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就不忌讳向孩子谈论死亡。比如,她在乘飞机旅行之前,一定会告诉自己的孩子:“万一发生空难,妈妈死了,你一定要和爸爸相依为命。”她十分明白地告知孩子,父母总会有与孩子生死离别的那一天。这位女作家在26岁那年,她的母亲去世了,因为她根本没有想过父母会死亡,会离开她这件事,所以,母亲的死令她非常伤心。于是,她决定,一定不能让孩子尝到这种痛苦的滋味。
让孩子早点知道死亡的事实,这是帮孩子独立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所以,如果有机会,就带着孩子参加亲友的葬礼吧!一旦孩子目睹逝者永远安眠地下的情形,他就不会认为死亡是一种抽象的事物,而是十分具体的一种感觉。
告诉孩子,父母也会有离开人间的一天,而他自己仍然需要继续生活下去。所以,要让他趁早做好这种心理准备,这有助于孩子克服心中的困境。
4.父母不要忌讳谈及死亡
作为父母,不要忌讳谈及死亡,因为人生有太多的无常,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生与死就在转瞬之间。因此,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当下的拥有。对于孩子,也应该让他知道这一点。
犹太孩子问:“死后将到哪里?”犹太父母通常会这样回答孩子:“死后一切都结束了。”犹太人不相信有来生,这也是在暗示孩子目前活着的重要,从而让孩子了解,生命只有一次。
5.让孩子感受生命的真谛与可贵
参加一次葬礼,可以让孩子思考生命的真谛。有人说,生命是一场幻觉,别离或死亡是它唯一的结局;生命却又那么真实,所有的不幸和伤痛都历历在目;生命是脆弱的,脆弱到会被自己的心魔击败而萌生绝望;生命也是坚强的,坚强到可以战胜已肆意吞噬细胞的病魔;生命是无常的,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生命是有序的,我们遵循着生命恒定的轨迹渐行渐远;生命只是个抽象的概念,却赋予了躯体最深刻的灵魂;生命又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无影无形却又无所不在;生命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去领悟生命存在的意义;生命需要我们慢慢去体会,去体会生命独有的韵味;生命需要我们好好去珍惜,去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一句俗气老套却又是经典的话:生命是宝贵的!也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吧!
在葬礼中,孩子也会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也许孩子认为生命很坚强,但这时他会看到生命的脆弱。所以,父母要告诉孩子: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好好地爱自己,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教子箴言』
告诉孩子,生命真的很短暂,匆匆的一生,你将会得到什么,你又将会失去什么,假如生命就要结束了,你会不会给自己的生命留有一些遗憾?那么,未来的人生道路,你又该打算如何去走?……作为父母,这些问题都应该让孩子好好地去思考。
带领孩子参加葬礼,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孩子亲自目睹人生轨迹,体会生命的可贵之处;让孩子近距离地面对死亡,可以激发孩子更好地思考人生,会产生一种生存的责任感与耐力;对于今天被过度保护而成长或遭遇挫折就想自杀的孩子,父母应该多找机会教育孩子。
让孩子去做一次志愿者
『教育名言』
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经典事例』
徐本禹是一位“感动中国”的大学生志愿者,1982年生于山东聊城,1999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2002年7月开始到贵州大方县义务支教,2003年考取研究生,当年7月,他申请保留研究生学籍,再次回到贵州支教。
徐本禹默默支教的事迹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他被誉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楷模”。而徐本禹自己说:“我希望青年朋友们能够学有所成,用知识回报社会,回报我们的祖国。”
CCTV“2004感动中国”组委会对徐本禹这样评价:“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有人赞扬徐本禹说,他的精神,是无私奉献的精神。贫困地区缺乏人才,他能带头从大城市到边远贫困工区支教,为青年知识分子树立了一面旗帜,给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在当初决定去支教时,徐本禹在日记里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好多人这一辈子收获不了几滴珍贵的眼泪,我这一段时间我收获了很多眼泪,让我非常的感动,我说我愿意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但是当爱的阳光照射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毫不保留的反射给别人。”或许,我们能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感受到“志愿者”这个称谓的伟大。
『教育感悟』
徐本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志愿者,他实践了一种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是什么?联合国前任秘书长科菲·安南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
年轻的我们要做一次志愿者,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里来。尽管这次志愿活动时间很短,但它却能让我们在另一种忙碌中,长久地体味一分心灵的安适与充实,更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志愿者”是英文volunteer的中文译法,也被译为“义工”。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多年。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志愿者”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
志愿者,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称谓。在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志愿者”是这样释义的:“自愿为社会公益活动、赛事、会议等服务的人。”“志愿者”三个字所体现出来的巨大力量是“无私奉献”、“爱”、“互助”,是更多内涵、更深意义……
有人曾经这样说:“一个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但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被淹没,而是与无数把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条山脉、一片群峰。这样的山峰,可以改变风的走向,可以决定水的流速。这风,就是社会风气,这水,就是文明进程。”这句话生动阐述了志愿服务者的心声。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也是吸引青少年参加志愿服务的动力所在。这种精髓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以及人类文明共同成果融于一体,可以说是对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道德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在每一位青少年的心里,都应该把志愿服务的经历看做一个让参与者不断获得人生感悟的极有价值的实践,而事实也正是如此。随着青年志愿者的行动和实践的快速发展,志愿者正在影响着千家万户,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所了解、熟悉和认可。
