他的教育,教他有好品行,要有远大志向,要节俭,等等。
【家教现场】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为人善良,品德高尚,平日以教书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虽然父亲收入微薄,但每当遇到比自己更困苦的人时,他总是慷慨解囊、热心救助。
有一件事,给小林则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林则徐的三伯父家因贫寒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而林则徐的父亲把家中仅有的一点米送给了三哥,为此林则徐一家只能忍饥挨饿。父亲为了不让三哥知道实情后难过,再三叮嘱饥肠辘辘的孩子们不要说出去。父亲的这一举动,林则徐铭记在心,从小就树立了扶弱济贫的仁爱思想。
【案例分析】
林宾日能在自己困难时去帮助哥哥,原因在于他有一颗仁爱心。什么是仁爱?“仁”左边一个单立人,右边一个“二”,就是两个人,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别人,意思是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而“爱”的正体字是“愛”,“受”里有一颗心,意思是用心感受别人的需要。林宾日就是能够深深体会挨饿的滋味,并且知道三哥的需要,于是就有了帮助哥哥的行为。
有人可能会说,林宾日的精神很可贵,但是因为仁慈而导致自己一家受苦挨饿,岂不是很不值?如果看表面、看一时确实是这样,但是林宾日内心深处真的很苦吗?长远来看对子女们真的不值吗?如果有一天,您能把家中一半粮食送给穷苦人的时候,相信您一定能体会到付出“仁爱”的快乐。
林宾日先生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还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
林宾日是一名私塾先生,他看到官场腐败、民不聊生时,心情非常沉重,他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让林则徐很小的时候就树立了读书报国的远大志向。我们都知道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是出自林则徐之口,而且这句话被周恩来、温家宝等多任总理引用。可见,鼓励孩子树立远大志向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孩子的奋斗之路更有方向与动力。
建议二: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
在生活中,林宾日特别注意运用讲故事、打比方、举例子等方法教育林则徐,从而使得林则徐能够提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身为父亲的林宾日总能耐心地回答。一次,小林则徐问:“人为什么要读书呢?”父亲回答说:“只有读书,才能明理,才能做好人。”他又问:“为什么要学诗呢?”父亲回答:“中国的大圣人孔夫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是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学诗可以增长知识,提高才能。”
建议三: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一次,林则徐给父亲背诵《诗经》中的《硕鼠》一诗,刚背完,他就仰起脸来严肃地问父亲:“爹,硕鼠是什么东西呀?”父亲回答说:“硕鼠就是大老鼠呀!”林则徐继续发问:“写大老鼠干什么呀?”林宾日认为这是对热子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于是就给孩子耐心地解答:“农民辛勤耕作,大老鼠却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你说它可不可恨?”林则徐回答:“该把这些可恨的大老鼠都除掉。”父亲进一步教育儿子:“一些贪官污吏鱼肉百姓,巧取豪夺,就像这些大老鼠。”儿子大声说:“我长大以后,一定要治治这些大老鼠。”
建议四:教孩子节俭但不吝啬
在日常生活中,林宾日非常节俭,但他一点都不吝啬,每当亲朋好友、邻居有困难时,他都会慷慨解囊。他经常这样告诫儿子:“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
建议五:教孩子“制怒”的本领
林宾日在生活中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遇事一点都不着急,也不怒,待人和蔼可亲,为人处世谦恭谨慎。他还特别注意用暗示法来教育儿子。一天,小林则徐见父亲脸色不对,就问父亲是否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林宾日借机给孩子讲了一位官员因为爱怒而判错案子的故事。这个故事以及父亲身教的良苦用心,给小林则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林则徐做了大官,他就在府衙里挂了一块匾额,上书“制怒”二字,以此来鞭策、警示自己。
【教子箴言】
父亲的教诲让林则徐受益匪浅,他不仅学习非常刻苦,而且对父母也非常尊敬、孝顺,也非常爱护姐妹。最终,他成了一个像岳飞、文天祥、于谦等充满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的人。
陈鹤琴:把握孩子的心理
