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要想了解孩子的世界,首先要学会与孩子平视,这是每个父母应该遵循的原则。父母只有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思想,才能知道他们要做什么。有许多事情,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怎么也理解不了。父母如果能抛弃自己的偏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世界,就能看懂孩子。
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自己的班级做过一项调查:“你和你的父母关系融洽吗?”结果,班级里很多学生都无奈地对这位老师表示,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了。每天回家,这些孩子都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除了吃饭在一起,和父母基本上不说话。
而谈起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许多父母的态度则完全相反,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做得很到位,他们常说:“我们的交流很顺畅,我天天跟我的孩子说,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我整天嘱咐他,不要去网吧,还会陪他买衣服,这不是交流吗?”
其实,父母们已经习惯了把自己的“教训”、“命令”、“唠叨”等都归于沟通。实际上,这种沟通是“假”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沟通是无用的。这种自下而上的沟通方式,会使孩子封锁自己的心灵,甚至会离间亲子之间的关系。
可是,现在很多父母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孩子需要平等,需要父母与他平等地相处,但另外一方面父母在潜意识中拒绝接受与孩子的平等,因为他们放不下家长的架子,使得很多父母有意无意地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管理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形成了目前不良的教育子女方式。
一位中学生这样说:“自从上了中学后,爸爸妈妈用的最多的词就是‘不许’和‘应该’,还有‘轮不上你来教育我’之类的话,时间一长,我就不愿意理他们了,因为我觉得这不平等。”其实,这位中学生之所以不接受这样的教育的原因也很明显,就是他认为不平等,认为父母总是以自己无法达到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所以,父母应该学会与孩子平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孩子的平等交流,才能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疑问。只有平等地要求孩子,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也会让每一个家庭能成为一个和谐友爱的家庭。
『教子导引』
积极的沟通不仅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还是教育孩子和塑造孩子良好人格的途径。父母们应该反省、检讨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努力营造一种积极的、有效的沟通方式。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1.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与孩子平视,是每个父母应该遵循的原则。父母要被孩子所接受,是不是也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知道他们要做什么呢?有许多事情,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怎么也理解不了,这就需要做父母的有变换角色的意识,抛弃自己的偏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世界,才能看懂孩子。
当你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风景,就会意外地发现,在孩子的视野里,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不同!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不妨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其实,当我们蹲下来的时候,就相当于把自己摆在和孩子同等的高度、同一平面,就能让孩子感觉到家长与他们是平等相处的,至少孩子会体会到父母已经放下了架子,想和他做深入的沟通。这样,孩子就乐意敞开他的内心世界,就喜欢把内心的思想倾诉给父母,使自己与父母能有共同语言,能够达到心与心的沟通和默契。
一旦父母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就等于调整了自己与孩子的距离,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对他的信任与尊重,孩子就会在这样的感受中体验到平等,孩子也就更加喜欢、亲近和信任父母,父母的教育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善于向孩子学习
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小视孩子,因为,现代社会,孩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知识、懂得的道理要远远多于父母的青少年时代,甚至比父母现在懂得的知识还要多。这时,就需要父母放下架子,把自己摆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在某些方面要虚心向孩子学习不懂的知识,这样也会更加赢得孩子的信任。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必要的时候,把孩子当成老师,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人格上与父母是平等的。有一位父母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就非常坦诚地说:“孩子在许多方面做得都比我们好。”这样的父母给孩子更多的是平等。
但是,父母们应该注意,向孩子学习,应该是在与孩子人格平等的前提下真正承认孩子的长处与优势,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已经落伍,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儿子,教我用用这个MP3”、“孩子,这个电脑怎么用”等这种简单的“讨教”上。
3.善于征求孩子的意见
孩子需要父母的尊重,而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凡事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这样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一种家庭生活的参与感。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如果在布置房间时采纳孩子的意见,让他们也参与策划,孩子就会有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从而产生一种自豪感,而且他们愿意主动担负起整理保护的工作。这样,孩子就会感到受尊重而乐于帮助我们。
有这样一个家庭,在家庭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父母都会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母亲让孩子帮忙做事时总是亲切地对孩子说:“请你帮我一个忙好吗?”,“你能……吗?”这位母亲从来不会对孩子说一些生硬的句子,当然也不会用强硬的命令语气让孩子去做事。每当孩子做完事后,母亲总会高兴地说声“谢谢”。父亲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如果父亲想换一个频道,他总是先对孩子说:“我们换一下频道看看别的节目好吗?”当然,孩子也学会了尊重父母,学会了尊重别人。
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所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就变得没有同情心;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培养他们友情的最好手段。”同样,父母以应有的尊重对待孩子,孩子才会懂得尊重他人。
4.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很多父母潜意识里很容易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生的你养的你,你就应该听我的。”这句话透露出的信息就是“你是我的,你就应该听我的!”