“志愿者”是一个有着伟大意义的词语。作为父母,应该让自己的孩子真正体验一次做志愿者的经历,这必将为孩子五彩斑斓的人生画上重重的一笔。
『教子导引』
对无数志愿者来说,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曲奉献之歌。一位志愿者曾说:“我很喜欢在志愿者团队里洋溢着的脉脉温情。这里没什么功利性的东西,但我们做每件事都认真而执着,因为大家都有一颗为他人奉献的爱心。”
可以说,每一位志愿者都在传承志愿服务的传统美德,弘扬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能力与素质,增强实践能力,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真诚服务、自觉奉献,做优秀的文明使者,广泛传播志愿者精神,扩大志愿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1.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奉献就是真诚地付出,是双手捧出的一颗火热的心,无私且不企求回报。所以,奉献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为人民做出贡献。“无私奉献”这个词对行为的动机表达得也很明确,也就是没有私心杂念,无偿地、不计较报酬地为人民做贡献。由此,奉献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和震撼;奉献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情怀。
志愿服务,无私奉献,这是一个永不过时、始终不老的话题,因为志愿者的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人类永远需要这种精神,人类也永远崇尚这种精神。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奉献精神的受益者,所以,父母也要让孩子时时准备着为他人做出奉献。要让孩子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他人、对社会、对祖国奉献自己,谱写出壮丽的篇章。
2.让自己的孩子具备爱心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
其实,古今中外,爱心都被看做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和社会的灵魂。我国教育家孔子说的“仁者爱人”,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以爱为核心,倡导人们推己及人,去做善事,对他人施爱。
有人说,爱心是热情开朗的性格和对人、对事、对物的一贯关心的态度;爱心就是能体察别人的心情,能站在别人的位置和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为别人着想,能够感受别人的欢乐、痛苦、烦恼和失望之心。正因为如此,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心是人的一种重要素质,更是人性的基础。爱心在志愿者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暖阳,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也是旱地上的一场甘霖……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其实,在今天,孩子一般都是整个家庭的中心,是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和抚爱的集中对象。可以这样说,孩子受到了太多的关心和爱,同时,孩子又缺乏付出关心和爱的引导,从而导致孩子不懂得分享,不知道爱别人,养成了自私、懒惰、任性、缺乏责任感和不会关心他人的坏毛病。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爱的教育应是整个教育的主旋律。”对此,父母根本不用再怀疑。爱心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综合素质,孩子更需要具有爱心。所以,父母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爱心。
3.让孩子做一名合格的志愿者
父母要让孩子在18岁前体验做一次志愿者的经历,要让他做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其实,孩子要想做一名志愿者,他可以参与的志愿活动很多,就像词典解释“志愿者”时涉及到的诸如社会公益活动、比赛以及会议服务等方面。
父母可以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所能,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做一名环保志愿者。有这样一批志愿者,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都有一颗热爱环保的赤心;他们用行动和意识引领环保潮流,要把“绿色”播入每个人的心中;他们是一群热爱大自然的“绿色使者”,为了青藏高原的草更绿、天更蓝,为了让江河源头永远清澈,他们远离亲人、抛下名利,远赴青藏高原,到青藏铁路做环保志愿者,从事环保宣传工作。
可能,孩子还不能参与这样伟大的环保志愿活动,但这并不能阻挡他做一名志愿者的脚步和行动。他可以尽自己所能种植一棵纪念树,在树上挂一个小牌,写上自己的名字,定期给它浇水、培土,照料它成长,让它成为自己家庭的一员。
当然,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参与社区服务。比如,打扫卫生等。要知道,正是由于完成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孩子才能成长为时代需要的志愿者。还可以让孩子定期到孤儿院陪伴那里的孩子们,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除了物质上的帮助,孤儿们和老人们也非常需要人文关怀,只要有人轻轻爱抚一下孩子,陪老人聊聊天,这就足够能让他们感觉更幸福。
4.要让孩子行动起来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做一名合格的志愿者时,父母一定要让他立即行动起来。因为“天气冷了,还会变热;树叶落了,还会长新的;岁月流逝了,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今天明白了,马上付诸行动,我们拥有的时光就会更多些,以后的遗憾也会少很多。”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做志愿者并不应该需要理由。但是,一定要按照志愿者的誓词,严格要求自己。
『教子箴言』
可以问一下孩子:当你在街上看到头戴志愿者帽、身穿志愿者服的志愿者时,内心深处会涌起怎样的感动和冲动?是否也想成为其中的一员呢?其实,志愿者一直在实践着志愿者誓词所说的,竭尽自己所能,服务社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在孩子18岁前,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去做一个志愿者,参与一次志愿活动。因为孩子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热情,他应该做一个志愿者!