一个真诚的人、一个淳朴的人、一个热情洋溢的人、一个真正热爱孩子的人、一个对孩子诚心诚意、体贴入微,以至于能考虑周到的人,他就是陈鹤琴。他建立并完善了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儿童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了完整的中国儿童教育结构体系,终身实践着自己“一切为了儿童”的思想,被誉为“中国的福禄贝尔”和“中国幼教之父”。
【家教现场】
陈一鸣,陈鹤琴的儿子,自幼喜欢画画,有时边画边说。如果他的画画得好,陈鹤琴会揣摩孩子的心理,然后称赞他几句,鼓励他几句,并且在图画上写上“很好”,一鸣就显出很快乐的样子。所以以后他常常喜欢画画,画了之后,常把图画拿给父亲看,并且叫父亲在纸上写“很好”两个字。
有一天,陈一鸣拿了一块破烂的棉絮裹着身体玩。陈鹤琴看见了。他想:我是立刻把他的破棉絮夺去呢,还是用别的东西去替代?他仔细一想,还是用暗示去指导为好,这是符合孩子心理的做法。
于是,陈鹤琴就对孩子说:“这是很脏的东西,我想你一定不会喜欢,你是要一块干净的,对吧?你应当跑到房里去向妈妈要一块干净的,好吗?”孩子听见爸爸这么一说,就很高兴地跑到房里换了一块清洁的毯子。
1946年,一鸣赴美留学,从事团结留美学生的党的工作,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51年回国,长期从事领导宗教界爱国运动的政治工作,而且一直坚持学习绘画,绘画对他一生影响极大。
【案例分析】
作为父亲,应该学会把握孩子的心理,如果像陈鹤琴一样,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孩子在心理和心智方面产生积极正面的作用。很多教育研究者和观察的实践已经证明,积极暗示的方法是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外,陈鹤琴认为,作为家长,应该重点在以下7个方面把握孩子的心理。
【教育建议】
建议一:孩子好游戏
可以说,孩子生来好动,以游戏为生命。陈鹤琴说:“多运动,多强健;多游戏,多快乐;多经验,多学识,多思想。”所以,他建议家长一定要注意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第一,应准备良好的设备,使小孩子得到充分的运动;第二,应寻找适宜的伴侣,使小孩子得到优美的影响。做到这两点,孩子的身体就容易强健,心境就常常快乐,知识就容易增进,思想就容易启发。
建议二:孩子好模仿
孩子不到一岁的时候,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了。孩子好模仿,就连家人的举动言语他都要模仿。如果家里人的举动文雅,他的举动也会文雅;反之,如果家里人的言语粗陋,他的言语也会粗陋。所以,做家长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必以身作则。
建议三:孩子爱好奇
孩子生来好动,生来好模仿,也生来好奇。那么,孩子好奇究竟有什么用呢?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好奇者,知识之门。”这句话很对。如果孩子不好奇,那他就不去接触事物了;不接触事,那他就不能明白事物的性质和状况。
如果孩子看见了冰,不好奇,不去玩弄,那他恐怕不会知道冰是冷的;如果孩子听见了外面路上的汽车声,不跑出去看看,那他恐怕也不会知道汽车是什么东西。所以,好奇动作是孩子获取知识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建议四:孩子喜欢成功
孩子固然喜欢动作,但更喜欢有成就的动作。孩子很喜欢做事情,而且很喜欢做成功,因为事情成功,一方面自己感觉很有趣,但另一方面可以得到家长或老师的赞许。这种心理很好,做家长的应该利用这种心理,鼓励他做各种事情。不过,让孩子做的事情不要太难,那样,孩子做不成就没有成就,就会灰心,下次不肯再做了。反之,他所做的不太难,就能够胜任而获得成就,从而获得做事的自信。成就越多,自信也越强;自信越强,事情就越容易成功。因此,自信与成功相互促进。
建议五:孩子喜欢野外生活
大多数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到门外去就高兴,终日在家里就不高兴。陈鹤琴在家里办了一个幼稚园。天气晴朗的时候,他就带孩子到外边去游玩。他们在旷野里跑来跑去,看见野花就采采,看见池塘就抛石子入水以取乐。这种郊游对于孩子的身体、知识、行为都有很好的影响。
不过,孩子的野外生活也要看年龄。年龄较小的孩子,就让他采采花,种种树;年龄较大的孩子,就叫他采集标本,做短距离的远足,以增长知识,强健身体,愉悦精神。陈鹤琴建议家长,不要把孩子像囚犯一样关在家里,那样会害了孩子。他认为,孩子会在大自然当中学到很多东西。作为家长,要尽可能多带孩子到郊外去玩。
建议六:孩子喜欢合群
孩子都喜欢群居,喜欢合群。作为家长,要利用孩子这种喜好合群的心理教育他。第一,要使他有良好的小朋友一起玩儿;第二,应给他驯良的动物,如猫、狗、兔子等做他的伴侣;第三,再给他一些小娃娃之类的东西解闷。
建议七:孩子喜欢被称赞
孩子从小就喜欢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陈鹤琴提醒家长,教育孩子时应该利用赞许心,然而不能用得太滥,滥用就会失掉它的效用,反而不如不用。
【教子箴言】
总体来说,孩子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好合群,喜欢野外生活、喜欢成功、喜欢别人赞许。这几点是孩子的主要心理,您必须要了解。如果能依据孩子的心理进行教育,那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傅雷: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