父母们显然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个所有物品,而没有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人,不懂得孩子既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孩子应该是相对独立的,绝不应该是父母要他怎样他就必须得怎样。
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说:“即使是孩子,也有人格,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这个前提必须明确。孩子绝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的人格是构成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人格必须用充沛的爱来培育。”所以,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在家里,要从小就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尊严,就随意辱骂、惩罚和殴打孩子,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只会把孩子推向绝望的深渊。
5.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现在,有很多孩子呼吁,不要把父母的意志强加给他们。如果你不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则不会理解孩子的呼声究竟有什么意义。现在的父母们太喜欢包办孩子的事情,在操办完之后,很多父母还给孩子“卖”一下自己的委屈:“我什么事情都给你想到了,能做的我也替你做了,难道我容易吗?”
可是,他们可能不知道,就是这样的“替”孩子做事的行为,孩子不但不会领情,反而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宁愿固守自己意志,也不愿意让父母安排好他们的一切。因为,孩子会认为父母不尊重他的意愿。
一块有裂缝的石头,雕刻家在雕刻时将裂缝雕成了一条蛇,栩栩如生,引来人们赞赏,如果雕塑家把裂缝雕成一条龙,那么这块石头没有雕龙爪的空间,龙没雕成,结果还雕坏了一块石头。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学会做“雕塑”孩子的艺术家,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一定要研究孩子究竟适合学什么,这样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子箴言』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敏感的,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他,要知道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会有自己的思想。父母除了满足孩子日常的生活需要外,还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理解,要努力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找到不同的方法引导孩子,以便能够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
善待孩子的朋友
『教育名言』
父母不能禁止孩子的交友行为,但孩子在交友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孩子许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这时需要父母加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能够明辨是非,正确把握。
——(德国)卡尔·威特
『经典事例』
事例一:
一位母亲中午下班回家,打开家门,发现冰箱里的零食全都摆在了桌子上,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正和两个同学“大吃大喝”。
儿子见母亲回来了,忙站起来,叫了声:“妈!”她没应声,这时,儿子的两个同学也站了起来,向女主人打招呼:“阿姨,您回来了!”这位母亲看了他们一眼,一声也没吭,径直走进屋里,“砰”地关上门,好半天都没出来。
她的这个举动把孩子们吓坏了,他们慌忙溜走了。到了晚上,孩子才回到家,没有吃晚饭。父母轮番相劝,孩子还是滴水未进,不仅如此,他一连几天食欲大减,情绪低落,打不起精神,没有笑容……父母很着急,把平日里孩子最爱吃的东西摆满了桌子,可是还是没有调动孩子的兴趣。
事例二:
暑假里,女儿老是接到她的一个同学的电话,她们在电话里一聊就是很久。父亲笑着问她:“你的同学是不是很有钱啊?怎么经常打这么久电话?”