傅雷是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音乐鉴赏家,也是一位严格而慈爱的父亲。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天赋,不能逆天赋而行,而且从小就要发现和激发孩子的天赋,并加以中肯的引导和支持。在傅雷教育孩子的经历中,有太多的地方值得今天的父亲学习。
【家教现场】
傅雷认为自己精通美术理论,又有很多朋友是画坛巨匠,如果儿子傅聪能跟他们学习,博采百家之长,一定能在绘画上大有作为,于是傅雷就让傅聪学习美术。
没想到,傅聪并不是绘画的料,在学画时心不在焉,习作就像涂鸦,丝毫看不出一点儿天赋。不过,这期间,傅雷发现儿子非常喜欢家里那架手摇留声机,每当留声机放音乐唱片时,儿子总是一动不动地听,调皮好动的天性也不见了。于是,傅雷果断地让儿子改学钢琴。
让人高兴的事发生了,他学琴仅几个月,就能背对着钢琴听出每个琴键的绝对音高。这时,傅雷确定自己确实发现了傅聪的音乐天赋。很快,傅雷为傅聪买回了一架钢琴。每天放学回家做完功课后,傅聪就全身心扑在钢琴上,学琴十分刻苦。
有一次,傅聪弹得兴起,心头不知来了什么灵感,忽然离开了琴谱,奏出自己的调子来。在楼上工作的父亲从琴声中觉察到了异样,就下楼来了。傅聪怕父亲责备,连忙又回到琴谱上去。但傅雷并不是来制止的,他叫孩子重复弹奏刚才的自奏曲,听了一遍,又听了一遍,并亲自用空白五线谱把曲调记录下来,说这是一曲很好的创作。
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傅聪很快就脱颖而出。1953年,傅聪前往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国际青年学生和平友好联欢节钢琴比赛,取得好成绩。半年后,傅聪又摘取了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玛祖卡”奖,震惊中外乐坛。
【案例分析】
从傅雷的教子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做一名天才的父亲非常艰难,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因为,天赋只有被发挥出来才能叫做天赋,所以,发现的天赋工作需要“伯乐”来完成,而且主要是“伯乐”型父亲。
【教育建议】
建议一:善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天赋
在教育子女方面,傅雷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在孩提时代,您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并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能逆天赋而行,否则,孩子就不能成功。傅雷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天生吾人,才之大小不一,方向各殊;长于理工者未必长于文史,反之亦然;选择不当,遗憾一生。爱好文艺者未必真有文艺之能力,从事文艺者又未必真有对文艺之热爱;故真正成功之艺术家,往往较他种学者为尤少。凡此种种,皆宜平心静气,长期反省,终期用吾所长,舍吾所短。若蔽于热情,以为既然热爱,必然成功,即难免误入歧途。”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在傅聪三四岁的时候,傅雷就开始在他稚嫩的心灵活动中寻找他天赋的闪光点,就开始为孩子铺筑人生的道路了。
建议二:懂得天赋之外的东西
作为父亲,应该知道,天赋除了高智商以外,还包括一些罕见而独特的天资,比如,音乐或美术方面的能力、特殊的数学或语言能力等。另外,还要懂得为孩子寻找足够的刺激因素,以激励孩子成长。
建议三:教孩子做一个高尚的人
傅雷立身处世有一个原则,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他也是用这一原则教育儿子的。他常常对儿子说,你要永远记住这四句话:“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今天的父亲,要为孩子负责,为社会负责。所以,要对孩子悉心教导、循循善诱,让他早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高尚的人。
建议四:对孩子进行启发式教育
当傅聪的钢琴技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之后,父亲让他在家专门练琴。傅雷亲自编课本,教他中文。傅雷采用的教育方法是启发式的,他提出一个问题,让儿子回答,如果回答不上来,他就讲一个故事启发他,再回答不上来,就再讲一个故事……一直到儿子经过思索,回答出答案为止。对今天的父亲来说,仍有很必要的借鉴价值。
启发式教育是一种研究性教育,父亲不是将已经有的结论分析给孩子听,让孩子听懂记住,而是引导孩子经过逐层分析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是一个与孩子一起探究的过程,强调的是逻辑的推理和展开。显然,这是提高孩子思维力、培养孩子理性精神的有效方法。
建议五:激发并保持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