女儿说:“您说对了,她家就是很有钱。不过她太可怜了,她家前不久搞了装潢,换了新家具,家里就像皇宫一样漂亮。她的父母不准她带朋友到家里来玩,怕把家里的家具碰坏了,把墙面和地板弄脏了。不但如此,还不准她到朋友家里去玩,她每天都是一个人闷在家里,心里可难受了。有好几次打电话,她都哭了起来。”
父亲很能理解孩子们的感受,他对女儿的朋友们很好。当女儿小的时候,她的小朋友们总是到家里来玩,尽管她们很吵闹,但他一点也不烦,高兴地看着她们玩耍。他记得,在自己小的时候,父亲就是这样对待他的朋友们的。
有一年的暑假,女儿约好了和几个朋友到省城的一个公园里去玩。为了保证她们的安全,父亲和她们一起来到公园。他害怕孩子们因为他在而感到拘谨,所以笑着对孩子们说:“你们不用管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我是你们的保镖和摄影师。”
那次她们玩得很开心,后来,女儿跟父亲说:“我的朋友们都说您脾气真好,她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家长,我有这样一个老爸,我感到很自豪!”父亲欣然一笑,说:“是吗?能得到你和你朋友们的表扬,我真的很高兴。”
『教育感悟』
作为已经成年的父母亲,大家可能都有一种体会:每当回忆起童年生活时,总感觉非常兴奋,而儿时交下的好朋友,总是感到由衷的亲密,每当大家聚到一起,说起童年的各种趣事,如数家珍。
我们自身的经历说明:人们都需要朋友,孩子也是如此。孩提时代的友谊是非常珍贵的。一个没有朋友的童年,一定是极为孤独的,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因此,对于孩子的朋友,父母应该珍视,通过赏识和尊重孩子的朋友,培养孩子团结友爱、协作互助的良好习惯和健康心灵。
美国著名学者R·F·赫茨对全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10万多名9~14岁的孩子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题目是“你对父母和家庭有什么希望和要求?”尽管这些孩子的肤色、生活背景、民族和阶层各不相同。但是,调查者惊讶地发现,他们对父母的不满和要求竟然大同小异。孩子们对父母和家人提出了10条重要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孩子的朋友来家做客,父母和家人要表示欢迎。
由此看来,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是必须尊重孩子——这也意味着要尊重孩子的朋友,不能限制孩子结交朋友的自由。孩子如能自由地结交朋友,则有利于他形成健全的人格,心智也得到全面的发展。
孩子是家庭成员,无论年龄大小,父母都要懂得尊重孩子。如果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朋友,就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父母对小伙伴的冷落,不仅使孩子感到没面子,还使孩子感到对不起“朋友”,甚至感到“无颜见伙伴”。
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生活中主要的朋友就是一些小伙伴,父母如能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学会不带任何偏可见、不设置任何障碍地善待孩子的朋友,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其实,尊重孩子的朋友,也就是尊重孩子本人,孩子会在父母的尊重中得到安慰和心理上的满足,也会得到朋友的认可和接纳。孩子不仅需要朋友,还需要朋友的理解和尊重,如果因为父母对待朋友的不友好态度,而受到同伴的嘲笑讥讽,他们的心灵中会留下阴影和创伤。
但是,尊重孩子的朋友并不代表要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使孩子陷入不当的交际圈。而是要充分利用孩子喜欢与人交往的心理,正确地引导和帮助他们建立纯真的友谊。在这过程中,必须得让他们知道哪些朋友是不该交的。如果你对孩子的朋友某个方面很不满意,就应该找机会单独对孩子说出来,以清晰、严肃的态度告诉他,哪些行为是不被你所赞成的,让他们明辨是非。
当孩子有了朋友之后,应该通过赏识和尊重,促进孩子们之间的交往。父母的赏识和尊重,会使孩子和他的朋友们感觉到你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和交往,也能促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教子导引』
有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交友问题很头疼,生怕孩子会交到不好的朋友,从而走上歧路。因此,当父母们面对孩子朋友的时候,总会摆出一副警惕的目光。殊不知,这种目光会使孩子受到伤害。那么,父母应该怎样面对孩子的朋友呢?
1.尊重孩子的朋友,就是尊重孩子
在选择朋友方面,父母和孩子的意见常常会不一致,其实,只要对方不是品行太差,还是应该尽量尊重孩子的意见。然后在他们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父母这样做,既可以表示自己对孩子的尊重,也可以进一步融洽与孩子的关系。
玲玲的好朋友美美,经常到玲玲家玩。可是,每次美美走后,家里都会变得很乱。一次,爸爸对玲玲说:“从今往后我不让你和美美在一起玩了,你看家里被她弄得多乱,这种孩子没有人会喜欢的。”
听了爸爸的话,玲玲非常不高兴,噘着小嘴对爸爸说:“不许你这样说我的朋友!她养过很多的小动物,我们在一起聊小动物很开心。”说完就闷闷不乐地进了房间。
几天后,美美又来找玲玲玩。爸爸却把她挡在门外,不许她进家门。美美委屈地走了,从此再也不和玲玲一起玩了。玲玲为了这件事情哭了好多次,好长时间没有和爸爸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